<p class="ql-block"> 10月30日晚19:00—22:00,因疫情原因几度推迟的鹃城读书会第31次读书分享活动,在清水河畔书香氤氲的区政协诗书画院举行。12位鹃城读书会会员,6位政协委员、东坡粉丝共聚一堂,历时三个小时,分享林语堂先生著《苏东坡传》读书感悟,叹英雄,叙豪情,话成败,说荣辱。</p><p class="ql-block"> 2000年,法国《世界报》在全世界范围内评选千年英雄,只评选出了12位,中国唯一入选的就是苏东坡。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先生在查阅大量的资料的基础上,用通俗的语言,让苏东坡这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林语堂对话苏东坡,他的立意是高远的。他的推演既合乎情理,又有据可考。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老先生严谨求实的态度令人倾佩。他的作品,无疑还原了一个鲜活而可爱的苏东坡,呈现了一个有国际范的东坡。(龙云根、余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做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才华卓绝超越古今 率真深情至死不渝</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颗最闪亮的明珠,在各个方面都造诣极高。不论是从政还是文学、诗词、歌赋都成绩斐然,套用现代人的一句网络用语,东坡先生堪称斜杠男神,全民偶像。中国古代赞誉文人有诗、书、画“三绝”之说,而苏东坡达到了诗、书、画、文、词“五绝”,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余华、陈兆玉、屈玲 )</p><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一生写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散文。他的词气势恢弘,意境雄浑,能深深体会到率真和深情。有豪情万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有婉约深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有洒脱不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有淡泊宁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幻想着自己驾一叶扁舟,凌茫然万顷,随波而去,把自己的余生交付美妙无限的江海之间,仿佛得道的仙人,多浪漫,多豪气!(徐建敏、屈玲)</p><p class="ql-block"> 翻看苏东坡的诗词,会发现苏轼写给弟弟或是和子由的诗词非常多,题目里和子由怀子由送子由寄子由的字眼比比皆是。曹氏“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兄弟相残相比于苏氏“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兄弟情深情何以堪啊!(张兴梅)</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诗词千年来能够成为众多读者的精神食粮,正如林语堂先生说的那样:“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他的作品处处体现出随性而发,借景生情,洋洋洒洒,好不快哉!(吴文萍、 陈兆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做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为民造福不计祸福 心怀苍生坦荡一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为民请命,从一介平民到翰林学士,再到遭一贬再贬至“天涯海角”--海南岛,一路走来,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时时处处将民生福祉记挂心间的有温度的好官。在杭州疏浚西湖,整治六井,将挖出的淤泥组成长堤,百姓为了纪念他,将长堤命名为苏堤,“苏堤春晓”位列著名的西湖十景之首。在惠州改善民生,设计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系统。在海南大力传播中原文化,改变当地落后风俗,建有海南第一所学校东坡书院,使当地有了朗朗书声。(徐建敏、张泽平)</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是一位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人。林语堂书中的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是一位排除异己、骄傲自负、大权独揽、自命不凡的改革暴君。苏东坡的保守派和王安石的激进派之争异常惨烈。特别是围绕《靑苗法》《免役法》等政策进行了坚决的反对和抵制,迫使神宗皇帝终止了多项王安石的变法。 (陈兆玉)</p><p class="ql-block"> 他为官期间,处处考虑老百姓的苦忧,因地制宜地扶贫济贫,他兴修水利、发展种茶、开设医馆、救助乞丐、阻止溺婴等等,直到今日苏堤仍然发挥着作用,所到之处深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一生坎坷,但始终保持豁达的人生观。有一身浩然之气,怀有悲悯之心,面对王安石变法出现的种种弊端,身为朝廷官员的他毅然上书神宗皇帝,表现出他大无畏的气质和风格。(童国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做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身陷困境我自逍遥 乐观旷达秉性难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对苏东坡的喜欢,不仅仅是欣赏他的才华,更多的是欣赏他乐观豁达的心态,欣赏他那种在逆境中也能安贫乐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林语堂在书中这样说:“在中国历史上,还找不到谁的生活能比他更丰富精彩,还找不到谁能比他更善于发掘生活的快乐。”就连苏东坡自我评价时也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拿得起,放得下。“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就算生活给我许多痛苦和磨难,我却依然能回报世界以高歌,用美好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些痛苦和磨难。(赵洪、屈玲)</p><p class="ql-block"> 读了这本书之后,被苏东坡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折服。无论生活给予我们的是痛苦还是欢乐,我们都应以博大的胸怀和豁达的心灵去容纳、接受,让我们成为在逆境中也依然能快乐前行的人。就算一地鸡毛的日子,都能被苏东坡过得有滋有味。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遭遇低谷,只要多读几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想想,古难全,其实,今也难全,我们就会想得通了,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如意,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学会接受,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一课!(张大春、龙云根)</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人生路上,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我们没有选择,亦无从躲避。但至少,我们可以调整心态,以强者的姿态去修补生命的裂缝。能将人生无数次的“失意”化为令人艳羡的“诗意”时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禁让我们感叹:“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赵洪、张泽平、王朝贤)</p><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充满了多义性、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常人会把这样的人生用四个字形容:世事无常!而东坡却活出另一种姿态:多义、丰富、多姿多彩……阅读东坡,是一场快乐的精神旅行;解读东坡,在他的豁达与通透感召下,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读书就是对话。与作者对话,或接受,或辩驳;与世界对话,开阔视野,拓展边界;与天地共语,激活想象,丰富心灵。不过,一切的对话交谈终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张丽萍、徐萍)</p><p class="ql-block"> 学习东坡先生的乐观豁达,在现实的夹缝与不召自来的磨难中,东坡不屈的灵魂不容许他失掉生活的趣味,在一系列的探索中完成了精神的超越与升华。面对风雨人生,我们也能说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鼓励自己勇往直前;历经万千磨难,常人已心无所安时,我们也能说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让自己豁然开朗;回味自己最灰暗的日子,也能找到人生的快乐,说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历经磨砺后让自己精神境界更加超脱和旷达。(徐萍、张丽萍、张兴梅)</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是一个才华横溢名扬千古的文坛巨匠;一个爱民如子、嫉恶如仇的士大夫;一个尝尽酸甜苦辣人生百味仍然秉性不改的乐观派;一个大起大落、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逆行者;一个热爱生活、善于从生活中找到乐趣的美食家。以苏东坡为镜子,可以照出我们人性的光辉与丑恶,给予我们面对人生起落的新视角。(陈传云)</p> <p class="ql-block"> 世人皆爱苏东坡,各人有各人眼中的苏东坡。这里再摘录两位粉丝眼中的苏东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大器不器”的苏东坡</b></p><p class="ql-block">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卷一是为“真”,讲述成长的、意气风发的、少年自由而快乐的苏东坡。卷二是为“奋”,讲为民为政,壮心壮志,勤政为民的苏东坡。卷三和卷四使用时间轴线讲述“随”却“逆”的苏东坡,历经世事,心绪波诡,心性逐渐豁达而平静,却是逆旅放歌。但是,我想还原一个林语堂的苏东坡:林先生用英文成书,所以文章中一直有中西历史比较,是历史格局中的苏东坡。</p><p class="ql-block"> 我眼中的苏东坡,是“钻石级别”的现象级人物,是唐宋八大家的星群聚落,是才情兼具的士子,是有才,有情,有趣,有爱且非常好玩儿的人。所以苏东坡是“君子”,是无拘无束的,他才配得上《论语.为政》中的“君子不器”。在我们的世界哪里会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哪里有纯粹而绝对的自由之境?所以苏东坡注定是大器,是大器而不器。</p><p class="ql-block"> 谈苏东坡容易,因为他一直都在我们的诗词歌赋、生活故事中,谈苏东坡又何其困难,因为他就在那里,可爱而高远。恰如“横看成岭侧成峰,林公东坡自不同。大器不器真才情,只缘尘埃对孤峰。”</p><p class="ql-block"> (何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历经磨难守初心的苏东坡</b></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是个有大爱的人。他一生追求的是报效国家、为民谋利,他的心中始终装着“大家”,这是他历经磨难而矢志不渝的初心,也是他跌宕起伏却始终担起的使命。“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所说的“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是用分和毫能丈量的物,但这些并不是他的追求,所以“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才是他的追求。只有这样一个满眼星辰、胸怀大海的人,才能在遭遇连续贬谪时,依然为民请命,才能在政敌落魄时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胸中有大爱,也有小爱。他心中除了国家和人民,还有手足之情、夫妻之情、朋友之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他对弟弟子由的思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道出了他对亡妻深藏心底的情感;“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道出了他和好友相互勉励、惺惺相惜的感情。这些叙写小爱的诗句,让苏东坡变得可爱而真实,像身边的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一样触手可及、如影随形。</p><p class="ql-block"> (张雪梅)</p> <p class="ql-block"> 按照惯例,经鹃城读书会会员荐书和民主投票,决定下期共读书目为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期待王小波的粉丝们与我们一起分享王小波的人生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鹃城读书会</b> </p><p class="ql-block"> 二O二二年十一月六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期文字编辑</b>: </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 屈 玲 徐 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