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张照片的里外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文/刘少英</p><p class="ql-block"> 今天拾掇家务时,从一本厚书中发现了一张五十年前的老照片。望着这照片,我激动的不得了,勾起我许多难忘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由于照片年代久远,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是与我朝夕相处的战友们,仍能认出照片中的我和王光远,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分辨出两人衣服的新旧程度,发现我膝盖处的大窟窿。</p><p class="ql-block"> 衣服虽然有洞,但并没有穿'几天’。那个年代的军服不像现在这样,那么齐全,那么耐穿,什么时候穿什么服装。我们只有一套冬装和两套夏装,其中一套夏装作为战备服放在战备包袱里,平时只能靠着一套夏装穿,连一个替换的都没有。基本没洗过,每天下课后回到营房,抖抖土,接着穿。 </p><p class="ql-block"> 1973年,我们四连承担了新疆军区夜间训练现场会的任务。为了保证完成任务,战士们不分白天黑夜、不顾一切的在地上摸爬滚打,衣服损坏的很快。由于训练时间紧,任务重,没有时间缝补,所以穿着带有窟窿的衣服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穿新衣服的是与我同时入伍的老乡、同班同学王光远。他的新衣服里着藏着一件令人心痛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18日黎明,载有新兵的车队从库车出发不久,就来到了新和县境内。突然,从对面开来一辆拉油桶的地方车,超高、超宽,更严重的是超速,与王光远乘坐的军车发生严重的刮擦,致使他的头部严重受伤,是军区派直升飞机把他运送到乌鲁木齐军区总医院的,为抢救赢得了时间。</p><p class="ql-block"> 大难不死的王光远,在军区总医院住了半年,于1973年5月中旬回到了部队驻地阿克苏。生命保住了,但是身体十分虚弱。由于现场会,时间紧,任务重,没有及时的去探望慰问。五月底现场会结束了,老乡王建华提出6月3日星期天去看望王光远,我举双手赞成。</p><p class="ql-block"> 王建华,1950年生人,尽管只比我大4岁,却有老大哥的样子,考虑问题十分的周到。他说光远出事后,临清传的沸沸扬扬,由于路途遥远,交通落后,经济条件不好,他的父母又不能来部队探望。我们不妨照一张持枪的戎装照寄到家里去,以免除他们的牵挂。于是才有了军分区借枪,拿枪瞄准训练的戎装照。</p><p class="ql-block"> 远方的父母看到军事训练中的王光远后,才真正把心放到了心窝里。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我不得不佩服建华老大哥的智商、热心肠。他不愧是我们的老大哥。</p><p class="ql-block"> 主意是在上街路上想出来的,离连队远,离军分区近,所以照片中的五六式冲锋枪来自军分区。当我们把借枪的理由说给军分区值班领导的时候,他们非常感动,痛痛快快的把枪借给了我们。到现在提起这件事,心中还是暖呼呼的,感激之情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拿着冲锋枪,在军分区北面,大菜地西头的水渠边,留下了这张意义非凡,终生难忘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里有忠,有孝,有情,有义,更有青春无悔,幸福的回忆!</p><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3日于山东聊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