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57年,我出生于陕西眉县一个农村家庭,直到1979年离开老家。如今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但当年农村那清贫却快乐、平安平静的生活依然尤如昨天,历历在目。 </p><p class="ql-block"> 一、当时的农村住房情况 </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村住的基本都是茅草房和土窑洞,大多数都是解放前留下来的,茅草房大约有50%,窑洞大约有30%,砖瓦房大约占20%。到了七十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砖瓦厂的兴起,茅草房和土窑洞退出了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二、农村人的吃饭情况</p><p class="ql-block"> 农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小麦、水稻属于细粮,玉米属于粗粮。人们吃的也就是这几样食物,早晨主要吃玉米糁子,白面馍或玉米糕,中午吃面条、米饭,下午吃的和早晨吃的基本一样。早饭一般都在9、10点吃,午饭在1、2点吃,晚饭在6、7点吃。</p><p class="ql-block"> 三、人们的穿衣情况</p><p class="ql-block"> 农村人普遍穿的都是自己家织的粗布。当时已经有了的确凉、卡几、涤卡等“洋布”,但人们都很穷,穿不起。</p><p class="ql-block"> 四、农村的机构与集体经济 </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村的架构是:公社——大队——生产队。公社也没有几个人。大队的干部有大队长1人,书记1人,副大队长1—2人,大队会计1人,妇女主任1人,治保主任1 人。大队设一个大队部,干部不脱产。</p><p class="ql-block"> 当时每个大队都有的蹲点干部。他们是县直各部门的国家正式干部和职工,因他们都是经过政审,根正苗红,政治表现过硬而被选派到农村去蹲点,理所当然地就是所在蹲点大队的 “一把手”。他们由大队安排吃在农民家,白天带队劳动,晚上给农民上政治课,真正的与农民“同吃、同住、 同劳动”。</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的干部有队长1人,副队长1—2人(其中要有1名妇女队长),会计1人,生产队干部基本都是4至5人组成。</p><p class="ql-block"> 五、农村的阶级</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民划分阶级,也叫阶级成份,共分四类:第一类是贫农,在当时是政治地位最高的。第二类是中农(中农又细分为下中农与上中农),第三类是富农,第四类是地主,富农与地主同被列入“地、富、反、坏、右”行列,政治地位最低。</p><p class="ql-block"> 六、当时农村的计酬制度 </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村是集体制度,参加集体劳动称为出工,用工分计酬,十分工称为1个工。所有能够出工的男女老少,均根据体力强弱与劳动能力大小确定底分,最高为青壮年男劳力,10分底分;最低为儿童,2分底分。生产队都是集体劳动,都是记工分,年底用工分换算成钱分配。</p><p class="ql-block"> 七、当时农村的分配制度</p><p class="ql-block"> 分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工分为单位的按劳分配。一种是以人头为单位的平均分配。按劳分配主要是以工分为主,到年底生产队进行决算。经济该留的留足后,剩余的钱折算出每个工多少钱,然后按每家每户的工分数计算,就得出了各自可分得的钱数。</p><p class="ql-block"> 平均分配主要是分粮食。分配的东西包括生产队自己生产的所有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高粮、红薯等,交完国家公购粮,留足种子之后,剩下的就按每家每户的人头数分配,人头数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平等。</p><p class="ql-block"> 八、当时农村的副业 </p><p class="ql-block"> 当时农村的副业(现在叫个体经济)很单纯,就是各家各户的种和养。种就是种自己吃的各种蔬菜,养就是养家禽家畜。种蔬菜是生产队给每家每户都分有自留地,用于种植各种蔬菜,不允许种其它作物。而对于养殖家禽家畜,鸡鸭不管养多少均可,没有要求。但猪必须养,每家每户每年必须向国家交售一头肥猪,合格肥猪标准是达到120斤以上,交售到公社食品收购站。</p><p class="ql-block"> 九、当时农村的医疗</p><p class="ql-block"> 当时,各大队都有医疗站,配有脱产的赤脚医生。</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清贫,但却很少有人生病,即使生病也只是感冒发烧、头痛脑热什么的,到医疗站花几分钱、最多几毛钱买几袋大圣丹、止痛片吃吃就行了。 </p><p class="ql-block"> 十、当时农村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农村,每个大队都有一所小学,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初中就要去公社的中学去上。当时的小学是五年制, 初中、高中是二年制。小学是春季入学。小学、初中不用考试,直接升学,高中也不用考试,是推荐入学。只有贫下中农的子弟才有资格被大队推荐去读高中, “地、富、反、坏、右”分子的子弟是没有资格读高中的。当时的学费也不高,小学是1-2元一学期,初中是3元一学期。</p><p class="ql-block"> 到了1977年,学制全部改变了。小学实行六年制,夏季入学,初中、高中实行三年制。上高中推荐制度取消了,需要考试,成绩合格了才能上高中。高考也取消了推荐制,恢复了考试升学。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