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新昌调腔之旅

高二(5)班章逸家

<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我的家乡新昌变化很大。到处都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p> <p class="ql-block">  每当夜晚来临,美轮美奂的夜色总是夺人眼球。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只觉是有人加速了时间,有人穿越了时空。一切都是崭新的。自然也有不少老旧的古董不断被人们抛下,当然也并不缺乏有的陈年旧物重出江湖,却也少不了那些传承至今的技艺焕发荣光。</p> <p class="ql-block">  家乡的调腔呀!在记忆里,是极其的熟悉。只是不拟那京剧、越剧般广为人知,却是老人心目中永远忘不掉的戏韵腔调,是熟悉的吴侬软语送给新昌人民美好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新昌地处浙东山区,环境相对闭塞,调腔因而得以在这一隅之地保存下来。在调腔散曲“风枪联缀体”中还能找到唐时“踏歌”和宋时“转踏”的遗响调腔深深地影响了周围的剧种,宁海平调是它的分支,越剧、台州乱弹、瑞安高腔、绍剧等地方剧种也都从它的剧目、声腔和表演中得到一定的滋养。</p> <p class="ql-block">  百年静坐鲜有闻,唯有怜人堂中传。战乱纷飞的年代,文化被极大的抑制,新昌调腔传承一度濒临断绝。而在2006年浙江省新昌县申报的新昌调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新昌县调腔保护传承发展中心获得新昌调腔项目保护单位资格。</p> <p class="ql-block">  宋元南戏形成于宋徽宗宣和末年(公元1125年)以后,在调腔今存南戏(包括残篇)有“琵荆、刘、拜、杀”等49本;元杂剧即北曲,北曲与南戏均传承唐宋大曲、诸宫调而来,所不同的是,北曲吸收了北方各民族的音乐与民歌;南戏吸收了南方民间音乐与民歌,调腔戏北曲也有所吸收,但为数极少,据所知连残篇在内,仅有36个本子,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五余。</p><p class="ql-block"> 明初至正德年间(公元1368年~1521年),南方戏曲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四大声腔;乐平、太平、四平、青阳、宜黄、义乌、越调等八小声腔。调腔的活动以绍兴府为中心,受到越中派文人的扶持,著名的有余姚姚益诚(精音律)新昌丁若水(精音律);绍兴徐渭、王骥德、孟称舜、谢国;余姚叶宪祖、吴天成,宁波屠隆、上虞谢谠等。为调腔提供曲律与传奇本,故所知,调腔曾有明传奇91本。</p><p class="ql-block"> 清初至咸丰年前(公元1644年~1851年),各声腔兴衰不一,新昌调腔一似既往,在绍兴府地区拥有调腔班社,有“汤群玉”、“应群玉”、“大通元”等近四十副,同样拥有清传奇剧目也数目不斐。与此同时,花部乱弹各戏种也在各地逐渐兴起,加强了剧目的交流。以新昌调腔清传奇剧目论,今一时无法叙之以全。大概拥有《西楼记》、《春秋笔》、《铁冠图》等84本。</p><p class="ql-block"> 调腔的时戏,系清末民国时(止于公元1948年)的新编剧目,实际上与明清传奇无大的区别,当时的调腔老前辈为了区别于明清传奇,给了一个“时戏”的名称。事实上时戏与明清传奇的区别还是有的。一是在选材、编剧形式上,比较迎合当时年青观众的欣赏趣味,这样的时戏,约占时戏总目的百分之六十;二是取材向后看,时而摘取南戏,北曲,明清传奇的旧题材,作大幅度的改编,如《窦娥冤》之《金锁记》;《北西厢》之于《南西厢》,这样的戏约是时戏总目的百分之二十。三是小戏化,拣出原有剧目中观众喜闻乐见的部份,或吸收民间小戏,进行特别的加工,打造出精品,使观众更喜欢这类剧目,这样的剧目约占时戏总目的百分之三十。根据掌握的资料,新昌曾经拥有时戏剧目二百七十余本。</p> <p class="ql-block"> 明代,越地出现调腔,俗称高腔或高调。调腔一名最早见于明末清初绍兴人张岱《陶庵梦忆》:“朱楚生,女戏耳,调腔戏耳。”张岱《陶庵梦忆》所云之朱楚生者,即为当时著名之调腔戏演员。“女戏”,是指唱调腔的女戏子。调腔,绍兴人称为高腔,以其“不托管弦、徒歌干唱、人声帮接、锣鼓伴奏”为其演唱特点。调腔流行于旧绍兴府、台州府所属各县和宁波、舟山、温州及浙西等部分地区。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传。</p> <p class="ql-block">  戏曲界的专家一致肯定新昌调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最新研究成果表明,调腔是元朝统一后“北曲南移,南腔北上,南北声腔交流“的产物,从产生到如今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连夸调腔“妙绝“、“又复妙绝“。到了清代,调腔的班社可谓遍地开花,单是新昌一地就有宋凤台、老凤台等几十家演出团体。新昌调腔其表演以精湛细腻著称,有擎椅、掌烛、背身踢靴等绝技。当时有句俗语叫“年终封箱,艺人返乡,说声做戏,即可登场“,由此可见当年盛况。</p> <p class="ql-block">  曲牌体、唱腔有调腔、昆腔、四平,以调腔为主,并有帮腔,是绍兴地区唯一以南北曲为剧本。明末至清中叶,调腔与昆腔一起在绍兴盛行。清末,昆腔趋向衰落,而调腔独受宁、绍、温、台一带观众欢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载,咸丰、同治间,绍兴城里有“群玉班“,新昌先后有“老凤台”、“凤舞台”、“大通元”,俗称有“十二副半”调腔班,从业人员达200人。</p> <p class="ql-block">  至抗日战争开始,兵荒马乱,绍兴调腔趋向衰落,调腔演员加入乱弹班演出,而新昌调腔一枝独秀。民国以后,各地的调腔演出活动渐趋减少,至1959年,新昌县成立专业高腔剧团,调腔即以“新昌高腔“之名入载典籍。虽历经曲折,新昌调腔仍活跃于当今舞台。</p> <p class="ql-block">  时势造英雄,盛世文化传。希望新昌调腔可以越来越好,伴随着我们的中华文化一起被大家知晓,广为流传,有更多的人知道她,爱上她,爱上新昌调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