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弘扬沂蒙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响应县教体局的号召,神山镇中心小学经研究决定,在班级内举办“学沂蒙精神,讲红色故事”读书活动。</p> <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始的简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沂蒙精神,就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沂蒙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诞生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发展升华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山东人民进行伟大实践的产物。新中国成立以来,沂蒙精神与时俱进、锤炼升华,成为沂蒙人民密切党群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p><p class="ql-block"> 2013年11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活动开始前,同学们就积极阅读了文本,走进了那段战火纷飞、峥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通过阅读,学生们了解了历史铸就的沂蒙精神。</p><p class="ql-block">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的蒙山沂水,420万沂蒙人民不畏艰苦、不怕牺牲,120万沂蒙儿女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英烈血洒疆场,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红色的沂蒙大地涌现出了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楷模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陈毅担架队”等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参军参战,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贡献,也铸就了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p> <p class="ql-block"> 王换于是沂蒙红嫂中的一员。她和儿媳张淑贞创办战时托儿所,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三年多时间里,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物资十分匮乏,她们就把自家刚出生的孩子放到一边吃糊糊汤,把奶水喂给年龄小、体质差的托儿所孩子。40多个孩子健康成长,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均因营养不良不幸夭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后,女儿于爱梅问母亲张淑贞,当时为什么那么狠心?张淑贞说:“自家的孩子,没了还能生养。同志们的孩子要是没了,恐怕就没有了血脉,咱舍上命也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p> <p class="ql-block"> 山东临沂蒙阴县烟庄村,是“沂蒙六姐妹”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中,“六姐妹”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凑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精彩的讲述,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 昔日纷飞的炮火、鲜红的热血,沂蒙山上留下的痕迹已然被抚平风干,而那些英雄的气概可昭日月。</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不会忘记,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那首《沂蒙山小调》高亢地唱起,在这片英勇的土地上,有毫无畏惧、勇往直前的沂蒙人,有“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袖,体现着党与沂蒙百姓心连心、共命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红色精神就是要传承,只有弘扬伟大的沂蒙精袖,不忘初心、敢于战斗、不怕困难,在奋进中保持奋进,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走向更光辉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编辑:陈 庆</p><p class="ql-block">审核:张士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