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一壶华茅给父亲

天心月圆

<p class="ql-block">父亲本不喝酒,五十三岁那年开始,偶尔会用三钱的杯子在晚上小酌三杯,且只喝华茅。</p><p class="ql-block">那酒是我送给父亲的,每次父亲把酒摆上桌的时候,母亲就会开玩笑说:“又开始嘚瑟他的孝顺姑娘了!”在母亲眼里,父亲要小酌三杯的时候,就是想我了,其实我心里清楚,父亲是想爷爷了。</p><p class="ql-block">爷爷叫曾吉普,他不是父亲的亲生父亲,是父亲的继父。</p><p class="ql-block">奶奶叫刘兆秀,是土生土长的湖北漳河人,家里原本是有两个兄弟的,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最后只剩了奶奶一个女娃。</p><p class="ql-block">奶奶一生结了三次婚,三次都是招赘。十七岁时,第一次上门入赘的是邻村一位曹姓青年,在生育了我大伯之后因病早逝。不久之后,大伯就被曹姓族人强行抱了回去。两年后,奶奶又招了一位上门女婿,也就是我的亲生爷爷。可惜在1947年的9月份,我的姑妈才刚三岁,父亲才刚在奶奶肚子里发芽,他又不幸死在了日本人的枪口之下,奶奶再一次成了寡妇。</p><p class="ql-block">后来,爷爷就成了父亲的继父,也就是奶奶的第三任丈夫。爷爷是一位军人,当年才二十岁,比奶奶小三岁。他是江西人,十六岁开始当兵参加抗日战争,跟随部队从江西一直打到贵州,在茅台镇剿匪抗日三年后一路北上。</p><p class="ql-block">当行至我们湖北漳河时,正好碰上日本兵在我们村子里大扫荡,我的亲生爷爷在抵抗中不幸被残忍杀害。爷爷所在的部队也因这次扫荡和日本兵正面开打,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直到将日本兵打得只剩一小股残兵落花而逃,部队才开始撤离。</p><p class="ql-block">为了不影响部队进程,轻伤的战士继续跟随大部队北上,重伤的就地安置在村里养伤,爷爷就是其中的一位重伤员,他是腿部和后背受伤。</p><p class="ql-block">将战士安置在村民家中养伤,待伤好后再自行去追赶大部队,这是当时前进中的部队常用办法。</p><p class="ql-block">当时接收战士在家里养伤,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一旦有日本兵反扑,被查出来就会给村民带来杀身之祸。</p><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这些受伤的战士和接收战士养伤的老百姓,部队首长和村民们经过谨慎考虑后共同商议,将所有伤员都按年纪大小,以家人名义分散安排到有合适的既定人数的家庭,最后只剩爷爷这位年轻的兵还没找到合适的人家。</p><p class="ql-block">村长很想提议将爷爷安置在奶奶家,因为奶奶家里没有任何年轻男性,安置爷爷正好,但是考虑到奶奶刚刚丧夫,一家人正处于悲痛欲绝的时候,就没好意思开口。</p><p class="ql-block">正在部队首长准备让人抬着爷爷跟随大部队继续前行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太奶奶和太爷爷赶到了村部。</p><p class="ql-block">“首长,这个娃娃兵是为了咱老百姓受的伤,如果这时候让他跟着大部队走,就等于要了他的命,把他安置在我家吧。”看着太奶奶和太爷爷满脸的真诚,首长红着眼握着他们的手应了请求。</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爷爷在奶奶家里安顿下来。对外,村里人一致宣称爷爷是奶奶的丈夫。当时部队为了表彰这些有大义担当的村民,每家都赠送了一坛从茅台镇带来的酱香酒。</p><p class="ql-block">起初,爷爷因为伤势太重,躺在床上不能动弹,太奶奶和太爷爷每天都会强忍着女婿刚逝的悲痛,亲手给爷爷擦身换药,洗衣喂饭,偶尔,身怀六甲的奶奶,也会帮把手给爷爷端茶送水,爷爷对奶奶一家人都深怀感激。</p><p class="ql-block">爷爷一直修养到1948年的2月份,身上的伤才有了好转,在勉强能走路之后,就一瘸一拐地追赶大部队去了。</p><p class="ql-block">可是哪里还有大部队的影子,2个多月过去了,爷爷还在四处打听和盲目追寻,结果有天偶遇我们村子里的一位熟人。从熟人口中,他得知奶奶刚刚生下了我的父亲,原本身体健康的太奶奶和太爷爷相继染上了重病,月子里的奶奶过得非常艰辛。</p><p class="ql-block">爷爷立即拖着瘸腿赶回村里,担起了照顾奶奶一家子的重担。不管是为太奶奶和太爷爷洗衣做饭,还是照顾尚在襁褓里的父亲,爷爷都做得尽心尽力像模像样。</p><p class="ql-block">半年后的一天,村长看见伤势快痊愈的爷爷又抱着父亲在村口晒太阳,就试探着问爷爷:“小曾同志,现在大部队你也赶不上了,你看看兆秀家,老的老小的小,这日子太难了,你若不嫌弃,就留下来和兆秀一起过吧?”</p><p class="ql-block">不知道爷爷是出于对奶奶一家人的感激,还是确实对奶奶有了感情,很爽快地对村长说:“那就麻烦村长去帮忙问一下兆秀姐和刘大伯两老的意见吧,只要他们不嫌弃,我就留下来。”</p><p class="ql-block">就这样,爷爷简单给江西老家的父母去了一封信,就以上门女婿的身份留在了奶奶家,帮忙精心照料重病的太爷爷和太奶奶,抚养我的姑妈和父亲。</p><p class="ql-block">三年后,我的太奶奶和太爷爷了无牵挂地走了,奶奶和爷爷一起又生育了三个叔叔,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在爷爷的支撑下又有了生气。</p><p class="ql-block">父亲说,虽然后来爷爷又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但对他和姑妈从来没有过二心。特别是我的父亲,基本上就是在爷爷的怀抱里长大的,他从来没有把爷爷当继父看,与爷爷之间一直亲密无间。</p><p class="ql-block">父亲十四岁那年,十八岁的姑妈结婚生了我的大表哥,因为奶奶家里几代人都只有一个闺女,所以奶奶对姑妈格外疼爱。奶奶怕姑妈到婆家受气,在家里有四个儿子的情况下,仍然让她在家里招了上门女婿,爷爷二话不说,就依了奶奶。</p><p class="ql-block">正当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的时候,奶奶却生了重病,爷爷想尽办法四处为奶奶求医送药,但在二表哥出生后,她还是带着对爷爷和孩子们的万般不舍离开了人世。那时候,姑父在外面上班,奶奶又不幸去世,照顾姑妈的重任全落在了爷爷身上。</p><p class="ql-block">1969年,二表哥一岁,我父亲二十一岁,最小的叔叔才八岁,爷爷忽然接到江西老家的信件,说他父母亲快不行了,希望他能回去。</p><p class="ql-block">爷爷的兄弟们都已经在战乱中陆续去世,父母只剩他一个孩子,他不能不回。</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交通不便,而且一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于是爷爷就想把四个还未成家的儿子一并带走,但是奶奶的族人都强烈反对,说万一爷爷回不来,总得为老刘家留个真正的根。万般无奈之下,爷爷带着三个叔叔回了老家。</p><p class="ql-block">因为家里人都不喝酒,当时部队奖励给奶奶家的那坛酒一直放在家里,直到爷爷要走的时候,才拿出来和爸爸每天晚上小酌三杯。</p><p class="ql-block">父亲说,虽然自己不擅饮酒,但是可以和一直崇拜的父亲坐在一起喝酒,他觉得非常幸福,那坛放了二十年的酒一打开,醇厚的香味让他到现在都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爷爷走后,父亲再也没喝过酒,再也没闻到过那样的酒香。殊不知,那段时间是爷爷内心最煎熬的时候,想回老家尽孝,又舍不下还未成家的大儿子,他只是在用饮酒的方式来抚平即将分离的忧伤。</p><p class="ql-block">这一别,就是三十年。1999年的正月,我到江西出差,通过四处打听,找到了在县城工作的大叔叔,最终见到了还健在的爷爷。</p><p class="ql-block">爷爷回江西之后,没有再婚,一个人送走了自己的双亲,拉扯大了三个叔叔。爷爷如父亲讲述的一样,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人。</p><p class="ql-block">当我见到他时,他拉着我的手一直泣不成声,说自己对不起父亲,没有看到父亲成家立业就丢下他走了,没想到父亲不仅没有埋怨他,还把子女教育得这么好,让孙子孙女都知道有他这个爷爷,还大老远地跑来看他。爷爷的自责,把我也整的眼泪汪汪的。</p><p class="ql-block">父亲和爷爷就这样联系上了,我们几个大点的孙辈从那年开始先互相走动起来,父亲经常会打电话问候爷爷。</p><p class="ql-block">第二年,父亲忙完秋收,整理好行装,正准备亲自前往江西探望爷爷,却接到爷爷驾鹤西去的消息。子欲养而亲不在,父亲当时就嚎啕大哭到不能自止,最后由姐姐陪同他前往江西奔丧。</p><p class="ql-block">回来后,父亲一直郁郁寡欢,直到我到贵州茅台镇出差,给父亲带回一件华茅。父亲当时还责怪我,说他不喝酒,浪费那个钱干什么?</p><p class="ql-block">当我无意说起这个酒是酱香味,创始人是江西人时,父亲的眼睛亮了,当即打开一瓶尝了一口,然后眯着眼睛闻着酒香说:“酒体平顺爽滑,细腻柔和,香味醇厚,和当年部队奖给家里的那坛酒一个味。”</p><p class="ql-block">后来,我只要到贵州出差,都会拐到茅台镇,去爷爷曾经浴血奋战过的地方看一眼,带点华茅回来给父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