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甘肃的石窟艺术宝藏享誉世界,最享盛名当然是敦煌莫高窟。</b> <b>如果说兵马俑是秦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那么唐人留下的最珍贵的文化瑰宝就是敦煌的莫高窟!</b><div><b><br></b><div><b>今生有幸去敦煌,那形态各异的石窟、栩栩如生的佛像、美轮美奂的飞天着实让人震撼、让人惊叹!</b><br></div></div> <b>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b><div><b>敦煌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b><b>慕名来此,在敦煌市下了火车!</b></div><div><b><br></b><div><b>第一个目标就是莫高窟。</b><br></div></div> <b>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b> <b>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石窟群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多米,上下排列5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从1600多年前到现在,保存完好的洞窟有492窟,而每天供游客参观的只有8个窟。</b><br> <b>讲解员介绍:石窟壁画上形态各异的佛像成千上万,难以计数。光彩色佛像就有两千多尊,最大的佛像高达33米,最小的仅十几厘米。</b> <b>敦煌莫高窟与洛阳的龙门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时刻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b> <b>许多外国旅游者对莫高窟的评价:“看到了敦煌莫高窟就等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它是世界上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b> <b>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显现,被称为“东方卢浮宫”。“千”这个数字在这里不指具体的数目而是喻指很多。因为这里有很多的佛教塑像和壁画洞窟,所以俗称“千佛洞”。</b> <b>莫高窟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隋代洞窟第423号洞窟的题记中,其名称的由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说法:<br>其一是说,莫高窟开凿于沙漠的高处而得名,在古汉语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br>其二是说从藏经洞出土的文书和许多唐代文献都有记载,唐代沙洲敦煌县境内有“漠高山”“漠高里”之名,据此考证,鸣沙山在隋唐也称漠高山。因此将石窟以附近的乡、里名称命名;其三是说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脱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译。</b> <b>由于敦煌自汉魏以来,是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聚集杂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东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人们笃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门贵族、善男信女以及贫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银两来开窟、造像、绘画作为自己的家庙来供养佛和菩萨;来往于丝绸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侣等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进入天国的投资。于是在鸣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龛不断涌现。</b> <b>1961年我国国务院确定敦煌莫高窟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div><b>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举世无双的人类瑰宝。</b></div> <b>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现存的洞窟中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 30多米,最大壁画约50平方米。这些壁画、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从4世纪到14世纪上下延续千年的不同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交通、建筑、艺术、音乐、舞蹈、民情风俗、宗教信仰、思想变化、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情况。在我国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贵的价值。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b> <b>先去参观藏经洞。</b><div><b>莫高窟藏经洞:出土5万多件珍贵文物,可惜大部分都流失海外!</b></div> <b>【藏经洞】</b><div><b><br></b></div><div><b>这个洞窟位于弟16号洞窟通道的北侧,编号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时期河南都僧统共讧的“影窟”,有碑文记载这一事实。说到藏经洞就会想到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是他最早发现了藏经洞。</b></div> <b>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打开了藏九百多年的藏经洞。这些珍贵无比的文物终于重见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败加之王圆箓的愚昧,使这些珍贵文物遭到了外国列强肆无忌惮的掠夺和盗窃。</b> <b>1905年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来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为诱饵骗取了一些文物;1907英国人斯坦因仅用树十块马蹄银劫取了约一万多卷,同时还有佛教绣品和佛画五百多幅,现藏于大英博物馆;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盗走文物六千多卷,现藏于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和吉美博物馆;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盗走约九百多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将被劫余的文物运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图书馆。在运输途中以及运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损坏、遗失,是中国考古史上一次难以估量的损失。</b> <b>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坦因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是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索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既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是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步。</b> <b>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是,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是他们不是考虑如何的保护它,而是千方百计的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真所谓是“敦煌千古事,苦乐谁人知!”</b> <b>那么,藏经洞是什么时候为何被密封的呢?<br></b><br><b>一说是11世纪初,西夏侵入敦煌是为了保护经典而藏;一说是不用但又不能丢弃的神经圣典收集存放;再一说是为了防止伊斯兰教徒破坏而藏。后来收藏了这些经典的僧侣逃的逃了,还俗的还俗了,死的死了,直到20世纪初发现这个洞窟为止,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b> <b>【彩塑造像】</b> <b>莫高窟的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等几种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头搭架,上面缠上麦秆、谷草、芦苇、麻丝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后上彩绘画的。</b><div><b><br></b></div><div><b>塑像主要有四大类:(1)佛像,包括释迦、弥勒、阿弥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萨像,包括观音、文殊、普贤及供养菩萨等;(3)弟子像,包括迦叶、阿难;(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罗汉等,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神兽等动物塑像。</b></div> <div><b>328窟,这个洞窟的精彩所在为塑像佛像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b></div> <b>第328窟的释迦牟尼佛像慈眉善目,他坐在莲台上,他的袈裟裙摆经过了1600年的洗礼,仍是错落有致,轻盈而飘荡,连皱褶纹理都清晰可见。站在他身边的大子弟迦叶,双眉紧锁,表情严肃,显得老成持重; 而小徒弟阿难则面部圆润,一只眼睛眯着,似乎已经走神。听着解说员的讲解,我禁不住赞叹古人智慧超群,手艺精湛。这些塑像是用木头做构架,用草木灰和上泥土打底,经几层粉刷,最后上颜料,就能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保存至今。</b> <b>我们又来到148号洞窟参观卧佛,刚刚进人窟内,我便被这壮观的场面所感染了:一尊长15.7米的佛像,枕着右手,面对着游客侧卧着。微闭着眼睛、神态安详、嘴上挂着微笑。在他周围有60多个神仙,围绕着他,脸上都挂着喜悦的表情。</b><div><b>这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最大、最逼真的卧佛。</b></div> <b>塑像是石窟的主体,多为1佛2菩萨的组合,前期的粗壮而逐渐演变到后期的清瘦。隋、唐以来出现了一铺七身或九身的群像,也出现了大的造像,如148窟和158窟的两身长16米多的涅盘像、96窟高3405米的北大佛和130窟高26米的南大佛,都是一时期的作品,其艺术风格也趋向雍容华丽,特别是唐代的许多优秀作品,那注入的感情和技巧,给人的印象就像真实的生命体。</b> <b>敦煌莫高窟第96号窟(即大佛殿),俗称九层楼,是为保护35.5米高的弥勒大佛而建立的:被九层楼的气概所震撼的游人怀着崇敬的心迈进了大殿,一时间,人群惊呼连连,一尊15.8米高的弥勒佛映入眼帘,他仪态端庄光艳柔美, 色泽祥和, 令人肃然起敬。 两道洞口掌控天光, 将光准确散射到佛像最重要的部位,宝石镶嵌的眼珠闪闪发光,仿佛能洞察一切,看清人间百态。</b> <b>“大佛殿”这个建筑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立于崖窟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间的弥勒佛坐像,高36米,由石胎泥塑而成,是除了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之外的第三大佛!</b> <b>【壁画艺术】</b> <b>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壁画艺术。</b><div><b>通过壁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我过各民族各阶层的劳动生活、社会活动、风俗习惯、衣冠服饰、音乐舞蹈等。它不仅是一部生动的敦煌画史,也是一部丰富的文化史。</b></div><div><b>在莫高窟壁画的佛经故事中,也有许多动人的画面,如“九色鹿”的故事,就是歌颂正义谴责邪恶的。壁画以连环画的方式生动的表达了这一故事。</b></div> <b>285窟是莫高窟西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建筑形式为覆斗顶方形禅窟,内有西魏大统四、五年,造像题记,是莫高窟最早的一个有记年的洞窟。<br>南壁禅窟上面绘有《五百强盗在佛因缘》故事,讲的是:在古印度有五百人造反为盗国王派军队捕获,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他们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唤佛的名号,佛听到后,大发慈悲,用神通力使他们恢复光明,并现身说法,终于使五百强盗皈依佛门。画面非常写实,每个环节都作出细致的描绘,这则故事对今人同样教育意义,只要迷途知返,悬崖勒马,还为时不晚。</b> <b>220窟是初唐开凿的洞窟。这个洞窟南北两壁面,原来被宋代的壁画覆盖,1948年已残损的千佛画被剥掉后,下面露出了初唐时代的壁画,色彩如初,非常清新鲜丽,保存状态极其完好,而且是非常精美的作品。</b> <b>南壁是根据《佛说阿弥陀经》绘画的“阿弥陀净土变”,中间是栏杆环围的宝池,沙罗双树下的莲花台上坐着阿弥陀佛,以胁侍菩萨为中心,诸菩萨、飞天、伎乐天等众圣云集,场面非常壮观。宝池前有红、绿、黑、白颜色的瓷砖铺设的平台,正面舞台上乐师们在演奏各种乐器,平台中央有两个舞姬,在圆形的地毯上踏着音乐节奏立着脚尖跳舞,羽衣飘动,激烈欢快。</b> <b>在290和428窟,我欣赏到了飞天壁画。</b><div><b>那是一群窈窕的女子,她们或弹琵琶,或吹横笛,或击腰鼓,她们有的结伴飞舞,谈笑风生;有的反弹古琴,边弹边唱;有的双手合十,礼拜供奉;有的手托花盘、花瓶,散花施香;</b></div><div><b>有的腰缠锦带,姿态婀娜…<br></b></div> <b>飞天是佛教中称为香音之神,能奏乐、善飞舞、满身异香而美丽的菩萨。</b><div><b>唐代飞天更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她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轻捷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b></div> <b>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b><div><b>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所无法比拟的。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艺术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b></div> <b>洞窟中的壁画宏伟而瑰丽,如果把莫高窟的壁画排列起来,能伸展30多公里,那可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b><div><b>我最欣赏的是飞天。莫高窟的飞天是全世界闻名,她们身材修长,腰系长裙,肩披彩带,逆风飞翔,身轻如燕,分别演奏着琵琶、腰鼓、拍板、长笛、横箫、芦笙、阮弦、箜篌等乐器,周围花团锦簇,云蒸霞蔚,美轮美奂。</b></div> <b>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b><div><b>面对这些不朽的艺术生命,不由得对莫高窟信奉者的匠心心生敬意!</b></div> <b>那些引人注目的飞天。有的飞天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飞天怀抱琵琶,银拨银弦;有的飞天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飞天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飞天舒展双壁,翩翩起舞。看着这些壁画真是觉得进入了艺术殿堂!</b> <b>是谁绘成了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敦煌壁画?<br>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四种。</b><div><b>首先是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b></div><div><b>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b></div><div><b>第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b></div><div><b>第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b></div> <b>莫高窟还保存着宋代窟檐五座,以及散步其周围造型独特的舍利塔十几座,加上壁画,中彩绘的亭、台、楼、阁、殿、寺院、城池、居民、茅巷、野店等等,构成了莫高窟无比丰富的建筑艺术的宝库,也是一部敦煌建筑史。</b> <p class="ql-block"><b>那么,敦煌莫高窟历经千余年来为何能完整的保存下来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其原因有以下几点:</b></p><p class="ql-block"><b>首先是自然条件,莫高窟地处内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干燥的气候给保存莫高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b></p><p class="ql-block"><b>其次,古代人开凿洞窟是为了供奉神、佛和作为祭祀祖先的家庙。祖先开凿,子孙继承,加之又有僧侣维持香火不断,后代又予以维修、重绘。</b></p><p class="ql-block"><b>再次莫高窟远离城市,交通不便,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灾难性的战争等重大破坏。所以能较好的保存下来。</b></p> <b>跟着讲解员轻柔的步伐,走进黑暗暗的洞窟,踩着凹凸不平的地面,一束微光照来,我仿佛到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那端坐的佛陀、站立的菩萨、飞天的女神,千百年后依然栩栩如生,壁画之上是倒斗形的洞顶,上面绘满了千佛图像,这种设计即使图像更有立体感,也将壁顶的压力分散到四壁,让其屹立千年不倒。</b> <b>莫高窟的正中央那闻名中外的九层楼,层层檐牙高啄,轮廓错落,白壁丹盈,红色的飞檐衬托出九层楼的壮观雄伟。</b> <b>走出又走进一个个洞窟,我的大脑渐趋恍惚。光影、色彩间的匆匆变幻,似乎将我带入一个又一个时空。之前所见是青褐浑厚的色泽和豪放粗犷的笔触,此时忽转变为精细流畅的工笔,瑰丽的色彩,妖娆的造型,仿佛壁画上的人物、鸟兽、繁花一下子被注入了鲜活生命似的,所有的雕塑都像是有了脉搏和呼吸。</b> <b>我屏住呼吸,无法想象当年那么多的能工巧匠在如此荒凉干涸的地方,经年累月地雕刻、上色、绘画,忘我地描摹心中的佛祖和人间幻景的情景,我也无法感知曾经在这里长久驻扎甚至终老的能工巧匠的艰辛、寂寞与虔诚……</b> <b>从来都向往莫高窟,向往它的故事。<br><br>公元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来到敦煌莫高窟,时值傍晚,云游四方的他想找个地方安歇。当他不经意昂头仰望峰顶时,看到三危山金光灿烂,像有千佛显灵。激动万分的他手持锡杖,向金光虔诚一拜,决定在此筑窟造像。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将自己的信仰筑成一个个洞窟。年复一年,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b><br> <b>如今,我就站在它面前,看着依山而筑、蜿蜒十几里的莫高窟。信步跨过洞窟的门槛,只见光线暗淡的洞窟中,不论是墙壁还是龛顶,甚至地面上,到处都绘有婀娜多姿的飞天、姿态各异的佛。几乎每个洞窟都有释迦牟尼及其大弟子的塑像,表情泰然自若,栩栩如生。</b> <b>观摩这些洞窟,好像踏进了历史的长河,轻听着古人低吟浅唱,感受着边关的铁马金戈,好似看到了一个个朝代的繁荣衰败,像是观摩了一场横跨千年的游行。</b> <b>敦煌是奇迹的符号,莫高窟是活着的,是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是一个永远不灭的神话。</b> <b>茫茫沙漠,千年相继,鸣沙山上,四百洞窟,洞无论大小,墙无论宽窄,每一点空间,每一寸空隙,都填满了色彩,塞满了梦想。</b><br> <b>【飞天礼赞】</b> <b>飞天是自由的表达——</b><div><b>笙乐声声,风情万种的乐姬应歌载舞,绚丽的色彩流露出摆脱束缚的喜悦,飘飞的衣袂吟唱着风的快乐。</b></div><div><b><br></b></div><div><b>飞天是梦想的表达——</b></div><div><b>千百年无数的人神往追求的梦,这一刻当我们在飞天面前变得虚无缥缈完全融入画的色彩,画的境界时,得到了实现。身体的重量,凡世的牵扰,变成脚下的云,耳旁的风。不断的.飞升,不断的消融,像冰化成水流淌在膜拜的天界,梦想的国度。</b></div> <b>飞天是真实的表达——</b><div><b>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那么创造飞天的丹青妙手必定是群拥有飞天之梦的自由而快乐的人吧?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答案是截然相反的!<br>这些丹青妙手被冠以莫须有的罪名而半生坎坷,镣铐加身;这些绘画大师每天被逼不停的工作,而且是处于沙漠之中;这是群苦难的人们,是群失去自由与快乐的人们!</b></div><div><b><br></b></div><div><b>但飞天让我们震撼!我们不禁疑惑这群人是如何创造了飞天。<br><br>不知道佛祖的真面却塑起大佛,是因为心的仁慈;不知道自由的快乐却绘出飞天,是因为心的自由。镣铐锁住了肉体却锁不住心灵。他们的心灵承载了他们在现实中的缺陷与渴望而更加自由,自由的飞舞于每个洞窟,每朵花,每个美丽的角落。<br><br>因此,飞天是奇迹的寓言——</b></div><div><b>不仅仅因为绘画本身所蕴涵的价值,更因为它是心灵的自由之舞。</b></div> <b>敦煌,是一个听起来就充满神秘的地方,如今莫高窟壁画已经被世人了解。</b> <b>那巨大的石像矗立于洞庭之中,神情悲悯。</b> <b>那藏书阁中堆叠的书卷竹筒,向人们展示着敦煌的神秘与美好。<br>可谁又知道,敦煌曾经差点消失于世不复存在?</b> <b>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最著名的就是那篇选入教科书的《道士塔》,在余先生的笔下,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b><div><b>而今当我们走入千年莫高,认真的欣赏那些光影和色彩,了解了樊锦诗先生和李其琼先生对敦煌的坚守······</b></div><div><b>当我们走过那座道士塔时,似乎有了不同的感受,我也和王道士一样,眼神充满了迷茫,也对自己一向崇拜的余秋雨先生的观点产生了异议......</b></div><div><b>其实,王道士也应该是千年莫高的一位坚守者······</b></div><div><b>他变卖文物的钱全部用于修缮洞窟。想想当时中国的国情,到底是谁该为敦煌的文化买单,绝不该是王道士,当然是昏聩无能的满清政府!</b></div> <b>敦煌莫高窟外河滩上的道士塔,塔的主人就是道士王圆箓。</b> <b>千年莫高窟的合格守护者<br><br>王道士自己不知后人的评价,他在兵荒马乱年代苦心孤诣守护着一片佛窟,直至1931年谢世,享年81岁高寿。他的道士塔就在莫高窟外河滩上,仍像他生前一样守护着莫高窟,也承受着不明所以的游客们的谩骂嘲讽</b> <b>(老实巴交的王圆箓道士)</b> <b>大约在1892年左右,这位已近不惑之年的王道士漂泊到莫高窟,看到神圣宝窟一片残破,受到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就自觉自愿地担当起莫高窟的“守护者”。千年莫高窟就此结束了没人管理的撂荒日子。</b><br><br><b>他四处奔波化缘,苦口婆心劝人募捐,省吃俭用集攒钱财,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费了近两年,一心要在洞窟口搭上木架。</b><br><br><b>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他(王道士)将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这个已经倾颓的庙宇的修复工程中,力图使它恢复他心目中这个大殿的辉煌……他将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缮庙宇之上,个人从未花费过这里面的一分一银。”</b><br><br> <b>(1910年代清末民初的莫高窟千佛洞)</b> <b>尽最大努力争取官方管理<br><br>“白包很多,充塞其间,设备极整齐,每一个白布包裹经卷十卷。复有佛帧绣像等则平铺在白布包之下”。这是王道士最初发现藏经洞的景象。随即,他以一个半文盲之身,立刻觉悟到藏经洞的惊世价值,从不与官府打交道的他,也认定只有官方有能力处置藏经洞。<br><br>他不敢怠慢,徒步五十里去找敦煌县令严泽,并奉上两卷敦煌经书为证,期望引起重视。然而让人失望的是,严大人对文物的认知水平并不比现在的县长高,压根不拿文化事业当回事儿。</b><br><br><b>1902年,敦煌迎来一名进士出身新知县汪宗翰,接到王道士报告后,马上带人到莫高窟察看,并顺手拣得几卷经文带走。但也没提供任何人财物的帮助,只撂下话让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经洞,就此了事。<br><br>王道士不甘心,把希望投向上级政府,他选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800多里外的肃州(酒泉),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狼吃匪抢的危险,找到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这位日常喜欢练书法的大人浏览了王道士带来的文物,结论是经卷上的字不如他写的好。王道士又碰了一鼻子灰。<br></b><br><b>又过了两年,到了1904年,时任甘肃学政的苏州籍金石学家叶昌炽听说了敦煌卷子的事儿,他通过汪知县索取了部分文物,以专家眼光认定其价值不可估量。但遗憾的是,满清官僚体制下,官员以中饱私囊为主,遇事推诿为辅,没人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他只是向省政府提了建议,政府的意见和汪知县一样:就地保存。既不拨款,也不派人。<br><br>作为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穷道士,王道士几乎没有什么办法可想了。最后,他斗胆请人写了一封发往紫禁城的“人民来信”。当时,辫子王朝大厦将倾,四面楚歌,外有八国联军,内有义和团,慈禧老太婆焦头烂额,哪管得到几千里之外一个叫什么敦煌地方的道士的什么请求!</b> <b>(受雇于外国探险家的农夫)</b> <b>“货卖识货人”的朴素道理<br><br>1906年,历史学者、英国探险家斯坦因的到来,给了孤苦无告的王道士以知遇之感。斯坦因自述:“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他感慨于老外不远万里的文化苦旅,对这些被弃的故纸堆的孜孜以求。但又充满矛盾,没有为了一大笔钱把这五万卷文物悉数卖掉,而只允许他购买一部分。<br><br>置国内百姓多方呼吁于不顾,当斯坦因著文把敦煌文物宣告全世界之时,满清大员们这才认识到敦煌文物的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有效保护,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文物全部运往北京。押运途中且走且丢,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这是敦煌文物发现后最大的劫难,流失之后下落不明,还不如卖到国外那些好歹能进入博物馆。</b><br><br><b>作为藏经洞的发现者,大量经卷的散失,使王道士感到非常痛心。在他保管期间,从未发生过无故大量散失的事。而官员们如此掠夺,令他极为愤慨和沉痛。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来到莫高窟时,王道士说了一番令人深思的话。<br><br>据《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说到官府搬运他所钟爱的中文卷子致受损伤,他表示后悔当时没有勇气和胆识,听从蒋师爷的话,受了我那一笔大款子,将整个藏书全让给我。受了这次官府的骚扰之后,他怕极了。于是,将他所视为特别有价值的中文写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这大概就是王道士私藏的那批文物,后来陆陆续续卖给了外国人。货卖识货人,也许在王道士眼里,与国人的漫不经心比,外国人才是真正珍惜敦煌文物价值的人吧。</b> <b>(从国外买回来的敦煌卷子摹本)</b> <b>我们会比王道士做得更好吗<br><br>王道士自己大字不识几个,却历时数年,一而再地求告官府,从县到州再到省最后到京城,以他的见识和胆识,已经做了所有他该做的事情。就对待文物的认知与处置而言,即使到了21世纪王道士也强于好多大学毕业的县太爷太多太多。<br><br>在那个昏聩无能的满清统治下,民不聊生内外交困,政权尚且岌岌可危,哪儿有精力和兴趣去发掘、保护和弘扬东方文化呢。大清海关形同虚设,地方军政形同虚设,西方人带走文物时,都持有官方签证和许可证,身为“洋大人”甚至还一路受到官兵的保护。王道士单凭一己之力,哪有能力拒绝他们。</b><br><br><b>作为20世纪国际上最巨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敦煌文物的大量丢失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由于满清王朝对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失职,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因为这种劫难是不可逆转的,按照各种版本的国际公约,这些已列入各国公共博物馆和图书馆的文物,都是很难追回的!如今中国学者研究敦煌学,还要从国外买回这些文物的胶片用放大镜来看。<br><br>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时期,贩卖文物的,即便没有王道士,也会有张道士李道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应归咎于任何个人,这出民族悲剧是历史对整个当时清朝政府的嘲讽!</b><br> <b>在我们欣赏赞叹感慨之余,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为当今我们祖国的富强而自豪,国不强如何能保住这些美丽而无价的宝藏!</b> <b>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该属于中国!</b> <b>莫高窟——东方璀璨的明珠,华夏艺术的殿堂!</b> <b>敦煌一游,果然如同在画中游。敦煌的美景,使我终生难忘。敦煌,你是祖国的明珠,祖国的骄傲!</b> <b>敦,大也;煌,盛也。<br>古人以盛大辉煌来形容古代敦煌的繁荣昌盛,而莫高窟更是其艺术与繁荣的最高体现!</b> <b>敦煌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她在历史长河里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虽然她有着很多像鸣沙山、月牙泉那样的自然奇观,但无疑莫高窟,这支悠远回旋的古曲成就了她的辉煌。</b> <b>这里有栩栩如生的神奇雕像</b><div><b>这里有光彩夺目的壁画长廊<br>这里有花雨飘洒的丝绸古道</b></div><div><b>这里有天马驰骋的瀚海疆场</b></div> <b>敦煌是一座艺术宫殿。</b><div><b>艺术家在这里如痴如醉的追溯艺术本源;历史学家在这里如饥似渴地寻找历史的脉系。</b></div><div><b>在古丝绸之路上,在碧天黄沙之间,敦煌壁画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b><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律 有感敦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小法岱特</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驼铃尝尽风霜道,</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漫陌流沙尘世嚣。</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千洞石窟沉梦醒,</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万尊菩萨姿态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梵音有律轮回缈,</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佛法无边觉悟召。</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荟萃飞天惊魅世,</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传神妙笔仅莫高。</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 <div><b><br></b></div><b>本文部分图片及资料来自网络,致谢原创者</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