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之:没有城门的城门

日月常在

<p class="ql-block">苏州的城门已经写了多篇。仅剩三座城门没有完篇。迟迟没有完成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情况特殊。60年前,已被拆除的齐门、葑门和南门仅留下了地名,成了没有城门的城门。为了保持城墙系列的完整,现将三座城门与城外的桥合集汇总。齐门位于苏州城北,娄门与平门之间。因门朝向当时的齐国,故名。</p><p class="ql-block">相传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吴破齐,当时吴强齐弱,年老的齐景公慑于吴王声威,将女配与吴太子波。太子波早亡,齐女思乡,日夜号泣成病。吴王在齐门上造九层飞阁,让齐女登阁望乡,故又名望齐门。</p><p class="ql-block">据考,齐门有三道城门。内城门西恻有水城门,门上建有两层城楼,俗称鼓楼。内有内城河,外有外城河,故道路曲折,交通不便。</p><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拆除城门城楼,1978年建水闸时拆除了水城门。岁月变迁,那时的建筑已荡然无存。现在跨越护城河的只是一座现代的桥,即“齐门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齐门桥 又名建新桥。南连齐门路北接齐门外大街,又沟通了东西向的北环路,成为城东北的交通要道。齐门桥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1970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997~1998年又重建。</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齐门外大街</p> <p class="ql-block">葑门位于江苏苏州城东,相门之南。初名封门,后改为葑门。至于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一个说法,是因为这里周边的水塘是种植茭白这类水八仙最适合的地方,这个“葑”字有茭白的意思,苏州葑门外的葑门茭白是苏州特产之一,所以就以此为城门命名。关于葑门,还有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是苏州人为什么要读成“富门”?有人说是因为“封门”不吉利,大门都封起来了不是要出事嘛?葑门在北宋时曾有段时间真的被封了,幸好后来范仲淹到苏州当官,重新打开了这扇东南大门。到了清朝初期,不仅重建了门楼,还在陆城门外增加了瓮城水城门。那门楼也很大气,题以“溪流清映”额。到民国时候,站在东吴大学的校园里还能眺望到饱经沧桑的葑门。民国25年门楼被拆除。50年代拆除城门。</p> <p class="ql-block">葑门桥</p> <p class="ql-block">规划中的葑门桥</p> <p class="ql-block">蔚门桥位于葑门故址,东通葑门路,西通十全街。葑门外城河河道狭,且向东成弓背形,行船常受限,成为航道瘤疾。1968年自觅渡桥至北栅头利用城墙残基开挖新河一段如亏弦,架桥其上。1969年桥成,初名友谊桥。1980年定名葑门桥。钢筋水混双曲拱桥,单孔,水泥杆桥栏。因新开了一段河道,葑门外护城河里形成了一块南北向狭长的岛,叫“长岛”,现在建了居民小区一-长岛花园。长岛的北端正好在葑门口,为了通行,从城里向城外分别建了“荮门桥”和“安利桥”。葑门桥现已规划重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里桥</p> <p class="ql-block">安里桥曾名安利桥,取保境安里之意。宋《平江图》标注“安里桥”。始建于宋。元至正十四年(1354),由城东丹霞观道士周玄初主持重建。明成化十年(1474)修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改为木板桥面。1980年扩建。1990年又改建。2014年正名为安里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人民桥</p> <p class="ql-block">南门很有名气,南门汽车站、南门轮船码头、南门商场、南门批发市场,苏州人都很熟悉,可是,南门在哪里?有谁见过南门城门呢?</p><p class="ql-block">在宋《平江图》上没有它的印迹,而苏州六城门说,八城门说中都没有它的位置。在漫长的岁月里,苏州的南大门始终只有绵延的城墙,没有城门。所谓的南门,即指城内的南园和城外的青旸地。以前三元坊以南到城墙边都是农田,称为南园。南园和北园是苏州城里的米袋子和菜篮子。青旸地即现在的南环新村、团结桥、盘门外吴门桥一带。这里原为明朝弘治年间,义阡埋葬的官地,极为荒凉,几无人迹。后来,在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苏州的状元陆润庠受命在“南地”建造苏纶纱厂(即苏纶纺织厂),成为开发南门的最早先驱者,才使这里渐渐地有了人的踪迹和人间烟火气。当时苏纶纱厂拥有几千名工人,厂里昼夜响起隆隆的机器声。至今还记得清晨苏纶厂上班拉响的汽笛声。但总体来说,南门的人气还是很不足。而南门的称呼由来,和苏州的工业发展相关,也和人民桥的建造相关。1949年解放以后,盘门青旸地一带工业迅速发展,建有面粉厂,丝厂,砖瓦厂,苏纶纱厂、苏州纱厂等。工人家住城里,过环城河上班,东面要到觅渡桥,西面要走盘门吴门桥,非常不方便。为图方便,工人下班弄条小船,在现在的人民桥的位置,从南岸摆渡到达北岸,然后在城墙上的豁口处,挖掉些城砖,翻越城墙进城,久而久之,在南门未开辟之前,那里便有了一个大豁口。到了1951年9月,苏州市政府决定开辟南门,新建人民桥。把原有的城墙豁口开阔,建立了长42.25米。宽6.71米的人民桥。至此才有了南门的称谓。门一打开,桥也有了,人们进城出城再也不用绕路或者乘摆渡船了。</p> <p class="ql-block">吴门桥上下班时</p> <p class="ql-block">最早的人民桥现在看起来很是简陋,最多容纳两辆公交车并行,但就是从这里开启了苏城公共交通的历史,苏州最早的公交1路从火车站到人民桥。</p><p class="ql-block">人民桥建成之后,原先农田片片的南门内先后兴建了工人住宅区、工人文化宫、南门商场、南门长途汽车站、南门轮船码头等建筑。还举行过苏南城乡物资交流大会。荒凉的南门地区由此逐渐兴旺,成为与观前、石路相提并论的苏城三大商圈之一。南门一带的公共娱乐设施也不少,工人文化宫就是一座最早的苏州人的乐园,影响了好几代苏州人。偌大的文化宫有图书馆、游泳池、影剧院,还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溜冰场。</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南门高楼大厦林立,商店毗邻,道路纵横,车流如织,早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风华之地。</p> <p class="ql-block">提起人民桥,就得从位于苏州古城中轴线上的人民路说起,今天的人民路,南起人民桥,北至平门桥。据清人张霞房《红兰逸乘》记载,此街形状狭长象条龙,南端文庙象龙头,文庙正门前双井为龙目,双塔为角,北塔象翘起的龙尾。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卧龙街。清乾隆帝南巡来苏,苏州府及长元吴三县百官在此街接驾护卫,于是就有了接驾桥和护龙街之称。1946年一度改称中正街头。到1951年,才由三元坊延伸至新建的人民桥,才正式定名为人民路。</p><p class="ql-block">人民桥是苏州解放后所建的第一座重要桥梁,大大缓解了南北交通。</p><p class="ql-block">从建国初第一次造桥至今,苏州人民桥已经兴建了三个版本:1951年版;1977版;2003年版。三个版本的人民桥,一座比一座宽阔,一座比一座牢固,一座比一座漂亮,一座比一座更能展现苏州古城的风貌和苏州人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人民桥于1950年9月动工,1951年9月30日正式落成,是解放后苏州新建的第一座桥梁。经过改建后的人民桥全长316.11米,8孔,主桥3孔跨古城河,北侧引桥2孔,其中1孔为回车通道,南侧引桥3孔,其中2孔跨南门路成立交。桥宽45米,双向六车道,两侧有慢车道和人行道。人行道上架有廊棚,为苏州第一座现代廊桥。人民桥实现了脱胎换骨,交通畅了,而且成了苏州的一处新景点。从那以后,大凡到苏州南大门来的,都要到人民桥去走一走,看一看,拍拍照,留留影,许多人觉得,人民桥实在太漂亮了。最勾人眼球的是桥身两侧飞檐翘角的仿古“长廊”,正因为这“长廊”,人民桥成为了一座现代廊桥。“长廊”的柱子上还挂出了对联,洋溢出轻盈典雅的吴文化气息。桥墩更见精雕细琢,上面镶嵌的16幅花岗岩浮雕,浓缩了苏州从“春秋争霸”到现代社会的生动历史长卷。</p> <p class="ql-block">苏州城墙系列到此结束了。可能有人会说,苏州应该有四座没有城门的城门,为什么你只讲了三座?是的,苏州是有四座没有城门的城门。还有一座在姑胥桥的附近,叫新胥门。我在《胥门和万年桥》一文中已经提到。如果有兴趣,请查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