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禹城市小学数学"新课标 新课堂"系列活动纪实

禹城市第四实验小学

<p class="ql-block">  冬意渐浓,不负韶华好时光。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进小学数学文化教学改革,提升数学教学建设水平, 2022年11月4日,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与了本次线上研讨活动,大家学习热情高涨,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在活动的开始,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徐云鸿院长进行了《深化数学文化教学研究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讲座。接着就是学校数学文化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精彩讲解带领我们品味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仿佛遨游在数学的王国里。</p> <p class="ql-block">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对我们最重要的是观摩优质课,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本次线上研讨活动中,我们聆听了四节数学文化优质课,让我感受颇深。</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是由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小学都丽丽老师执教的《扇形统计图》,整节课以拓展数学文化,增强数学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为目标。通过核心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培养学生以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课后,烟台市芝罘区珠玑小学孙玉红老师针对本节课做了主题为《注重数学文化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简析。</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课是由烟台市芝罘区文化路小学姜玉美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这节课以“运算的一致性”为知识主线沟通算理,促进算理融通。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后,烟台市芝罘区水龙城小学孙双喜老师针对本节课做了主题为《数学文化促进“理”“法”相融》的简析。</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课是由烟台市芝罘区鲁峰小学李玉波老师执教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本节课借助生活背景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将“数学”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教师带领学生寻因溯源,深度理解了核心概念。概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老师运用 “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掌握算法,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课后,烟台市芝罘区“好少年”数学团队的四位老师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做了主题为《依托“计数单位”打通小学数系隔断墙》的简析。</p> <p class="ql-block">  第四节课是由烟台市芝罘区祥发小学张靖老师执教的《数的认识》,张老师通过三颗珠子可以表示哪些数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反思,发现了整数,小数,分数与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从而对数进行了再次的认识与整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秘,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课后,烟台市芝罘区“好少年”数学团队的四位老师对张靖老师《数的认识》一课进行点评,加深了我们对数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在数学文化主题活动中,《数说袁隆平》通过一群孩子表演、诉说袁老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袁老工作之辛苦,贡献之卓绝,也让我们明白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是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童心向党话长寿》里面运用很多数学数字来描述故事情节,在故事情节里充分表现出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把数学可以做到学以致用。数学萌娃小小讲堂,趣味儿鸡兔同笼题,通过小小老师们的讲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在最后的专题报告中,于玲老师的《理性与感性有机结合 感受数学的至真至美》的报告启发我们: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们有责任认真对待和研究数学文化,用心备课上课,不断反思实践,将数学知识的理性和感性有机融合,引领学生步感受数学的至真至美。杨勇老师的《提升文化品味 彰显数学魅力》的报告使我们明白,在数学真善美的世界里,除了传授数学知识,还应该发挥数学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数学文化润泽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李玉波老师的《以纸为媒,构建跨界大课堂》的报告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校情,立足学情,链接生活,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课程创生,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此次研讨活动让我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新课堂和数学文化、核心素养发展也有了新的理解。同时,面对新的要求——学好、吃透新课标并落实到课堂中,打造培智育人的精品课堂,我们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教研意识,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让每一名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p>

数学

学生

芝罘区

老师

烟台市

文化

公倍数

小学

课后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