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长江支队长治研究会赴平顺虹梯关乡上磨扇自然庄寻访古田“杉洋惨案”牺牲烈士刘学孔故里</p> <p class="ql-block">八百里太行把最美的秋天留在了山西平顺的太行天路上,她蜿蜒在太行山巅,数不清的挂壁,看不尽的山川,品不完的浓浓秋意,红叶斑斓,漫山叠彩,壁立千仞,古村晒秋,她不仅仅是平顺人的乡愁和魂牵梦萦。</p> <p class="ql-block">10月27日已是深秋,长江支队长治研究会寻找“杉洋惨案”牺牲烈士刘学孔故里的汽车蜿蜒盘旋在海拔1600米的太行天路上,途经咯峪、草庄沟,山路十八弯、翻越老马岭、在虹梯关路口标志处驻足打卡,虹梯关曾是关麒麟烈士南下前任区委书记的地方。再行,遇一记载虹梯关古道前世今生的石碑,沿着石碑旁的小道徒步至最高处见到“揽虹”便是太行天路上一个最佳观景台,在此环视四野,北可望见平畴田野,南顾即见绵延群山,中通有高架桥梁穿山过峡,东西为腾挪延展天路首端,群山环峙,巍峨壮观。</p> <p class="ql-block">这次上太行天路不是来逛景的,长江支队长治研究会的班子成员在赵福龙会长的带领下几乎倾囊而出,是来太行天路的虹梯关寻找古田“杉洋惨案”的牺牲烈士刘学孔的故的里。1950年2月发生在福建省古田县的"杉洋惨案"震惊八闽,长江支队南下干部关麒麟、刘学孔、孟连珠、赵克俊及本地农会干部余养强面对攻进杉洋城中二百多名穷凶极恶的土匪、为了杉洋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守护上百万斤支援前线的军粮不被抢夺而被土匪残忍杀害壮烈牺牲,英雄气概气吞山河。七十多年过去,关麒麟、赵克俊烈士的事迹为大家所熟知,已编入中共党史出版社《长江支队英烈》一书中,而刘学孔、孟连珠另两位烈士的个人情况只有在老前辈编写的《长江支队回忆录》有几行简单的记载,始终没有他们后代的消息,长江支队平顺纪念园已开园5周年,本以为若他们有后代看到纪念园中他们父辈的名字会联系或打听我们,可惜都没有。由于古田七区的其他四位成员关麒麟(区委书记)、张健(区长)、赵克俊、刘锦昌都是平顺三区的,所以我们多次到平顺三区的石城镇、阳高乡、北眈车乡都没有打听到他们的消息,老家豆口村的长三代陈桂平、陈苏平姐妹俩甚至托亲戚朋友们在那一代四处打听遗憾都没有结果,感慨岁月淹没了黄尘古道,八百里太行无尽头,蹉跎又一年!</p> <p class="ql-block">信息时代,突然想到怎么不去网上搜搜呢!平顺的北头村(孟连珠村名),搜出两个来,一个是青羊镇的北头村、另一个是中午井乡的北头村,再搜刘学孔的十字岭村,发现平顺所有乡镇的村名中竟然没有十字岭这个村,百度上搜到一篇驴友徒步游记,在虹梯关最高峰提到十字岭村有一座青石砌成的窑洞已无人居住。想起关麒麟南下前曾在平顺六区也就是现在虹梯关乡担任区委书记,那么刘学孔是虹梯关人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即使这样,身在外地、人生地不熟若自己到山里去寻找还是有困难的。这时很自然的就想起了在平顺自然资源局的干部路红波,是长江支队的好朋友、热心人,我是通过他写的一篇“烈士雕塑后面的白玉兰花”认识的,文章深动感人,将其推荐给了《长江支队研究》杂志发表,去年平顺遭洪灾厦门研究会捐款也是通过他联系阳高乡南庄村进行捐赠。这次联系到路红波后,他很快就确定了孟连珠是青羊镇的北头村,说那个村孟姓人多,并且联系到了孟连珠的侄子孟斌;十字岭村寻找就困难些,但利用他在土地局的优势最终帮我们找到了刘学孔老家,年代久远这个村已经和其他村合并改名佛堂村,村支书确定有我们要找的刘学孔烈士。得知这一消息,长治研究会沸腾了,14人积极报名自费租车前往,到平顺接上路红波,今天他全程领队和大家一起翻山越岭去寻找烈士故里及亲人,最终圆满完成了长江支队人多年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听说十字岭村已并入北秋房村,先找到太行天路边的北秋房村,老泉、老辘轳井、民宿及古树古居,多为石头建筑,片石铺顶,门庭多为石砌老框老门,中庭立有枝虬叶黄之老梨树,乡风乡韵扑面而来,隐约可感旧时乡间慢慢悠悠之乡居生活。但我们要找的村子据说离这里还有一段距离,继续驱车盘山而上到达佛堂村。</p> <p class="ql-block">平顺县虹梯关乡佛堂村地处太行山深处,太行天路贯穿其中,北邻岳家寨、东邻西井山、南边是通天峡景区。全村共75户人家176人,由8个自然庄组成,曾经是平顺县的深度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8户,133人,贫困人数占比高达76% ,过去自然条件恶劣,居住分散,山大沟深,有村民说“那会山里条件太穷了,一般人都想象不到那会咋生活”。而且交通极度不便,没有公交车,步行到平顺县城40公里,要走七八个小时。大部分男青年娶不了媳妇,成不了家,因为山里的姑娘都嫁出去了,外面的姑娘不愿进山来。贫穷面貌让许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到外地打工。2012年以后,伴随着精准扶贫政策不断利好,2015年铺上了水泥路,解决了交通问题,特别是2019年后,随着太行天路竣工,全程35公里的旅游通道贯通修到了佛堂村,加宽升级成柏油路面的平顺太行天路像一条曼妙的玉带,让佛堂村这个太行深山中的村庄奇绝瑰丽的风景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站在佛堂村巅峰岭上,太行山的雄壮秀丽尽收眼底。这里秋有红叶冬有雪,春天连翘满山坡,夏天凉爽宜人是避暑胜地,随着自驾游客不断涌来和抖音等自然传播宣传,不断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为这里的乡村旅游带来发展契机。这里的太行山水即逐渐将成为村里人养家挣钱的金山银山。从山路到天路, 佛堂村百姓的生活也必将迎来巨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一行人在佛堂村的 “天路人家”的客栈午餐,早就等候在这里的佛堂村老支书,也是当年带领村民修筑太行天路的老支书杨文玉热情的向我们介绍了我们打听的长江支队烈士刘学孔的情况,从老支书和“天路人家”的老掌柜那里证实了这里确实就是刘学孔的故乡,在1997年长江支队前辈编撰的《长江支队回忆录》中,刘学孔简历中写的是,“1927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十字岭村”,而现在找到的地方实际上叫:平顺县虹梯关乡北秋房村佛堂自然村上磨扇自然庄。(原十字岭村归佛堂村,几年前并入佛堂村,又并入北秋房村),刘学孔在村里名叫刘伏栓,平顺县1983年颁发的烈士证书上的名字也叫刘伏栓,若不是烈士证书上关于牺牲时间地点原因一栏写明“1950年在福建古田七区被土匪包围杀害”,村名、人名都不同我们甚至很难把他看成是同一个人,尤其令我们兴奋和激动的是,从杨文玉老支书那里了解到刘学孔南下之前已结婚且育有一个女,夫人桑移心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曾经还任过村里妇女主任,刘学孔牺牲后,她带着女儿刘月则改嫁到本村一户杨姓人家,女儿也随了杨姓,女儿杨月则后来也嫁在本村,生有四儿一女,遗憾的是夫人与女儿均已过世,杨月则的女儿杨瑞英嫁到邻村佛堂村,四个儿子老大杨瑞平目前落户潞城、老二杨瑞红在佛堂村、老三杨瑞军、老四杨瑞林两位仍然留在上磨扇村。山里人善良、纯朴,刘学孔女儿随母亲改嫁改了姓,国家对烈士子女的照顾都不好意思提及。几十年来女儿杨月则一直守在安葬父亲灵柩老家上磨扇自然庄直至病逝。了解到这些后,我们感慨万千,迫不及待的想立刻就到刘学孔烈士生前工作、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见到他的亲人们。2017年11月 ““杉洋惨案”牺牲烈士子女圆梦之旅”主要发起人之一、福建省宁德市的张建安在得知这一消息时激动的说:“刘学孔烈士有后代让人高兴,当年我找到洪湾村烈士牺牲地时,向二位烈士哭诉(当时以为他们无后)我们全体长江支队后代都是你们的后代,继承你们遗志,传承你们的事业,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p> <p class="ql-block">颠簸盘山路让人晕头转向、都是些年龄六十岁往上的老人不顾旅途劳累立刻驱车盘山上到佛堂村委会,一座孤立在山顶的二层小楼、也是进村的公交车停靠站。老支书说我们的车只能停在这里,去上磨扇自然庄还要徒步下山走3里地,三位体质较弱的(赵东林、李明、张建芬)留在村委会休息,剩下的11人(赵福龙、张建林、席卫国、王渐进、秦跃华、崔耀生、张翠红、陈桂平、陈苏平、赵三明、秦少青)及领队路红波随着老支书徒步下山去上磨扇自然庄,下了一坡又一坡、饶了一山又一山,一片片黄土,一溜溜沟!望着层层如梯的山坳,零零落落散布着的小村庄,我们问支书:三里地怎么还没到呢?后来老支书说,说远了怕我们走不动所以就少说二里地。半路上巧遇了刘学孔的外孙女婿陈银旺,得知我们是长江支队后代来这里找寻他夫人的娘舅家时,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和我们一起进村。</p> <p class="ql-block">走在前面的佛堂村老支书杨文玉</p> <p class="ql-block">上磨扇自然庄是个只有4户人家 7口人的小村子,深山僻壤的,能让城里人真真切切的体会一把什么叫藏在沟壑里与世隔绝的生活,孤零零的几户人家,房子就地取材,主要由石头石瓦垒成,好在有电还有自来水、若是移动手机则对不起了,没有信号!(手机没信号,导航就完全失灵,若不是路红波帮助我们提前联系老支书引路,靠我们自己无论如何是找不到这里的,再次感谢)村口梨果掉了一地无人采摘,有人捡了给我一梨,就着村头的自来水洗洗吃了,味道出奇的好。刘学孔的两位外孙杨瑞军、杨瑞林早已在家中等候我们,大家见面竟有久别重逢亲人相聚的感觉,长江支队后代们不管相隔多远、以前是否相识,见面就自然亲!干净整洁的小院正是乡愁的味道,小院不大,我们十几个人进去就挤得热热闹闹,兄弟俩从阁楼上拿出他们精心保存的、从福建古田装烈士遗骸回来的藤箱(老支书应该早就见过这个藤箱,所以在来村的路上就告诉我们这次来还能见到烈士的骨灰盒)、烈士证书和平顺老干局在1996年12月转给他们的一封信、一张照片和长江支队三地委编写的一本书,这些熟悉的东西在太行山深处被烈士的后人珍藏了几十年。面对烈士的遗物遗像,赵福龙会长带领大家深深的鞠了三个躬。</p> <p class="ql-block">刘学孔的烈士证书</p> <p class="ql-block">刘学孔夫人桑移心</p> <p class="ql-block">刘学孔的女儿刘月则</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去往刘学孔烈士生前居住过的房屋时,故居因为年久失修已然倒塌杂草丛生,但总算了了大家这么多年的一个心愿,虽然一路辛苦却很欣慰。正如关麒麟烈士女儿关俊花大姐所说“您们翻山越岭寻找烈士们的故士和他们的后人,您们办了几十年没办到的一件大事,使烈士在天之灵得到了安息!使烈士后代得到了安慰。为长治长江支队研究会点赞!”</p> <p class="ql-block">在返回佛堂村委的路上,老四杨瑞林扛着一袋梨和苹果执意要送我们,和他一路聊着才知道,这条从上磨扇村出来曲曲弯弯且仍无法通汽车的山路是全村7口人每人集资5千元用3.5万元辛苦修出来的,5千元对他们来说应该不是小数目,如果不出门打工光靠种点粮食,收点花椒(据说今年花椒行情不好,一斤原先能卖50元左右今年只卖20元还没人来收)很困难,好在这两年因为疫情山上的野生连翘中药材行情暴涨,村民们能靠采摘连翘增加点收入,看得出他们对家乡的爱打心里流淌。</p> <p class="ql-block">回到佛堂村委,现任村支书陈建义因为上午有公事这会儿也来这里和我们会面,大家一起拍照留念,并向烈士子女赠送《长江支队英烈传》、《长江支队研究》等书籍。一起参加这次寻找烈士故里活动的长治研究会荣誉会长席卫国回来后感慨的一段话给我们这次活动做了一个圆满总结,他说:“前期搜寻线索的同志们辛苦付出,本次出寻核实的同志们满怀深情克服路途的艰辛,除了车行太行天路还要步行山间小路近3小时,都是些老年人,有些人还晕车呕吐,但为寻找烈士故里完成多年心愿都认为值得付出,十分感人,此次行程十分圆满,找到了地方、找到了遗物和证据资料,长治研究会还给烈士的后人捐了款,烈士后人很受感动坚持送大家到乘车点也要往返近3小时。最后回到长治天已全黑了,大家都认为此行很值,今后还会为类似工作努力奉献,为大家点赞。”</p> <p class="ql-block">“杉洋惨案”中另一位烈士是孟连珠,在孟连珠的侄子孟斌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平顺县青羊镇的北头村,这里是孟连珠的故乡。在孟斌给的一份资料里,我们了解到1927年出生的孟连珠15岁就加入了八路军32团,在一场抗日战役中光荣负伤后回到村里,成了本村的政治主任(村支书),1945年调入平顺县一区任民政助理,已婚无子,1950年2月在古田牺牲,妻子刘梅则在改嫁前提出让其弟孟元柱娶妻生子后将其长子给孟连珠开门、也叫顶门户,按中国传统习俗,孟斌即为孟连珠之子,由此告慰烈士英灵。</p> <p class="ql-block">回程途中路过东寺头村,抗战时期曾经的小延安,参观“太南地委、太行四专署旧址”。</p> <p class="ql-block">至此,“杉洋惨案”中牺牲的关麒麟、刘学孔、孟连珠、赵克俊四位烈士全部找到英雄上马的地方。有道是,离去尚是少年,归来已成忠魂,青山有幸埋忠骨,残月浩气照太行,70多载沧海桑田,往事并不如烟,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吧,记住所有长江支队英烈们,正因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秦少青与平顺领队路红波虹梯关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照片、视频由秦跃华等一同参与活动者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