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深入理解和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的精神,准确把握和领会新课标的内容和变化,并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中,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解读教材能力,打造实效、高效的课堂教学,11月2日下午,二年级组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线上新课标培训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二年级组语文教师教师,利用自己没课的时间,认真学习,用心记笔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课标的新变化为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意味着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也要加强自身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也在备课中,认真研究,并且落实年段目标,寻求突破方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我们从心态上接受了新课标时代已经到来的事实后,就可以主动、细致甚至于是热情地研究新课标标准,这也是后续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前提与保障。比如,本次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与现在统编版教材相辅相成的,新课标中均给出了细致的指导,我们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才能将新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领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以六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的教学为例,我做了这样的思考🤔是否可以设计这样的课程目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通过选读《鲁迅作品选读》,希望学生能达到这样的目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能够掌握制卡片、写读后感、文献检索、作批注、速读、专题阅读等基本的阅读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让学生了解一些名人成功的读书方法,尤其是鲁迅的读书方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3、养成积累的习惯,摘录精彩语段,能经常性地朗读摘录的内容,对于特别精彩的内容要能背诵。能写出一篇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审美能力。学生在选修课上除了要认真读完规定内容和数量的鲁迅作品外,还要阅读鲁迅相关的作品,并掌握一定的课外阅读的方法。通过阅读,学生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改善自己的阅读兴趣,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当然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必须大量地、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读鲁迅之外的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通过此次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明确了自己今后的教学方向,在日后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新起点,开启新的征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打造高效课堂,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感受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全新的挑战,接下来我们定会常读常新、常读常悟新课标,在实践中不断实践探究,不断反思总结,做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有信仰的教育工作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二年级组的老师对本次学习都有自己的收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相信我们能够整体把握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编排意图和理念、深入学习课程标准要求,跟随课标动态调整课堂教学,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践行于课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