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篇名:《我的生平》</p><p class="ql-block"> 配图:多数取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文字:心是莲花</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天下第一情》</p><p class="ql-block"> 编辑:心是莲花</p><p class="ql-block"> 封面:现在的怀德镇一角</p><p class="ql-block"> 注:①篇中年龄为虚岁;</p><p class="ql-block"> ②篇中错别字和语法错误多数不是故意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生平》目录</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 幼年不是孩童</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 享寒风刺骨 得梅香扑鼻</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p><p class="ql-block"> (上)沧桑是人间正道</p><p class="ql-block"> (中)金子得见总发光</p><p class="ql-block"> (下)千行百转总是情</p><p class="ql-block"> 第五部 渴望</p><p class="ql-block"> 《My life》 Catalog</p><p class="ql-block"> Chapter 1 A Child, also a family supporter</p><p class="ql-block"> Chapter 2 You can get gold from the sand after all the hardships.</p><p class="ql-block"> Chapter 3 Succeed after the countless setbacks</p><p class="ql-block"> Chapter 4 (first part)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are the right way</p><p class="ql-block"> Chapter 4 (second part) Gold will glitter forever</p><p class="ql-block"> Chapter 4 (third part) Being invited to do a lot of work without pay</p><p class="ql-block"> Chapter 5 Yearn</p> <p><br></p><p> 《我的生平》(第一部)</p><p> 幼年不是孩童</p> 题 记 <p class="ql-block">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斋宅在家,百无聊赖,写写回忆录消磨时间。企图通过回忆,遏制心魔,陶醉幸福。据此目的,拙文扬过关斩将,抑败走麦城。自娱自乐,料无大碍。本集愧引古诗“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起笔。</p> <p><br></p><p> 公元一九五零年三月二十七日(农历庚寅年二月初十)出生在怀德镇西街。</p><p> 时,家与大伯父(父亲堂兄)合居在此。</p> <p><br></p><p> (下图是现在怀德镇一角)</p> <p><br></p><p> 大伯父与他人合开一家果匣铺(制作糕点出售,用现在说法叫做“前店后厂”),买卖字号“御增祥”,其中有我家一股。由于是小股东,父亲不参与经营管理,而从事他的本行~裁缝。</p> <p><br></p><p> 1952年,家搬到双龙乡(曲家店)亦即现在的双龙镇。</p><p> (下图为现在的双龙镇)</p> <p><br></p><p> 1953年,家又搬回怀德镇西街。不过,不是与大伯父合伙,而是自家独立。</p><p> 在这里,家里填了妹妹,已经是四口人了。</p><p> 父亲为生计,四处奔波。母亲领着我们艰难的过日子,慢慢的,我开始逐渐成为妈妈的小帮手……</p><p> (下图为现在怀德镇一角)</p> <p><br></p><p> 四伯父因被日本人抓劳工,得了伤力病,自卧在家,难以自理,我便担负起送饭的“任务”,最常送的就是当时怀德街面的一种用豆面、高粱米面与白面混合做的烤饼,再就是妈妈包的包子。不过,四伯父十二分困难,悲惨景象犹记在心……</p> <p><br></p><p> 这一年,我的直系祖辈最后老人——外祖父病危,妈妈抱着妹妹,领着我赶往姥爷家。十八里地,步行,距离姥爷家还有四里多地的时候,妈妈实在走不动了,指着远处七棵大杨树的地方告诉我,“那是姥爷家,你先去告诉姥爷家的人来接妈……”。这时天已近黄昏……</p> <p><br></p><p> 1955年,家再一次搬到了乡下~后长营子,租房子住。</p><p> 家里又填了一口人(陨弟小民子)。</p><p> 这时候,我的“第二职业”是看守园田地,避免鸡猪骚扰。记得有一次因为长时间在地里被雨淋了感冒发烧……</p> <p><br></p><p> 公元一九五六年夏,我上学了。</p><p> 报名那天,老师(也是校长,小学校成立第二年,一共两班,两位教员)问:刘柱子,你有大号吗?答:没有。问:那我给你取一个吧?答:行。问:就叫“刘国柱”吧。答:嗯呐。</p><p> 开学那天,老师点名。“刘国柱?”同时有两人答“到”。</p><p> 老师一看重名了,就问我:你改名吧,你属啥的?答:属虎。问:属虎,五零年生人。五零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庆祝国庆。你就叫“刘祝国”吧!</p><p> 这位老师叫于景龙,小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屯邻论我称他为姨夫,是我的启蒙师。</p><p> 这个学校的名字是:兴隆小学,距家不到一里地。</p><p> 想啰嗦一句,那时我长的比较矮小,冬季雪大过不去国道沟子,每每都是爸爸把我背过送上国道才能去上学……</p> <p><br></p><p> 1957年,二妹妹出生了。不久,家搬到了双龙乡所在地~曲家店,住在供销社后院,我也转学到了乡中心校(与我家一墙之隔)。</p><p> 58年,大兴“三面红旗”,学生很累:助民劳动(拔草、秋收、打场)、除四害、拔豆根、捡牛粪、采老蒡子、撸草籽等等……我是班里年龄最小的,真的跟不上啊!</p> <p><br></p><p> 58年冬天注定是个难过的季节。大食堂吃不饱,家里还得偷偷摸摸整点吃的。</p><p> 我家与乡(后来叫公社)卫生所住对面屋,我混在卫生所跟表舅学徒,也很累:蹬药碾子,团药(造型包装)等等,尤其是蹬药碾子蹬不动,只好用两只手去转动碾子,唉!</p><p> 忽然,横祸飞来了!家里四个孩子中三个出麻疹,大人们忙得不可开交。</p><p> 重点照顾的弟弟陨亡,对全家打击极大。可雪上加霜的事情也来了,政府要清理住供销社后院的住户,限时迁出。</p><p> 于是,家庭又迎来了近乎于逃荒式的搬家……</p> <p><br></p><p> 1959年春天的一个早晨,一挂大车(马车)拉着我们一家四口(母亲、大妹妹、二妹妹和我)驶往公主岭,开始了到本溪的旅程。</p><p> 我晕车,没等到公主岭就呕吐了几回,唉!</p> <p><br></p><p> 办完托运手续,就坐上火车开始了本溪生活……</p> <p><br></p><p> 经过十四五个小时的煎熬,火车到了目的地——本溪的孙家堡子站(这一路因为晕车不知呕吐了多少遍),下了火车就遇到了第一个尴尬事情。</p><p> 我们的地方是孙家堡子车站斜对过的乔家堡子(宋南沟),这中间隔着一条河,名字叫“细河”。</p><p> 这条河,河不宽,水不大,可是过河只有一个每节由两根圆木搭建的独木桥,共有五节,二十多米长。来接站的亲属携包裹大步流星的“轻飘的”就过了桥,我不行,试了多次也不敢在桥上迈步,最后只好弯下腰爬着过了桥。母亲可能是因为注意身份,采取“趟水”方式过了河。</p><p> 顺便插一镜头:这第一次过桥顺利爬过去了,可第二次过这架桥时情况就变了。爬到中间,就觉得桥在走,河在转……心惊目眩,扑通,掉下了桥,落了水!后来知道这种现象叫“晕水”。</p> <p><br></p><p> 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山村,沟口有几户人家,其余就全都分散分布在沟里头,越往沟里人家越稀——也有把房子直接建在砬头上的(巴姓人家)。</p><p> 主沟被称为南沟,因姓宋的多,也叫宋南沟。沟口往里不远有一个支岔,叫小南沟,我家临时落住的就是小南沟的老姨婆家。</p> <p><br></p><p> 经过一条崎岖的山间小路,上到山半腰的姨家已是气喘吁吁。小小的院落榜山而建,形状犹似一个点将台。</p><p> 屋里狭窄且不要说,单是外面的视野实在是大煞风景,前后左右都是山,好像掉到井里一般。爬到后岗梁顶上往远看~还是山!</p><p> 从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来到这狭小的荒山沟,幼小心灵的我,情感上实在是难以接受。</p> <p><br></p><p> 就这样,憋憋屈屈的待了几天(不知流了几次眼泪)。</p> <p><br></p><p> 在老姨婆家住了几天后,在沟头租房子安了家,开始了新的生活。</p><p> 这期间,我也办完转学手续,开始新学校的学习生活。</p> <p><br></p><p> 这是一个初级小学,校址在宋家堡子,与乔家堡子相邻,不到五百米。四个年级四个班,每个班人数不多,大约20人左右。我已经读小学四年级了。</p> <p><br></p><p> 可能由于我有乡中心校学习的基础吧,当时在班里有了一点优势。居然在区教育系统文艺汇演中代表学校表演了节目,凭借老师编的快板书得了二等奖~一支铅笔和一个笔记本的奖品。</p> <p><br></p><p> 家在沟门口,离细河只有百米之遥,迷上钓鱼是题中应有之义。我学会了杆钓、甩弦(相当于海杆)、卧钩和夜钩等多种钓法。</p><p> 一次,下午放学途中,起钩~居然钓到一个老鳖,没办法摘钩。让妹妹回家取来洗衣盆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拎着回家,给了房东处理了……</p><p> 还有一次,把乡邻的鸡给钓着了,因为母亲不在家,老姨用三只母鸡崽(半打子)陪给了人家。</p><p> 这一年,我十岁。</p> <p><br></p><p> 宋家堡子小学是初小,六零年暑期后转到后代堡子的河东小学读五年级。</p><p> 这所学校距家大约八九里地吧?上下学路上需要一小时左右。</p><p> 新中国,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六一年暑期后,尚家大队成立完小,我又回到尚家小学读了六年级(尚家小学与家相距二里地,中间隔着宋家堡子)。</p> <p> 小结一下:小学一共六个年级我先后读了五个学校,其中三所由于搬家,二所因为教育发展水平。</p><p> (下图是我与发小同学乔宝阶的合影,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p> <p><br></p><p> 这期间,是家庭生活最艰难的日子。</p><p> 父亲前两年没来本溪,维持家庭生活基本都靠母亲。</p><p> 母亲不定期的“跑行商”也可以叫“长途贩运”谋生活收入,许多时间都是我与妹妹们相依相伴度时光。</p><p> 这期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生活尤为艰苦。从十一岁开始,我担负起供家庭烧柴的任务。冬天,利用星期三、星期六的半天和星期日整天上山打柴禾,每次上山回来母亲都给我加餐(用火盆熬一茶缸大米粥)慰劳。</p><p> 这期间,三妹妹出生了。两个妹妹负责照看她,一次不小心摔了一跤把锁骨摔折了……</p> <p><br></p><p> (每周四背纤子柴禾基本可以满足需要,还略有剩余……)</p><p> 注:“背纤子”是山区的一种搬运工具。</p> <p><br></p><p> 不过,这期间的我也有一些儿时的乐趣,卯爬犁、打冰嘎其乐无穷。</p><p> 顺便说一下,那时冬季雪特别大,抗着小爬犁上到半山腰,然后往下卯……叽里咕噜翻下来也不会受伤。</p> <p><br></p><p> 这期间,最惊心动魄的是六零年那场大洪水。</p><p> 连下了一个多星期的小雨和中雨,刚打开天气没几个小时,忽然下了一大阵子瓢泼大雨……</p><p> 天又晴了。这时,房东看到房前护坡石板下往出冒水,就大声呼唤大家:不好,要发水了。大家赶紧上后山去躲啊!于是,年女老少都上了山。没超过半个小时,沟里就传来隆隆的声音~沟里一处山体爆发了泥石流,山水裹夹着泥石在院外的水沟往下冲。</p><p> 又过了一会,就听着一阵呜呜叫的风声,紧接着,细河涨水了。最前面的水头就像一面墙,有一草房高,立陡陡的顺着河面往前推进 紧接着它的是咆哮着的洪水……</p><p> 然后,就有各种房架子、树木、箱子柜、死倒等顺流而下……</p><p> 记住,这是1960年8月4日。</p><p> 这天,邻里们不分你我,从家里取来家具和粮菜,埋锅做饭,共饮共餐……使我幼小的心灵深扎了一幕:在忽然发生的大灾大难面前,人们总能团结一致,毫不计较,互帮互助,共渡难关。</p> <p><br></p><p> 记不得父亲是哪一年来的本溪,分配在平山区石材厂(桥头)。没多长时间,因工作不对口申请下放,辞去工职。家又搬回吉林省怀德县,再次回到老家……</p> <p><br></p><p> 童年故事拾零:</p><p> ①攒钱总是没有结果。</p><p> 大约从记事不久,就养成了攒钱的习惯。</p><p> 从过年三十晚上大人给“压岁钱”开始,把卖破烂的钱,采樱桃、山梨、山菜卖的钱等攒起来,纸包纸裹的藏好……快到年底了,大人问:攒多少钱啦?答说多少多少了。呃,那么多了,放你们手里容易丢了,交大人给你保管吧!</p><p> 就这样,一直不知道究竟攒了多少,也从来没花过。</p> <p><br></p><p> ②“犟脾气被打掉”。刚上小学时,父亲对我学习总是不放心,放学后就问:今天学啥啦?会不会啊?我总是不回答。因为不答,马上引来一顿暴打,打了以后,再让我做题,我是一边哭着一边做题。妈妈在一旁加钢,“该,谁让你死犟了”。</p><p> 不知道挨了多少次打,至少几十次吧。</p><p> 好在二年级以后,再没有因为学习挨过打,大人们再也不问我的学习了。</p> <p><br></p><p> ③母子心灵感应是存在的。</p><p> 一天,中午回家吃完饭,我和妹妹一起去学校。走到河边大道上,我对妹妹说,妈回来了。妹妹说,不可能。我说,指定回来了。走,回家看看去。</p><p> 回到家一看,妈妈确实回来了……</p> <p><br></p><p> 在这一集特别补正一事,由于父亲生前很少谈及家族事,家谱基本失传,能考究的只有:</p><p> 太祖父:刘(讳名)鸿德</p><p> 从山东移居河北(滦南县姚王庄乡党庄村)定居</p><p> 祖父:刘(讳名)才</p><p> (父亲一岁祖父去世,父亲十六岁祖母去世)</p><p> 父:刘(讳名)兆生</p><p> (十七岁到东北)</p><p> 母:王氏(讳名)桂新</p><p> 父亲一爷公孙还有五伯父刘(讳名)兆顺。育有一子刘继刚,无后,已故。</p><p> 大伯父刘(讳名)兆祥育六女。</p><p> 二、三、四伯父无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