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名、老校徽题字者考

张华-BUAA

<p class="ql-block"><b>摘要:</b>在梳理北航校门牌和校徽历史变迁的基础上,针对“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名、老校徽的题写者或为郭沫若先生、或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元先生</span>的两种说法,通过查阅北航档案馆相关文物,采访题字真迹知情人,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span>对比分析后得到结论:“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名、老校徽的题写者是郭沫若先生。</p> <p class="ql-block"><b>一、北航校门牌和校徽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  北航自1952年10月建校后出于保密原因有很长一段时期校门口是不挂校门牌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自1952年10月建校至1959年期间,参见第三部分采访内容)。</span>北航早期没有挂校门牌的主校门东门参见以下二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航建校后早期不挂校门牌的主校门东门(之一,仅在校门顶上可见几架飞机模型,照片由北航校史馆支媛媛馆长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航建校后早期不挂校门牌的主校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东门(之二,门口有解放军战士站岗,</span>照片由北航校史馆支媛媛馆长提供)</p> <p class="ql-block">  自1959年至1960年代初期北航校门开始挂校门牌,北门(次校门)挂过朱德老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题写的“北京航空学院”校门牌,东门(主校门)挂过郭沫若先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题写的“北京航空学院”校门牌,后来又挂过仿毛体的“北京航空学院”校门牌,相关详情参见本文第三部分对王春熙老先生的采访内容。遗憾的是由于这一时期所挂的校门牌几经变动、且时间相对较短,未能搜寻到这一时期北航校门挂上述校门牌的历史实景照片,但有上述朱、郭、毛三位国家领导人为北京航空学院校名题字手迹或仿毛体校名照片(参见本文第三部分)。另外暂未搜寻到上世纪60年代至改革开放之前的北航校门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初<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航东南门(即现新东门)曾经挂过宋体印刷的</span>校门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下图照片所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80年代初北航东南门(现新东门)所挂的印刷宋体校门牌(摄于1981年,80级7系于今校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8年4月“北京航空学院”更名之前,从能够找到的历史照片可见,学校公开出版物使用的校名字体以及学校主校门东门悬挂的校门牌上字体均为手写体,并且与后述“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徽字体一致,参见以下五图所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0年11月《北京航空学院学报》复刊号与1981年3月第一期封面校名对比(前者为隶书后者已变为与老校徽一致的手写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2年北航30周年校庆纪念画册封面上“</span>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名题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2-1986年期间北航东门的横体“北京航空学院”老校门牌,1982年我(左一)首次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期间拍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2-1986年北航东门的横体“北京航空学院”老校门牌,张云飞教授1986年读研期间拍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8年4月北航更名之前学校东门的竖体“北京航空学院”老校门牌(照片由北航校史馆支媛媛馆长提供)</p> <p class="ql-block">  上述北航建校30周年画报的封面还含有北航的第二个英文名称 Beiji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之所以说这是北航的第二个英文名称,是因为北航从1970年代初(大致从1973年起)开始逐步密切对外交流后,至1970年代末期使用的第一个英文名称是 Peking Aeronautical Institute,参见下图北航档案馆保存的1974年7月15日沈元院长给美国马里兰大学 G·Corning 教授回信中的学校落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年7月15日沈元院长给美国马里兰大学G·Corning 教授的回信(北航档案馆存)</p> <p class="ql-block">  1980年11月《北京航空学院学报》复刊号使用的英文校名已改用学校第二个英文名称 Beiji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可见此时北航中文校名中虽然没有“航天”一词,但对应的英文校名已经既有“航空”也有“航天”了,参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0年11月《北京航空学院学报》复刊号已改用第二个英文名称 Beiji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 <p class="ql-block">  1988年4月起“北京航空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北航还分别使用过竖体和横体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门牌,参见以下四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8年4月北航更改新校名后学校东门的竖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门牌(摄于1989年,由姜开厚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8年4月北航更改新校名后学校东门的竖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门牌(左边是北大与北航于1999年4月30日成立的“北京大学工程研究院”牌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8年4月北航更改新校名后学校东南门(现新东门)的竖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门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现今北航东门的横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名石碑</p> <p class="ql-block">  北航的校徽也有着与北航校门牌类似的历史轨迹。下图是现存于北航校史馆的北航第一枚校徽,同样出于保密的原因,这枚校徽被设计成一枚独特的无校名校徽,是1953年底由当时的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学生谢础为主、并结合了另一位同学的思路而设计的。谢础中学时有很好的美术基础,北航毕业后曾多年担任《航空知识》杂志社总编、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副主席等。北航这第一枚独特的无校名校徽的历史背景和设计故事参见文献 [1]。</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3年底设计的北航第一枚无校名校徽</p> <p class="ql-block">  我于改革开放后首次恢复高考的1978年初(1977级)考入北京航空学院,1982年初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2021年9月退休后也一直生活在北航,迄今我在北航这片土地上学习、工作、生活了近45年,因此对北航有很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我自己珍藏了从北航上大学开始到毕业后留校工作期间不同时期学校颁发的不同款式、不同含义的5枚校徽,按颁发时间顺序分别是:“北京航空学院”本科生校徽(<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白底红字),</span>“北京航空学院”教职工校徽(<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底白字),</span>“北京航空学院”研究生校徽(<span style="font-size: 18px;">蓝底白字),</span>1988年5月1日起更改校名后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职工校徽(<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底白字),更改</span>校名后加上北航第三个英文名称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教职工校徽(<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银底蓝字),参见下图所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珍藏的5枚不同时期、不同款式、不同含义校徽</p> <p class="ql-block">  2002年9月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北航英文名称由“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简称BUAA)更改为“BeiHang University”(简称BHU),这是北航有史以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四个英文名称,</span>北航校徽随后改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的样式,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2年9月起北航英文校名更改为“BeiHang University”后新校徽</p> <p class="ql-block">  对上述第四个英文校名 BeiHang University(简称BHU),<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北航师生和校友中</span>多年来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后来学校的英文校名简称又从BHU改回过去的BUAA,但BeiHang University的英文校名一直沿用至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于对英文校名的相关争议与本文主题无关,本文对此不进行评述。</span></p> <p class="ql-block">  自2002年后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工颁发校徽似已不是“规定动作”,也看不到佩戴校徽的学生了,北航校徽几乎已经变成了商店售卖的纪念性质徽章。本文所述的校徽主要指上述学校专门颁发给学生和教职工的带有学校名称的长方型校徽,不包括各种纪念性质和其他形状的北航徽章。</p> <p class="ql-block"><b>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名由赵朴初先生题写</b></p><p class="ql-block">  这些不同时期的校徽也引起许多老师、校友和青年学生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关注、</span>兴趣和拍照,还有人询问北航校徽的题字者是谁。北京理工大学胡伟东教授一眼便看出并指出:“北京航空学院”校徽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徽应该是两位不同的书法家所写。</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上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名和新校徽的题字由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所写已为众所周知,参考文献 [2] 详述了北航更名的始末和赵朴老为北航新校名题字的史实。参考文献 [3] 是著名书法家孟云飞就赵朴老为北航新校名题字写的书法赏析。</p><p class="ql-block"> 北航党委宣传部、统战部前部长、人文学院前院长、现北航老教授报告团常务副团长、北航“三老”协会常务副会长郑彦良教授向我描述了赵朴老题字的一个细节:1988年北航召开易名大会,时任政协副主席钱昌照先生到会祝贺,学校领导对钱昌照先生说想请人题写学校新校名之事,钱昌照说我找赵朴初试试看。赵朴初先生当时是全国政协常委,与钱昌照先生交往较深,之后赵朴老就为新更名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题写了新校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题写的校名(北航校史馆陈列)</p> <p class="ql-block"><b>三、“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名题字手迹初考</b></p><p class="ql-block">  关于早期(1988年4月北航更名之前)“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名门牌以及相同字体的老校徽的题字者是谁,坊间主要有两种说法,说法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北京航空学院”题字由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先生所题。说法二</span>是“北京航空学院”题字由沈元先生(前北航副院长、院长、名誉校长)所题。</p><p class="ql-block"> 为了搞清楚“北京航空学院”老校门牌和老校徽的题字者到底是谁,我决定先从北航校史馆和档案馆入手。北航校史与文博馆支媛媛馆长和佟杰老师先后两次从校史馆(档案馆)库房中专门为我找出了“北京航空学院”题字手迹,供我拍照和研究,题字照片参见下图所示。这幅题字为竖体书写,幅宽约40厘米,幅长约180厘米。在这幅题字的旁边还有较小的“北京”二字。将这幅题字与“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徽进行对比,可见二者字迹几乎完全一致。前述北航建校30周年(1982年)校庆纪念画册封面“北京航空学院”中的北字甚至复现了这幅题字手迹中北字右竖上方在书写时形成的留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航校史馆(档案馆)所藏<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馆藏编号)“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名题字手迹(标注郭沫若所题)与“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徽字迹完全一致</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幅题字手迹和校徽上的字从书写角度看有以下几个特征:北字的两竖上方分得较开,学字上方的前两点呈八字、子字的一横略低且平,航和院字右边的竖弯勾转折硬朗、最后顿笔提勾有力。</p> <p class="ql-block">  虽然遗憾在这幅“北京航空学院”题字手迹的纸面上并没有发现题字者的亲笔落款,但是发现纸面上较小的“北京”二字下方有红笔小字标注“郭末若的亲笔题字,1957年下半年”字样,参见下图。由于标注中的末字没有三点水,再结合这个标注的语义表达,可以判定标注者应该不是郭沫若先生本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京航空学院”题字纸面上的红笔小字标注“郭末若的亲笔题字,1957年下半年”</p> <p class="ql-block">  据支媛媛馆长介绍,这幅“北京航空学院”题字的知情人是北航退休老同志、老党员王春熙老师。王春熙老师向支馆长描述了当年求字的情况。为了使自己弄清真相,我也就这幅题字的求字情况专门当面采访了王春熙老师,王老师虽已89岁高龄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路清晰。</p><p class="ql-block"> 王春熙老师出生于1933年12月20日,于建校初期的1953年到北航工作,时任建校初期院长办公室秘书。王老师说自北航建校后至50年代后期学校出于保密原因都不挂校门牌,门口的31路汽车站名“十间房”,武光院长说学校不太好找,最好还是有个校门牌,当时有人提出请毛主席写,但毛主席题校名的大学只有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我校自认为建校时间太短,怕不够格。后来请朱德委员长题写,朱德题写了(没有落款,具体求字过程不详)。王春熙老师建议由当时的副委员长、也是大书法家的郭沫若题写,领导同意了。王春熙老师由于当时是年轻的办事员,他觉得自己去求字不够格,就建议请当时校产科的科长房老师(或姓黄,具体姓名不详,已故)去。王春熙老师给房科长开了介绍信,房科长带着介绍信去了郭沫若家,郭沫若秘书接待的房老师,并留了当时学校办公室的电话。过了两天郭沫若秘书来电话说写好了让去取。取回来的总共有三张,郭沫若说请你们自己选一张,武光老院长选了现在校史馆保留的这张。王老师表示当时题写校名一般都没有落款,另外他也不清楚题字上的红色小字标注是谁写的。王春熙老师说1959年他拿着这幅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到历史博物馆请人做成了校门牌,做好后挂在正东门(主校门),朱德老总题的挂在北门(次校门),挂了一段时间,校领导认为不妥,又摘了下来。后来又挂了一段时间仿毛体的校门牌,六几年(文革之前)的时候,也取下来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是我采访王春熙老师后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采访“北京航空学院”题字知情人、北航退休老党员王春熙老师后留影</p> <p class="ql-block">  虽然遗憾我没有寻求到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分别在北航北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次校门)</span>和东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主校门)</span>悬挂过的上述朱、郭、毛三位国家领导人题写或仿字体的北航老校门牌历史实景照片,但所幸的是北航校史馆(档案馆)除藏有前述郭沫若为北京航空学院校名题字的手迹外,还藏有当年朱德为北京航空学院校名题字的手迹(也没有落款,求字过程不详),参见下图所示。显然朱德的题字与前述郭沫若的题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字体与老校徽一致)</span>有明显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朱德委员长为北京航空学院题写的校名(左边卷轴盒上有馆藏编号)</p> <p class="ql-block">  关于“北京航空学院”仿毛体的校名,除了前述王春熙老先生采访中谈到曾经在1960年代初期作为校门牌短期在学校东门挂过之外,实际上从建校初期的1953年到1960年北航的多个印刷品和出版物封面都采用了仿毛体的“北京航空学院”校名,例如建校元老伍荣林先生1953-1954年间的笔记本封面(北航图书馆存),1956年10月创刊的《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56-1960年共14期)封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航档案馆存),以及1960年北航校友的包书皮封面,</span>参见以下三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校元老伍荣林先生1953-1954年间的笔记本封面仿毛体老校名(北航图书馆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6年10月创刊的《北京航空学院学报》(1956-1960年共14期)封面仿毛体老校名(北航档案馆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0年北航发动机专业学生《航发构造》讲义包书皮上印刷的仿毛体老校名(北航航空学院张云飞教授提供)</p> <p class="ql-block"><b>四、“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名题字二考:题字不是沈元先生所题</b></p><p class="ql-block">  既然前述校史馆(档案馆)收藏的与老校徽字体一致的题字真迹并没有郭沫若先生的亲笔落款,坊间又存在题字或是沈元先生题写的说法,那么是否存在题字是由沈元先生题写的可能呢?我们知道作为建校元老、北航副院长、院长、荣誉校长的沈元先生不仅是空气动力学家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也是书法造诣很深的书法家。沈元先生擅长隶书,北航东门内石碑上的“艰苦朴素 勤奋好学 全面发展 勇于创新”十六个字就是沈元先生用隶书写的。沈元先生也偶有楷书等其他书法作品但数量相对较少。为了对比沈元先生书法与上述北航档案馆保存的“北京航空学院”题字真迹书法的异同,我查阅了2016年4月28日-5月8日北航艺术馆展出的“沈元院士百年诞辰生平图片暨书法作品展”及其画册[4, 5],在画册里找到了一幅沈元先生1984年贺航空学会和航空知识的诗词书法作品,其中可以发现竖体的“北京航空学院”、“航空知识”、“航空学会”等字,这在沈元先生书法作品中是绝无仅有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参见下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元院士百年诞辰生平图片暨书法作品展”画册及其1984年沈元先生贺航空学会和航空知识的诗词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  从沈元先生上述诗词书法作品摘出的“北京航空学院”与北航校史馆收藏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老校徽字体一致的“</span>北京航空学院”题字对比参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沈元先生书写的“北京航空学院”(左)与北航校史馆(档案馆)收藏的“北京航空学院”题字(右,字体与老校徽一致)对比</p> <p class="ql-block">  可见左边沈元先生的字落笔规矩讲究、字体圆润大方、具有灵秀之美,注重字体的大小搭配,例如在诗词中五次出现的“航空”二字都是“航”大“空”小。而右边北航校史馆(档案馆)收藏的题字则运笔洒脱不羁、字体个性突出,具有独特的美感,前面提到过的几个特征比较明显,即:北字的两竖上方分得较开,学字上方的前两点呈八字、子字的一横略低且平,航和院字右边的竖弯勾转折硬朗、最后顿笔提勾有力。因此可以断定北航校史馆(档案馆)收藏的“北京航空学院”题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字体</span>与老校徽一致)并不是沈元先生所写。</p> <p class="ql-block"><b>五、“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名题字三考:题字的确是郭沫若先生所题</b></p><p class="ql-block">  为了进一步探寻真相,我搜集整理了郭沫若先生所题写的校名中含有“北京”(共五组)、“学院”(共七组)的多个校名,包括:“北京四中”、“北京101中”、“北京八中”、“北京商学院”[6]、“北京广播学院”[7]、“中央音乐学院”[8]、<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南科技学院”[9]、“</span>重庆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学院”等校名题字<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中不排除有个别非亲笔题字而是采用郭沫若字体的可能)</span>,并与“北京航空学院”题字(字体与老校徽一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尽管这些题字写于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但其中的“北京”和“学院”四个字都与“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徽中的相应字非常相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沫若先生为其他学校、学院题写校名与“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徽对比</p> <p class="ql-block">  至于“航空”二字,可从郭沫若先生1972年秋创作并手书的诗词“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中找到“航”字,参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郭沫若先生1972年所作“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诗词中可找到“航”字</p> <p class="ql-block">  另外,可从郭沫若先生1967年4月手书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节选)中找到“空”字,参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郭沫若先生1967年4月手书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长沙(节选)”可中找到“空”字</p> <p class="ql-block">  可见从郭沫若先生书写诗词中摘出的数量极少的“航”字略偏于行楷风格,但从“亢”字竖弯钩的用笔仍能看出与“院”字中竖弯钩都具有“转折硬朗、最后顿笔提勾有力”的类似特点。郭沫若先生书写的“故宫博物院”的“院”字是上述特点<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的</span>典型体现,这与赵朴初先生、沈元先生等其他书法家的相关题字有很大区别。著名书法家孟云飞在对郭沫若所题“中央音乐学院”的院字进行赏析[8]时写道:“最后一笔顿笔向上用力挑出,有一种动态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故宫博物院”的“院”字“最后一笔顿笔向上用力挑出”特征明显</p> <p class="ql-block">  从郭沫若先生以上校名题字和诗词中摘出词组和单字组成的“北京航空学院”六个字与“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徽对比如下图所示。尽管所摘词组和单字“北京”、“航”、“空”、“学院”等书写的年代和背景不同,尤其是“航”和“空”字分别摘录于连贯书写的诗词中,风格与题字真迹略有区别,但总体上看它们与北航校史馆(档案馆)收藏的“北京航空学院”题字真迹或“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徽具有非常高的相似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郭沫若先生所题其他校名和诗词书法中摘出“北京航空学院”字体(上)与“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徽字体(下)对比</p> <p class="ql-block"><b>六、结论</b></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北航校史馆(档案馆)收藏的那幅字体与“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徽一致的、红色小字标注为郭沫若题字的“北京航空学院”老校名题字手迹的确是由郭沫若先生所题写。</p> <p class="ql-block"><b>参考文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 </span>北航校史与文博馆,北航实物珍档 | 没有校名的校徽,2015-05-04,故事来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航故事》,</span>马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 北航航小萱®工作室,</span>5月1日,对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个重要的日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信号,</span>2019-05-01</p><p class="ql-block">3. 孟云飞,高校校名书法赏析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9日&nbsp;12版</p><p class="ql-block">4. 孙也程 王晴 孔祥明,北航艺术馆展出“沈元院士百年诞辰生平图片暨书法作品展”,北航校报,2016年5月1日,第957期,总第1358期,第4版专题</p><p class="ql-block">5. “沈元院士百年诞辰生平图片暨书法作品展”画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宣传部/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主办,北航艺术馆2016年4月28日至5月8日展出</span></p><p class="ql-block">6. 蒋滨,郭沫若同志题写《北京商学院》校牌的经过,北京工商大学新闻网/新闻资讯/综合新闻/<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校史撷萃/</span>2013-03-01</p><p class="ql-block">7. 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中传史苑/网上校史/校史撷英(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8. 孟云飞,高校校名书法赏析之“中央音乐学院”,搜狐网,东方今典,2017-06-26</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9. 梧叶铅笔头,</span>「高校历史」罕见的广东工业大学老照片,2019-12-14&nbsp;</p> <p class="ql-block"><b>鸣谢</b></p><p class="ql-block"><b></b>感谢以下老师、朋友、同学在我调研和写作期间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北航宣传部副部长兼校史与文博馆馆长支媛媛女士!感谢校史与文博馆佟杰女士!感谢北航退休老同志、老党员王春熙老师!感谢北航宣传部/统战部前部长、人文学院前院长、北航老教授报告团常务副团长郑彦良教授!感谢北航武光老院长之子、我的大学同学武航先生!</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张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国力学学会全国优秀力学教师,“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北航国家级精品课《空气动力学》优秀主讲教师,北航“立德树人”优秀奖,北航“我爱我师-十佳教师”,北京力学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力学与实践》杂志9、10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旋涡与分离流动,流动控制,风工程,风洞水洞设计。</p> <p class="ql-block">(本文部分照片来自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另本文载《北航校报》2023年3月21日第1121期和2023年4月11日第1123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