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无棣大流张-张氏族谱(二)

今生1950

<p class="ql-block">张氏图腾</p> <p class="ql-block">作者今生1950:</p><p class="ql-block">七绝-张姓之祖张挥</p><p class="ql-block">(下平七阳)</p><p class="ql-block">身出青阳贵,挥公泽世长。</p><p class="ql-block">履责弓正事,黄帝赐新张。</p> <p class="ql-block">大流张一世祖张英生五子,二十三孙(即老五支,少二十三支)。自三世后,有族人陆续外迁,历经六百余年,分布于六百七十余村。自三世祖柳阡公张俊开始搜集记录家族资料和编写史册。七世祖张逸隐退之后开始编修第一套族谱。历代有心之族人不断记录搜集资料,为族谱的续修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谱牒经过七次续修:</p><p class="ql-block">顺治十六年初修。</p><p class="ql-block">康熙五十九年第二次续修。</p><p class="ql-block">道光六年第三次续修。</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一年第四次续修。</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第五次续修。</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三年第六次续修。</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二年第七次续修。</p><p class="ql-block">历次续修世次不紊、秩然有序。再续村落二百六十余座,族众达五万之巨。另有族众闯关东及外阜谋生计者数不胜数。各支中,出籍外居者数不胜数。若乐安、若寿光、若濮州、若天津、若盐山、若关东、若锦州铁岭、若口外海外等他乡异地。</p><p class="ql-block">三世祖张俊(柳阡公)和张杰兄弟考中秀才、贡生。自此,开我族人文之先,初有画册藏本于家。四世祖张奎1483年考中举人,官至光禄寺寺丞,曾题“重修关王庙碑”。四世祖张璜1531年考中举人,官至滦州牧,后因功绩卓著,被朝廷封为滦侯。滦州人感其功德义建“张公生祠”,三百余年香火不绝。身后入海丰文庙乡贤祠,受后世供奉。自此,开张氏家族人文之盛。张璜曾孙——七世祖张邃考中举人,任河南省荥阳知县。张璜的曾孙张逸入县学发奋读书,于顺治三年(1664年)进士及第入仕,官至兵部车驾司郎中。张其撰中举人后任饶阳知县。旁支张公为仁于顺治十三年中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大流张的后人张敦生、张以孚、张杓(biao)等科考进仕者层出不穷。于是,张氏家族被世人赞为“耕读门第、科贡世家”的名门望族。“友爱誉乡邻,忠厚传家远”做为家乘方规,现在已是枝繁叶茂,瓜瓞绵绵。</p> <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一年续修的第四套《无棣张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张氏族谱-原序</p><p class="ql-block">————七世祖张逸</p> <p class="ql-block">张氏族谱-原跋</p><p class="ql-block">————七世祖张逸</p> <p class="ql-block">康熙五十九年大流张氏支谱-序</p><p class="ql-block">————八世祖张君知</p> <p class="ql-block">同治元年大流张氏族谱支谱-序</p><p class="ql-block">———十四世祖彤弨(chao)</p> <p class="ql-block">老长支之长支朗祖后</p> <p class="ql-block">老二支之五支佑祖后</p> <p class="ql-block">老三支之长支乾祖后</p> <p class="ql-block">老四支之少支学祖后</p> <p class="ql-block">老五支之长支昂祖后</p> <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续修的第五套《无棣张氏族谱》</p><p class="ql-block">————张体干篆修</p> <p class="ql-block">1993年续修的第六套《无棣张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2022年续修的第七套《大流-张氏族谱》</p> <p class="ql-block">无棣大流张公祠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德音流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谨浮夸要从绳尺追前辈,</p><p class="ql-block">心存长厚勿使雕琢误后人.</p><p class="ql-block">积厚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行温存志向清洁,</p><p class="ql-block">新任勤慎后效可期.</p><p class="ql-block">豸(zhai)史旌贤</p> <p class="ql-block">无棣县文庙和乡贤祠。</p> <p class="ql-block">二、大流张族系和家乘</p><p class="ql-block">(一)“大流张”张氏家族世系</p><p class="ql-block">家谱与国史、方志被称为中华民族三大文献。家谱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具有文学、社会和史料价值。“叙本系、述始封、明世次、别亲疏”是家谱中的重要内容。“世系表”记载了家族的始祖、世系、历代名人。辨明了长幼辈分和同辈之间的亲疏关系。无棣大流张的《张氏族谱》达到了这些要求。</p><p class="ql-block">无棣县大流张自三世祖张俊开始搜集整理家史资料,编写史册。到七世祖张逸退隐山林之后,就开始编修《大流张-张氏族谱》另有迁居他乡的族人也陆续编修了族谱。比如:迁居沧州六十六村的三世祖张朗一支。</p><p class="ql-block">据我家大流张《张氏族谱》记载:</p><p class="ql-block">1、一世祖至三世祖</p><p class="ql-block">一世祖:张英。</p><p class="ql-block">二世祖五人:张召、张举、张志、张淇、张泽。</p><p class="ql-block">三世祖二十三人:</p><p class="ql-block">老一支张召祖:张朗、张进、张逵、张岳。</p><p class="ql-block">老二支张举祖:张浩、张渊、张漋、张俊、张佑、张保、张佐、张傑、张儒。</p><p class="ql-block">老三支张志祖:张乾、张税、张海,张性。</p><p class="ql-block">老四支张淇祖:张学。</p><p class="ql-block">老五支张泽祖:张昂、张傑、张迁、张玉、张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东大桥、新立村张氏直系血亲:</p><p class="ql-block">一世祖张英</p><p class="ql-block">二世祖张淇</p><p class="ql-block">三世祖张学</p><p class="ql-block">四世张光显</p><p class="ql-block">五世张绍会</p><p class="ql-block">六世张国安</p><p class="ql-block">七世张书春</p><p class="ql-block">八世张锡祉</p><p class="ql-block">九世张君诏</p><p class="ql-block">十世张珏</p><p class="ql-block">十一世张云锦</p><p class="ql-block">十二世张起峰</p><p class="ql-block">十三世张明德</p><p class="ql-block">十四世张应元</p><p class="ql-block">十五世张芝林</p><p class="ql-block">十六世张祯祥</p><p class="ql-block">十七世张连城</p><p class="ql-block">十八世张玉发、张玉明</p><p class="ql-block">十九世张金生、张金印、张金全、张金海、张金河。张金祥、张金树、张金艳。</p><p class="ql-block">二十世</p><p class="ql-block">二十一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直系血亲迁徙情况:</p><p class="ql-block">自四世祖张光显(明朝中叶)开始迁到无棣钟镇街。</p><p class="ql-block">自八世祖张锡祉(清朝初期)开始迁到沧县张赵村和李家铺村。</p><p class="ql-block">自十五世祖张芝林(清光绪时期)开始迁到黄骅薛庄子。</p><p class="ql-block">自十六世祖张祯祥(清朝末期)开始迁到东大桥。</p><p class="ql-block">自十八世祖张玉发开始迁到新立村。</p><p class="ql-block">(二)、家训、家风</p><p class="ql-block">张公祠家训:</p><p class="ql-block">德行温醇志向清洁,</p><p class="ql-block">新任勤慎后效可期。</p><p class="ql-block">张公祠阁联:</p><p class="ql-block">学谨浮夸要从绳尺追前辈,</p><p class="ql-block">心存长厚勿使雕琢误后人。</p><p class="ql-block">家乘方規:</p><p class="ql-block">友爱誉乡邻,忠厚传家远,</p><p class="ql-block">明初及以前家风:</p><p class="ql-block">农桑世业,忠厚传家。</p><p class="ql-block">明清家风:</p><p class="ql-block">耕读继世,忠厚传家。</p><p class="ql-block">当代家风:</p><p class="ql-block">书香继世,忠厚传家。</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十九世的哥八个。</p> <p class="ql-block">自此大流张氏家族被当地誉为“耕读门第,科贡世家”。也自此“书香继世、忠厚传家”的家风形成。大流张氏族人均为官者清,为政者廉,务工者勤,事农者俭,经商者信,从教者贤。做到了“友爱誉乡邻,忠孝传家远”。</p> <p class="ql-block">大流张明清两朝考取功名的族人达二百八十多人。</p> <p class="ql-block">大流张族人到河北省祭拜先祖。</p> <p class="ql-block">大流张的家风建设</p><p class="ql-block">(一)、同村风、校风一样,家风也是一个家庭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发展形成的,每个家庭都有着深厚的家庭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特色。也都各有可圈可点的地方,都值得我们学习。自己的家风需要自己家人发扬光大、永远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关于我家的家风建设和家庭教育也没有特殊的地方。说到家风,就要先说说家史。我家家谱记载:始祖张英在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大迁民时,自河北省迁安县西关村迁至山东海丰县(无棣县)东乡大流河(解放后划归沾化县,现在隶属滨州市),至今六百余年。</p><p class="ql-block">三世祖张俊(柳阡公)和张杰先后考中秀才、贡生,开张氏家族人文之先。四世祖张奎1483年科考中举人。张奎官至光禄寺寺丞。张璜1531年考中举人,任滦州牧,后被朝廷封为“滦侯”。滦州百姓感其功德,义修“张公生祠”,香火绵延三百余年。身后入海丰城文庙乡贤祠,为三贤之首。开大流张氏家族人文之盛。</p><p class="ql-block">张璜曾孙——七世祖张邃,1591年考中举人,官至河南省荥阳知县。张璜曾孙张逸励志上进,青于蓝。于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及第,官至兵部车驾司郎中,居官有声,获赠三代“朝议大夫”。张其撰中举人,后任饶阳知县。</p><p class="ql-block">自此大流张氏家族被当地誉为“耕读门第,科贡世家”。也自此“书香继世、忠厚传家”的家风形成。大流张氏族人均为官者清,为政者廉,务工者勤,事农者俭,经商者信,从教者贤。做到了“友爱誉乡邻,忠孝传家远”。</p><p class="ql-block">另有史料记载考取功名的先祖还有张敦生、张以孚、张杓等人先后中举。</p><p class="ql-block">自三世祖张朗始,部分族人迁居河北省沧州六十六庄,自此外迁者不乏其人。</p><p class="ql-block">我的高祖父叫张之林(十五世)随长辈搬迁到黄骅县薛庄子。曾祖父张祯祥(十六世)带着我祖父张连城(十七世)在清末朝廷天津东郊排地“招民认垦”时,迁到东大桥村和新立村务农。我的叔伯大伯父、二伯父也先后搬迁到东大桥和新立村。父亲张玉发(十八世)从教、从政一生。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家常随家父搬迁。所以我们于七十年代迁到新立村。到我们我们这一代是第十九世。现在已经有了二十世和二十一世。</p><p class="ql-block">(二)、下面从热爱事业、勤俭持家、子女教育、孝敬父母四个角度谈谈。</p><p class="ql-block">1、在工作上,不要把自己的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职业,而是当做事业来做。这样才能做到爱岗敬业,做出成绩。老爷子的表率:天津解放时,当基干民兵班长,执勤站岗,很辛苦,也很危险,能恪尽职守、完成任务。后来进修后在张贵庄小学当老师,教的很好,有很高声誉。27岁就提为程林小学校长。四十岁时先后在公社、在乡里、在街道工作,都是以单位为家,尽职尽责,为发展新立村地区经济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下村下地骑自己的自行车。有时节假日也不休息。从未伸手索取什么特殊待遇。</p><p class="ql-block">身教胜于言教。言教入耳、身教入目、形象入心。我上初中三年,实际上了五年。正是文革期间需要保护学校。当老师时,超负荷工作,当班主任,把自己的班主任费花在学生身上。做管理工作时,各项工作身先士卒。我们接手小东庄中学时,是个破大院,大量的清理卫生工作需要我做。教育教学全区垫底。安排学生劳动,自己带头干。一身汗一身土。每天也是早出晚归。外出开会坐公交车,轻易不坐学校的小车,因为学校资金太困难。经过八年的奋斗和努力,终于使小东庄中学站到了全区前列,尤其是活动课程,走进全国先进行列。校舍也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我的孩子们都像我们一样,他们单位偏远,工作条件不算太好。都能做到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受到单位的好评。</p><p class="ql-block">2、我们家生活艰苦,吃低指标吃了近十七年。父母在1977年搬到新立村后才脱贫。他们住的是平房,没有像样的家具,没钱买沙发,吃饭坐在旧铁桶上(自己自嘲为“绣龙墩”)。我到了四十多岁才住上砖房,五十岁买的现在住的小产权房。单位分房子也赶上了,太少了,先分给别人吧!没要过,没争过。最后合作建房时,还把好楼层分给他人,自己要高一点儿的。</p><p class="ql-block">3、对子女教育和学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家长能努力学习工作,勤俭持家,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己会努力的。另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教育的古训。生活比较困难、学习条件比较差的家庭,孩子一般会努力进取,会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但凡家庭生活条件、学习条件优厚的,孩子的进取心大都差一些,因为富足感害了他。一般来说,你家里困难,孩子会看得到,会知道家长的不易。这时候,家长要尽力满足孩子学习的要求和深造。反过来,如果家里比较阔绰富裕,家长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炫富,你无限制的满足孩子的享受,实际上是害了他们。现在的孩子不好管,沉迷手机游戏、网络电视,没完没了。占时间太多,耽误学习,有害健康,误导人生。在学习上,我们不能时时处处守着孩子。但是,一定要要给孩子讲明道理、晓以厉害、因势利导,自己还要率先垂范,使孩子能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计划,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在家里教育孩子,要做到引而不发、不偏不倚。不要值不值就发火、就打骂。那样,只能适得其反,孩子的逆反心里会越来越强。对孩子是该疼该爱,但是该严也要严,该不给好脸子时,就不给他们好脸子看。该让他们吃点儿苦的时候,就让他们吃点苦。不要心疼,这样才能练出来。等他们大了、有所成就的时候,他们就理解大人的苦心了。隔辈教育不可取。最好是父母亲自管教孩子,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可以照顾好孙辈生活上的事,可以接送孩子上学,但是要少管孩子教育学习上的事。祖辈管孙辈的教育学习,很少有成功的。三字经里“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异方。教五子,名俱扬。古人总结出来的,古人都知道这个常识,所以做父母的,必须在孩子教育上下功夫,不要过多指望自己的长辈。</p><p class="ql-block">4、孔孟之道有可以学习传承的东西,也有封建糟粕,不能全盘接收。大家都知道,孔孟之道是中庸之道。就家庭关系来讲,家庭任何关系都是双向的、一分为二的、相互维系的。不能只刻求一方,忽略对另一方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孔孟之道一方面讲“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适”。反过来又说“烈女不事二夫,忠臣不适二主。”这就是中庸之道,要看是谁,看在什么时间点上做这个选择。“父慈子孝、兄贤弟恭”,“家庭和谐”、“邻里和睦”都是双向的、互相的,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比如,“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就不可取。所以说:对待个古人的东西要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丢掉。老祖宗的东西得来不易,我们要一分为二的学习利用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