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本期案例增刊介绍三个非法集资案例,希望分行全体员工以案为鉴,不做“糊涂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法集资案例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3月17日,一条关于“工行2. 5亿存款不翼而飞”、“银行内鬼转走钱、储户追责难”的新闻上了热搜,让我们通过法院的刑事判决书详细还原这起案件的经过。</p><p class="ql-block"> 梁建红为中国工商银行南宁分行个人金融业务部经理,由于家庭变故,于是想在工作之外找一些投资渠道赚取更多额外收入。从2011年11月起她便开始找亲戚朋友借钱,到2018年初,每月需要支付大约450万元利息,而其所投资项目又都处于亏损状态。由于资金紧张,于是梁建红产生了伪造大额存单用于替换银行客户的真实存单,以代办取款方式窃取客户在银行大额存款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梁建红以为贷款企业做存款贡献为由,通过莫某等人找有闲置资金的客户到工行办理大额存款业务,承诺除给予正常的银行大额存款利息外,另支付给莫某等人每个月4. 5%左右的高额存款收益。同时,为了顺利窃取银行客户的存单款,梁建红让其实际控制的南宁中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财务时某负责伪造存单等银行票证,趁客户不备替换真实存单。也正是因为梁建红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让客户相信她提出的办理业务要求均是合理的,才与她办理存单封存,甚至将身份证交给她办理业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查,梁建红通过上述方式窃取28名被害人存单款共计25336万元。最终,梁建红因犯盗窃罪、诈骗罪、金融票证罪等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320万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法集资案例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客户林先生在某银行有多年理财经验,小汪是他固定的理财经理。在两年前开始,小汪隔三差五给林先生介绍一些“汇商中心项目”的高息理财,每次金额不高、但利息挺高,理财一到期,资金也会连本带息地回到林先生账户上。这一切,都使得林先生对小汪愈加信任,认为他是一个“稳妥”的理财经理。D某日,小汪再次找到林先生,说要给他介绍一款高息理财,属于“政府项目”,主要是为了高速公路绿化的融资需要,年化收益率13%,远远高于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凭借多年信任,林先生二话不说投入了100万元。一年后,理财应该到期了,但林先生却发现账户毫无动静,赶紧联系小汪,却意外发现小汪已不再是银行的员工,而所谓的政府融资项目并非银行的产品,是小汪的“私活儿”。经查,投资项目实则子虚乌有,最终资金流向至一家有限合伙的私募基金公司,该基金公司表示资金目前无法兑付。最终,小汪被公安机关逮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非法集资案例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魏某为某银行信贷部员工,为偿还债务及支付高额利息,明知自己无还款能力的情况下,虚构资金“过桥”的事实,以为他人提供过桥资金用以偿还银行贷款可以盈利为由,向客户高息募集资金,以每月6%至50%不等的月息,共向24人吸收存款,利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将所借资金用于偿还自己的旧债务。由于魏某为银行工作人员,且日常生活中为人忠厚老实,较为本分,同时她利用前期“正常运作”的假象,不断积累客户的信任。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反复向客户借款、还款,不断资金运作,滚大集资雪球,最终毁灭性崩塌。截止案发当日,共计造成24人损失1200万元。魏某因涉嫌集资诈骗罪,依法被公安机关逮捕。</p> <p class="ql-block"><b>【特征提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非法集资行为需同时具备三个特征,即非法性,利诱性及社会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非法性。即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外汇管理局)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凡是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如吸收存款、公开发行证券、公开募集基金、销售保险等),都需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利诱性。非法集资一般都许诺还本付息,正规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均不承诺保本保收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社会性。“不特定对象”即社会公众,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规定,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吸收资金的,属于非法集资。</p><p class="ql-block"><b>【常见套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非法集资违法犯罪分子为了引诱群众上当受骗,达到非法集资目的,通常采取以下手段骗取信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装点公司门面,营造实力假象。不法分子往往成立公司,办理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貌似合法,实则没有金融资质。这些公司或办公地点高档豪华,或宣传国资背景,或投入重金通过各类媒体甚至央视进行包装宣传,或在高档场所(如人民大会堂)举行推介会、知识讲座,邀请名人、学者和官员站台造势,展示与领导合影及各种奖项,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编造投资项目,打消群众疑虑。从过去的农林矿业开发、民间借贷、房地产销售、原始股发行、加盟经营等形式逐渐升级包装为投资理财、财富管理、金融互助理财、海外上市、私募股权等形形色色的理财项目,并且承诺有担保、可回购、低风险、高回报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混淆投资概念,常人难以判断。不法分子把在地方股交中心挂牌吹成上市,把在美国OTCBB市场挂牌混淆是在纳斯达克上市;有的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基金、网络炒汇等新的名词迷惑群众,假称新投资工具或金融产品;有的利用专卖、代理、加盟连锁、消费增值返利、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方式,欺骗群众投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承诺高额回报,编造“致富”神话。高利引诱,是所有诈骗犯罪分子欺骗群众的不二法门。不法分子一开始按时足额兑现先期投入者的本息,然后是拆东墙补西墙,用后来人的钱兑现先前的本息,等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携款潜逃。</p> <p class="ql-block"><b>【风险提示】</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加强对涉嫌非法集资可疑资金的实时系统监测预警,对预警数据进行集中处置,对异常资金交易加强监测与分析研判。同时,对日常预警监测和异动进行及时排查,定期实施公章用印监测、人员管理监测、重点账户与资金划转监测等,关注异动产品业务流程,对于存在异常的及时跟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加强对员工异常信息排查。一是持续开展员工“飞单”/侵占排查,通过资金交易、外部信息、借贷担保等方面重点关注员工是否存在侵占客户资产、参与资金拆借、操控客户账户等异常情况;二是强化办公和营业场所管理,通过突击检查的方式,检查员工是否存在私刻印章、违规代客保管重要物品、利用银行人员身份违规私销或不当推荐等现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加强防范员工涉嫌参与非法集资行为的宣传教育。教育员工牢固树立“非法集资碰不得”的意识,从源头上筑牢职业操守和思想道德防线。各级管理人员要利用日常教育载体,如每日晨夕会、季度案防会议等,结合日常案防工作,将违规代售非银行签约的第三方理财产品、参与民间融资、非法集资等违规违法行为作为案防风险教育的重点,让案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型”、“固化于制”,切实有效地做好防范工作。</p> <p class="ql-block"><b>【相关规定】</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标准: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或对象30人以上或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资诈骗罪立案标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个人集资诈骗数额累计达到10万元以上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最高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集资诈骗罪最高可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p><p class="ql-block"><b>《宁波银行员工违规失职行为处理办法》</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3.1.1违法犯罪行为有下列违法犯罪行为之一的,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处理或开除处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或者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提供便利或者帮助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六款:进行金融诈骗活动,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金融诈骗活动提供帮助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七款:盗窃、侵占或挪用银行资金、客户资金的;第九款:参与或组织他人参与民间融资,非法集资,地下钱庄、商业贿赂、内幕交易等非法活动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十款:因违法犯罪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3.2.1底线行为类有下列违反底线行为的,给予解除劳动合同或开除处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款: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七款:假借我行名义私自推介、销售非我行批准销售的产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十六款:涉及非法集资、“黄、赌、毒”、参与洗钱或恐怖融资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3.2.2劳动纪律及职业操守类有下列违反劳动纪律、职业操守行为之一的,最高给予解除劳动合同直至开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七款:私自从事与本行业务相冲突的工作的;第八款:归集他人资金造成不良后果的;第九款: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资金中介组织或从事资金融通行为的组织、个人发生业务往来,资金往来的,或关系密切且无法证明有正当理由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b>【内部刊物,请勿转载】</b></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