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据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苏州教育博物馆” </b>就是苏州古典园林<b style="color:rgb(237, 35, 8);">《柴园》</b>,它像一幅精美的双面绣,一面绣着园林之雅,一面绣着博物之趣,因此我今天 (2022.11.3) 有空特来寻访!</p><p class="ql-block">我乘苏州“9016路公交”在“平直实小东站” 下,问路于警察/他竟不知,那么这座距离苏州古典园林《柴园》只有150米的路,就依靠导航吧→醋库巷44号。</p><p class="ql-block">右转小弄到底,左转笔直的弄堂则是500米长的醋库巷:</p> <p class="ql-block">“苏州古城” 闻名了二千五百多年,自然引八方名士驻足留迹。</p> <p class="ql-block"><b>醋库巷38号的“太原王氏宗祠”</b>是民国时期一位太原王氏传人购得此处宅子,改为宗祠。虽然宗祠规模不大,却也显示太原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太原王氏是汉至唐又一支王姓望族,虽没有琅琊王氏里王导、王敦,以及文化符号式人物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竹林七贤的王戎这样被普通人所熟知,但在东汉至东晋之间,太原王氏一支也出了不少的三公、宰相,还有三位东晋皇后。《三国演义》里利用貂蝉,挑起吕布与董卓的矛盾,进而灭了董卓的王允,也是太原王氏。虽然貂蝉的故事属于演义,但王允是东汉司徒,位列三公,密谋刺死董卓确是史实。</p> <p class="ql-block"><b>顾麟士故居“西津别墅”就是这巷40号</b>,晚清至民国时期的画家顾麟士是《怡园》主人顾文彬的孙子,他们家的过云楼书画藏品名满天下。如今散在南京图书馆的过云楼藏书,和散在上海博物馆的书画藏品,都明显抬高了这两个馆的地位。这样的收藏大家,自然会孕育出各种大家的后人。抗日战起,顾麟士的儿子为保护家藏国宝,辗转周折的经历堪称传奇。冒昧走进有人居住的西津别墅,院内依稀还有书香门第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入巷走几步的44号,则是《柴园》朝南“门头”及隔着马路的“照壁”:</p> <p class="ql-block">周边愰若“旧时乌衣巷”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b>《柴园》</b>是一座典型的苏式宅第园林,东宅西园(6.6亩/5390平方米)!这里不需要门票,只需要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去参观(每周一闭园)。</p><p class="ql-block">东宅建筑群体量大,古朴精美;西园南部有鸳鸯厅,宏敞豪华,北部有楠木厅,淳朴雅洁,其间花园虽小,但园林元素一应俱全,有小桥、水池、假山、旱舫、水榭、半亭,曲廊连绵贯穿亭台楼阁。</p><p class="ql-block"><b>《柴园》</b>为道光年间苏州“贵潘”家族第三代潘曾琦宅园。苏州“贵潘”以科甲兴盛闻名于世,即潘世恩家族,共出了九名进士(其中一名状元,两名探花),36名举人,21名贡生,142名秀才。李鸿章曾为潘家题匾:“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潘氏来自于安徽徽州,属于普通的商贾之家,明末清初潘仲兰因盐业来往于江浙,与苏州产生交集。他的儿子潘景文初居苏州南濠街,后卜宅黄鹂坊桥,正式在吴门扎根落户,成为新苏州人,是为潘氏苏州始祖。数百年来潘景文一脉开枝散叶,通过科举获得成功,成为江南望族之一。</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浙江上虞柴安圃(浙江上虞人,两淮盐运史)购得此处宅园后重修扩建,始称“柴园”。传说柴园主人乃是五代十国明君柴荣的后裔,且柴氏一族历经坎坷,由三朝大臣从赵匡胤刀下留人躲至灵山,改名换姓到元朝才重新改回柴姓。</p><p class="ql-block">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原宅大部分被毁,沦为散户民居,1957年后作为聋哑学校被使用,到2010年学校才搬迁出去。2014年经陈从周前辈提供的图纸,开始全面修复,如今为<b>“苏州教育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苏州教育博物馆”</b>由:序言馆、名人馆、古代馆、近代馆、现代馆、院士馆、名师馆、荣誉馆、视听馆、专题展馆和汉语国际推广活动中心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可以聆听苏州教育的精彩故事,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文化体验。</p> <p class="ql-block">第一进“木雕屏风”:</p> <p class="ql-block">前厅为【序言馆】,中屏是一幅苏州教育电子地图,轻轻点击触摸屏,便可以了解苏州教育的基本概况。</p> <p class="ql-block">前门左右花窗</p> <p class="ql-block">后门左右花窗</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窗景有变</p> <p class="ql-block">中屏背面则是《苏州教育赋》,介绍了苏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悠久的人文传统,指出“千百年来,举凡人文硕彦、科学大师、国学巨擘、兵家奇才、艺林俊秀、文苑名家、体坛健将、商界良贾、劳动模范、能工巧匠,姑苏人才灿若繁星者,此诚教育之功也”。</p> <p class="ql-block">正厅为【名人馆】,馆内正中悬挂着匾额“仁至堂”,两侧为篆书楹联:“手振木铎育四域青衿为教俊彦蔚起,襟怀生民开千秋基业爰克中华复兴”。</p><p class="ql-block">堂名,出自论语“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德离我们远吗?我想要得到仁德,仁德就来了。</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间是著名雕塑家袁熙坤制作的孔子青铜全身像。雕刻者袁熙坤,父亲袁晓岑,乃是徐悲鸿之徒。他本人则是以人物雕像和动物绘画享誉国内外。201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将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p><p class="ql-block">展厅两侧则分别是泰伯、言偃、范仲淹、胡瑗、顾炎武等苏州历史上22位教育名人的浮雕像和56位教育名人的姓名印章。</p> <p class="ql-block">大厅天井的堂楼,正面是普通的石库门,背面的 “雕砖门楼” 刻有【嘉门善祥】门额,这是“过云楼”主《怡园》主人顾文彬的题字。</p> <p class="ql-block">他是道光年间进士,著名的收藏家、 词人,书法家,有人赞他“唐宋元明清诸家名迹,力所能致者,靡不搜罗。”,“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天下”。他的《怡园》,是百余年来苏州文人文化的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此门楼也是《柴园》中一个最老的物件之一。拆建之际,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每一块砖、每一个零件’都按顺序编号,重建之时,再按原来的序号安装起来。砖雕褪色暗淡,带有岁月的痕迹,只有在懂它的人眼里,才散发出时光沉淀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厢房【书塾模拟场景】,大家可以亲自体验背诵《三字经》、描红、对对子等书塾学习生活。</p> <p class="ql-block">“厢房”还陈列着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绘制的《姑苏繁华图》(高仿真摹本)。画卷全长12.25米,通过动画投影,可以看到图中与教育有关的动态场景:“村塾授业”、“书楼挥毫”、“义学发蒙”、“科举府试”等。</p><p class="ql-block">苏州从唐代科举开考以来,共产生了46名文状元和5名武状元,以及1500多名进士。这里陈列有状元韩菼、彭定求、陆润庠、翁同龢的遗物、手札和著作,榜眼冯桂芬手书中堂以及状元筹(博具)等。</p> <p class="ql-block">【古代馆】在西园“鸳鸯厅”,厅以中屏和地罩为隔,分为南北两个空间,础、柱、梁、架均呈南方北圆特点,体现了中华文化阴阳互孕、刚柔相济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北宋景祐二年,时任苏州郡守的范仲淹奏请朝廷给田,并献出拟作私宅的南园,建立了宋代第一所府学。苏州府学号称“东南学宫之首”,将官学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创“左庙右学”格局。“天下之有学自吴郡始”,苏州府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从【古代馆】出来,进入“庭园”:</p> <p class="ql-block">花园中的 <b>“旱船舫” </b>整体通透敞亮,轻盈若飘水上,中舱和合窗下有清代遗留名人字画雕刻。</p> <p class="ql-block">船头匾额“有舟不系”,楹联“佳句长吟松径夜行一轮月,竹篙轻点清溪晨渡半船书”。</p> <p class="ql-block"><b>“半亭”</b>当中实为借景的“镜子”,使得庭园变大了,不同角度看,更是镜中景色百变。</p> <p class="ql-block"><b>“水榭”</b> 临水设美人靠,可凭栏观鱼赏景。匾额“可以濯缨”,楹联“风乎舞雩吾与点也,游在濠上子知鱼耶”。</p> <p class="ql-block">“缭而曲” 的太湖石、树干、长廊、…</p> <p class="ql-block">花园曲廊有苏州摄影师的展品,分享几幅关于当代苏州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绕廊来到面对花园的“藏书楼”,布置有【近代馆】。馆内迎面是百年老校电子屏,在此可查询苏州188所百年老校的有关情况。此外,馆内展品中有很多“苏州教育之最”!</p> <p class="ql-block">正对花园的还有<b>“楠木厅”</b>,系根据遗留测绘图,由香山帮匠人重新建造。这是一座全部用楠木建造的大型厅堂,为苏州乃至全国所仅见。该厅按传统榫卯工艺精心制作,构架大气,斗拱奇巧,雕刻精美,体现出厚重轩敞、雍容华贵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厅堂高挂“留余堂”匾额。有人说,潘家故居的宅名也曾经叫留余堂,按照常理,柴安圃买下柴园之后,不可能挂别人家宅子的名字,既然叫柴园,留余堂的匾额挂在这里合适吗?</p><p class="ql-block">“留余堂”的出处来自南宋进士,苏州王伯大的《四留铭》:</p><p class="ql-block">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p><p class="ql-block">留有余,不尽之路以还朝廷</p><p class="ql-block">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p><p class="ql-block">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p><p class="ql-block">也因此,各行、各业、各地都有用到“留余”。最出名的两处分别是广东梅州,备受张爱玲推崇的小说家张资平,他的故居也叫留余堂。另一处赫赫有名,家族成就不输于苏州潘家的河南巩义康百万,不光建有留余堂,并把“留余”作为家训一代一代传承下来。</p><p class="ql-block">关于留余,还有很多传奇的故事。或许,我说或许,柴安圃也因为“留余”的寓意才保留“留余堂”的匾额名称呢?</p> <p class="ql-block">枋上.门窗上:精美的楠木雕刻</p> <p class="ql-block">从【现代馆】出来,穿东宅备弄“平安门”,越过几处主题馆,…</p> <p class="ql-block">来到【苏州院士馆】</p> <p class="ql-block">岀园,发现东邻《刘园》也是一处高门大户,刘园明显不同于七十二家房客混住的老旧大宅那样杂乱,门前干净整齐,可以看得出是有人居住使用,时常有人打理的。据说刘园是清代某刘姓文人的宅邸,不得其详。</p> <p class="ql-block">如果您是位关心教育的人士,您已基本玩遍了苏州主要风景,您还想深度游,作为苏州导游,我会推荐个一日游:</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苏州教育博物馆》(柴园)</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旁边凤凰街(美食街)用餐~2站公交下/即可到~→</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苏州状元博物馆》(状元故居)</b><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5px;">~1号转4号地铁,工人文化宫站下/即可到~→</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苏州文庙》(府学)</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