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诗词名家堪称其中的璀璨明珠,诗词歌赋更是灿若繁星。</p><p class="ql-block"> 这些诗词名家及其佳作,或因时代相同,或因风格相似,或因父子师生,或因同乡好友,被划分为不同的文学流派。读懂这些文学流派,能够让我们更轻松地理解诗词名家的佳作,更容易学习那些名诗词句,提纲挈领,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给大家梳理了中国古代22个文学流派,按朝代排序,因为篇幅太长,分为上下篇,帮你巧记诗词名家,博闻国学知识,值得收藏。</p> <p class="ql-block">1、东汉时期的建安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安是东汉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风骨遒劲、刚健有力、鲜明爽朗著称,被称为“建安风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安文学的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陈琳、徐幹、应场、阮瑀、刘桢)等。三曹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成就最高。</p> <p class="ql-block">建安七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安诗人经过汉末的大动乱,他们的诗歌的特点是因事而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或悲壮慷慨,或感伤离乱,或悲悯人民,或慨叹人生,或强烈希望建功立业。</p> <p class="ql-block">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的诗将抒情和叙事有机结合起来,既描写了复杂的事件,又描写了曲折的心理变化,代表有《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洛神赋》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七哀诗》以亲身体验的事实为题材,具体描写了汉末战乱给国家、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安文学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它独特的文学风格成为后世文学所推崇和效法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2、东晋时期的玄言诗、田园诗玄言诗是一种以玄学为旨趣的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魏晋之际,因政治黑暗,名士动辄遭戮,文人多脱儒人道,寄情于老庄玄学。流风所及,在诗坛也形成了玄言诗派,其特点便是以诗的形式来演绎老庄的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这可以说是玄言诗的雏形。竹林七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典型的玄言诗形成于西晋末年,并盛行于东晋,其代表诗人为孙绰、许询、谢安、王羲之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孙绰的《秋月》乃是玄言诗中的佳作:“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霄。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条。抚叶悲先落,攀松羡后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年王羲之等人在兰亭举行一次千古盛会,除了留下那篇千古传诵的《兰亭序》外,还留下了一组典型的玄言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诗曰:“庄浪濠津,巢步颖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另外谢安、许询等也当场作有玄言诗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体上,除少数玄言诗能够融情景于一炉,别有一番玄趣之外,大部分玄言诗往往“理过其辞,淡乎味”(《诗品序》),艺术成就不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晋后期,玄言诗便逐渐消失,不过在其后的山水、田园诗中仍留有余韵。</p> <p class="ql-block"> 田园诗以描绘田园风光,反映农村生活,展示隐逸情怀为风格的诗歌流派,其鼻祖是东晋诗人陶渊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出身贵族,但到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出身高贵的他,再加上当时道家玄学的熏陶,不能容忍官场黑暗与庸俗,辞官归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归隐之时,他创作《归去来辞》,后又创作了《归园田》、《移居》、《怀古田舍》等一批田园诗。</p> <p class="ql-block">陶渊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诸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诗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与之彻底决裂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向往,从而开创田园诗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陶渊明的诗,诗风平淡自然,备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到了唐朝,陶渊明的诗风为孟浩然、王维等人继承,并形成田园诗派。</p> <p class="ql-block">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质朴无华,浑然天成,清淡优美,清晰地体现了陶诗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士大夫与农民的天然疏离,反映隐逸志趣的诗作不少,但像陶诗那么亲切的并不多。发展到宋代,范成大成为田园诗的旗帜,把田园诗推向又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3、魏晋南北朝的山水诗、宫体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诗经》和《楚辞》中就已经出现了许多描写山水景物的诗句,但那只是作为衬托或比兴的媒介,不是一种独立的题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山水诗是曹操的《观沧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开始繁荣起来。西晋末年,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p> <p class="ql-block"> 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玄学盛行。很多士大夫逃避现实,以山水为乐土,在山水间过着闲适惬意的生活,寻找人生的哲理与乐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山水诗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谢灵运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他出身南朝士族,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摆脱烦恼,谢灵运常常四处游览,寄情于山水。他的山水诗一般先写出游,再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慨,犹如一篇游记。</p> <p class="ql-block">谢灵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的诗句工整精练,意境清新自然,其中不少佳句都经过一番苦心琢磨和精心雕琢,每首诗犹如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谢灵运的山水诗极大开拓了诗的境界,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的谢眺、何逊也是有名的山水诗人。他们与谢灵运一道,把山水诗推向成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到了唐朝,山水诗蔚为大观,李白、王维、孟浩然、杜甫等都是山水诗高手,他们以卓越的诗才,为后人留下大量的山水诗佳作。</p> <p class="ql-block"> 宫体诗产生于南朝梁陈之际,影响直到初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以描写女性美和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是当时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生活在文学上的反映,情调流于轻艳,诗风比较柔靡。</p> <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中国不乏描绘女性美的诗歌,但是,到了齐梁时候,部分作家对男女之情开始进行露骨的描绘,出现了“艳情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梁简文帝萧纲酷爱文学,做太子的时候,在东宫聚集一大批文士诗人,专写男女之情,极力吟咏女人的体态、睡态、肌肤或女人的衣着用具等,还有假托女子的口吻写伤春、杜撰思妇对塞外征人的相思之情。</p> <p class="ql-block"> 这些诗作刻画精细,韵律流畅,缠绵婉转,形成一个鲜明的诗歌流派。不仅如此,萧纲更是命文士徐陵收集古今艳诗,汇编成《玉台新咏》、引导宫体诗的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本人更是宣称,“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公然鼓吹“轻靡绮艳”的诗风,极大促进了宫体诗的发展。宫体诗虽然还有一些咏物诗,但都有宫廷、宫女的影子,无法跳出宫廷范围。</p> <p class="ql-block"> 宫体诗的主要诗人有萧纲、萧绎,以及他们的侍从文人徐摘、庾肩吾、徐陵等,另外还有陈后主及其侍从文人。代表作有萧纲的《咏内人昼眠》、《美人晨妆》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宫体诗中,五言八句和四句的形式逐渐得到确认,对仗日益工稳,声韵更加和谐,它在艺术形式方面的积累,对于唐诗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唐朝的边塞诗、新乐府诗、花间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边塞诗指的是唐代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的诗歌。它起源于汉魏六朝,到盛唐全面成熟,形成了边塞诗派。</p> <p class="ql-block"> 该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比较著名的边塞诗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出塞》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边塞诗可以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国力强弱和对外战争中的胜负不同,初、盛唐边塞诗中多抒发昂扬奋发、立功边塞的情怀,中唐前期尚有盛唐余响,中唐后期和晚唐只有对昔日盛况的追慕和对现实凄凉的哀叹。</p> <p class="ql-block"> 边塞诗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面且抒写了投笔从戎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高度。边塞诗情辞慷慨、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边塞诗人主要分为两类:有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诗人和利用间接的材料,翻新一点乐府旧题进行新创作的诗人。</p> <p class="ql-block"> 前者的诗作中更贴近边塞生活,艺术特色也更鲜明,成就也较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乐府运动是出现于中唐时期的新诗潮。西汉设置乐府,掌宫廷和朝会音乐。由乐府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作“乐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起初乐府诗大部分采自民间,具有通俗易懂、反映现实和可以入乐几个特点。不过六朝之际及唐初,乐府诗基本上成了文人“嘲风雪,弄花草”的诗体。</p> <p class="ql-block"> 鉴于此,杜甫多照乐府诗的格式,写了《兵车行》、《哀江头》等针砭现实的名篇,此为新乐府诗的发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后,元结、韦应物、戴叔伦等人也有新乐府题作。到唐宪宗时期,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等人彼此唱和,将新乐府运动推向了高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尤其元稹、白居易作为当时的才子,有大量新乐府诗作,影响巨大。</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还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并首次使用了“新乐府”一词,故被视为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乐府诗作不再像前人那样借助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按照乐府诗格式创作反映现实的诗作,所以又称“新题乐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李绅的《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便是典型的新乐府诗作。新乐府对当时政治及后世诗歌艺术均产生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 简单地说,新乐府诗使文学担负起了新闻媒介的作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文学本身的损伤,但在当时来说意义是积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间派是晚唐五代时期的一个词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成了群雄逐鹿的猎场,而蜀中地区却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许多文人纷纷避难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后偏安于西蜀的两个小政权自度没有能力统一天下,便干脆沉湎于独立王国的安闲之中,歌舞升平,自得其乐。在这种背景下,以娱乐为主的词便流行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蜀宫廷文人赵崇祚选录唐末五代词人18家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其中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孙光宪外,其余全部是蜀中文人。</p> <p class="ql-block"> 这些人的词风大体相近,多写男女艳情、离愁别恨,婉转低回,香艳柔软,类似于六朝时期的“艳诗”。后世将集中所选词人及其他有类似词风的词人称为“花间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花间派的代表作家是温庭筠和韦庄,其中,温词香艳华美,韦词则疏淡明秀,两人也代表了花间派的两种主要风格。</p> <p class="ql-block"> 总体上,花间派词作的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但在思想上格调不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一些笔触捕写男女燕私时十分露骨,极不符合孔老夫子的“诗言志”的诗教,被后世骂作是“桑间濮上之音”(黄色歌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北宋的西昆体、婉约派、豪放派、江西诗派</p><p class="ql-block">西昆体是中国北宋初年一个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的诗歌流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真宗景德二年(1055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奉诏在宫廷藏书的秘阁内编纂《册府元龟》。他们于修书之余,往来唱和,最后杨亿将这些诗编成一集,定名为《西昆酬唱集》。</p> <p class="ql-block"> 该集子出来后,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学子纷纷效仿,称之为西昆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昆体主要是宗法晚唐李商隐的艺术风格,崇尚精巧繁缛的诗风,追求巧妙的用典、对仗的工整、音节的和婉,以及像李商隐无题诗那样的隐约朦胧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昆体的出现,应该说是对宋初几十年乃至晚唐白体诗流于浅近、粗鄙化的一种反动,重新重视起诗的格律、修辞、寓意,增强了诗歌语言的凝练和诗意的深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不过,因西昆体作家大多社会地位较高,生活优越,多是宫廷宴游之作,内容狭窄,且脱离真情实感,过于着力于模仿,故而遭人非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梅尧臣等开创新诗风后,西昆体乃告衰歇。总体上,其对宋代诗歌有着深刻的影响。是宋诗形成自身特色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婉约派为宋词风格流派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婉约一词最早见于《国语·吴语》:“故婉约其词,以从逸王之志。”先秦、魏晋六朝时期,婉约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文学辞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词,本是合乐演唱的,最初是为了达到娱宾遣兴的目的,其内容不外乎离别愁绪、闺情绮怨等内容。因而,词逐渐形成了香软、柔媚等婉转柔美的风调。</p> <p class="ql-block"> 而婉约派作为词的一种风格流派,被明确提出来,一般认为始于明人张綎。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写道:“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二曰豪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婉约词的主要特点是:内容注重儿女风情,结构深思缜密,韵律婉转和谐,语言清丽圆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其中,李煜、柳永、晏殊、李清照被并称为婉约派四大旗帜,他们的词分别以愁宗、情长、别恨、闺语见长。</p> <p class="ql-block">豪放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流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它与婉约派文风相对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豪放派词题材广泛、视角鲜明、语言旷达、气势雄浑,思想豪放不羁,词文不拘音律格调。</p> <p class="ql-block"> 豪放派从形成到鼎盛共经历了3个阶段:初步形成,以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为开端,它引导了豪放派词风的主体方向。</p> <p class="ql-block"> 发展成形,是以苏轼词的豪壮为基调,逐渐在词坛形成一股劲风;鼎盛,继苏轼之后,辛弃疾等爱国词人将鸿鹄之志以及边塞慨叹融入词中,雄浑激荡的词风统霸文坛。</p> <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后,豪放派继承者因慨叹国衰、情难却等原因,词中渐渐融合了沉郁、典雅等古朴诗风,逐渐形成了豪放、清秀隽永的温婉手法相结合的刚柔相济的词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江西诗派是基本代表宋诗艺术特征的诗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宋后期,“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在诗坛上独树一帜,追随与效法者颇多,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时,吕本中撰《江西诗社宗派图》,中列陈师道、潘大临、杨符等25人,认为这些人的诗风与黄庭坚一脉相承。因黄庭坚为江西人,故称之为江西诗派。</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这些人的诗各有风格,但在创作方法和诗歌见解方面有共同之处。黄庭坚因推崇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方法,提倡化用前人词语、典故的“点铁成金”法和师承前人构思和意境的“脱胎换骨”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提出理论,并且写大量优秀作品。这种诗作,对文化功底要求很高,才学便成了写诗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也是有宋一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比如黄庭坚、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诗坛领袖均为大学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南宋时期,江西诗派影响更大,杨万里、姜夔、陆游等大诗人都深受其影响。又因此派诗人多学习杜甫,故宋末方回又提出了“一祖三宗”的说法,即尊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宗”。</p> <p class="ql-block"> 不过这种将诗歌学问化的做法,导致许多记忆力不佳的诗人往往靠翻书来拼凑典故,而过多的典故也使读者读起来异常费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有不少人对此表示不满,南宋的严羽曾言:“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如此,这种作者费劲、读者费神的诗歌在古代文人中一直都比较盛行,尤其以博学相矜的清代诗人,更是推崇这种“无一字无来处”的作诗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住文学流派,在中华诗词学习中化繁为简,简明扼要,犹如画下一棵诗词树,每一个分枝就是一个流派,分枝上的叶子就是代表诗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你了解中华诗词文化有所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