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涡亳县,1947年豫皖苏解放区,以安徽省涡阳县、亳县析置涡亳县,以两县首字为名,非民国区划建制县。1949年撤销涡亳县,仍归涡阳县、亳县。现涡亳县政府旧址所在地,即标里镇刘竹行政村崔楼自然村,自古为兵家常争之地。二零二二年十一月一日上午,即农历十月初八。恰金秋十月,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我们从涡阳出发直奔该地团结村,与市驻村干部李松涛等一起考察抗战时期红色历史人文。</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新德烈士墓所在地后唐桥村。该村烈士墓由来已久,为豫皖苏涡亳县政府成立时,史料记载的十字沟战斗,也就是为新德集保卫战 壮烈殉国的七名烈士的墓地。当地之所以叫十字沟战斗,是因这场战斗,地理位置独特,介于由古老的洺河与古老梭沟交汇处,恰逢刘猛沟(当地也成芦草沟)南北穿越,形成十字状而得名。又因这场战斗距离城父镇佛君庙较近,战事绵延到佛君庙,激烈奋战,数时结束,故当地也称佛君庙战斗。由于事先与村书记有约 ,所以路经村委会。村支书是我当年新德集教书时的学生 ,早等待我们的到来。他告诉说,上周末烈士墓考古挖掘很细致,清理出来的骨骸头颅身躯,很符合村民言传,烈士身份分明,不可置疑。</p> <p class="ql-block">这七名烈士均是涡亳县政府成立之时的八路军战士,他们年轻有为,身材魁梧,最小的年龄不足二十岁,最长者年龄也不足四十岁。先后起走两位烈士,余下五位至今,仍被当地敬仰缅怀。也因敬仰缅怀,至今仍称八路坟。关于八路坟,早年已载入《标里乡志》和《标里区志》等相关的方志典籍中,史书的名字为“忠烈墓”。可惜历经岁月的洗礼,该墓冢坟头,越来越小,渐为世人淡忘。近年,由于媒体、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支持,终于进行认定阶段。这认定中的烈士墓冢,最新出土的遗物中 ,铜币弹壳子弹头,已充分证明了烈士身份。特别,墓冢中没有贵重的遗物,更符合我豫皖苏游击支队一贫二白打天下的真实身份。面对七座烈士墓冢旧址,因考古清理成了平地,虔诚缅怀,我们告别这由来已久的忠烈墓。</p> <p class="ql-block">一路风尘,心情沉重,第二站便是当年涡亳县政府所在地的崔楼村。这是新德集忠烈墓殉难者总指挥部,也就是豫皖苏涡亳县政府办公地。他们日思夜想为彻底解放全人类,彻底解放全中国,彻底解放我们皖北涡亳县地区,而不畏艰苦卓绝的斗争,决定涡亳县政府办公地。他们视死如归,勇担风险,随时随地做出牺牲。但愿认定结果早日落实,尽早就地安葬或申报烈士墓园保护,也尽早还原这场战斗真实的历史,以及他们殉国后该享受的名分,和原本属于他们忠烈者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落叶知秋风渐凉,岁月如梭常忆往。置身涡亳县政府所在地的崔楼旧址,敬仰和感激之情无法言表。有多少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久经百战,历尽磨难,出生入死,不惜家庭和个人的安危,无私奉献,最终付出惨痛的代价和宝贵的生命。他们有父母,有家小,有子女,有雄心,有壮志,把自己的一生毫不保留的贡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伟大的人类!这种不可描述和言说的历史责任,伟大的担当精神,又有谁能去理解和知晓他们,忍受着我们常人无法忍受的悲痛,无法理解的家国情怀,无法释怀的儿女情长,他们为自己的祖国,为自己伟大的民族,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而作出毫不畏惧的伟大抉择,以身许国,内心深处的不舍与剧痛谁人知晓,又能告知何人!</p> <p class="ql-block">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的,他们壮烈牺牲了,殉职了,他们的战友亲自安葬或掩埋他们的时候,或许这是他们此生最无怨无悔的荣幸!还有无数无名英雄,无数无名的先烈,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我们的民族,成就我们前所未有的骄傲!他们多少次成了敌人眼中钉肉中刺,多少次聆听为家人或亲人深情的呼唤,多少次面对敌人 ,面对列强凌辱的铁蹄,有的殉职在自己民族败类的屠刀下,有的惨遭杀害 ,惨死在敌人千刀万剐,或敌机炮弹的轰炸,血肉横飞,尸首全无!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他们,连这点被掩埋被记起的机遇都没如愿了!因为他们匆匆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失去了这样匆匆告别父母、告别亲人、告别他们的部队 、他们的领袖,而至今尸骨安葬何方,灵魂安置何处,也无法知晓,也无法告知自己的家人与战友了!他们无计其数,殉国了,牺牲了,把自己的热血洒在心爱的一方热土,自己心爱的一方民众!!</p> <p class="ql-block">山河无恙,英雄不朽。而如今 ,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 ,就是因为这周边血浓于水一代又一代的干群民众,时常记起,时常缅怀,时常的讲述,成就了抗战史、抗争史中的真实传说!所以他们中,这七位烈士如何安葬此地的历史,不仅现当今亳州机场的荣耀,是亳州市涡阳县标里镇的荣耀, 也是涡亳县政府当年的荣耀,更是作为他们的晚辈或后人的我们的荣耀!他们为国捐躯赴国难了,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国家安宁和平、繁荣富强了,他们死得其所,死得无愧!他们的大爱无疆的精神,他们的无私无畏的付出没有付诸东流 ,而是奏响一曲嘹亮的民族团结奋进歌,一种经久不息的伟大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也只有这一伟大的精神,才能支撑起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和内心,支撑我们伟大的民族,和我们世代的伟大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虽然涡亳县政府旧址,位置在现亳州市飞机场所在的教育文化经济都比较落后的标里镇崔楼村。虽然如今鲜为人知,但是每次来此考察均有不同的收获。大凡上了年纪的人只要提及此地涡亳县旧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还引以为豪,个个都能说出许些关于涡亳县政府所在地崔楼相关的抗战史、抗争史,和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举步维艰的相关史,相关事件和相关的人物及他们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据《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安徽省文史资料全书》《亳州文史资料》《涡阳党史资料》等方志典籍 ,均记载:从抗战爆发,刘邓大军、陈栗大军等经过豫皖苏相关地区;《中国共产党安徽历史》《涡阳革命斗争史》《涡北抗日风云》《新四军四师大事记》《新四军四师在涡阳》等也记载,刘邓大军、陈栗大军经过涡亳蒙等地。其中,关于刘邓大军曾三次路过标里集的记载,《涡亳县长余筱仙回忆》《雪涡风云》《涡阳古今》《涡阳史话》《标里乡志》《标里区志》等史料,时间事件,更明确详实。</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时间为一九四二年十一月间,刘邓大军率领抗日部队南下时,在涡阳一带,摧毁一部分不抵抗日军的伪国民党地方政府,开仓济贫。随之经新德集,抵达义门时,遇亳县国民党区队长蒋聚五阻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蒋聚五被迫逃回亳县。刘邓大军部队临走时,留下一小部分武装人员,打算在这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我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第二次,刘邓大军,率领解放大军南下经过标里集。时间是民国三十五年,即一九四六年,国内解放战争时期初期,预备开辟涡南革命根据地,成立涡亳县政府筹备阶段,办公地就在新德公社崔楼的时期。国民党选举时,恶霸邓家兴、邓化儒相互斗争夺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刘邓大军南下,正好遇到了现实中一切 ,随派遣龙山部队李晨,吴瑞生、王文义就计拯救标里花沟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派遣余小仙吴瑞生等在此进行秘密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刘邓大军南下 攻打亳县城,时间一九四七年,即民国三十六年农历正月初九,城里有二三四五四个伪区队约一千余人。问讯后,仓惶往东南逃窜,正陷入我军伏击圈,经过一夜激烈战斗,基本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共打死打伤敌人五百多名,俘虏四百多名。剩下余残匪有百余名,往涡阳方向逃跑,又被我部奋勇追击,彻底歼灭这场战斗计缴获长枪短枪一千余枝,重机枪四挺,轻机枪十余挺。区长吴瑞生在新德寺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我党对待俘虏政策,根据他们犯罪轻重,有的释放回家耕田,愿意参加革命队伍者表示欢迎,对血债累累之顽敌,进行了坚决镇压。问及此事,他们还能清晰记起涡亳县政府所在崔楼工作的相关领导的姓名,如余小仙,唐立全,王文义,吴瑞生、李晨等。还清楚余小仙当县长时,唐立全为地委书记,到一九四八年当地游击队发展到一百五十六人,拥有步枪一百零九枝,短枪三十枝,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将我游击队活动划分为两个区。</p> <p class="ql-block">期间,一九四七年十月底,豫皖苏六分区组建,何启光任地委书记,李浩然任分区司令员、李晨调任副专员。不久,六分区在涡亳县的立德北边(现标里镇刘竹行政村)崔楼村召开成立大会,会上宣布成立涡阳县(书记李晨、县长武建周、副县长祝复华、蒋光欣任县大队政治部主任)、阜阳县(书记张立志、县长陈任)、颍上县(书记刘道成、县长杨金辉)、凤台县(书记郑淮舟、县长丁文山)、蒙城县(书记邵光、县长卢西球)五县政权。同时宣布涡亳县由三分区划归六分区。会后,各县负责人分赴所辖地域。时崔楼所在地,涡亳县长余小仙等又在梭沟北蒋老家临时办公,并与魏凤楼部队六百余人联合在一起,一举拿下古城、大杨乡公所。其他土豪劣绅恶霸地主闻风丧胆,缩手看着我们开仓救济群众,广大农民载歌载舞,纷纷赞扬我军神通广大。这就是当地居民记忆中的打洺河战斗,也就是当地所谓“十字沟战斗”或“新德集保卫战”。</p> <p class="ql-block">另外,他们所谓的刘邓大军,是指以刘伯承、邓小平为首的大军,是中原野战军的别称,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组建和发展起来的。1946年6月底晋冀鲁豫野战军组成。1947年6月30日至7月28日,刘邓野战军挺进中原,举行鲁西南战役,揭开了战略进攻序幕。1948年5月改称为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编为第二野战军。</p> <p class="ql-block">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可当我们问起,涡亳县政府建立前后,相关历史事实,大凡生活在此地的耄耋者均能道出一二。这样也影响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孩子,他们的世代子孙。这不,一年轻的女同志带孩子路过此地,当看到我们就不自主停下来攀谈。当她知晓我们来此的目的,一脸的荣幸和自豪,讲述她的祖上,她婆家的祖上如何支持抗战,如何支持当时的涡亳县政府开辟涡南革命根据地,如何支持家乡,为民族、国家、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努力,虽然她或他都极为普通平凡,但是不愧他们先祖,不愧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于是也令笔者想起,刚进村时遇见一位没来得及问姓名和年龄的女同志。她虽然腿脚不便,但是一听我们是因涡亳县政府而来,就讲述他们村的历史和现在,讲述他们家就是旧时涡亳县政府办公地点。这办公地,就是当时的国共抗日驻军之地,也是刘邓大军路过此地入住的其一家庭!他们家的住宅依然是当年涡亳县政府办公地点的旧址 ,他们家房前屋后存留的老砖头老瓦砾就是当年涡亳县办公地老宅的历史见证。为此,她还热心带我们去看,还说只要对研究有用,都捐出来。然后,她还帮我们找来一些上了年龄者。我们也因此感受到 ,为何这里人民有如此高涨的保家卫国情怀,这里的人们为何能全心全意投入或支持当年的涡亳县的内心情愫,那就是为了祖国繁荣富强,为了民族伟大事业,捐出自己的房子,捐出粮食,捐出年轻力壮的精力,那又算得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感受更深的,应该是涡亳县政府旧址所在地的现标里镇前崔楼村九十二岁老人崔孔氏讲述。抗战时期日本军队路过崔楼打洺河,进攻新德集,战斗在十字沟,攻打秫桔庙多次。一次,日本伤员因严重受伤,无法赶上部队了。部队军官怕他拖累行军进展,就吩咐处死的惨烈情景。据这位崔孔氏老前辈回忆,态度威严的日本长官,强迫身边的两名日本兵抱走村民家的秫桔柴草后,就把那受伤严重的日本兵捆绑在柴草上,浇上汽油,活活给烧死了。时村人纷纷去看。她才十三岁,虽然害怕但是也去了。这位伤势严重的日本兵已成碳灰,惨不忍睹了。日本部队走后,村民偷偷掩埋了这位日本兵。这就是记忆,是一种发自心底善良,不分国界和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因此也获悉,该秫桔庙战斗与后唐桥牺牲的烈士非同一时期,这日军被焚葬命的时间,大概一九四二年,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最激烈的时期,即刘邓大军第一次路过标里集的时期。老人的讲述,让我们弄清这历史事件后,不知不觉又围观了一些村民。其中有位六十七岁居民名字叫崔正刚,也热心跑前跑后帮又找来几位老人。其中有位说,涡亳县旧址就是崔孔氏老人祖上的大院子,她从小生活在该村,长大嫁给崔姓大户。崔氏兄弟五人,家大业大。地主是四老起。大老相是四老起的儿子,名字叫崔同朝,也就崔居金(小名华民)的父亲。</p> <p class="ql-block">据崔居金回忆说,他们崔楼 一直归属标里,在他记忆里崔楼是大队部。他当过队长,能记起相关事迹 也是长辈们时常说起的。崔楼距离古城十八里,距离标里集十二里,距离新德寺集十二里,距离立德寺集五里,抗日部队每次经过,对地方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先后驻兵多次,先是黑马团而后白马团,黑白马团走了就是后来的抗日部队。到底是哪里的抗日部队,民众均不清楚,只知多次打明河和十字沟,战斗十分激烈。他们村周边是寨河,东西两个寨门,有寨楼。寨楼耳房两边,住有的都是打更护村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据现年九十三岁的崔程氏说,她家与当时的涡亳县政府住得最近,涡亳县政府就在“洋秀才”家办公。房屋数十间,均砖木结构,青砖青瓦房。县里干部先后有李晨余小仙唐立全。另外在场的老人也补充,说 “洋秀才”其实名字叫崔同朝,与原县政协副主席崔同焕同族,都是当时的大户。他们两家住的很近,都是大出垞高门户。攀谈间,一位沉默多时的退休教师,名字叫崔居全,现年六十七岁,也与我们探讨起来。于是,我们建议他能系列挖掘涡亳县红色人文和红色记忆。很感谢他爽快答应了,还把手机号码给了我们。此次考察,由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涡亳县政府旧址所在地的崔楼远古的历史人文将很快搜集整理出来、呈现给世人,呈现当代及其我们的后代子孙。</p> <p class="ql-block">其实,上文村民谈及的黑白马团,就是驰骋战斗在冀鲁豫皖边区的129师骑兵团。129师骑兵团的前身是红十五军团骑兵团,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改编为八路军129师骑兵团。1939年骑兵团奉命赴冀鲁豫皖边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40年初,骑兵团为便于作战指挥和增强骑兵的威力,决定骑兵团按照战马的肤色分为黑马连、红马连、白马连、杂色马连,共分为一、二、三、四、特务连五个连和一个团部警卫排。从此,边区群众亲切地把骑兵团称为老百姓的“黑马团、白马团”或“红马团、白马团”。这称呼,是笔者早年走访时已获悉,当时抗日民主校长程广镇,按照走访获悉即新四军游击支队教育队长,涡北抗日部队彭雪枫参谋长,新四军四师特务团长,他有两匹战马,一匹白马,一匹红马。各代表他作为地下党和国民党特殊时期,两种不同的抗日身份。</p> <p class="ql-block">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行文至此,不禁想起晚唐诗人杜牧这诗句。到底是什么意思?跟当时的当权者究竟又有多大的关系?!笔者未曾斟酌也从未探究过,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不在长短,而在为社会为国家能做出多大贡献,或许就像涡亳县政府存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历史使命重大,也像抗日民主校长程广镇被国民党残酷杀害时正值壮年一样,我们无法左右滚滚的历史车轮,也无法左右一个朝代,一个时局,甚至连原本属于自己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都无法左右。人活着,就是在赛跑,只有速度和方向。活在当下,珍惜当下,做最好的自己 ,就是王道!</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我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境,辞别涡亳县旧址,已午时十二点了,被迫停下行程,在立德集就餐。午餐结束时,王占君老师建议去附近的立德寺看看。原来的立德寺与古老的新德寺,还有标里镇古老的重兴寺、静居寺、御宴寺等等一样,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均在抗战时期被日军践踏的几乎没有了痕迹。如今新建的寺庙,仅后大殿初具规模,前大殿中大殿耳房侧房等成了烂尾建筑。说也巧合,下午两点正好赶到当年涡亳县政府所辖的皖北涡阳造枪局所在的公吉寺镇邓康楼村。这才是当年刘邓大军三过标里集的真实目的地。如愿圆满,这是当日考察的第四站。</p> <p class="ql-block">再次考察,幸运三年前老人依然健在,似乎专门等待我们的到来。特别造枪局所在地的主人静坐大门口,见到我们似乎意识到来意。但是他依然沉默,不愿回忆过去,依然闪烁其词回避我们的问话!无奈走访曾多次走访的邓书海、邓书胜二兄弟。可惜走错了巷道,到了造枪局训练遗址处,恰逢一老者坐在轮椅上午休,耳不聋眼不花,记忆清晰,向我们介绍他所知道的造枪局的事宜。他名叫程思忠,以前没有走访过他,他所说的造枪局确实与程广镇支持抗日有关,也知道程广镇是被国民党杀害。原因程广镇是地下党,彭雪枫的参谋长,特务团长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还说,造枪局在寨河内。寨河有两条,均围绕着寨子。有一寨门,很安全。寨门口有炮楼。炮楼上有防御的大炮。造枪局房主,心底善良,腾出的房子很多,专供造枪用。这位老人所言与早年走访邓书海等所言一致。可当时邓书海不在 ,一听来找他忙从外面赶来。同样获悉,该造枪局确实与程广镇有关,是国民党的造枪局。他们还反馈,程在国民党内的职务远比不上地下党的职务。所以造枪局名誉是国民党的,实际枪大都运给共产党的抗日部队了。涡北抗日部队只要打着程的名号,大都顺利得到枪支。不知时间已近下午四点,我们只好辞别,满怀敬意去程广镇坟头缅怀。虽然返涡天已黄昏 ,但是内心割舍不下的还是涡亳县旧址崔楼。因为那古老的崔楼村,古老的崔楼寨河,与公吉寺造枪局古老的邓康楼极为近似。一严密的寨河,二防御的炮楼,三善良的居民。可涡亳县办公地的保密与此地造枪局的保密程度也近乎类同。一工作安全有保障,二深得民心民意。</p> <p class="ql-block">还获悉,涡亳县旧址至今仍有一棵老枣树,据说当年涡亳县政府办公的时候,该枣树就已碗口粗了。由此可见,也默默见证抗战时期,远古崔楼的历史沧桑。问起,这老树到底有多少年头,村民谁也不知到底啥时候栽的,可记忆里,常与八路军一起爬到树上摘枣子或躲避敌人的袭击!不知不觉,一晃又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可这历史中的涡亳县也早成了事实中的记忆,也成了皖北涡亳县抗战史和解放战争史光辉灿烂的见证。但是那棵于历史中的老树依然青春焕发,见证此地涡亳县旧址曾经和现在。</p> <p class="ql-block">另获悉,刘猛将军墓与涡亳县旧址崔楼东不远处 ,当地又称古谷堆,位置崔楼与刘楼之间,即现机场西边一华里处的刘猛沟岸。刘猛沟,现又名芦草沟,真实古老的名字为刘猛沟。是纪念楚灵王驻军伐徐时期,伍子胥手下的一名猛将刘猛而得名。但是当地关于刘猛将军墓的说法,确实在相关方志典籍中也有记载。可值得推崇的与此次专程考察涡亳县所在地红色文化也有关联。那就是解放前,此地也是涡亳县部队,时常训练操练演习之地。</p> <p class="ql-block">可这刘猛沟向东北方向延伸,正好与久远的洺河交汇的漳河及梭沟之水汇合,也就是新德集保卫战、当地又名十字沟战斗或佛君庙战斗的地方。所以古老的标里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老的标里镇最靓丽、最值得关注的古老河道乾溪沟的源头所在,更是抗日时期涡亳县人民保家卫国的天堑变通途的交通要道,和天然保护至关重要的屏障之地。返涡时,已下午五点,我们结束了当日的考察,心潮澎湃 ,但转念想“万物皆自然”!故,不得不释怀了!!</p> <p class="ql-block">(上述文字来源2022年11月1日日志 ,2022年11月4日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