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时期,浙江奉化的长汀村四周居住着十八个自然村,十八个姓氏,当时称为“妙林十八村”。张重天是妙林十八村中最具威望的贤达,妻子窦氏也很贤惠,两人成婚多年,尚无一子。 有一年大年初一,张重天往村东的松鸣寺烧香拜佛,回家路上碰到县江发大水,水中漂浮着一捆柴草,上面有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婴,漂流到村边时,被潮水推进了洪郎潭。张重天急忙将其撩起,心想这难道是菩萨送给我的儿子?抱回家后,妻子窦氏高兴得饭都忘了做,连忙说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前些天到岳林寺拜观音菩萨,所以今天应验了。”于是夫妇俩给他取名为“起此”,意为“抱起于此地”。后来,张重天夫妇到岳林寺还愿,方丈闲旷禅师见孩子面若圆月,双耳垂肩。孩子却冲着闲旷禅师微微一笑,仿佛他们早已相识,闲旷禅师见如此有缘,便给他改名为“契此”。 也许是小契此给张重天夫妇带来了好运,第二年秋天,窦氏竟生下了一个女孩,取名“秋霞”。契此七八岁时,窦氏又生下了一个男孩,一家五口人过着快乐平静的生活。小契此天生好动,活泼俏皮,唯一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从小不沾荤腥,一吃就吐。 转眼,契此已经十六岁了。张重天心里暗暗想着,让他和秋霞成婚,养子变女婿,亲上加亲。契此因从小常去岳林寺,故有很深的佛缘,结婚这事可把他吓得不轻。父母张罗着安排喜事,契此却在成婚的前一天逃到岳林寺,剃发出家,自称长汀子。为了避免与张重天相见时的尴尬,闲旷禅师推荐他到八十里外的天华寺去挂单,因为那里的住持云清大师是闲旷禅师的师弟。 契此来到天华寺,初来乍到,被安排去打柴。其他三位打柴的师兄影清、影净和影空都已成年,他们三人来历比较蹊跷。他们当时结伴到天华寺,自称路上遇到劫匪,度牒也遗失了,获住持同情收留。契此与这三位师兄同吃同住,发现了他们外出砍柴时打猎吃肉的秘密,便规劝他们,师兄们不但不听规劝,反而感觉契此多管闲事。为了赶走契此,于是设计陷害。 师兄们将镇寺之宝(武则天亲赐的金香炉)偷来放在契此的床下,嫁祸于他,使契此失去了信任,他的话没人相信。后来,契此还发现了师兄们竟然偷偷与寡妇们行苟且之事。影清三人担心事情败露,便收买了一个寡妇,污蔑契此强暴妇女。虽然寺院方丈云清和尚出面为契此解围,让他免于被赶出佛门,但从此他被冠上了“花和尚”的名号。契此在法会期间照常巡视,客房里暂住的女居士们强烈要求把他换掉;经过村庄农田时,总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甚至吐口水、破口大骂;到村里厕所方便时,有一坨稀牛粪从墙外飞入,径直砸到了他脑袋上。种种耻辱让他快要窒息了,他仿佛变了一个人,意志消沉,沉默寡言。云清大师看到后,以佛学开导,契此心中豁然开朗。从此,面对人们的讽刺,他常常不恼反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有一年,一位手持禅杖肩背布袋的流浪僧人来天华寺挂单。这位老僧衣衫褴褛,浑身恶臭,还长了一身的疮痂,寺庙知客安排他与契此同住工具棚。契此一进门,闻到这一股恶臭味,立马吐了出来。老僧发着烧,浑身的疮痂在淌血流脓,又红又肿。尽管如此,契此对他还是悉心照料。把毛巾敷在老僧额头上,进行退温处理,并亲手挑开疮痂,将腐败的脓血挤出来,还用嘴嚼草药给伤口敷上。老僧昏睡七日后,慢慢睁开了眼睛。不料,这老僧对契此毫无感谢之意,还对他呼来唤去,敦促他晚上精进坐禅,契此的坐禅功夫也因此突飞猛进。 一日,监院让契此去打柴,为冬季取暖做准备。老僧不想一人留在寮房中,又老得走不动。于是提议钻进自己的大布袋中,让契此背他一起上山。契此背着沉沉的布袋,一直坚持着往前走。走着走着,却感觉越来越轻松。等到了山顶,契此惊呆了,老僧就像化成了一缕清风,凭空消失了。而老僧手里的那根禅杖,已经硬生生插在了山顶上的一块大石头里。后来,才知道那个老僧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专门现身来点化于他。从此,契此和尚经常背着这老僧留下的大布袋出入坊间,以禅机劝化民众,人们称其为“布袋和尚”或“咪咪菩萨”。 一天,布袋和尚到集市买东西,又遭莫名漫骂,一块砖头飞来砸得他血肉模糊。此刻,那个诬陷他的女人突然站出来,跪地哭诉自己被人收买,说了假话,不停地忏悔和道歉。原来,影清、影净和影空是充军的逃兵,躲到天华寺白吃饭。这天妇人当街为布袋和尚澄清事实,事后官方派兵缉捕,他们得讯逃遁。官兵几次围捕扑空,恼羞成怒,便一把火烧了寺院。 天华寺被毁后,众僧无处安身,云清大师携众僧和寺产清册投奔岳林寺去了。临行前,云清大师说天华寺已历二百多年,禅林名刹不可荒废,谁愿意留下来收拾残局重振佛门?众僧默默无声,唯有来此挂单的布袋和尚愿意留下。云清大师拉着他的手说:“如果能重振佛门,此地更名岳林庄,作为岳林寺名下的一处庄院,由你作庄主,经营好原来天华寺名下的田、地、山林、海涂等寺产。”说完,带领众僧投奔岳林寺去了。 布袋和尚带着他的五六个徒弟,恢复以往晨钟暮鼓诵经念佛的佛门秩序,还轮流四处化缘。不到两年寺院重建,叫“岳林庄”。时为乱世,布袋和尚倾力安顿流落奉东的北地民众,在岳林庄之下建房,后来形成村落,叫“庄下村”,此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岳林寺年久失修,需要许多大木料,布袋和尚奉命去福建武夷山募化一批杉木。一天,布袋和尚来到一位陈姓居士的家门口唱道;“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陈居士见这个和尚有点来头,便请进屋里,献茶供斋,十分殷勤。布袋和尚心想,这位施主倒是可以结结善缘,于是便提出要募化一些杉木,装满布袋即可。陈居士想,一布袋能装多少木头呢?就爽快地答应了。谁知陈居士家的三五十个木工砍伐两天还没装满布袋。布袋和尚见好就收,谢过陈居士,把三殿两厢四阁一堂的木头都装进布袋里背回了奉化。这只是对布袋和尚的神化式传说,事实上是他到处游说,弘扬佛法,福建信徒纷纷捐助杉木。船运过程也非常辛苦,经象山港运抵田螺山北岸,转岳林庄至岳林寺。 布袋和尚诙谐幽默,满身智慧。一次,布袋和尚看到农民种田,便笑着唱道:“手捏青苗种福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他一语双关,句句富含禅机。又一次,布袋和尚不问青红皂白,上前就把刚出锅的一箩筐糍粑抢走。店主和排着长队的群众盛怒之下,一起向他追去。没跑多远,身后轰的一声巨响,糍粑店坍塌了。这时回过神来的群众想感谢布袋和尚,但早已不见他的踪影。 <p class="ql-block"> 南梁贞明二年,布袋和尚在岳林寺东廊坐化,安葬在奉化中塔。过了两月,有两个和尚化缘来到岳林寺,见众僧正在为布袋和尚做佛事,觉得奇怪,说是两天前,他们在天台国清寺里碰到过他。又过了两年,有个叫王仁裕的奉化人也说在江南天兴寺看到过布袋和尚,当时布袋和尚正在佛堂上作偈,唱的是:“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就这样,布袋和尚是弥勒转世的说法在奉化传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奉化民间故事</p><p class="ql-block">文章整理:邬国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