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西藏——2012年7月“新奇军”藏地行记(三)

樵夫

<h1><b>  走过天路青藏线——从拉萨到西宁</b></h1><h3><br></h3> 这一集主要讲述在圣城拉萨的点滴和自驾青藏线的行程。 <h5>布达拉宫</h5> <h3><b>高原圣湖——羊卓雍错</b></h3> 7月29日,与团队一起,从拉萨出发前往羊卓雍错,大约100公里左右路程,沿途景色十分秀美壮丽。 <h5>拉萨河谷风光</h5> 出拉萨,一路顺着拉萨河而下,大约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曲水,曲水位于西藏腹地,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藏语古称“吉麦”,意思是''河流交汇之邦“,在这里拉萨河汇入雅鲁藏布江,车过曲水雅鲁藏布江大桥,转入349国道,向着羊湖前行,路在山水间蜿蜒,雅江也一直如影随形陪伴着我们,江水在自然形成的河道中曲折流淌着,这一段,由于长年的冲刷和切割,形成宽大的河谷,沉积了一个个沙洲,沙洲上树木葱茏,生机盎然,此时碧空如洗,江流如镜,将浅滩上金黄的杨树、蔚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连绵的群山,倒映在蓝色清澈的河水中,宛如一幅色彩斑斓、恬静温润的画卷。 <h5>拉萨河谷风光</h5> <h5>拉萨河谷风光</h5> <h5>拉萨河谷风光</h5> 车在雅鲁藏布江河谷盘旋上行,海拔在一点点升高,镜头里的景色也在不断变化,两岸群山绵延不绝,远处的唐古拉山脉清晰明艳,车窗外,群山、白云、蓝天似乎触手可得,如梦如幻。 <h5>冈巴拉山风光</h5> 翻越海拔5030米的岗巴拉山,垭口巨大的玛尼堆,五彩风马旗, 在风中呼啦啦地飘扬。岗巴拉山,藏语的意思是“无法超越的山”,是浪卡子县与贡嘎县界山,也是前藏与后藏的习惯分界线。站在这里眺望,远处河道阡陌,蓝天蔚蔚,白云飘飘,眼前群山环绕,山路蜿蜒,雄壮瑰丽, 独特的雪域风光与雅江河谷的田园景色相互映衬交织,美不胜收。 <h5>从冈巴拉山口看过去的河谷风光</h5> 翻过岗巴拉山顶,一弯碧玉般的湖水映入眼帘,心中的圣湖羊卓雍错美丽呈现。湖水如一条海蓝宝石玉带镶嵌、缠绕在高耸的群山之中,阳光下,白云蓝天,皑皑雪峰,倒映在弯弯的湖水中,熠熠生辉,展现出最静谧又憾人的美,慑人心魄,只此一眼,便是永恒。 <h5>羊卓雍错风光</h5> <h5>羊卓雍错风光</h5> 美景总是伴着险境,虽然岗巴拉山口风光美丽,下山的路却险象环生——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山峦,路又很烂,驾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转了一圈又一圈,圣湖若隐若现,可视不可近,路难行,景却美,穿行在山间,空气澄明,群山巍峨,碧蓝的天空犹如水洗般的晶莹剔透,白云层层叠叠,低的让人顿生用手去触摸的冲动,似铺着绿色地毯般的群山,随着云彩飘动不断变幻着色彩,黑的牛,白的羊,就像撒落其间的黑白珍珠,星星点点,雄壮瑰丽,行走其间,忘了行车悬崖山路的危险,简直就是自驾人的快乐刺激之路。 <h5>冈巴拉山盘山路</h5> <h5>冈巴拉山风光</h5> <h5>冈巴拉山风光</h5> 来到观景台,羊卓雍错的无敌美景,完全征服了我们的眼和心,尽管之前在影视中图片上领略过羊卓雍错的美丽,也在心里无数次描绘过她的景象,但当真实站到她面前那一刻,还是禁不住为她的美丽而惊艳,只见群峰之中的山谷里,弯弯的、碧蓝碧蓝的湖水,在天上白云、远处雪山、近处的青稞地、油菜花田和房舍、经幡的映照点缀下,更添湖光山色,不由让人惊呼:羊湖,是不是有点太美了! <h5>羊卓雍错风光</h5> 蔚蓝的天空与湖水相映,纯净的湖水在阳光下呈现深浅不同的蓝色:浅蓝、深蓝、孔雀蓝,还有一些是绿色的,在湖山大蓝大绿的氛围中,湖面平滑如镜,清晰明艳,一湖碧水是如此地高贵深邃,夺人魂魄,看在眼里,仿佛身心都经受了一场洗礼。这个时候,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都道不出他的美,唯有亲身去感受、用眼睛记录下这一切。 <h5>羊卓雍错风光</h5> <h5>羊卓雍错风光</h5> 天上的仙境,人间的羊湖,羊卓雍错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水,被看作“神女散落的绿松石耳坠”,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是高原堰塞湖,大约亿年前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的水源来自周围雪山,因没有出口,雪水的融化和湖水的蒸发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羊卓雍错也是藏族同胞心中的圣湖,据说为转世灵童启示之地,更为她增加了神秘。 <h5>羊卓雍错风光</h5> <h5>羊卓雍错风光</h5> <br>  忍不住就想与湖水亲密接触,那时还可以开车自由行动,驱车而下,来到湖边,看着如明镜般清明的湖水颜色由浅绿到深蓝向远处延展,微风过处,湖面泛起丝绸般光滑的波纹,弯弯曲曲横卧在山脉的这一汪湛蓝,有着让人不敢想象的纤尘不染,静谧的湖边,五彩经幡,随风舞动,藏族同胞围坐在一起,感受着幸福的神圣,吟诵着吉祥与安康;静默的玛尼堆,默默地伫立着,凝结着世间最美好的祈愿!我静静地站在湖边,只用眼睛和心灵享受着,陶醉在这一抹湛蓝的仙境,沉侵在温柔乡中,不知归途。 <h5>羊卓雍错风光</h5> <h5>羊卓雍错风光</h5> <h5>羊卓雍错风光</h5> 忘了时间,忘了归期,团队要返回了,才依依不舍告别这人间仙境。过汤堆隧道,行走在拉萨新区,道路、环境、建筑、绿化,俨然一座现代化的都市,从拉萨站前驶过,车辆还不是很多,站前广场也是开放的,可以随意出入拍照,阳光下的拉萨站,简约而富有特色,想想青藏铁路的通车对于雪域高原的意义,有一种力量的感染。 <h5>拉萨河谷风光</h5> <h5>拉萨站</h5> <h5>拉萨街景</h5> 车过拉萨河大桥不远,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跃入眼帘,刚刚走过(滇)川藏线,回程还要穿行青藏线,一次藏地行,川(滇)进青出,行走两路,既有期待,更有对前辈修筑两路牺牲奉献的敬仰敬礼。<br> <h5>拉萨河大桥</h5> <h5>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h5> <b>高原圣殿——布达拉宫</b> 不到布达拉宫,等于没来过拉萨。吃过晚饭,不顾连日旅途劳累,带着几分憧憬,几分兴奋,按捺不住,拿起相机,直奔布达拉宫广场。夜游布达拉宫,据说是每一位到访拉萨的旅人必做的功课,登上药王山,眼前的布达拉宫,金碧辉煌,雄伟庄严,当时,给予我心灵的那种震撼与感动,无以言表,不身临其境是无法体会到的! <h5>布达拉宫夜景</h5> <h5>布达拉宫夜景</h5> 从这个角度看过去的布达拉宫,也是第五套人民币五十元背景图案,第二天上午,我又来到药王山,站在这里,手里拿着一张五十元纸币,进行着比对,内心蓦然升腾起一点点傲娇!不仅仅因为我来到了布达拉,而是至此,第五套人民币六个币种背景图案的六个地方——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漓江山水、长江三峡瞿塘峡夔门、泰山和西湖三潭印月,全部到过实地。 <h5>第五套人民币五十元背景——布达拉宫</h5> 从药王山下来,倘佯在布达拉宫广场,感受着神圣的美丽,夜晚的布达拉宫,更多了一份神秘,不同方位的多彩射灯与矗立在广场的乳白色华灯,让布达拉宫夜景色彩浓淡相宜而美丽动人,灯光璀璨的布达拉宫广场,就像一颗高原上发光的宝石般夺目,华丽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广场南端的音乐喷泉水光冲天,恣意潇洒地涌出变幻莫测的水柱,与五彩的光束相结合,与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相辉映,形成一幅古老与现代交织,传统与时尚共在的神奇画面,勾勒出一个光怪陆离、诗情画意的布达拉之夜, 梦幻般的布达拉宫夜色,美轮美奂,让人迷醉,不是站在这里,真的不知道布达拉宫的夜色有多迷离,流连在广场,宛若置身仙境,久久不愿离去。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布达拉,我会回来的,2018年冬,夫人因公干到拉萨,又专程来看布达拉宫的夜景。 <h5>布达拉宫夜景</h5> <h5>布达拉宫夜景</h5> 看过了夜的布达拉宫,依然心心念念着日光下的布达拉,忍不住要去亲近它,触摸它。第二天早饭后,我又一次来到布达拉宫,只想近距离感受它的神秘和庄严,因没有提前预订门票,参观人数限流,辗转委托一家旅行社,每人100元中介费,才帮我们买到了参观门票,随着参观人流,我走近布达拉宫。 <h5>布达拉宫广场</h5> 布达拉宫处于拉萨的核心,是拉萨老城最高的建筑,没有哪个建筑能高过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是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是藏族古代建筑艺术的一座丰碑。 <h5>布达拉宫广场</h5>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红白相间的宫墙,金碧辉煌的宫顶,层层叠叠,巍峨耸立,气势磅礴,威武壮观,仿佛从山上拔地而起,与红山山体自成一派,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宫堡,历经一千多年,如今依然金碧辉煌地矗立在红山之上。 高耸在山巅的布达拉宫,尽管威武神圣,却是一座没有图纸,凭借艺术想象建造的宫殿,它的样式并不具备传统宫殿的权威象征,既不对称,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正中心点,建筑基本上都是石、土、木结构,依山而建,就地取材,用石料、泥土和木材砌筑起来的宫殿冬暖夏凉,在建造过程中没有运用到任何图纸,参与建造的工匠们全凭自己的技艺和想象来逐渐完成这个巨型建筑的,充分展现出藏地工匠们的智慧和高超技艺。 布达拉宫最初只有一座白宫,在往后的几百年里不断扩修,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建筑群,白宫为曾经政治活动的最高统治中心,红宫为达赖喇嘛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旧西藏宗教活动的最高统治中心,1300多年来,先后有9个藏王和10个达赖喇嘛在这里施政布教。 布达拉宫不仅仅是西藏的政教中心,更是信徒心中的圣殿,藏民族的精神家园,历经千百年沧海桑田,虔诚的信仰从未中断,此生来此朝圣便是他们的终极梦想。每年每月每日,不计其数的信众以身量地,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来到这个圣殿朝圣,尽管有的人是第一次来,但他们依然会认为自己是“回到了布达拉宫”。 <h5>来布达拉宫朝圣的藏胞</h5> 随着人流,从布达拉宫东门入口进来,来到布达拉宫正面,抬头仰望,白宫红殿凌空屹立,宫宇叠砌,迂回曲折,从外面看一共13层,内部实际结构为9层,高115.7米,东西长约420米,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9-13层以参观为主,1-8层是它的地基,宫墙用石头和三合土砌筑,最厚达3-5米,坚固无比,5层的宫殿之下,隐藏着8层的深寂地宫。 <h5>布达拉宫巍峨屹立</h5> <h5>游客抚摸布达拉宫宫墙</h5> 整个建筑群自下而上分为雪城、白宫和红宫,暗合了佛经中关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界学说。雪城是指山前的方城,这里是世俗的场所,白宫是举行政教活动的地方,红宫则是由各类佛殿组成。 布达拉宫的墙体色彩,也蕴含独特的寓意,白色代表慈悲,红色象征智慧,金色则预示着至高无上的权利。白色是由石灰、牛奶等白色刷漆而成,每年都有许多信徒向布达拉宫供奉牛奶、酥油等物,牛奶的一项用途就是刷墙,准确地讲,不是粉刷,而是泼漆,人们将石灰和牛奶从上往下泼在墙体上,既美化了宫殿,又防止石墙被腐蚀损坏,我们从下往上看,总能看到石墙泼洒的白漆因为堆积而形成一簇一簇的蜂窝状,酥油则供各大殿堂内的酥油灯燃烧,它们从来没有熄灭过。红色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用藏地称之为白玛草的權类植物压榨出的红色汁液涂抹而成。<br> <h5>布达拉宫墙体</h5> 从山前走正门步道,入口是布达拉宫广场北面的石砌门楼,穿过门楼沿路向北,山前有一座无字碑,碑旁就是登上布达拉宫的宽大石阶路。无字碑是五世达赖喇嘛时期,第五任摄政第巴.桑杰嘉措为纪念红宫建成所立。据说,这块无字碑是用修建布达拉宫最后一块石料修建的。五世达赖喇嘛圆寂,桑杰嘉措秘而不宣,让无字碑拥有了太多的难解之谜,让人感到神奇的是,碑身居然有水(液体)渗出,还有硬币贴在上面,让其更加神秘。 <h5>布达拉宫无字碑</h5> 按照顺时针方向,我们从被称为“圆满汇集道“、有900多级台阶的“之”字型石阶路起始,向着布达拉宫上行,这是进到布宫的唯一道路,从这里踏出的每一步都是虔诚,没有捷径。沿”之“字型台阶曲折而上,可见布达拉宫正面的东、西两大门,西大门关闭,东大门是入宫的主要通道,名叫平错多朗。 <h5>布达拉宫“之”字形石阶路</h5> <h5>布达拉宫局部</h5> 站在这里,可以俯瞰拉萨城,一片蓝天,一脉雪山,一条河流,幢幢高楼,颗颗大树,和着灿烂的阳光,汇成了一幅“高原城市图”。从这里看过去,右边是药王山,那里有布达拉宫观景照平台,前面是布达拉宫广场,广场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对面的西藏和平纪念碑,巍峨耸立,掩映在雪域高原吉祥的蓝天白云之下,南以雪山绿树为背景,北与宏伟壮丽的布达拉宫相望,灰白色抽象化了的珠穆朗玛峰造型,透露出一种高耸入云的气势和与天地同在的永恒。  <h5>从布达拉宫看过去的拉萨城</h5> <h5>布达拉宫广场的和平纪念碑</h5> 白宫共有 7 层,是历世达赖喇嘛处理事务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一层为地垄组成的仓库,地垄有通风换气的功效;二层东面为进入白宫的门厅,也是进入布达拉宫的门厅。进门后,通过幽暗的阶梯式复道,便到达白宫正门外的大平台德阳夏,藏语是东欢乐广场的意思。 <h5>布达拉宫白宫德阳夏</h5> 导游解说,德阳夏是专供达赖喇嘛和高级僧俗贵族观看藏戏、歌舞的场所。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跳神活动,达赖喇嘛每次都在德阳夏西面白宫第八层东日光殿居高临下观看表演。<br> <h5>布达拉宫白宫德阳夏</h5> 环顾广场左右两侧,那是僧房,广场后方是一座僧官学校,据说入学门槛非常高,只有佼佼者才可有机会进入学习。在德阳夏的北边,有海拔最高历史最悠久的厕所,当时参观时没太注意,据说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从这里开始正式进入布达拉宫内部参观,在内部参观不能戴帽子不能戴墨镜,也不可以拍照。 <h5>布达拉宫白宫德阳夏</h5> 由于时间过去较长,没有照片,内部参观的具体细节不记得了,只能凭记忆和查资料来叙记。历经千年,布达拉宫收藏了无数的故事和秘密,是一个“有故事的圣殿”,从布达拉宫修建至今,数以亿计的人在布达拉宫内穿梭,流动,与布达拉宫产生联结,他们对着佛像诵经祈祷,摩梭着木门、石墙和一切可以抚摸的东西,如今的布达拉宫,宫殿内的每一根柱子,每一块砖石都光亮如玉,成为价值无法估量的文物。 <h5>布达拉宫东侧</h5> “外面看是险峻山崖,里面看是黄金珠宝“,布达拉宫内的宝贝无法计数,只知道那些数不清的、质量最好的黄金、银子、珍珠、丝绸、翡翠、蓝宝石、琉璃、猫眼石、珊瑚、红宝石等镶嵌在灵塔上或装饰在地表,在宫殿内随处可见,在宫内参观时,看到有的信徒甚至匍匐在地,轻抚嵌在地上的宝贝,那种神情、那种虔诚,深深震撼了我。 <h5>游客沿台阶进入布达拉宫</h5> 没有哪一座宫殿,会将如此数量庞大的珍贵宝石展现给世人,然而尽管如此,还有很多宝贝我们是无法看到的。我查了一下资料,这些珍贵文物一是来自历史上西藏的积累;二是信徒们的捐赠;三是历代中央政府的赐赠。 数不尽的宝贝,和布达拉宫一起已成为藏族同胞的精神家园,布达拉宫凝聚的是藏族同胞世代积累的虔诚、智慧和财富,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br> <h5>世界文化遗产</h5> <h5>布达拉宫外面的游客和藏胞</h5> 参观结束,从布达拉宫的西端出口,经曲折山路从后山下来,山脚下是一片美丽的园林,为宗角禄康。原是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掘土形成的人工湖,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湖中兴建了龙王宫。现在已改建成公园,园内林木葱葱,流水淙淙,充满了生机和灵气,与布达拉宫完美的融合为一体,使得布达拉宫背面柔美秀丽,与正面相得益彰。有许多藏族同胞,从公园出来,手举转经轮,口中念念有词,神情肃穆虔诚,也有游客到公园,从不同角度仰望布达拉宫。 <h5>曲折下山路</h5> 神圣的布达拉宫,不是一个参观对象,也不是一个博物馆,更不是一个旅游景点,它是一个鲜活的巨大珍宝,是雪域高原的灯塔,是信众虔诚朝拜的方向。漫长的历史,神秘的传说,杰出的建筑,永不终止地环绕在它四周的朝圣者,一起延续了布达拉宫的生命。就要告别拉萨,离开布达拉宫了,内心竟生出难舍的情愫,布达拉宫会永远屹立在红山之巅,更会驻在我的心里,成为永远难忘的回忆。 <b>时光悠然的圣路——八廓街</b> 离开布达拉宫,我来到了八廓街,2008年“3.14”事件后,进入八廓街需出示身份证,在入口登记后,我走进了这条想象了无数次的古街道。 <h5>八廓街风情</h5> 八廓街,本是围绕大昭寺的一条转经道,后衍变为拉萨最繁华最著名的商业街,是拉萨最具古藏特色的地方,也是西藏人文的缩影,最能代表西藏民风民俗的千年古街。伴随着拉萨古城13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作为古城的核心部分,历史街区的形成与大昭寺、小昭寺的建成有着密切关系,后来随着清王朝驻藏衙署设在八廓街和行政功能的进一步融入,使八廓街的街区功能和规模不断发生变化,更随着信徒涌入和人口的增加,八廓街逐渐形成了以大昭寺为核心的同心圆和放射线组合式的向心型道路网络,最终形成了八廓街街区的基础规模和拉萨城区的范围。 <h5>八廓街风情</h5> 一条街,就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作为世界上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传统文化街区之一,八廓街是拉萨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着漫长的历史、辉煌的建筑、古老的产业和独特的文化。现在的八廓街,依然保留着老城区最原始的风貌,古老的藏式白墙民居,磨得发亮的石板转经道,缓缓转动的经筒,三步一叩首的朝拜,低沉坚定的诵经声,随风升起的桑烟,便是拉萨城最原始的样子。 <h5>漫步八廓街</h5> 走在这条街上,我被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仿佛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蓝天白云下,由东南西北四面环道而建的街道,店铺林立,流动的货摊也有上千家,商品琳琅满目,人流如织,西藏各地的购物者、海内外旅游者和转经人摩肩接踵,不同的人以截然不同的状态行走在街头,旅行者好奇兴奋地东张西望,朝拜者则面容平静而心无旁骛,他们形形色色,来自天南海北,或匆匆忙忙,或步履蹒跚,或手持转经轮,嘴里念念有词,更有匍匐叩头前行的,按照顺时针方向,一圈一圈地走,千百年来,虔诚的信众就是这样绕着大昭寺,虔诚朝拜,踩出了这样一条著名的转经道——八廓街。 <h5>转行在八廓街</h5> 漫步八廓街,偶遇玛吉阿米餐馆,10年前,网红打卡点还不是特别流行,但明黄色的外墙,在众多白色藏式建筑的衬托下格外显眼,吸引了我的目光,当时因时间有限,没有进去品尝地道餐藏,感受浪漫的氛围,但玛吉阿米流传的故事却让拉萨城多了些许浪漫的气息。“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来到玛吉阿米,禁不住就想倾听仓央嘉措的故事,感受仓央嘉措才懂的浪漫洪荒。现在这个明黄色的玛吉阿米,网红身份让游客趋之若鹜,不能想象,一个爱好自由又生性浪漫的诗人,一个被宗教和世俗政治束缚的雪域高原的王,在已不能静静矗立在街头的玛吉阿米,在心爱的女子面前,还能做到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h5>八廓街风情</h5> <h5>玛吉阿米甜茶馆</h5> 看着穿着各式衣服,络绎不绝的朝拜人群,我的内心充满了尊敬,这些信众从藏区不同的地方,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只为他们心中共同的信仰,在八廓街这样的摩肩接踵里,从容地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保持内心的安宁,我被他们义无反顾风雨兼程的能量所触动,无需多言,便已觉圣洁。<br> <h5>八廓街风情</h5> 在八廓东街出口,看到一座清真寺,在浓厚的佛教氛围中显得很特别,在西街还有汉式琉璃桥建筑。这些建筑的存在,显示出在八廓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 <h5>八廓街上的清真寺</h5> <br>  八廓街是拉萨乃至整个藏区人文景观的缩影,也是西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它的一切都在默默述说着拉萨的历史,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古朴原始的藏族文化风情和烟火气息。 <h5>八廓街的拉萨清真寺</h5> 不同的人,来到八廓街,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在当地人心里,以大昭寺为中心的八廓街一带才是真正的拉萨;信徒来了,为了心中的信仰,绕着八廓街一圈一圈的走;游客来了,享受懒洋洋喝甜茶晒太阳的慵懒,以及一点点可能的虚荣;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心中的一种情结,转来转去,不一定转明白什么是西藏,但却让我对西藏更着迷。 <h3><b>  藏地灵魂——大昭寺</b></h3> 循着转经信徒的身影,我来到了大昭寺。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在大昭寺门前,看到的竟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有磕头叩拜的信徒,天南海北的游客,摆摊卖货的小贩等各色人等,就像是一个闹市,完全不是我想象中藏传佛教中心和灵魂所在应有的傲世独立,庄严肃穆,平川式的房子在眼前一字排开,与它四周的商家店铺混然在一处,若不是屋顶双鹿法论标志,不会认为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大昭寺。 <h5>大昭寺广场</h5> 站在大昭寺前的小广场上,看着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三层主殿的土木结构寺庙,殿顶覆盖着独具一格的金顶,在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 <h5>大昭寺双鹿法论</h5> 穿过广场前的人流来到寺前,左侧有一圈围墙,围墙里立着一块碑,走近一看,原来这就是“唐蕃会盟碑”!一千多年来,它一直素面朝天地立在那里,诉说着岁月的轮转流失,看惯了人间的盛衰更替。 <h5>唐蕃会盟碑</h5> 关于这块“唐会盟碑蕃”,还有着一段故事。传说大唐帝国时期,吐蕃第四代赞普赤德祖赞继位以后,想起乃祖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的故事,给吐蕃带来了生机和兴旺,于是他也派官员去长安求婚,经过长期中肯努力,唐中宗终于答应把金城公主嫁给他。公元710年,金城公主进藏完婚,不久生下一子便是第五代吐蕃赞普。等到金城公主的哥哥唐玄宗李隆基当了皇帝,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便成了唐朝的外甥,这以后,吐蕃与唐便一直以舅甥相称达一百年之久。在公元823年,双方立了一块会盟碑,碑文中有“今社稷山川如一,为此大和……须合甥舅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后无惊恐之患。” <h5>大昭寺门前</h5> 这块古朴的石碑和文成、金城二公主的故事,把我带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也让我明白了,汉藏两族不光是亲如兄弟,而且还有一种更亲近的血缘关系,真正是汉藏一家亲! <h5>大昭寺广场</h5> 大昭寺门前两侧竖着两根高大的经杆,经杆上下都层层缠绕着经幡,经杆下,有两个白色香炉,里面填烧着桑叶,袅袅桑烟升空,让大昭寺笼罩上无限神秘的气氛。寺庙前常年聚集着远道而来的信徒嗑着等身长头,看着他们旁若无人地对着大昭寺反复做着同一个动作,那虔诚的样子好像把世间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只有灵魂追着信仰,使我领悟了什么叫“顶礼膜拜”,日积月累,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板上 ,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寺院里万盏酥油灯长明,记录着朝圣者永不止息的足迹和岁月的永恒,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续着一个流传千年的故事。 <h5>大昭寺广场</h5> 大昭寺,地处拉萨老城区,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647年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大昭寺历史悠久,有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之说,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藏传佛教信徒最大的精神支柱。大昭寺供奉着文成公主从大唐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所有藏传佛教信徒都把这里作为朝拜之地,不远万里用身体丈量大地,来到这里膜拜——是每个藏传佛教徒一生的梦想,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h5>大昭寺标志</h5> 它是藏传佛教信徒朝圣的终点,无论从地理位置上,还是在藏传佛教信徒心目中,大昭寺都是名副其实的圣地和中心,“去拉萨而没有去大昭寺,就等于没去拉萨。”据说是大昭寺著名喇嘛尼玛次仁的话。事实上大昭寺的兴建,最早便与佛教有关。 大昭寺广场 据历史记载,吐蕃英主松赞干布于公元621年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妻,尺尊公主为他带来了一批佛教经书和一尊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传说为了保存这批经书和佛像,松赞干布将一枚戒指抛了出去,说:“戒指落处就是建佛殿的地方。”结果,戒指落在了一片湖泊处,谁知神庙反复几次在建成的当天夜里就倒塌了。直到精通阴阳八卦的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后,测出西藏地形犹如一位巨大魔女仰天而卧,拉萨城中心正是魔女的心脏,卧塘湖(牛奶湖)是由魔女的心血汇成,要用1000只白山羊在此处填湖建寺才行,于是,便开始了一场千只山羊驮土填湖建庙的浩大工程。在藏语中,“山羊”为“惹”,“土”为“萨”,这样,建造的佛殿就称为“惹萨”了,读来读去,“惹萨”就成了今天“拉萨”的读音。所以,就有了“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 <h5>大昭寺广场的人流</h5> 据导游讲,大昭寺僧人本不想让这一圣殿成为旅游景点,所以,对接待游客并不热心,每天上午只接待香客,十一点之后才允许游客进入。进入大昭寺的通道分为参观者通道和信徒通道,信徒不需要购买门票,他们带着酥油和功德去每一个殿朝拜,参观者购票入内则只能围着几个大殿转一圈。 <h5>大昭寺大门</h5> 大昭寺有5座金顶,108个佛殿,各种奇珍异宝数不胜数。供奉的神像统摄藏传佛教5大教派和苯教等所崇奉的各种神佛菩萨像,数量很多,其中最有名,也称为镇殿之宝的是当年文成公主从大唐带来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据史料上说,释迦牟尼在世时,曾造了三尊自身佛像,并且亲自为他们开光。释迦牟尼说,我圆寂后,见到他们就等于见到我一样。这三尊佛像,一尊是尺尊公主带来的8岁等身像,一尊是文成公主带来的12岁等身像,一尊是25岁等身像。8岁等身像收藏在小昭寺,曾被割掉了脑袋,后来虽然焊上来,终究失去了原来的尊严;25岁等身像收藏在印度,由于灭佛运动,被沉入了印度洋,至今无法找到了,只有文成公主带来的这尊12岁等身像,历经磨难与沧桑,如今完好无损地留在大昭寺里,成为藏传佛教的圣物。 <h5>大昭寺</h5> 每逢神圣的日子,拉萨人和远道而来的信徒照例都要来朝佛,他们围绕释迦牟尼佛像转圈,从古至今、从早到晚周而复始永不止息,信仰极度虔诚的信徒,用一种罕见的方式表达对佛的崇信,他们不怕山高路远,不畏艰难险阻,从西藏各地、从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千里之外的藏区,以身作尺丈量土地,一步一个长头磕到拉萨,最后匍匐在佛的脚下,在这里,金碧辉煌的瓦顶与与匍匐参拜的信徒,高入云端的神圣与低微到尘埃的虔诚,构成了大昭寺特有的画面。<br> <h5>信徒在大昭寺叩拜</h5> 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开始,清政府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确定了“金奔巴”制度,即“金瓶掣签”制度,来确定达赖和班禅的转世灵童,大多数金瓶掣签都是在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前完成的。1995年,在这一极有尊严的地方,由黄菊副总理主持产生了十一世班禅。如今,圣像已成为藏传佛教最为神圣的地方受人顶礼膜拜。 <h5>大昭寺局部</h5> 藏传佛教讲究自然和天意,佛教不以赢利为目的,无求无欲才是佛家本意,在大昭寺,有几个和内地寺庙完全不一样的地方:一是它没有高高的蜡烛,只有稣油灯;二是从来不烧香;三是庙前永远不设功德箱;四是喇嘛们不会为香客算命或为香客的佛物开光收费。人们上庙上布施,多少随意,都是直接把钱放在佛像前或放在唐卡前,而且还可以任意找零,完全不必担心佛祖会怪罪你。 <h5>大昭寺广场的商铺</h5> 来到大昭寺,让我对高深神秘的佛教理论有了一种敬畏之心,对佛教理论自然、没有功利目的的思想,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有所顿悟,雪域佛国因有信仰而众生平等,我们与西藏的距离,从来不在于多少公里,而在于是不是心有信仰,只有寻根追源,才能抵达灵魂的最深处,在大昭寺,我看到了最原始的西藏。 <h5>大昭寺广场</h5> <h3><b>  高原天路——109青藏线</b></h3> 按照行程,团队要继续前行,走完318国道到终点樟木口岸,出境尼泊尔,开启异国旅程,我和另一车的警察小苑、小王老师等7人因身份限制或假期原因,不能随队继续后面的旅程,拟沿109青藏线返回,少华要随队继续尼泊尔的旅程,小王老师搭乘我的车返程。 真的要离开大昭寺,离开布达拉宫,离开圣城拉萨了,不舍的情绪在心间蔓延,忍不住想再抚摸一下大昭寺一砖一瓦的千年沧桑,再看一眼雄伟震撼的布达拉宫,再转一转八廓街,走一走圣城拉萨的街路,更想体味喝杯甜茶晒晒太阳发发呆的慵懒...这一刻,再回拉萨的念头也由此种下。 <h5>拉萨街景</h5> 驾车跨过拉萨河,告别日光之城拉萨,在堆龙德庆驶上109 青藏线,踏上了朝拜圣湖纳木错, 翻越千古唐古拉 ,行车沱沱河,穿行可可西里走天路回家的行程。 <h5>拉萨河大桥</h5> 过羊八井,不一会,就到了当雄109国道边念青唐古拉山观景台,说是观景台,其实就是一个停车场,可以看到念青唐古拉山。 <h5>念青唐古拉山观景台</h5> 远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格外清晰,白雪皑皑,云雾缭绕,神秘莫测,高高地矗立在高山之上。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主要山脉之一,横贯西藏中东部,为冈底斯山向东的延续,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比唐古拉山还要高,它是藏北高原的门户,西藏四大神山之一,雄踞藏北数以百计的神山之首,世间护法神中最重要的一位,是藏民族不可侵犯的神山,山那边西北方向就是高原天湖纳木错,山的南麓是地热资源十分丰富的羊八井谷地,看着高高耸立的念青唐古拉山,真不知一会如何翻越它才能到达纳木错湖边? <h5>云雾缭绕的念青唐古拉山</h5> <h5>念青唐古拉山</h5> 眼前,青藏铁路从山脚下穿过,与109 国道并行向着唐古拉山延伸,五彩经幡、牦牛、藏胞、游人,青藏公路通车五十周年纪念牌等,与远处的皑皑雪峰和谐同框,共同构成一幅高原特有的景致。现在那拉高速已经通车,如果不走109 国道,这个地方就看不到了,只能在高速服务区观景念青唐古拉山了。<br> <h5>念青唐古拉山映照的青藏铁路</h5> <h5>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并行</h5> <h5>念青唐古拉山观景台</h5> <h5>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五十周年纪念碑</h5> <h3><b>高原天湖——纳木错</b></h3> 从当雄离开109国道,驶上了去往纳木错的105县道,很快就到了景区门口,这里离纳木错扎西半岛湖边还有约六十公里路程。 <h5>纳木错国家公园大门</h5> 购票进入,开始盘山上行,柏油路面的道路路况还不错,但却蜿蜒盘绕一路向上,既险又窄,接近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山口,远方地平线上,隐隐显出细细的一抹蓝,随着车子渐行渐近,它开始变宽,似蓝丝带又似绸布缎,横亘、铺展在广袤的草场上,上到垭口,突然间,群山环抱中的湖面犹如一块巨大的椭圆形蓝宝石迎面展现,在雄伟雪峰的映衬下,水天相融,浑然一体,散发出迷人的光芒,扑面而来跌入眼帘的圣湖,只惊鸿一瞥,就在心里闪过感叹,纳木错怎么可以这样美! <h5>通往纳木错的公里</h5> <h5>纳木错</h5> 别样的景致吸引我不由自主地停车,忘了可能的高反疾步走向观景台,兴奋地望着眼前的这片蓝。由于从拉萨出发晚,这时已经下午5点多了,5000多米的垭口风特别大,经幡烈烈,山风呼呼,吹的人有点头重脚轻站立不稳,远方,湛蓝的纳木错,和苍茫的念青唐古拉山,一望无际的藏北草原契合在一起,幻化为永恒的神山圣湖,不由感慨万千,一路从山到水,从低平原到高海拔,从最初的等待到路上的惊喜,从愉悦的喜笑颜开到痴迷的肃然起敬,纳木错的扑面而来,满足了所有的心理期待,它美到极致的蓝,让一路看过的风景都有点黯然失色。<br><br> <h5>那根拉山口</h5> <h5>纳木错</h5> 翻过那根拉山垭口,过纳木错乡镇区,车行在湖边无际的草原上,油绿的草原像一块大地毯,在朵朵格桑花映衬下,显得格外壮阔雄浑,空旷美丽,草地上散布着牧民的牛毛帐篷,懒散着享受藏北阳光牧草的牦牛、羊子,悠闲的藏獒和劳作的牧民,远远望去,湖水蓝的沁人心脾,浩瀚的湖面延伸到天际,皑皑雪山与湛蓝的湖面相映成辉,俨然一幅壮美动人的天然重彩油画,有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极致的美,身临其境,真的是心旷神怡。 <h5>纳木错边的草原</h5> <h5>纳木错边的草原</h5> <h5>纳木错风光</h5> 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比拉萨市的海拔高出一千多,难怪被称为“天湖”。从湖东岸到西岸全长70多公里,由南岸到北岸宽30多公里,总面积为192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第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咸水湖,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 <h5>纳木错风光</h5> <h5>纳木错风光</h5> 不知不觉,已到了纳木错湖畔,内心有点激动,迫不及待地跳下车,迎着拂面而来的谅风,游走在湖边,仿佛置身于一个蓝色的世界,眼中满满全是神圣,面对瑰丽迷人的湖光山色,一时竟怔住了,浩瀚湛蓝的湖面一望无际,湖水向着湖岸奔涌;湖的对面,高高屹立着的念青唐古拉山格外醒目,山体伟岸逶迤,峰顶白雪皑皑,银光灿烂,主峰犹如一个勇士守护着纳木错。 <h5>小王老师在纳木错湖边</h5> 极目远眺,蓝蓝的天空倒映在蓝蓝的湖水里,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大片大片的蓝,蓝得炫目,清澈无比,蓝得如梦如幻,彻底模糊了水与天的界限,蓝色的湖面因云层涌动、风吹波澜而上演蓝色的梦幻变奏曲,不断地变幻着颜色:浅蓝靛蓝、天蓝湖蓝、蔚蓝湛蓝、碧蓝瓦蓝……层层叠叠的蓝,深深浅浅的蓝,这一刻,湖在山的怀抱,山是湖的依靠,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错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错因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他们不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更是相亲相爱生死相依的情人和夫妇。 <h5>纳木错与念青唐古拉山</h5> <h5>纳木错与念青唐古拉山</h5> 扎西半岛上纷杂林立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柱和石峰,伫立在主干道边上的两块迎宾石,就像广袤草原上的迎宾人。湖畔玛尼堆遍布,上面挂满了祈福的五彩经幡,随风飘扬在蓝天碧水之上,据说信徒经过这里,总会投下一颗石子,日积月累,就有了这一个个玛尼堆,在写有五字真言的玛尼堆旁,邂逅藏族女同胞,留下美好的身影。<br> <h5>迎宾石</h5> <h5>与藏族同胞合影</h5> 站在湖边抬头远望,茫茫原野与碧空蓝湖浑然一体,神山圣湖,一碧万倾,漫步在扎西半岛优美的弧形湖岸边,抛开一切忧伤和烦恼,感受着眼前的美丽,让人目不暇接的美景一次次刷新着我对美的定义,一切都美好的让人无法拒绝。 <h5>纳木错扎西半岛弧形湖岸</h5> <br>  自然原始生态的纳木错,就像上天不小心遗落世间的一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悄然镶嵌在羌塘大草原,它的蔚蓝与清澈、高远与辽阔、夕照与星空......还有它的美丽传说,让人为之深深迷恋,这个洗涤心灵的地方,是无数朝圣者和游人心目中绝妙无比的香巴拉。 <h5>纳木错风光</h5> <h3><b>最美高寒草原——那曲草原</b></h3> <h3>  据说纳木错的星空很美,没有时间驻留欣赏了,依依不舍地离开这片慑人心魄的蓝,驾车沿着109国道向着那曲驶去,暮色中,藏北草原的景色令人惊艳,路两边远山近景从车窗闪过,被矮草覆盖着的漫漫草原,就似铺上了一层深绿色地毯,悠闲吃草的牛羊甩着尾巴,散落的一顶顶帐篷里飘出淡淡的白色炊烟,显得格外宁静美丽,看着就让人羡慕惬意,车窗外,连绵的雪山与蔚蓝的天空相接,油绿,静蓝,雪山,白云,呈现出与214、318国道沿线完全不一样的景致,带着些许陌生的气质,更给人一种西藏的感觉。</h3> <h5>那曲草原风光(远处雪山为桑丹康桑峰)</h5> <h5>那曲草原风光</h5> 那曲草原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美丽富饶而充满生机,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当晚赶到那曲住宿,这是在西藏的最后一个住宿地,那曲海拔4500米,因为已经适应了高海拔,在这里住宿,基本没有什么感觉。那曲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一半,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青藏公路、青藏铁路横贯境内,川藏南线317国道也至此拐向拉萨。 <h5>那曲草原风光(远处湖泊为乃日平错)</h5> <b>  奔向唐古拉</b> 从西藏那曲到青海格尔木,总里程860公里,沿途要穿越藏北无人区,翻越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和海拔4600米的昆仑山,要经过沱沱河三江源保护区,穿行可可西里无人区,为了早一点到达,早晨6点就从那曲出发,开始了一天最艰辛的旅程。这一段路,也是青藏线最经典的一段,是真正的天路。 <h5>羌塘草原风光</h5> <h5>羌塘草原风光</h5> 在安多略事休息补油后,继续穿行在藏北无人区,沿青藏线向着心中的唐古拉前进。青藏线与滇藏、川藏线有着明显的区别,沿途没有耸立的巍巍高山,没有像金沙江、怒江那样被河流切割很深的大峡谷,没有海拔从2000米一跃而上5000米的大起大落,更没有“72柺”之类的回头急弯无休无止的步步惊心,有的只是平均海拔4400米的茫茫高原的草甸、丘壑,抬眼就是连绵不断的雪山,一望无际的天边和荒无人烟的寂寞。 <h5>青藏线风光</h5> <h5>寂寞天路——青藏线风光</h5> <h5>青藏线国道边的散热棒</h5> 从安多到唐古拉山口一百多公里,由于一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道路行驶,不知不觉,就到了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山口的标志很低调,与其声名赫赫的高大上身份好像不太符,很出乎意外,放眼四周,皑皑雪山低矮平缓,完全没有我想象的冰封雪飘,高耸入天,从公路向外延伸,是大片的高山草甸,远处是一望无尽的高山湖泊,草甸就像给远山长了一层细腻平滑的淡黄绿色皮肤,让人不忍踏足。 <h5>唐古拉山风光</h5> <h5>唐古拉山风光</h5> <h5>唐古拉山风光</h5> <h5>唐古拉山风光</h5> 山口,国家电网青藏电力联网工程纪念牌、中国汽车工业五十周年纪念牌、兰州、西宁、拉萨光缆通信干线工程竣工纪念牌、筑路解放军雕像以及唐古拉山口标志石碑等,标示着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唐古拉山。 <h5>青藏电力联网工程纪念碑</h5> <h5>青藏公路筑路解放军雕像</h5> 站在兰西拉光缆通信工程纪念碑前,不禁想起曾经带部队参与京呼银兰光缆通信工程施工的情景,那是京拉光缆通信干线的前一段,心中竟涌出一种自然的亲近。 <h5>兰、西、拉光缆通信工程竣工纪念碑</h5> 天气不错,下车也不感觉有高反,应该是已经适应了高海拔,站在这里,有一种心在梦端,云在脚下的感觉,身边的经幡在风中低诉,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动......有一点点激动,因为我来到了唐古拉!当时山口还比较简陋,只有一顶帐篷小卖部,2021年7 月,我沿青藏线自驾进藏,翻越唐古拉山,帐篷已经变成了二层楼。高原天气说变就变,顷刻间,天空阴暗下来,起风了,有点冷,驾车离开了。 <h5>站在唐古拉山上</h5> <h5>2012年7月拍摄的唐古拉山口帐篷小卖部</h5> <h5>2021年7月拍摄的唐古拉山口同一地址的二层楼</h5> <b>  穿行可可西里——从唐古拉到西宁</b> 翻过唐古拉山口,道路没有出现像滇藏、川藏线那样的盘旋而下,也没有明显的下坡感觉,基本上是直的,最多出现大转弯,转过一个又一个山丘,不觉间,来到了唐古拉山兵站,特别想进去看一看,感受一下这里的生活。主要是心里惦记着一位战友——青藏兵站部某部参谋小孙,他从西安军校毕业,主动要求到艰苦地区工作,来到青藏高原,曾经在这里执勤值守二年多,现在虽然回到格尔木机关了,但经常下部队检查,走一次青藏线对我们来讲,回去要炫耀好长时间,对他而言,走青藏线就是家常便饭,我从那曲出发时,给他打过电话,告诉了行程,他在格尔木等着我呢,看着坐落在唐古拉山下黄墙红顶的兵站,对他的选择和坚守奉献,充满敬佩,有志向的年轻军人,一个老兵向你致敬!。 <h5>青藏线风光</h5> <h5>青藏线风光</h5> <h5>唐古拉兵站</h5> 过雁石坪、通天河大桥,出“西藏北大门、西藏欢迎你再来”牌坊,来到了沱沱河沿的唐古拉山镇,镇子很小,也很破旧,公路两边遍布矮小的旅馆、饭馆以及几个加油站,找了一家面馆吃了一碗面,补油后继续赶路了。 <h5>唐古拉山镇</h5> <h5>唐古拉山镇</h5> 沱沱河是长江源的西源,站在桥头望去,河道辽远开阔,水流交织,肆意流淌,青藏铁路沱沱河特大桥在不远处凌空跨过,公路桥1958年初建,是名副其实的长江源头第一桥,旧桥已废弃,2002年重建了新桥,新旧两座桥并在一起,见证着青藏公路的建设历史。 <h5>沱沱河大桥</h5> 过了沱沱河,就进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这里4500米以上的海拔,干旱寒冷的气候,稀薄的空气,脆弱的生态,被称为人类的“生命禁区”。无边无际的荒原取代了藏北草原景色,109国道笔直的通向天际,这里虽是人类的禁区,却是动物的天堂,天空中的云彩,就像棉花糖一样,很低很低,四周辽阔荒芜,远处,藏野驴时不时出现,还有藏羚羊从青藏铁路桥涵下穿行,行车其中,有一种苍茫荒凉的美。 <h5>可可西里风光</h5> <h5>可可西里风光</h5> <h5>与青藏公路并行的青藏铁路</h5> 青藏线路况看似不错,实则暗藏危机,路况之所以复杂,是由于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导致路面沉降严重,形成波浪、凹凸、倾斜,还有货车长期通行倾轧造成的大坑,车速过快时,车辆会瞬间弹跳起来,失控落到路基外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带有迷糊性,整个青藏线基本都是铺装柏油路面,远远望去,给人一种路况很好、平整的感觉,只有驶近了才会发现它不是平的,如果车速过快,遇到倾斜或波浪路面,根本来不及刹车,车辆就会失控。 <h5>青藏公路路况</h5> 出沱沱河镇不远,看着路直难度小,让同车的小王老师驾车,我轮换休息一下,结果,经过一段波浪路面时,因车速过快,刹车不及,整个车子颠的腾空飞了起来,前底盘几次与地面摩擦,方向失灵,差点摔到路肩下面,让我们结结实实出了一身冷汗,若不是进藏前装了护板,油箱肯定受损,万幸当时车速不是很快,否则,后果真不堪设想。沿途,就发现了好几起摔到路基下的车辆,就在我进藏的途中,一个军校同学从武汉自驾大西北进藏,到银川时,我已经出发了,我们约好,他从青藏线进藏,我从滇藏线入藏,在拉萨会合,谁知,他在从格尔木沿109国道进藏的路上出了交通事故,只能求助青海的同学,将车托回维修,人也就此打道回府。所以,大家要谨记,行车青藏线,车速一定要慢! <h5>青藏线</h5> 按照正常速度,晚上8点左右应该就到格尔木,结果,下午4点多,过风火山不远,遇到青藏线修路堵车,原以为堵车时间不会太长,可事与愿违,整整堵了4个多小时,待放行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到格尔木还有300多公里,只能赶路了,过昆仑山口天基本已经黑了,当时没有什么印象,一直到2021年7月再次进藏,才在昆仑山口感受了巍巍昆仑的雄伟魅力。剩下的路段虽然再没有堵车,但有较长一段在修路,是单行线,路况差,情况多,行驶速度慢,到格尔木已经凌晨2点多了,今天是藏地行以来最辛苦的一天,也是最具挑战的一天,小孙一直在等我,到宾馆,简单吃了小孙准备的肉夹馍,就休息了。 <h5>青藏线风火山口</h5> <h5>青藏线风火山3号桥路段</h5> <h5>青藏线大堵车</h5> 第二天原准备早饭后出发赶到西宁,可小孙一定要留我吃了午饭再走,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想想小孙一个人在这里服役,见了家乡亲人,自然很是亲切,不忍违了他的热情。午饭后,握别小孙,离开高原新城格尔木,沿109国道向着西宁进发。 <h5>格尔木街景</h5> 一路上,大美青海的景色依然美丽,忍不住多次停车赏景拍照,在都兰补油后,过茶卡,驶上刚刚建成试运行的共(和)茶(卡)、湟(源)倒(淌河)一级公路,向着西宁前进,格尔木到西宁约800公里路程,紧赶慢赶,晚上8点多才到达西宁。 <h5>109国道风景</h5> 109国道风景 <h5>109国道青海风光</h5> <h5>109国道青海风光</h5> 出发前,向西宁李刚班长报告了行程,请他帮忙预定宾馆,为了不过多打扰,特意交代,不吃饭,不要告诉其他同学战友,到宾馆停好车辆、放下行李,班长非要请我吃个便饭,进了饭店,发现树人、正军等战友已经在等候了,战友见面格外亲,在青海,饭桌上怎能少了酒,说是少喝一点,结果不仅一点没少喝,反而喝多了,回到宾馆,一觉睡到天亮,早晨起来还有点晕晕乎乎,班长又来陪我吃早餐。 <h5>109国道青海风光</h5> <h5>战友2010年7月在河北邯郸(中为李刚班长)</h5> <h5>西宁站</h5> 战友情深,辞别班长,我的酒还没有完全清醒,不能开车,只能由夫人驾车,上了京藏高速,离开西宁返程,直到甘肃白银,才换我驾车,一路平安回到银川,结束了18天的滇(川)进青出藏地行。团队其他人也于10天后从尼泊尔返回拉萨,沿青藏线回到了银川。<br> <h5>团队部分成员在尼泊尔</h5> <b>  后 记</b> 写游记,不仅仅是记流水账,更是抒写的一种心情,所感所悟,也是旅行回来留住的记忆。 <h5>团队合影</h5> 这篇游记写的是十年前自驾进藏的所经所历,由于时间过去较长,有些细节记得不是特别清晰,为了力求准确,凭着记忆,对着地图,一遍遍翻看当时的照片,一段段查找核实资料,洋洋洒洒,或者说是啰啰嗦嗦,写下了以上的文字,之所以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来整理十年前第一次自驾进藏的照片,写下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除了想趁着记忆没有丢光之前,把这篇多年来想写而一直没有动笔的滇(川)进青出游记写下来,把一路的故事讲出来,更是十年前进藏的岁月往事和那曾经走过的每一条道路,十年间一直陪伴着我,让我常想常忆。 <h5>团队成员掠影</h5> <h5>团队成员掠影</h5> <h5>团队成员掠影</h5> 这一次藏地行,我走过了云端天路雅西高速,走过了风姿绰约的最美214滇藏线,走过了此生必驾的最险景观大道318川藏线,更走过了令人惊艳的最高天路109青藏线,八千公里自驾路上,见识过冰川、雪山、蓝天、圣湖、白云、晨雾,还有那人......见识过一个又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人间仙境,也经历过陷车、堵路的无助和焦虑,有欣喜,也有遗憾,有辛苦,更有快乐,从此,就有了这些美好的回忆和陪伴。 <h5>进藏沿途与少数民族同胞在一起</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藏,是我永远的执念,为你对你此生不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8. 银 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