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河南省万名中小学校长培训第一期02班参加A大班《静悄悄的革命》线上读书分享交流活动纪实</p> <p class="ql-block"> 在祖国的教育事业里我们一直在默默的奉献着,在教育改革的征途中我们一边在践行着固有的模式,一边在探索着更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办法!</p> <p class="ql-block">11月3日下午辰海班的学员们早早来到了会议现场,和导读教授林德全一起认真倾听了本次二十位学员的精彩分享!</p> <p class="ql-block">代表辰海班出征的学员有闫文、宋伟、张斌、王天之。他们带着小组和班级的共识进行了激情洋溢的分享,得到了教授和学员们的高度好评!</p> <p class="ql-block">闫文校长认为倾听是一门艺术,我们总是在忙着学习“说话的艺术”却忽视了倾听的艺术,善于倾听的人可以在倾听的过程中产生思辨,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冲击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而进行进一步知识体系的搭建,所以在课堂中师生能够学会倾听是很重要的,正如《静悄悄的革命》中所言倾听是所有一切改变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宋伟校长认为全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点,但是反对虚假的进行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每个学校教师团队水平参差不齐,都有优秀教师,中年教师、年轻教师。发挥各个层次的教师积极性、能动性、主动性是校长的领导艺术体现。如何促进教师成长,是每个学校的重点工作。他还以他们学校的具体工作“一条途径,两个平台”举例说明如何开展。教师要用爱去呵护着学生的成长,欣赏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够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p> <p class="ql-block">张斌校长认为出现学生“主体性神话”这一现象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课程标准把握不准。过分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和指导,这种对课标的片面理解,让“以学生为主体”走向了极端。二是教学方式运用不当。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往往被教师完全掌控,举手、起立、发言补充成为教室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教室表现出“闹哄哄”的、看似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却恰恰相反,这种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方式,正是“主体性神话”产生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王天之校长认为“教师改变,课堂就会改变。”学校变革的关键在课堂,课堂变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变:一、从知识传授向关系建构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总是希望尽可能多的把学科知识传授乃至灌输给学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课堂学习首先是一种关系建构:学生与教师之间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好的关系就是好的课堂。二、从教师主体向教师主导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师是主体,是课堂的“中心”,教师包揽所有。而有效的课堂,教师应由主体变身为主导,由主宰转变为引导。三、从自我封闭向敢于开放转变,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开放的课堂,这种“开放”体现为教育价值的开放。</p> <p class="ql-block">最后林教授进行总体点评:认为多数学员的阅读是认真的,感悟是深刻的,而少部分学员是为了回答问题而拼凑的内容,还需要再次认真阅读。同时又给我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阅读建议:</p><p class="ql-block"> 首先他建议要把书“读进去”,再“读出来”要理论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p><p class="ql-block"> 其次对“倾听”这一话题林教授认为要结合我们的学校实际情况,做到“倾听,辨别,引导”。</p><p class="ql-block"> 再次对于公开课的话题,林教授认为一是要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二是要改变评价的方式。他认为:改革是复杂的,是困难的。我们一定要根据学校实际选准好支点、或者抓手才能行稳致远。我们可以通过把一些策略推进和教学评价结合起来。使之更有效度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让教学教研变得更加扎实。</p><p class="ql-block"> 最后他强调:改革改到最后、改到深处,一定是相近的、相通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谈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吧。</p> <p class="ql-block">附加上午大家的学习和晚上撰写心得情况</p><p class="ql-block">经过周三晚上的班级分享交流以及常海洋博士的精彩点评后,今天上午大家又在深入品读和认真讨论,去理解作者的原意,以便理论联系实际。</p> <p class="ql-block">撰写:夏保三</p><p class="ql-block">图片:卢清 夏保三</p><p class="ql-block">审核:王勇 吴媛</p><p class="ql-block">学业导师:常海洋</p><p class="ql-block">班主任:郭治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