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严,网名:灵坚、大道中庸,广东省茂名市人,政工师,中山大学政治系——行政管理专业毕业,曾任广东省水丰农场党委书记兼场长,广东省红峰农场党委书记,化州市委农场部部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广东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茂名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广东楹联书画院茂名分院常务副院长、茂名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对联文化研究院化州分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等。授予中华当代卓越诗词著作家荣誉。《第三届·兰亭微展》授予“优秀奖”。诗词楹联作品多数发表在《诗词吾爱》上,诗词联、新闻稿件散见《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楹联博览》、《茂名日报》等。 <b>1、立春</b><br>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写立春的诗数不胜数,下面以王安石一首诗来说说对春天的思念。诗:<br><b>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br>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b><br> 诗的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是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看着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而感到时间的流去。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出来。结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把作者愉悦的心境表现得含蓄而又兴味长。<br> 这首诗内在抒情曲折,外在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独具。诗中紧扣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念之情。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对远方的人强烈追思。诗人通过春色去表达,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不尽之意。<br> 王安石还写了一首春节诗,流传甚广。“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取材于民间习俗,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br>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b>2、雨水</b><br>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二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中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下面分享张九龄的《春江晚景》诗:<br><b>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br>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br>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br>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b><br> 诗意是江畔林木枝叶繁茂,花朵盛开;云层与落日相辉映,景象明丽。哪里能想到征途中能遇上如此美景,春景引发的意兴更加广阔辽远。自觉春思渺然,赏心自得,其中佳趣,莫可言传。黄昏时分,渡口边的驿亭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飘落的花瓣洒落在渡口的客船上。<br> 颈联的“只”是多音字,如果按现在的检测工具是仄声,这样就出现三仄尾了。张九龄最著名的诗是《望月怀古》:“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此诗入选《唐诗三百首》。<br> 张九龄(673年~740年)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积极发展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b>3、惊蛰</b><br>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下面选用宋代诗人仇远《惊蛰日雷》同大家分享。诗:<br><b>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br>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br>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br>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b><br> 诗说坤宫半夜一声雷,冬眠户花房晓已打开。野宽风高吹蜡烛灭了,电闪雨急打窗来。草木精神别,从此寒暄气候催。只有石乌龟和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来。<br> 首联是说,半夜里天地间传来一声惊雷,清晨时蛰虫早已醒来,花草开始萌发。春雷阵阵,花儿开放,野阔风高,电明雨急,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惊蛰奇妙景观。颔联是说,田野辽阔,东风猛烈地吹灭烛火;电闪雷鸣,春雨着急地敲打着窗户。颈联是说,突然之间,草与木别有精神;自此之后,寒与暖催发气候变化。尾联是说,只有石龟和木雁,仍然守株不动,任凭春回大地。<br> 诗贯穿万物在变化,春回大地,要顺应自然,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而不能学石龟和木雁,错过美丽的惊蛰时光。<br> 仇远(1247年~1326年),字仁近,一字仁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b>4、春分</b><br>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过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北部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下面选欧阳修《踏莎行》简析分享。词:<br><b>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br>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b><br> 这阕词是写春愁。前阕写“春分天气”的明媚景色,但也以成双的燕子反衬孤眠的鹦鹉春景,成为对比强烈的两个具象,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后阕写闺妇。特写居所周围的春天景色。“薜荔依墙,莓苔满地”的荒芜景象同上阕的明丽春景退然不同,这也是使观赏者思旧的契执。青楼的歌声,勾起了主人公对旧事的回忆,“旧事”,既有甜蜜的,亦有苦涩的,这里当指苦涩的,指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时到青楼寻欢作乐,感慨自己正如“玉笼鹦鹉愁孤睡”。<br> 在这阕词中,春分时节的明媚风光跃然纸上。百花盛开,新燕归来,还有依墙而长的薜荔,遍生满地的莓苔。词人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借春分节道出难言的心境。先咏春日韶景,后叹浮云旧事,字面上是在说新燕鹦鹉,青藤苔蔓,实际上是一个孤寂冷清的场景,是在比喻自己孤独的命运。(欧阳修简介,请看8、小满) <b>5、清明</b><br>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4月4-6日交节。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区开始断雪,气温上升,春意融融。杜牧《清明》脍炙人口,统编入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诗:<br><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r>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b><br> 《清明》据说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作者孤身行在路上寂寞的情绪和希望。下面扼要说说,与大家分享。<br> 清明节,传统祭祖扫墓的习俗,也是与亲友结伴踏青的好时节。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孤独、凄凉,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置身于饮酒的热流之中。于是,问牧童便指点远处有一片杏花林。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深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br> 这首诗,还有一些人说,根本不像是杜牧的作品,甚至都不像是唐朝的作品,而更像是宋代的诗作。追溯《清明》这首诗最早的源头,是来自南宋末年的《锦绣万花谷》。<br> 后来,这首诗被收入了《千家诗》,因此流传非常广泛。其真实的作者,不能确定是不是杜牧。但是,诗作本身影响却很大,通常认为作者就是杜牧。<br> 尽管这首诗按某些人的标准来说,的确存在一些“瑕疵”,但贵在章法自然,清新不造作。因此它的遣词造句,完全无损其美学价值。因此历代诗评家“热心”修改,只能是浪费表情。<br> 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 <b>6、谷雨</b><br>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六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下面以唐朝孟浩然的《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说说,诗:<br><b>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br>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br>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b><br> 这首诗是长律。诗人在谷雨这一天,正赶上天晴,是春游的大好日子,于是与朋友一起游览镜湖,清澈的湖水,能看清水中的游鱼;湖上的水鸟叫声啾啾,像是在和人交流感情;风吹得船帆鼓鼓,一路观看了夏禹穴和越王城等历史遗迹。诗人游历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寄送给没去游览的朋友,以与朋友同乐。<br> 孟浩然最著名的诗《春晓》,是一首家喻户晓极为优美动人的小诗,收录入《唐诗三百首》,编入小学课本第二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此诗也是仄声入韵,古韵平仄为:平平通仄仄,仄仄通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br>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p class="ql-block"><b>7、立夏</b></p><p class="ql-block">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5-7日。“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时至立夏,万物繁茂。下面说说陆游的《立夏》,诗:</p><p class="ql-block"><b>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b></p><p class="ql-block"><b>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b></p><p class="ql-block"><b>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b></p><p class="ql-block"><b>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b></p><p class="ql-block"> 首联,诗人用象征手法,婉转道出夏天来了。“赤帜”一词的运用,可见陆游对于《易经》的熟稔。在《周易》里,赤帜,代表红色,红色代表火,属于南方,对应夏季。用赤帜,既是对“水村山郭酒旗风”的实写,又是对夏天来了的隐写。颔联,“泥新”对“花尽”,“巢燕闹”,“蜜蜂稀”,两组事物的强烈对比,将赤帜插,东君归的结果,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槐柳”对“帘栊”,“阴初密”对“暑尚微”。亦是一组对比。这次对比,没有失落,感伤,流露出的是欢喜。这一转就将上句的伤感的苗头扭转过来了。“蕃秀”的槐柳,给人们送来了清凉。窗帘和窗牖之间的暑气依旧轻微。这句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同是写立夏的景物,一紧一松,一远一近,同工异曲。尾联,写太阳西沉,畅快地洗完澡,将夏天的衣服找出来,一件一件地试穿。这就是在立夏这个季节才能看到吧。祝愿大家身材不变,开心度过夏天。 </p><p class="ql-block">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p> <b>8、小满</b><br> 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小满之名,有两层含义。第一,与气候降水有关。小满节气期间南方的暴雨开始增多,降水频繁;民谚云“小满小满,江河渐满”。小满中的“满”,指雨水之盈。第二, 与农业小麦有关。在北方地区小满节气期间降雨较少甚至无雨,这个“满”不是指降水,而是指小麦的饱满程度。下面谈谈欧阳修的《五绝·小满》:<br><b>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br>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b><br> 这是一首描绘小满节气的美丽风景画。诗说小满时节,夜莺啼叫,绿柳拂堤,明亮的月亮悬挂在夜空,清晰可见。我最喜欢观看这个时节的麦子,刚刚成熟,青青的麦穗初露,在初夏的风中轻轻摇曳笑看那满地落红。诗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感染力强。<br> 小满就是一种刚刚好的状态,饭只吃七分饱,酒只喝七分醉,话只说七分完。否则就是过犹不及,吃得太饱、喝得大醉会伤身,话说得太满,事做得太绝,则会没有回旋余地。这种人生境界,被号称千古完人的曾国藩称为“花未全开月未圆”,他说这是一种珍惜福分,持有幸福的大智慧,甚至,他的书斋都被他命名为“求阙斋”,这个“阙”的意思就是缺失的缺。因为他真正做到了中国古人追求的立德立言立功,人生莫太过于圆满,所以他希望在某些事情上,能有一些缺失和不饱满,这样就不会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br>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b>9、芒种</b><br> 芒种,芒种又叫“忙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下面说说元稹《芒种》诗:<br><b>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br>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br>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br>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b><br> 此诗意思是,今日芒种,螳螂也都应节而生了。彩云下面时不时听到鴳鸟的叫声和身影。池塘里的莲花开了,炎热的风伴着暑气,时常会乌云突变,下来一场大雨。大家见了面,就互问家里养的蚕和麦子收割得怎么样?这就是夏日农家的人情味。<br> 此诗描写细腻,思路清晰。通过“螳螂”出生、“鴳鸟”鸣叫,告诉人们芒种己经开始。中间两个对句,用“渌沼”对“炎风”,“莲花放”对“暑雨情”。把清新的夏日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诗最后,说农民正忙着收获蚕麦,接着又犁田种植水稻。体现“收种并举”的忙碌季节。然而,老百姓忙得开心,忙得高兴。朴实的话语,共同的话题,赢得大家的感情,自然而然的靠近在一起。活在夏风里,活在淳朴中,活在希望与收获里。芒种,真是一个令人最忙,又是最爱的季节。<br>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p class="ql-block"><b>10、夏至</b></p><p class="ql-block">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一般情况是在每年的公历6月21日或22日。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夏至虽然阳气较盛,且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因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下面来说说杨万里《和昌英叔夏至喜雨》的诗:</p><p class="ql-block"><b>清酣暑雨不缘求,犹似梅黄麦欲秋。</b></p><p class="ql-block"><b>去岁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祷汗交流。</b></p><p class="ql-block"><b>此生未用愠三已,一饱便应哦四休。</b></p><p class="ql-block"><b>花外绿畦深没鹤,来看莫惜下邳侯。</b></p><p class="ql-block"> 诗的意思是夏天清凉酣畅的雨水可遇不可求,恰似秋日梅子变黄,麦子成熟一样,时节到了自然呼之欲出。去年现在这个时候,禾苗干旱到快要死掉,我等遍祷告而祈求下雨,汗流浃背。这一生未被重用,虽然心里面非常抑郁不平,但只求一顿饱饭便心满意足,不求其它。透过花丛,看外边绿色的田野上,躲藏着白鹤,看来没有珍惜邳侯。</p><p class="ql-block"> 从来没有哪一个季节,让人那么盼望一场雨。夏天最令人喜悦的,就是来一场雨了。驱散炎热,带来凉爽,滋润禾苗,洗刷万物,洁净空气。夏天的雨就像诗人生命中的某些过客,来的轰轰烈烈,去的急急忙忙,带给你片刻的惬意与清凉。也许走得快,但那一刻的清凉,却是实实在在。</p><p class="ql-block">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值得称赞。</p><p class="ql-block">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p> <b>11、小暑</b><br>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下面以秦观《纳凉》说说小暑。诗:<br><b>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br>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b><br> 首句连用“携”、“来”、“追”,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此句从杜甫《羌村》“忆昔好追凉”句点化而成。这样,诗人从火海中解脱出来的情怀,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次句指出柳外纳凉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画桥南畔”,尽情领略纳凉的佳景。在诗人看来,这也算是“人间佳绝处”。胡床,即交椅,可躺卧。“倚胡床”以“追凉”,是为了驱解烦热,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三四句展开对美妙景色的描绘,月明之夜,船家儿女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自在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 <br> 诗人怡神闭目,不只感宫上得到满足,连心境也分外舒适。这两句采取了对偶句式,把纳凉时的具体感受与艺术表现形式组合起来,于是,一个纳凉胜地的自然景色,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br>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高邮军武宁乡左厢里(今江苏省高邮市三垛镇少游村)人。北宋婉约派词人。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元祐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年),坐元祐党籍,出通判杭州等。秦观善诗赋策论,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著作有《淮海词》三卷100多首,宋诗十四卷430多首,散文三十卷共250多篇。著有《淮海集》40卷、《劝善录》、《逆旅集》等。 <b>12、大暑</b><br> 今天是大暑。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于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最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现在把白居易题大暑诗同各位分享,让大家愉快度过大暑天气。诗:<br><b>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br>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br>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br>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b><br> 诗指大暑总是炎热的时节,而诗人白居易却能悠然处之。他居住在小院之中,虽然贫穷身无长物,但是临风窗下,心静了,暑气自然消退,室内东西不多很是清爽。那个年代,此诗读来也是清爽宜人,为苦夏的人们送来一丝清凉。<br> 首联,说如何才能消除暑热,只要端坐在院子里即可。这两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即暑气炎热的夏天,端坐在自家的院子里。“端坐”二字,为下文“眼前”“窗下”“心静”“凉生”埋下了伏笔。颔联,说眼前没有多余的东西,窗子自有清风吹来。这两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交代了诗人“端坐”时的所见所闻,即消暑在一“无”一“有”,符合道家清静无为的养生之道,亲近自然,少却欲望,实属写消暑的佳句。颈联,说散去热气全靠心中安静,凉风生起因为室内空荡。说明心若安静,自得清凉的重要性。尾联,说这时身心可得到自我安慰,难与别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静下来,才会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听到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感受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br>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br> 今天,步入新时代,人们巳进入小康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家家都使用上电风扇和空调,暑气来袭,开电风扇吹风或开空调制冷,一解万般愁。我有感赋诗一首:<br><b>记得门前蒲席月,常来窗下竹帘休。<br>如今不用摇葵扇,电扇空调伴到秋。</b> <b>13、立秋</b><br>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br> 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下面用刘禹锡《秋词》与大家分享。诗:<br><b>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br>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b><br> 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秋天到来的本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肃敬。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最后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br> 这是一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深刻的美感。<br>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b>14、处暑</b><br>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时至处暑,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下面以王之道《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的诗说说处暑。诗:<br><b>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br>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br>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br>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b><br> 这是一首描写处暑的诗。诗说方圆千里都处于干旱之中,大家都盼望天降甘霖。夜晚突然下起了秋雨,早晨山中堆满云雾。还剩三天处暑就过去了,可在田地里犁地了。我的喜悦之情从哪里来呢,是因为那些干枯的草木可以免去没有泥土稳固的焦虑了啊!没有人不盼望一场秋雨,特别是在长久的干旱之后。雨落大地,滋润万物,洗掉空气中的混浊,更带来秋收的希望。<br> 这首诗的颈联“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把处暑炎热的天气变化形象表现出来。意思是说,还剩三天处暑就过去了,可在田地里犁地了。处:终止、躲藏。处暑:炎热的暑天将结束。<br> 王之道(公元1093年~1169年),宋朝官员,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他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等作品传于世。 <b>15、白露</b><br>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于公历9月7-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大。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唐朝杜甫的《白露》,诗如下:<br><b>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br>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br>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br>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b><br> 这是诗圣杜甫写白露时节的一首诗。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曾写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千古佳句,可谓是写白露最深情的诗句。今天的这首《白露》,无疑是诗圣写得最美的白露。<br> 诗是说白露点点,凝结在柑橘上,清晨,杜甫骑马经过一片橘林。花圃中的菊花盛开,远远看去仿佛与山石树林连成一片,在渡口,小船缓缓驶入江溪之中。下马凭靠几案观看鱼嬉,居然不知不觉地忘了时间,着急赶回的马鞭声乍起,归巢的鸟儿被吓得惊飞。纵马踏秋,才渐渐知道秋天果实的肥美,幽静的小路就怕它多生岔道,让我找不到回家的路。<br> 这首诗颈联写得出彩,“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杜甫下马,走到江畔观鱼休息。他不是来等渡船的,而是来踏秋的,所以游乐才是真正目的。下马观鱼,也才能展示诗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一面。同时,也让人容易联想到庄子与惠子一起讨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由的向往。回鞭急鸟栖,一个“回”字,一个“急”字,正好呼应了诗人观鱼,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想起要回家,赶忙快马加鞭,由于鞭打急,发出的声音太大,以至于将归巢的鸟儿都惊飞了。<br> 如此有秋景,有诗意,有哲理的白露诗,刚好白露节气读《白露》,踏秋正是好时节。祝白露出行的人们开心快乐,尽情享受秋意之旅。<br>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b>16、秋分</b><br>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交节。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分”即为“平分”、“半”的意思,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br> 今天说说唐朝诗人王维。王维是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和诗人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并称王孟。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等等。秋分选王维《秋夜曲》说说,恐怕更有意义。诗:<br><b>桂魄初生秋露微,<br>轻罗已薄未更衣。<br>银筝夜久殷勤弄,<br>心怯空房不忍归。</b><br> 此诗是说秋夜微凉,景物凄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涩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诗中描写的人物是少妇,她独守空闺,沉浸于相思,不忍更衣;借弹筝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诗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示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痛苦,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br> 诗前面两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少,说明天气已经凉爽,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清凉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末尾两句是写情,主人公寂寞难寝,殷勤弄筝,接着写“弹筝”的行动,似迷恋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诗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值得称赞和学习。<br> 王维(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中进士第,开元九年(721年)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b>17、寒露</b><br>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下面说说唐代诗人韩愈《木芙蓉》:<br><b>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br>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br>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br>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b><br> 诗说寒露时节,木芙蓉花盛开,比春日的花还红。诗人说,花长得艳丽,名字也好听,他愿意天天来看,希望秋风,不要将它凋零。即使在萧瑟的秋天,依然有美丽的花儿,让人感受自然的美好。想被秋天卷起放在温柔的清风里,柔软的云朵里,还有橘子味的拥抱里。<br> 尤其是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采花和观花写木芙蓉的可爱。颈联写爱花之情不禁而采花。“官渡”是官家在江边设的渡口,“古祠”是古老的祠堂,点明木芙蓉生长在江水畔古祠侧。“搴”是摘取。到江中采芙蓉的季节已过去,故曰“晚”。树上的木芙蓉正盛开可供摘取,而除木芙蓉外既无芙蓉又无它花,故曰“空”。“空”与“晚”相对,通过对比和衬托出木芙蓉的美丽。<br> 韩愈这首《木芙蓉》诗,注重情感的表达。将木芙蓉与芙蓉相比较而表达出来,是本诗的突出特点,加上修辞技巧,使诗充满清新活泼的气氛,富于艺术感染力。高度赞美了木芙蓉的坚韧的品质。<br>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 <b>18、霜降</b><br>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霜降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24日。再选唐代元稹的《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的诗说说。诗:<br><b>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br>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br>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br>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b><br> 诗说清风卷起清云而去,空天万里披上了早霜。野外的豺狼陈列猎物,仿佛在祭拜月亮。仙子般纯洁的菊花,恰好遇到了重阳佳节。秋天的景色,稀疏的草木,令人悲伤。鸿雁的鸣叫,遥远的故乡,令人追忆。谁会知道一杯酒,就能使得百秋的惆怅去除殆尽呢?<br> 诗突出一个“悲”字,这正是霜降节气的写照。“悲”作为全诗的诗眼,贯穿全诗。俗话讲“霜降杀百草”,霜降过后,造物肃杀,大地一片萧索。农谚则云: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霜降节气,庄稼必须收割完毕。这样肃杀的季节,极易生发悲伤的情绪。<br> 诗人看到满目的秋色,也难逃避悲伤感,我们也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从容应对,以宁静内敛的心态迎接霜降的到来。 <p class="ql-block"><b>19、立冬</b></p><p class="ql-block">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现在以明朝王稚登《立冬》说说,诗:</p><p class="ql-block"><b>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b></p><p class="ql-block"><b>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b></p><p class="ql-block"> 诗意是秋风将已吹尽,看旧庭的草木,叶子黄了,枫叶红了。我还客居在他乡。夜里一盏青灯,窗外半轮秋月,伴我左右。立冬来了,今宵寒冷,更比昨晚寒凉。</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是写“秋风之寒”,交代了立冬之时空。旧庭树木,落叶纷飞,正是秋风之寒,凋敝万物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口写黄叶丹枫,客里过冬。这是写“黄叶之寒”,交代了立冬之处境。即“黄叶丹枫”之时,客居他乡。“黄叶丹枫”,化用了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之诗境。一个“客”字写出了“万里念将归”的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是写“灯月之寒”,交代了立冬之孤影。“禅灯”,本意佛寺之灯,这里借指青灯。庭院里的树叶被吹落了,屋内只剩孤灯一盏,从窗户向外望去,只有半轮秋月伴我孤独。“一点”“半轮”两个量词的连续使用,加重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结句),今宵寒冷,更甚昨宵。这是写“今宵之寒”,交代了进入立冬之感受。一个“寒”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何今宵寒冷更甚昨宵?表面上是写立冬之后,天气更冷了;实际上则是写内心的思乡之情,比秋天更浓烈了,这就是诗意。此诗第三句采用特拗处理,增加诗的强度与声律美。</p><p class="ql-block"> 王稚登一般指王穉登(公元1535年~1612年),字伯谷,号松坛道士,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明朝后期文学家、书法家。著有《吴社编》《弈史》《吴郡丹青志》等作品。擅长书法,善书法,行、草、篆、隶皆精,有名作《黄浦夜泊》存世。</p> <b>20、小雪</b><br>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下面说说戴叔伦《小雪》诗:<br><b>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br>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b><br> 诗说随风飞舞的雪花总看不厌,雪下多了会遮掩树林和山峦,使人看不见。正在为生计发愁的我坐在书房的窗户下,窗外飞来一片雪花也带进来一片严寒。<br> 黄昏日暮之际降雪,显得格外寒冷。此时有长老高僧讲经说法,经堂坠天花,寺外坠雪花,岂不相映成趣?白须公自己临帖,烹茶,却是自得其乐。这个时候,不如关上庙门,免得客来打扰。诗写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意境甚妙,情趣甚佳。<br>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前人已经懂得梅与雪的这些特点。<br> 《小雪》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首诗中,随风飞舞的“花雪”就像四处漂泊的诗人,一生飘零,用飞雪的意向暗喻自己寂寥漂泊的光阴。<br>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b>21、大雪</b><br>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6-8日。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下面选一首柳宗元《江雪》与大家谈谈,此诗被录入唐诗三百首,最新编入小学二年级上册。诗:<br><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br>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b><br> 诗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br> 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为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也就没有什么感染力。诗人在“千山”、“万径”的后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一下子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br> “雪”字笼罩全诗。“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用“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形象联系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遥远和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描写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br> 诗向读者展示了天地之间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清高、孤傲的生活。这正是柳宗元憎恨当时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通过极度的夸张手法,形成独有的艺术特色。<br> 这首诗是古体诗,押仄声韵,因为唐代初期,绝诗的平仄还不是很讲究。如果按平仄要求的话,其平仄应为:中仄平平仄,中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br>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b>22、冬至</b><br>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而且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下面用苏轼一首《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与大家分享。诗:<br><b>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br>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b><br> 诗说冬至,水底的暖气将回而未回,大地还是一片凄冷,寒雨萧萧,打湿了地上的枯草根。还有谁能像我苏夫子一般,不是花开时节,竟肯独来赏景?<br> 诗反映诗人独自漂泊在外,而且在这一天又无法与家人团聚,他的内心极为悲伤。诗开头两句,就以一种极为悲情的口吻描写了当时的心境,这样的一种描写,使得这首诗更具感染力,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以“井底”和“微阳”来呈现,立马令意境全出,使得这种情感更为细腻,而那种悲痛之情也是呼之欲出。最后两句又是直抒胸臆,写得更为伤感,也更加的悲情,没有人像诗人一样,即使是在冬至这天,也无法与家人团聚,只能是一个人独自漂泊。最后两句,把内心的悲痛和感伤描绘得更为悲痛。<br>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在散文著方面豪放自如,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br>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b>23、小寒</b><br>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与丑月的起始。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没有冷到极致。下面用李白小时候写的《冬日归旧山》说说小寒。诗:<br><b>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br>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br>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br>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b><br> 标题中的旧山,指的便是大匡山,它位于四川江油市大康镇的西北地区。而冬日,大多专家认为是唐玄宗开元九年的小寒时节。<br> 李白写这首诗,开篇便描写了冬天回到旧山的心情,帽子上的灰尘还未清洗,便匆匆来到旧山,可见李白对旧山的喜爱,这里是他曾经生活和居住过的地方,亦是他受伤时心灵的慰藉。此时虽然地冷天寒,但是大匡山却依然充满生机,一条条青藤爬满山间,远处的雪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白色光芒。山上寒意十足,树叶纷纷落尽,白云凝滞不动,可谓老木寒云满旧山。山上虽然铺满了落叶,但是篁竹似乎感受到一丝丝阳气,纷纷从泥土中冒出来。作为年少的李白有如此的文采,体现他才气横溢,满腹珠玑。<br>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br>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b>24、大寒</b><br>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根据中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一些沿海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在中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下面以屈大均《后嘉鱼诗(甲子)其九》作个简评,与诸位分享。诗:<br><b>半在崧台市,渔船买更鲜。<br>自烹香积外,相馈大寒前。<br>小用葱花糁,轻将酒子煎。<br>雪儿能劝客,歌曲有馀妍。</b><br> 诗的意思是,南方的大寒节气,偶有雨雪,也湿冷,但是年关将近,更有鲜美味。吃鱼可以直接从渔船上买到最新鲜的鱼。所谓香积,是各种南方的香料。用葱花和酒煎鱼,鱼香飘荡,本来南方的大寒节气也没有多冷,这吃的更是春之风味。这个雪儿,可不是下雪,是这里年轻陪侍的歌舞女郎。鱼好,歌甜,人美,酒香,这里很有年节娱乐的风味。但是重点还是大寒的节令食品,南方鲜鱼。屈大均是广东人,大寒节气虽然冷,但是广东广州基本上属于全中国最温暖的区域之一。<br> 屈大均(1630~1696),初名邵龙,又名邵隆,号非池,字骚余,又字翁山、介子,号菜圃,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在诗学理论、诗歌创作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作出了独特贡献。<br><br>(以上资料从百度搜索,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