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家乡瑞安|瑞安曾经有过激情飞扬的文学时代 ——来自《玉海》的记忆

想飞的鱼

<p class="ql-block">十月,秋意渐浓,老市府大院里那排柳杉树的枝头上,阳光跳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市府大院大多是些老建筑,就像这柳杉前的这幢四层楼房,迎面就给人以怀旧的味道,老式的楼道、木质的窗棂、半墙的油漆,透出的都是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有的浓郁气息。位于三楼正中间的那个办公室,上着锁,对于俞海老师来讲,这个办公室承载着他的一份特殊记忆。38年前的1984年,当时在物资局上班的他因为一份突然而至的邀请调到即将组建的文联,从而彻底改变了人生的走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谁都知道,即将组建的文联是个清水衙门,要从炙手可热的物资局调到文联将意味着什么。对于当年的调离,俞老如今说来依旧轻描淡写,喜欢文学,就是他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初衷,于是,他在许多人无法理解的眼光中搬进了这间办公室。几个月后,第一期《玉海》杂志呱呱坠地,之后不久,瑞安县文联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时隔近三十年的相逢,今年90岁依旧老当益壮的宋维远老先生、87岁的俞海老师和创刊时还是个十七八岁小姑娘的叶飞云在这里再次相聚。当年编辑部的三名编创人员算是全部到齐,而对往事的回忆也像个藏满了珍宝的匣子被瞬间打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就在那个简陋的办公室里,杂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玉海》,这本是清末朴学大师孙诒让藏书楼的名称,郭沫若曾为其题联:玉成桃李,海涌波澜。杂志也就着这副对联,将培育文学桃李作为了奋斗目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瑞安还是座偏远的小县城,在印刷技术和交通都不够发达的年代里,为了找到一家可以长久合作的印刷厂,三个人跑了好多地方,最后在福建才找到了合作厂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1984年8月,第一期《玉海》在一个澎湃汹涌的文学浪潮里问世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之后,压抑了太久的中国文坛一夜之间开始复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进入80年代,大量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源源不断地来到读者面前。那个年代,全社会好像都是文学青年,人们谈论小说人物,朗诵优秀诗歌,疯狂阅读文学书籍和各种期刊杂志,中国文学迎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代。对于大多数青年来说,这是一个理想重建的时代,通过阅读和创作,人们尽情地感知和抒发着激情、狂热、理想和浪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由各地发行的文学期刊异军突起,各级作家协会和文联创办的文学刊物数不胜数,作为县级纯文学杂志如何才能创造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了大家思考的问题,而此时,编辑部除了他们三人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编外人员”起了重大的作用,那就是杂志的顾问也是创始人之一:著名诗人杨作雨,笔名洛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杂志的顾问和创始人,洛雨先生倾尽了许多心力,他不仅亲自为杂志写创刊词,经常发表诗作文章,更是利用他在华东文联的人脉,邀请到了一批当时在文坛知名的作家和诗人,为《玉海》组成了一个十六人的强大顾问团。他们不仅为《玉海》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更为杂志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大量宝贵意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虽然,当年的《玉海》杂志仅仅只是作为内部刊物,并没有公开发售,但在那个文学至上的年代里,杂志在社会上的流传度依然很广,受到了许多读者的喜爱,处理大量的作者投稿和读者来信,曾是几位编辑每天最主要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为了提升杂志的品质,也为了给当时的文学青年创造学习的机会,编辑部曾多次邀请知名作家来瑞安开办讲座,1984年底,第一个受邀前来的是中国作家协会的著名作家,《文学报》主编峻青,直至今日,大家依然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座无虚席的会场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金桂飘香的时节,我们与胡小远、陈小萍两位老师相约在了玉海楼,之所以约在这里,是因为从1999年开始,他们夫妻二人便潜心研究孙诒让的生平,三年后,两人合著了长篇传记小说《末代大儒孙诒让》,2008年,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而之后十年,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对孙诒让的深度剖析和研究,终于以近20年的时光磨成了新的长篇《蝉蜕》。而追溯起他们二人的文学创作,便是起源于青年时期的七八十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当时瑞安文学创作的先锋人物,他们在《玉海》杂志上也发表了数篇小说,以其犀利的语言表达、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富有哲理的深度和内涵获得了读者及文坛的关注,《玉海》曾为此组织了一次关于二人文学创作的专题讨论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些优秀的作者之外,当年的《玉海》还为许多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创作的平台,为他们点燃了文学的梦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3年,在做了十年《玉海》的编辑工作之后,俞海将主编的工作移交给了叶飞云,之后去了新的岗位,四年后,他从文联退休。离开编辑部之前,他将自己十年来参与策划和主编的38期《玉海》杂志装订成了四本厚厚的合订本,留作纪念。从去年开始,他又开始将当年当编辑时保留下来的所有名人名家的来往书信整理成册。他说,这些,便是他一生所得的最大财富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2年,我们庆幸《玉海》依然还在,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编辑部,现在的9位编辑也都不再是专职,而是由各个行业的文学爱好者们兼职组成。但在网络时代、信息高度碎片化的年代,这样的坚持,显得太过弥足珍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繁荣值得被记录。当我们试图通过回忆重温那段岁月,即便我们知道,永远无法再回到从前,但或许我们能从这些文学的回音中汲取力量,让未来变得美好。</p> <p class="ql-block">转自瑞安新闻2022.11.1</p> <p class="ql-block">链接:</p><p class="ql-block">https://app.tmuyun.com/webDetails/news?id=1905853&amp;amp;tenantId=4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