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岁月知青生活

东哥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编辑点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七十年代我在云南时,那时候我刚走上工作岗位,上山下乡的岁月仍在继续,在2019年我们地质队常书记以他为核心的编辑委员会,历经三年时间终于收集了大量的知青生活的碎花,从而编写了一本《我们走过的那段岁月》一书,当时印刷了近千册,我们的书记把这本书赠送了我们单位许多人,分享了他们的知青难忘的这段岁月和亲身经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通过看到书中的知青人物,让我深深地感到这一代人非常了不起,在当时的背景下为社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代价,这一代人的身影是无法复制的。五十多年一转眼就过去了,人生的很多往事,如同过眼烟云,记得都很模糊了,唯有那段即短暂而又漫长的知青经历,仿佛昨天刚刚发生过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抬头远望,多少年来,不曾敢忘。那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是一段燃烧着青春、践行着理想的岁月,也许只能珍藏在心中,只能在月夜深处,才显露出浓浓的化不开情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点评人:➡️东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知青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本文作者李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69年3月8日,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我和我校12名同学一起,由峨山县“知青办”派车把我们送到远离县城80多公里的红星公社潭街(今大龙潭乡),再用马车拉着行李,我们跟随着走了10多公里才到达目的地 --迭所。此时我们才知知青插队的大龙潭乡迭所村地貌农”道迭所村是峨山县最边远最偏僻的小山村,它分为上、下迭所,两村在崇山峻岭的 怀抱之中,与易门县隔江相望。两村地处半山坡上,从村前到山脚,是一块块连绵的梯田,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直通江边。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13名知青分为两组,上迭所村7人,下迭所村6人,我分在下迭所村,从 糟辣此,我们就插队落户在这个边远的小山村,开始了艰苦的知青生活。 生活村长把我们安排在生产队的一所土掌房仓库里居住,三个女同胞住楼上,三 个男知青住楼下,另有一小间厨房。男女知青的住宅面积各有约10平方米,非常拥挤,三张床紧紧挨在一起。安顿好吃住 的后,队上给我们送来了劳动工具,后来我 结们就和社员一起下田地干农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那时村里无水井,人畜共饮蓄水田里的水;无厕所,卫生条件很差,人畜粪便随处可见。尤其是作为饮用水源的保水田,到栽秧季节要施猪羊牛粪等农家肥,水质脏到何等程度可想而知。我们向村长建议,挖一口井,建一个厕所。队长采纳了我们的建议,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挖了一口井,又请来甸中建筑队建盖了厕所,改变了村里人喝脏水、随地大小便,不文明的落后状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刚到点所时,正赶上甘蔗收获季节,大家最怕砍甘蔗,一是甘蔗叶如锯子一般,很容易划破皮肤;二是甘蔗叶上长着绒毛,戳到皮肤上痒得难受。逃避不了,活还得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收完甘蔗就开始备耕栽秧,田有蓄水田和干田,蓄水田泥水很深,栽秧的时候泥水淹没膝盖,泥水晃荡得把裤子、衣服都淹湿溅湿了,每天收工回来都要洗衣服。栽秧很累,长时间弯腰低头,累得腰酸背痛,时不时要直起身子活动活动扭扭腰,缓解一下疲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吃不上蔬菜,要爬坡走十几公里山路到大龙潭街子上买,来回一趟要走好几个小时,费时费力费钱,还影响挣工分。后来生产队划给我们一块自留地,我们就自己动手栽种蔬菜,好在在学校时当过几年“菜农”,种菜虽不是行家里手,但有一些经验,经过大家辛勤劳动和摸索总结,不但享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还越种越好,品种越来越多。我们不顾路途艰难,涉水过江,沿着羊肠小道,走了约10公里,连 到易门十街公社街子上买几个罐子背回家,将吃不完的蔬菜做成腌菜、糟辣子、茄子鲊等。不但能吃上新鲜蔬菜,自制的咸菜也挺爽口开胃,生活上有了较大改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迭所的田地都在村边山坡上,下田地干活要下坡上坎,运送肥料、粮食等物资全靠人背。背索用棕皮编织,长两米多,中间是8厘米的宽带,两头是绳索,两根绳索拉拢结成疙瘩,系在背箩或麻袋上,宽带 套在头上,秋收时天天背谷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头弯腰,手紧紧住肩上的背索,重力全压在脑门和背上从江边到村里大约有两公里的山路,像蜗牛一样艰难地往上爬,累得腿酸头痛,汗流浃背,难受极了。还没到家,肚子饿了,背子更加沉重,只有咬牙坚持,到卸下背子时一屁股坐在地上就不想动,脑门被背索勒得麻木,腰腿疼痛得更加厉害,衣裤子湿透了,我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磨练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年后,公社把我安排到社办天心铁厂,铁厂建在深山密林中,距公社有14公里。民工住房是人字形草棚和简易床,我是最后一个到天心铁厂报到的,只剩下了靠门口的一张床,睡在风口上,被冷风吹得难以人睡,睡着了又被寒风吹醒,只好在门上挂床席子挡风遮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在铁厂那段时间,每天要到3公里外的矿山背矿,去时爬一段陡坡,返回时背着矿石下坡,坡陡矿石沉重,一不小心就会“马失前蹄”。每天要跑四五趟,有时晚上还要加班扯大炉炼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后来安排我管伙食,每天要到附近村子买菜、背菜。记得有一次,我只身一人到各雪村去买豆腐,从铁厂到各雪去来有40公里路程,到了各雪,豆腐还没做好,等了一个多小时,一拿到豆腐就急急忙忙往回赶,走到大龙潭街上时,太阳已落山,我不敢休息,不停地往前赶,走着走着天黑了,伸手难见五指,弯弯曲曲的小路两边灌木杂草丛 生,山林旷野静悄悄的,越走越害怕,生怕坏人或野 兽窜出来,只要稍有响动,就会吓得打寒战,摸黑走了10多公里才回到铁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经过两年多的锻炼,我在很多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加深了对山区农村的深入了解,培育了与社员群众的深厚感情,学会了干农活,增强了体质,磨砺了勇于战胜困难的毅力,思想渐渐成熟起来,为后来干好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u>李萍个人简介</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u>李萍 女,汉族,初中学历,会计员,1947年2月1日出生于云南省华宁县。峨山中学34班学生。</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u>1969年3月,峨山县今大龙潭乡下迭所村插队知青;1971年11月参加教育工作,先后在岔河乡棚租坝小学、岔河中心小学任教,兼任岔河中心小学会计和岔河乡机关单位妇女副主任,曾被评为县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出席过县“妇代会”;1987年9月,调任峨山县双江中学会计;1994年9月病退,定居于峨山县城。</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