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湖之深秋

老齐

北京青年湖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西,那里原来是个大水坑,1958年开挖成湖,1960年堆山修路,建亭造桥,才逐渐形成一处占地169800平方米,水面积63800平方米,树木1.6万株的现代公园。园内既有植物群落的自然美景,又有花卉雕配植物造型的园林艺术,展现了青年湖自己的园艺风格。是北京市首批“黄土不露天”的达标公园。 长桥卧波,碧水涟漪。北二环安定门外,青年湖公园犹如一颗绿宝石镶嵌在社区之中。顾名思义,青年湖公园因湖得名。青年湖标志性的双桥,更是让它有了“小西湖”的美誉。<div><br><div>许多游客不曾想到,这片美丽的水域,60多年前却是蚊虫孳生、污水横流的积水坑。<br><br>上世纪50年代,今天的青年湖公园属于东四区渣子坡一带(1954年,安定门外大街以东划归东四区)。当时,这里是一片洼地、苇塘、臭水坑,面积达5.3万多平方米。这些洼地常年积水,不但孳生蚊子、容易传染疾病,而且还淹死过人,被附近居民称之为“吃人坑”。<br><br>当时,全北京共有3000多处大小积水坑洼。在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中,为了消灭蚊虫,改善城市环境,北京市决定利用填垫、疏通等办法处理较小的坑洼,将大型坑洼改造成美丽的人工湖。<br><br>1958年2月20日,东四区举行挖湖开工典礼,参加义务劳动的群众达到6000多人。<br></div></div> 在开挖人工湖的义务劳动中,团员青年成为了主力军。开工当天,来自北京一中、五中、二十一中等学校的700多名学生,前一天刚从十三陵水库义务劳动归来,就马不停蹄地参加了挖湖的义务劳动。<br><br>当时在五十四中读初二的朱江,记录下了当年参与挖湖的场景。在学校团委的组织下,全校1000多名师生来到工地参与义务劳动。在工地上,挖湖运土的人们忙得热火朝天,高音喇叭不时播放着革命歌曲和喜报,几个学校的同学们展开了劳动竞赛,比谁装得多、跑得快。 “同学们每个人都衣服湿透,大汗淋漓,不由自主地用手擦汗,结果泥和汗水把脸上弄得一道一道的。”朱江老人回忆,虽然累得腰酸背痛腿抽筋,但是大家脸上还是洋溢着喜悦和欢乐,仿佛成了最幸福的人。<br><br>1958年3月,人工湖基本完工。据统计,参与义务劳动的群众达13.98万人次,开挖土方6.7万多立方米。积水坑改造为人工湖以后,蚊子孳生条件消灭了,还美化了居住环境。由于团员青年是这次义务劳动的主力,人们把这处新开辟的人工湖叫做“青年湖”。1959年,这里被正式定名为“青年湖公园”。 文字资料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