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的一对“湖南好人”/杨华方

文学空间

<b><font color="#167efb">《湖南报告文学》2022年第三期</font></b><h5><b><font color="#167efb">专题:《文坛的一对“湖南好人”》</font></b></h5> <h1><b><br></b></h1><h1><b>文坛的一对“湖南好人”</b><br>杨华方/文<br><br>这是文学界的一个爱情故事,他俩原本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因为文学,结缘走到一起,因为志同道合,又如比翼鸟天南地北来回飞,把爱心献给少数民族兄弟,让“石榴籽”更紧地抱在一起。</h1> <h1><b>因为文学成双对</b><br><br>曾丽娟是北京房山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年轻美丽的曾丽娟在北京创业,八年后,她在北京购房,并有4辆私家车。2003年,因家庭变故,她离开北京,来到深圳重振旗鼓,做股票经纪人,当大酒店的副老总,经营鞋店,事业虽还不错,但深圳人总是忙忙碌碌,每天上下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人与人之间难以有了解的机会。曾丽娟在这座新城市虽然七年,仍然没遇上意中人。<br> 这一天,曾丽娟在网上看见了他的小说,先是觉得他的语言独特,后见内容也不像一般网络小说为吸引眼球,光写男女情事。他小说中的人物有理想,有追求,虽遭遇坎坷磨难,却不灰心,不丧志。她觉得他的小说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深圳社会的某些问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很鲜明。其中有个女人,叫水波儿,她放荡、不择手段,却又聪敏,对事业孜孜以求。有个叫胡白的男人也很有感染力,他是人生与社会现实交汇、碰撞的真实写照。这些小说中的人物使曾丽娟想起她遇到的一些深圳人。曾丽娟被他的小说感染了,情不自禁地陷入那些故事中。后又看了一段时间,便与他连立了通信联络。通过邮件来往,她知道他是湖南人,叫陈沸湃,有信仰,与她竟然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双方都有了信任感后,开始通话。曾丽娟那纯正的北京女人声音,把陈沸湃给迷住了。他想,这么好听的声音,言语这么温柔热情,还会说有趣的故事,这个女人很有情趣,一定很漂亮。几次通话后,他忍不住提出想和她见面。他听说曾丽娟在八卦岭经营鞋店,便悄悄去见她,却又不知她是哪个鞋店,把整个八卦岭的每一家鞋店都找遍了,却依然没见到她。<br>她知道后很感动,约好周末在罗湖区的“文华教堂”见面。<br>曾丽娟见到陈沸湃的第一眼,让她大跌眼镜。陈沸湃的脑袋大,大脸也是像刷了桐油,像刚从煤窑里出来的挖煤工;鼻梁也大,还挺着深深的皱褶,像刚刚被谁用刀刻了似的;厚厚的嘴唇,让人感觉傻憨憨的;尤其醒目的,头顶上的头发寥寥无几,像是荒芜的沙漠。这样令人不敢恭维的长相,仿佛向世人宣告:它的主人饱经人世沧桑,被生活的重担压得这样无奈。曾丽娟和陈沸湃并排行走时,她的余光扫到了他的裤脚,发现他穿的裤子居然是一条破残的吊腿裤。曾丽娟没想到他是这样一个男人,不由在心里叹了口气。 <br>然而,在交谈中,她发现他的内心是善良的,人也很诚恳。这时候,曾丽娟想起他的文字,心想,与人相处,难能可贵的是诚心相待,我不能单凭他的外貌,把一个善良真诚的人错过呀。瞬间,陈沸湃的人品和文字战胜了他的相貌,他仍然进入了她的芳心。他们在一起吃了一顿饭,交谈中,她发现他思路清晰,考虑问题很细致,看事深刻有主见,对人也很体贴。后来接触多了,两人常在一起谈文学,谈人生,她才知道,他22岁就当中学校长,曾远赴新疆挂职六年。1992年回湖南后,担任央企下属的衡阳实业总公司书记兼锌品厂厂长。他还会设计,2001年曾设计了一座新式“韦氏炉”,生产出了一级产品。2007年因家庭变故,只身来到深圳教奥数,期间所带的3个学生连续两年获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的金、银、铜奖,他也因此获得 “优秀数学竞赛教练”的荣誉称号。陈沸湃的经历,让曾丽娟想起一句话:“凡人不可貌相,河水不可斗量”。这以后,她再看他,越看越耐看。他的文字那么富有表现力,他小说中的故事那么感动人;他而且善良,性格温和;他那大脸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呀;那缺发的头顶是知慧的象征;那厚厚的嘴唇让人感觉他是多么的诚实可靠。<br>不久,曾丽娟应邀到他住的地方,又让她大跌眼镜。他住的那间小屋只三平方米,时有老鼠蟑螂窜出来。他告诉曾丽娟,她在网上所看到的长篇小说《非凡秋天》,就是在这间小屋里写出来的。他为了实现他的文学梦,无法集中精力去赚钱,离婚时从家里带来的几件值钱衣物,还被人偷走。因而生活窘迫,衣着寒碜。有一次,他为写小说去婚介所体验,在婚介所的地板上睡了两个月,被人歧视和讥讽。曾丽娟不由感动得落泪,觉得他是一个有理想的男人,虽然清贫,寒碜,但内心富有,坚强。<br></h1> <h5><font color="#167efb" style="">因为文学成双作的陈沸湃和曾丽娟。</font></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这是2021年夫妻双剑合璧的一部长篇小说。</p> <h1><b>夫妻恩爱苦也甜</b></h1><br>这年秋天,陈沸湃向曾丽娟求婚。他虽然清贫,落魄,可她觉得他有智慧,有精神,在一起他会为她遮风挡雨。七年来她表面光鲜乐观,其实内心在苦苦寻觅。陈沸湃的到来,有如三月的桃花水,让她温暖如春。<br>他们结婚了。如果在深圳,她开店子,他教奥数,都会有稳定的收入,两人恩爱有加,小日子也是很滋润的。然而不久,曾丽娟发现陈沸湃只要有空,便对着他那部40多万字的书稿琢磨得发呆了。看到他不愉快,她又如何能高兴?她问他。他坦诚地说,这部长篇花费了他几年的心血。为了它,他的头发都快掉光了。这些年,有人说他是个孔乙己似的人物。实际上,他只要多招几个学奧数的,他就不会这么清苦。他是怕耽误写这部长篇。<br>在深圳这个地方,消费高,房子的租金一月就是几千。如果把时间精力投入到这部长篇,把它弄出来,那吃什么?住哪里?在深圳想实现他的愿望,肯定是困难。他说如果回老家,消费低,房子租金只几百元。他可一边教书,一边完成这部长篇,将它出版推向社会。她一听,犹豫了。因为她从北京到深圳经过七年,生意做开了,各方面都有基础了。如果去他老家湘潭,她这里的生意就要全部放弃。她喜欢深圳,但她也喜欢文学。当年她从首都到深圳,那是为了修补感情受到的创伤,现在若随他回内地,他没有房子,还有那里的气候、生活习惯,能适应吗?可她一看他捧着那部长篇稿子发呆,又不忍心拒绝。当年七仙女嫁了董永,董永家只一孔破窑,她还随董永回家了。常说夫唱妇随,如今我已是他的妻,他要回老家,我就学七仙女,也随他把家还吧。 <br>陈沸湃一听,开始愣愣地看着她,随即眼睛闪着泪花,心里是乐开了花。<br>曾丽娟把店子转掉,陪陈沸湃高高兴兴回到他的老家湘潭县易俗河。 <br>在深圳穿一两件衣,到了湘潭,要穿羽绒衣。他俩在易俗河租了一套房子,他周末给学生教奥数,其它时间便伏案修改那部长篇。她给他做饭,不做饭的时候,就给他看稿子,发现问题,提醒他修改。两人虽然日子过得紧巴点,有时还显得寒酸,但两人苦中有乐,乐在其中。<br>长篇完成后,经朋友介绍,他俩捧着稿子送到一家出版社。不久,该社编辑部的主任打电话说,写得很好,叫陈沸湃过去谈签约。他俩颇感欣慰,以为可以拿到版税,日子就好过了。然而,没想到见面后,这位主任对他俩说:只要你们给我20万,这部长篇我就给你们出了,并帮你们炒红。<br>为了这部长篇,她关了店子随他回老家,他有时也放弃了给学生上课的机会。她喜欢吃水果,这段时间连香蕉都舍不得买。在外奔波,两人只住20元一晚的廉价旅馆。南北气候差距大,有一次遇上天气很冷,被子又薄,廉价旅馆没有空调,夫妻俩被冻得咳嗽发烧……陈沸湃无奈地告诉这位主任,他真的没钱。那主任很快就变了脸,说,你看看你写的这是什么。这书根本就没有什么价值。你呀,还是老老实实回去教你的奥数吧!这个主任冷漠地看着他俩,那眼神就像在看两个叫花子。<br>从出版社出来,刺骨的风冻透了心。曾丽娟眼泪不由夺眶而出。她还没遭到过这祥的白眼。自己的店做得好好的,干嘛要到这里来看人家的白眼?陈沸湃安慰她说:“不要急,我相信我的小说,一定会有人看。”他分析了这个狮子开大口的主任,可能是见他俩从深圳回,以为有钱,也许并没有细心看这部长篇。<br>曾丽娟擦干眼泪,表示要陪他奔走到底。终于,这部长篇小说《非凡秋天》出版。出版不久,湖南省作协和湘潭市作协在毛泽东文学院举办了研讨会,谭谈、王跃文、水运宪、蔡测海、聂鑫森等小说家和评论家在研讨会上认为,《非凡秋天》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反映了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对人性的挑战。作品中演绎的成功与失败、道德与欲望、自省与放纵、率真与伪饰、责任与背叛等种种迥异的人生色彩,勾勒出一幅鲜活的生活画卷。该作不仅内容丰富、故事性强,作品的人物塑造和语言特色也值得称道。与会者也指出,由于作品先在网络发布,在结构和布局上如果进一步严谨些,可使小说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br>看到这部长篇小说得到专家的认可,曾丽娟不由高兴得泪流满面。她没歇息,陪着陈沸湃把这部长篇又修改了一次。北京现代出版社的老总看了修订版《放纵的秋天》后,打来电话,说这部长篇小说写的很美,并让他俩马上去北京签约。出版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公司将该小说提供手机下载阅读。不久,该作又获全国第20届文化杯梁斌小说奖,一家影视机构也将该作改为电视剧。<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夫妻俩双剑合壁的部分出版著作。</span></p> <h1><b>双剑合壁出佳作</b></h1>正当有点成绩,北京安琪儿孤儿学校聘请陈沸湃夫妇到北京工作。学校的师生都很喜欢这对夫妇。半年后,夫妻俩辞职回湘潭。学校的孤儿联名写信挽留,校主办方美国希望基金会会长方师正夫妇也从美国打电话挽留,并提出让陈沸湃出任校长。陈沸湃觉得,人并不仅仅是为了赚几个钱过日子。在深圳那几年,因为他教的学生在全国奥数竞赛中获奖,深圳市奥数组委会曾邀他合作办班;一些家长也高薪聘请他辅导孩子。但是,他心里有个梦。现在,为了那个梦,他又婉言推辞了当校长的聘请。曾丽娟家虽在北京,也不留恋,回湘潭配合陈沸湃周末带奥数学生,其它时间一起讨论构思,一起伏案写作。他俩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有不同的感悟,夫妻携手双剑合璧,终于写出了长篇小说《老同学》。<br>这是长篇通过六个高中同班同学在南下大潮中错综复杂的关系,讲述了时代变迁中美善和丑恶的残酷较量,人性和情感所经受的岁月考验,商场、官场、情场的各类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湖北宜昌的一名读者留言说,他两天一口气将小说读完,认为“这是一部最为生活化,充满无限吸引力的小说。” <br>2014年4月30日,陈沸湃夫妇应邀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先后遇上两起暴恐惨案。<br>新彊的朋友对他俩说:“新疆的少数民族关系很好,特别是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尔玛乡红光村的村民,各民族团结友爱,有很多精彩的故事。” 听到这个消息,夫妻俩打算去采访,向世界宣传各民族团结的故事。<br>要采访的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尔玛乡红光村,路途遥远,那一段时间,恐怖势力有西方的暗中支持,谁也不知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可他俩不怕危险,仍然坚持前往。陈沸湃说,人这一辈子,哪怕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也是幸福的。<br>夫妻俩冒着暴恐的危险,驱车前往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库尔玛乡。一路上,新疆的少数民族对汉族的朋友十分客气。他俩来到红光村,走访了几十户维吾尔族和汉族家庭。在红光村,他俩发现,维吾尔族、回族和汉族彼此之间就像兄弟姐妹。他们彼此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在生活中也是你帮我,我帮你,就像一家人。红光村约有村民4200人,维吾尔族人占三分之一。自1960年建村起,几十年来,红光村各个民族一直保持着礼尚往来的习惯。过春节时,维吾尔族村民按汉族村民的习惯,会挨家挨户到汉族村民家拜年。古尔邦节期间,汉族村民会为维吾尔族村民准备礼物,还要为维吾尔族村民准备文艺节目。七十多岁的买买提•伊莱克大叔,家里生活条件不是很好,过古尔邦节多买一斤羊肉都舍不得,总是想办法把钱积攒起来。但到了一年一次的民族团结月,他花钱却十分慷慨。从1983年的那年的民族团结月开始,他一定要在这个月宰一只羊,做一大锅抓饭,款待汉族邻居和朋友,30多年从来没有间断过。每逢“五一”、“国庆”等共同的节日,维吾尔族、回族、汉族的村民会聚集在村部广场联欢,一同唱“木卡姆”,跳“麦西热甫”……各民族一起唱歌跳舞,感情特别融洽。<br>陈沸湃夫妇把这些感人的故事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双剑合壁,创作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亲历,我的新疆之家》。这部反映新疆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深情厚谊的作品,作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作品出版。 <br> <h5><font color="#167efb" style="">夫妻俩在新疆采访。<b></b></font></h5> <h1><b><br></b></h1><h1><b>比翼双飞在人间</b><br> 有一次,陈沸湃夫妇在红光村买买提•伊莱克家里采访,买买提•伊莱克指着墙上那张泛黄的《毛主席接见库尔班大叔》画像说,自己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见过开国领袖毛主席。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能到首都北京去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当采访同村的阿不力孜老人时,他也向他俩表达了想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愿望。红光村不少维吾尔族老人,都有类似的意愿。陈沸湃夫妇被维吾尔族老乡感恩毛主席的深情所感动,悄悄商量,一定要想办法帮这些维吾尔族老乡圆梦。<br>于是,陈沸湃和曾丽娟到处推销他俩的书,筹集了十多万元,然后和红光村村支书南长禄商量,从村里挑选了10名民族团结“模范村民”去首都北京。<br>2015年6月,夫妻俩像导游一样,带领新疆红光村10位老乡坐飞机到了北京,领他们在天安门广场游览,瞻仰毛主席遗容。曾丽娟是北京人,比陈沸湃熟悉北京,在北京的几天时间,她和陈沸湃全程陪同。这期间,恰好她父亲离世,她没有说,仍然陪着新疆红光村的老乡参观,也没去见上老人最后一面。那天,在天安门参观完回住地休息,陈沸湃发现4位维吾尔族老乡不见了,打手机也关机了。陈沸湃回忆他们瞻仰了毛主席遗容后,曾流露出对毛主席的无比怀念。他估计他们应该还在天安门那里。他坐出租车赶到天安门,在天安门外的大栅栏门口找到了他们。原来,维吾尔族老乡们为了买一枚最好的毛主席水晶像章,在天安门转悠了半天。这些不太富裕的维吾尔族老乡,在北京什么都不买,却为了买一枚精美的毛主席像章迷路了。陈沸湃看到他们对毛主席是如此的热爱,心里想,我是毛主席的家乡人,一定要想办法请这些新疆老乡去一趟韶山。<br>曾丽娟听了陈沸湃的想法,马上赞同。但这次北京之旅,已花光了夫妇俩的积蓄。他俩又推销他们的书,不够,又从乌鲁木齐的亲戚手中赊了一些和田玉到处推销。这一次筹集了二十多万元。第二年的5月7日至17日,夫妇俩又像导游一样,带领14位新疆麦盖提县红光村和疏勒县阿拉力乡的少数民族村民,瞻仰了毛泽东的故居湖南韶山后,又带他们游览了长沙和深圳。<br>陈沸湃夫妇在新疆喀什地区采访时,发现大沙漠边缘的村落塔克拉玛干受自然环境的制约,贫困学生较多。完成北京和韶山之旅后,夫妻俩又开始了助学行动。他俩自费采购了108套冬服,送给麦盖提县的贫困学生,给严寒中的维吾尔族孩子送去了温暖。他俩还一起在深圳、浙江、湖南、山东等地来回奔波,利用社会关系,动员企事业单位、慈善组织及爱心人士为新疆喀什的贫困学生捐款。按小学生每年2400元、中学生每年3600元、大学生每年5000元标准,使大沙漠边缘塔克拉玛干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得到了扶助,也让新疆少数民族的老乡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br>因为陈沸湃的创作成就,他被选为湘潭市作协副主席。不久,湘潭市成立网络作家协会,他又被选为主席。曾丽娟也被选为副秘书长。夫妻俩组织开展网络文学创作与研讨活动,邀请名作家举办文学讲座。2021年,夫妻俩双剑合壁,又一部长篇小说《命运》三部曲出版。这是他俩继《老同学》后推出的第二部长篇。他俩一边活跃在湖湘文坛,一边比翼双飞南来北往做着慈善事,坊间人不禁惊叹:这真是文坛的一对“神雕侠侣”。<br><br></h1> <h5><font color="#167efb" style="">夫妻俩像导游一样,带领新疆红光村10位老乡坐飞机到了北京,领他们在天安门广场游览。</font></h5> <h5><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b></h5><h5><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杨华方,中国作协会员,一级作家、编剧,中国红研会理事。出版长篇《红色第一家》等文学著作7部,影视有《月有阴晴圆缺》、《公主的风筝》等5部选拍或发表。长篇《毛泽东在1925》在《中国作家》发表,获第三届毛泽东文学奖。另有作品获中国广播电视奖、中国报纸副刊作品奖等。</b></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