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霞的学书经历。

抚松园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老师总说我写的字不够好,可是我知道自己已经尽了很大努力。彼时大概四年级,应该是字的结构不够完整,笔画也欠缺光滑度,印象最深的是写时手指很费劲。参加工作后,深感自己的书写不够过硬,中心惴惴。平时写教案用心纠正,有一点改观。大约7年前和刘老师带同年级语文课,刘老师开始写毛笔字,我也偶尔乘兴写了几笔,后来几次提起笔来又放下,每每觉得写得特别难看,没有自信,未能坚持,2022年5月16日又提起了毛笔,到现在写了近半年。</p> <p class="ql-block">先说写字时握毛笔的姿势。平时偶尔见别人写毛笔字,看到他们握笔中规中矩,心中首先感到非常尊敬,想其手腕悬于半空,没有依托,久之必定酸软难耐,手指抵靠笔杆,肉身怎敌坚物?长期保持这样的姿势实在可佩可叹!我之前写小楷,刘老师说可以用握硬笔的方法握毛笔,用此法写了几段赵孟俯的《汲黯传》和文征明的小楷,经过这段时间的练习,我初步感受到了绵软的毛笔尖与纸面接触的感觉,难以掌控,想粗不得,要细不能。通过练习,拇指、食指与笔杆的接触点得以改变,之前的接触点靠两个手指肚,后来较靠指尖,发力更准。从此,我感觉我用硬笔书写时拇指与食指捏笔更自如,字也比之前好看些,笔画和结构都有了改变。特别是文征明小楷精巧劲健,让我心生向往,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今年重新开始认真练字,写的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改变了握笔姿势,握笔位置靠近下方,便于书写,大概是写不大的字,这样既方便控制毛笔,又适合书写范围。</p> <p class="ql-block">蔡邕说:“欲书,先散怀抱。”此为《笔论》中名句。这篇差不多算是书法史上最古早的论著,现节录一二句:“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从身体姿势上讲,我写字的一大困难是做不到肩颈放松,时间稍长,越来越把纸笔往怀里搂,后来慢慢有了意识,写时多调整,往开阔处放置纸笔,然而还是难免。这句话更深的层次是书写心态的描述,有逍遥自在、舒缓紧张情绪之意,与孙过庭《书谱》中的“神怡务闲”“志气平和”异曲同工,轻松的心理状态,才能让作品表现得自然大方。内在决定外在,二者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再说纸。一开始我只是心存玩念,在报纸上写了好久,后来才在毛边纸上写。由于把握不了字的位置,做不到排列有序,我用红笔打格子,近五厘米见方的红格子印在淡草黄色的毛边纸上,一派古味。在格子里写欧楷字,感觉很放松,不担心超过范围,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适用。近期临习褚遂良的《大字阴符经》,由于此帖字内笔画牵丝暗连、波折起伏,因而放弃了格子,直接在毛边纸上练习,一开始写字迹大小不一,字间距宽窄不等,练了两三周才好一点。</p> <p class="ql-block">三谈临帖体会,一开始临欧楷因其为碑刻拓本,我首先观察到的是他劲挺的笔画,比如提手旁的竖画,“其”字的横画,因此我书写出来的字笔画过于干硬,缺乏丰润度,过分的突出了单字结构的攲斜感,家人说,我的字写得七扭八歪,渐渐的才认识到缺乏把握整体观感的能力,平时只注重帖中单个字的观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在来看欧楷字帖似乎感觉到了一点点的圆融之气。时间过得好快,我从2022年9月26日,临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与字帖初次见面时,一下子看到了里面许多细丝般的笔画,不相信自己能写成这样的字。褚体字结体宽绰,方中见扁,因为有许多笔画细若游丝,充满虚灵之气,另外,笔势变化也大,逆势背势较多,粗细对比比较鲜明。由于先写欧楷,因而首先在字形的转变上费了功夫,关键是自己看不出自己的问题所在,老是呈现欧楷的纵势,确实需要老师指教。郝育敏老师爱好音乐,常于闲暇唱谱自娱,每有困惑便请教一平老师,她感慨道,无师难自通,她的话道出了我的心曲,诚然。</p> <p class="ql-block">握笔的松紧把握不好,有时过紧字迹滞涩,有时过松笔画软弱无力;手指配合不协调,中指无名指感到很费力,牵动整条胳膊酸困僵硬,谨记“先散怀抱”;书写力度控制不佳,笔画粗细不能完全掌控;捺笔的波折处,处理不好,大概是转笔不够灵活的原因;戈钩的钩不够光洁,中间打弯变形需要多练;字的部件形态记忆需逐字练习,整体篇章更是有待长期的观察。以上仅仅列举了自己认识到的问题,还有许多自己尚未认识到的问题,更有许多未知在前方,</p> <p class="ql-block">临习时偶有所得是一种慰藉,用时间换来的东西倍感珍惜,这种享受比起膏粱厚味、声色犬马的感官刺激来得深远绵长。得闲冗事之外,提起笔来,感到万事逐渐离自己远去,变得渺小悠远以致消失无形,这一份静定或许是最大的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