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和鉴定评估中国古书画知识,

大中华盛世传奇博物文化艺术馆

<p class="ql-block">学习—中国古书书画鉴定的基础鉴定 纸质</p><p class="ql-block">基础鉴定纸质(一)</p><p class="ql-block">古书画的鉴定涉及多个方面,其中纸质鉴定是个重要环节。纸质新则书画一定新,因为老画是不可能画到新纸上去的。虽说纸质老不一定能证明书画老,(因为现代人也可拿古纸来作画),但是,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古纸存世量很少,所以,要用古纸去作仿古书画,机率小而成本会非常高。这说明,如果鉴定出书画作品的纸质的新老,就基本奠定了书画鉴定的基础。</p><p class="ql-block">鉴定纸质的最可靠方法是用“碳14”法。但此方法是有损检测:即使用目前最先进的配置粒子加速器的“碳14”法,这对珍贵文物来说,也是承受不起的损失。所以,很少有人会用此法去鉴定古书画的。用数码显微镜是无损检测,方便迅捷,所以,这是古书画纸质检测的最佳选择。</p><p class="ql-block">用数码显微镜作纸质检测,主要是观察纸纤维的结构及老化特征。为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纸纤维的生物特征。我们知道,中国古书画纸主要是麻纸与皮纸。而麻纤维与树皮纤维本是植物的筛管,是用来向根部输送营养液的。年代不久的新纤维呈白色而半透明,中空,内部有节,节部有横隔膜,膜上有多个细孔。生物学中说,这有孔薄膜称为筛网,其作用是,只许糖类蛋白类等小分子通过,阻止大分子通过,所以叫筛管。筛网的主要作用不是筛管中的液体过筛,而是筛管中的饱含营养物的带粘性的液体需要一节一节的向下挤压。现在我们用高倍的数码显微镜来观察,发现:</p><p class="ql-block">新纸的纸纤维呈亮白色,半透明,中空有节,里面整齐排列着一串白色气泡。纤维外部光滑,节头处好象还稍许细一点,节间部分好象还稍许胖一点,就象甘蔗一样,我们暂且把之称为“甘蔗化”现象。</p><p class="ql-block">而老纸的纤维呈灰黄色,节头处色最深,失去透明度;从节部向中间色渐淡,色最淡处仍是半透明的。也有的变成一节黑一节白相间隔的状态,黑白过渡自然。多数纤维内气泡全无,少数纤维内还有残留的另星气泡,且气泡明显偏小。很多灰黄色纤维的节头稍许突出,两节间稍许细一点,就象竹子一样,我们暂且把之称为“竹节化”现象。</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新鲜纤维中存在营养液,纤维干燥后其中的水份变成气泡,营养液中的糖类等有机物成为气泡膜,所以,在高倍的数码显微镜下可看到亮白色纤维中一个挨一个的排列着的白色气泡。在自然环境中,有昼夜、季节的气温不断变化,气泡还原成水复又变成气泡,年复一年,气泡逐渐合并,构成气泡膜的有机物被推向两边的节头处(这热胀冷缩产生的推力是很有力度的),所以此处的有机物越聚越多,从而使节头处膨胀突起,甚至于被挤破外溢。而节中间部分则稍稍变细,使纤维在显微镜下变得象竹子一样,这就是老纸纤维的“竹节化”现象。</p><p class="ql-block">用书画鉴定专用仪器来观察:糖类有机物会在空气中氧化,氧化后变成黄色、灰黑色,这就是自然碳化现象。因此聚集有机物越多的地方,颜色变得越深。所以老纸纤维的节头处一定颜色最深,由此处向两边,颜色逐渐变淡,中间还可保持半透明的亮白色。碳化的有机物会变脆,所以老纤维会在节头处自然断裂,——这就是纸的老化变脆、自行风化破裂的原因。古书画因为不断的重新揭裱加固,才能保存千年以上,不然,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早已灰飞烟灭了。</p><p class="ql-block">总之,用高倍以上的数码显微镜来检测书画,发现纸纤维成灰黄色的竹节状,一般就可断为老纸老画。</p><p class="ql-block">在检测实验时要注意:</p><p class="ql-block">古代的麻纸、皮纸中往往还掺有一定量的稻草或麦草,这些草料纤维粗短而更容易变质发黄而色相对较淡,所以不足为凭,要以观察麻纤维和皮纤维为准。</p><p class="ql-block">用数码显微镜观察时,有时会发现在灰黄色纤维下有很多白色纤维,那是背纸的纤维。很多古书画是近几十年中重新裱褙过的,裱褙所用是新纸。要点是,灰黄色纤维应是盖在白色纤维之上。但在画面破损处(如在横断纹、脱矾点等处),白色纤维也会窜到画面上来。所以,要尽量找画面完好无损处经行显微检测。</p><p class="ql-block">大体上说,古纸纤维变为灰黄色的现象,清代较轻一点,只呈谈黄色;元、明的明显呈灰黄色,唐、宋的色更深。纤维“竹节化”的现象也一样,时间越久越明显。“后续重点详细学习”。_54</p> <p class="ql-block">封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