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婴幼儿的一种常见疾病。手足口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典型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甚至破烂出现溃疡。手足口病全年都可发病,入夏较多,1-4岁幼儿最容易被感染。<div> </div><div><br></div><div>幼儿在家需注意的问题:<br><br>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br><br>2、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br><br>3、婴幼儿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br><br>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br><br>5、若孩子已患手足口病,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幼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幼儿在家需注意的问题:<br><br>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br><br>2、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br><br>3、婴幼儿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br><br>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br><br>5、若孩子已患手足口病,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幼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传播方式<br><br>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br></div><div><br></div><div><br></div><div>易感人群<br><br>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其3岁及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