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有故事的人,也是个有文化的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一、家有变故幼多艰</b></p><p class="ql-block"> 奶奶说,父亲出生于公元1936年农历2月14日,属鼠之人,出生在仙师大阜南阳,取名郑福初。爷爷叫郑作图,奶奶叫吴翠珍,永定县城人,二婚嫁给我爷爷。</p> <p class="ql-block"> 父亲兄弟姊妹三人,他排第三,姐姐远嫁上杭丰应子,在一次洪水中意外死亡。哥哥叫郑林初,从小体弱多病,无钱医治,10岁左右时夭折了。因上祖留下的老屋在父亲出生前两年就被洪水冲坏了,不能居住。所以我爷爷奶奶和我父亲只好租住在桥头荣茂店别人家的房子。曾祖父先辈原先耕种的二亩多地,也因其生养的三个儿子(即:作图、作谋、作栋)需抚养,而生活又极其困难,最终也卖掉了。</p><p class="ql-block"> 1947年爷爷在43岁时,由于人生道路坎坷,生活十分贫困,积劳成疾,长期患病,又无钱医治离开了人世。爷爷去世的时候,父亲还在大院小学读四年级,当时别人出来报丧,他当时也是懵的,没想到祖父生病那么快就走了,什么都没准备。当时家里没钱,借了很多地方都没钱,后来我奶奶跟他说,让他去仙师乡找良坤公(当时郑良坤担任仙师乡乡长)。父亲回忆说,他走到乡政府,门卫问他找谁,他说:“找良坤公。”见到郑良坤时,他说:“良坤公,我父亲去世了,家里没钱,借了好几处都没借到钱,你能借一些钱给我家吗?”当时良坤公没多说什么话,就拿钱给我父亲让他先回去处理丧事。后面为了还借来的钱,父亲和我奶奶到上杭丰应子买豆子回来做豆腐。别人知道我们家困难,所以一些债主买豆腐的时候就多拿几块,就当做抵账了。卖到过年,钱也差不多够还良坤公了,我奶奶让我父亲带着钱,并带上一板豆腐送给良坤公,以表谢意!父亲回忆到,当时那板豆腐真的很重,自己又才那么小,要走田埂,豆腐只能顶在头上,头非常疼。此时家里已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剩下奶奶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了,父亲就这样度过了极其艰苦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b>二、少年有志求学成</b></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贫苦百姓也解放了,父亲和奶奶也分到了土地和房子,即见昌楼。从此有了田耕,有了房住。按爷爷生前交代,由于家庭极端贫困,叫我父亲就不要去读书了。而我奶奶毕竟是永定县城出身的城里人,她认为长大后若没有文化,要支撑门户,过上好的日子是不可能的。因此,相依为命的母子二人,在家庭经济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奶奶节衣缩食,东挪西借,供我父亲读书,并另取读书名为郑志和,并一直沿用至今。(下图—见昌楼)</p> <p class="ql-block"> 1948年秋季父亲考入永定一中读初一,由于当时家里极度贫困,时任永定县医院院长的郑毅大伯公,也曾出面并写便条给我父亲,叫他去找时任校长郑超祥,希望他能帮我父亲减免学费。1949年解放初期,由于胡琏兵团进入永定县城,因此永定一中暂缓开学。所以,1949年下半年父亲在见昌楼后堂读古文。从1950年上半年开始至1951年上半年,父亲跟随郑毅大伯公在上杭丰应子学医。1951年下半年再到永定一中复学,父亲读初二。1953年初三毕业并考取永定一中高中。当年恰逢上海航空工业学校(现上海同济大学)来永定招生,我父亲成绩优异,而被保送至该校学习。当时不需要任何费用,连伙食和住宿都是免费的。这是父亲人生中最大的命运转折点,也是最荣幸的时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时去上海的交通极为不便,需坐船、坐车还会受到国民党飞机的干扰。当时永定一起去上海航空工业学校读书的有11人,父亲学的是机械制造专业。父亲回忆当时他们课余时间去打篮球都是光着脚的,没有鞋穿,那些上海的同学都笑话他们是乡下土包子,而他们也没放心上,而是更加努力学习,用优异成绩来回应他们。</p><p class="ql-block"><b>三、青年献身航空业</b></p><p class="ql-block"> 1955年8月在上海航空工业学校毕业后,父亲被分配到当时属于东北地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沈阳飞机制造厂,当时称为“国营112厂”,是苏联援助我国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国营112厂,其前身是张学良建的飞机场,1951年6月29日正式创建并命名为“国营112厂”,移交航空工业部门管理。1957年6月,改名为“国营松陵机械厂”。1986年1月更名为沈阳飞机制造公司,1994年6月29日经国家经贸委批准,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沈阳工作了7年,做了一年技术工人和六年技术员。亲自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代喷气式飞机的研制工作,见证了喷气式飞机成功地飞上蓝天。也可以说为新中国成功自制喷气式飞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p> <p class="ql-block"> 在那里,父亲学习了俄语,也经常和苏联专家交流。在父亲的记忆中,厂里有个叫“丘焘”的工程师,很是厉害,他能背得出许多角的三角函数值。</p><p class="ql-block"> 那时“112厂”的管理非常严格,由于涉及到国防机密,当时至少有一个连的部队,荷枪实弹地驻扎在那里守护,显得有些神秘。当时能在“112厂”上班的都是技术精英,其中一部分是苏联专家,大家进出车间都要凭特别通行证。</p><p class="ql-block"> 沈阳的冬天很冷,从澡堂子出来回宿舍,头发就直接竖起来结冰了。一次,在沈阳工作回家探亲期间,经永定吴绿明医师介绍,认识了那时和她一起工作的助产士张满基,即我的母亲,永定湖雷罗陂人,比我父亲小四岁。次年,他们结婚了。当时父亲还是“112厂”技术员,母亲是永定湖雷医院的助产士,结婚第二年,母亲在湖雷医院生下了我——丽梅。</p> <p class="ql-block"> 那年月,涉及到国防机密的“112厂”,每年只允许回家探亲一次,而在家里有老母亲,还有老婆和孩子。因此,父亲只好向厂里申请我母亲的调动,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112厂”很重视,很快就发商调函到永定卫生科,而永定卫生科却说永定卫生系统也缺卫生人员。为此事,“112厂”曾三番五次和永定方面协商,甚至直接把调令叫我父亲带回来办理,而当时任卫生科长的周书田就是不同意我母亲的调动,最终花费了很大精力要办的大事就这样搁浅了。(附调令)</p> <p class="ql-block"><b>四、时局多变命多桀</b></p><p class="ql-block"> 此时,中苏关系已开始发生变化,苏联支持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全部停止,并把支援中国的一千多名专家全部撤回。加上国内粮食和经济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在当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大环境下,厂里动员一批技术人员返乡支援农业发展。就在父亲因母亲多次调动未果,而长期分居两地的情况下,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于1962年底返回仙师大阜,参加农业农村建设发展工作。后来父亲也动员我母亲一同三人回到大阜老家,开始了农民的种田生活。</p> <p class="ql-block"> 时代环境的变化总会带来一些插曲。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严重“左”倾错误,新中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国共产党中央高层由此也出现了意见分歧,导致了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1963年决定在城乡发动开展“四清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俗称“社教”)。小家庭也免不了受到国家社会大政治背景的影响。由于解放前,大阜村有个以郑良坤为首的民团组织,曾与当时的共产党军队对抗,而我的祖父在年轻时也有为民团扛过枪,因此在一次“社教”中,我们一家曾被当做是‘四类分子’家庭叫去开会。当时一位龙岩专区的工作干部看着我母亲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大女儿来参加会议就问:“你们看起来不像是‘四类分子’家庭,怎么会来参加这个会议?”我母亲大胆地跟这位工作干部说明了情况,好在命运的天平又一次偏向了我父亲。这位工作干部说:“那会儿你父亲在民团时,你还小,没有对你产生什么影响,并且后面你都在外面读书和工作,因此你家不能算“四类分子”家庭,以后这些会议你们就不要来参加了”。就这样,母亲回家后,干起了老本行,当起了接生员,赤脚医生,我们一家总算回归了正常平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五、广阔天地大作为</b></p><p class="ql-block"> 没有了身份和阶级上的顾虑后,父亲便大胆地在农业生产上施展手脚了。由于父亲是知识分子,并在上海和沈阳大城市学习和工作过的人,所以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和动手能力比较强,抓农业生产技术也比别人好,在回乡支援农业生产期间,当了十余年的生产队长。在他的带领下,生产队的粮食生产和分红价值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但如此,他还和大队干部一起聘请水利技术员,全靠肩挑手扛,建起王师全水电站,解决全村的晚间照明和白天碾米、加工饲料等问题,为全村告别煤油灯照明时代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工作在全仙师乡的各生产队中也是最早之列。</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当生产队长期间,由于有知识,肯学习,严管理,村民的温饱已基本解决。而这些年我家的弟妹即金梅、雪梅、茂衡、茂辉也相继出生,我们的家庭也就更大了,父亲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为了养家糊口,使后代能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父亲不辞劳苦,起早摸黑做豆腐、养母猪、挑担做脚夫。早晨挑灯担松香到广东松源或仙师,下午挑一担货或化肥回村,到家已是天黑点灯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毛主席提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父亲由于搞农业生产成绩不错,得到公社和县领导的好评,因此在1974年,作为基层生产队的先进代表,赴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也是当时父亲的一种荣耀,也使他们做好农村生产工作,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有了更多的经验。</p><p class="ql-block"> 1977年至1978年期间,公社抽调农业生产有经验的各村农技员,集中到乡农科所——葛布段工作,进行农科试验。期间父亲也抽调去了,做了不少农科试验,并有幸出席了1978年永定县科技代表大会并上台作经验交流,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参会人员都是县直各科技单位的精英。(前面第二排右二为我父亲)</p> <p class="ql-block"> 父亲还是一个很好学的人,在农村生活期间学习放电影、学习摄影,给我们全家人照了许多珍贵的照片,还先后买了日产索尼和国产海鸥二部相机,自己洗相片,在当时什么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自己用土办法显影、定影,现说起来都还感到好笑。当时每次父亲给我们照相时,我们可高兴了。</p> <p class="ql-block">以前使用的相机</p> <p class="ql-block"><b>六、改革开放迁入城</b></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我们家也在父亲的呵护和辛勤操持下有了很大的改观。长女丽梅一中毕业后考取了卫校,有了稳定的工作,并与秀富村的马元灿结婚,生女马怡宁、子马超。金梅与同村田背刘全辉结婚,生二子刘发添、刘发斌、女刘芳。雪梅一中毕业后考取龙岩师专,与洪坑林春泉结婚,生女林阳子。茂衡娶妻谢小霞,生女郑煜萱、子郑子祥。茂辉娶妻马春莲,生女郑素芬、子郑榕祥。</p><p class="ql-block"> 1999年后,由于大部分子女在县城生活,孙子孙女也在县城读书,家庭经济也逐步好转。在得到子女们的支持后,父亲便在沙岗路原制材厂后面买了一块地皮,2000年建起了一栋占地80平方的六层楼房供全家居住,这便是我们现在的幸福温馨的家。</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辈子,迈过人生坎坷,见过精彩世面,接触过高科技的事物,但就是一辈子都不会煮菜。年轻时奶奶会煮,奶奶1978年过世后,若母亲回娘家或外出了,他只得和我叔婆一起吃,或用香蕉或饼干充饥,有时可一两天如此。这是父亲生活中自己感到哭笑不得的事。</p> <p class="ql-block"><b>七、晚年知足福禄长</b></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个随和、直爽、肯下苦功的人。晚年的他长期居住在县城,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偶尔打些小麻将娱乐一番,身体硬朗,现已87岁高龄,麻将照打,记忆力还很好,儿时读过的诸如《琵琶行》、《长恨歌》等至今还背得很流利,每天必看新闻联播,尤其爱看凤凰卫视。</p><p class="ql-block"> 父亲这辈子年轻时对上辈尽显了“孝”道。晚年,妻贤子孝,儿孙绕膝,子孙满堂,其乐融融。这就是我们可亲可爱的父亲,这就是我们幸福温馨的家。</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家就在!</p><p class="ql-block">丽梅、金梅、雪梅、茂衡、茂辉敬录</p><p class="ql-block">(父亲口述,丽梅执笔)</p><p class="ql-block"> 2022年重阳节于永定县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