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深秋的早晨清新自然,给人一种秋高气爽的惬意感,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开始。11月2日上午9时,我们跟随行知外国语学校保障中心的孙老师驱车半小时左右,来到了陶行知纪念馆,来瞻仰陶行知先生。</p> <p class="ql-block"> 这次接待我们的正好是陶行知先生的曾孙子陶侃先生,在行知外国语学校朱萍校长的介绍下,我们对他有了一个深层次的认识,他是陶行知纪念馆的馆长,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陶行知思想有了发扬和传承,也有了“学陶,师陶“”这样的沙龙活动。由于行知外国语学校与纪念馆属于协同引领的伙伴关系,我们有幸在他的导引下进一步了解陶行知先生生平经历及主要事迹。</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于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县黄潭源村,是当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郭沫若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986年10月18日,在陶行知先生当年创办山海工学团的旧址上建成先生纪念馆,由胡耀邦同志题写馆名。2002年迁入宝山大场南部真华路大华地区的行知公园内,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由一组具有徽州民居特点和苏州园林特色的建筑组成。展厅面积约600平方米,展示了陶行知先生生前各个不同时期的经历,其中遗著、遗物、图片约300多件,较为完整全面地反映了陶行知先生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光辉一生。展厅采用声光电等多种科学技术,增添了陈列展览的观赏性与参与性,是进行入团(队)宣誓仪式等集体活动的场地,也是播放专题录像、举行各类专题学术报告会的多功能厅。</p> <p class="ql-block"> 陶纪念馆建址于行知公园的西南端,一个不太大的庭园,风景优美宜人,四周有青翠茂密的竹林环抱。开门迎面见到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汉白玉立像,雕像后的墙面上镌刻着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庭园中间是一个碧波荡漾的水池,园内建筑或筑于池上,或建于池畔,左首是高大宏敞的行知堂,右首是展览厅。园内多为粉墙黛瓦的二层楼房,并有曲折的回廊连接,既有徽州民居的古朴风貌,又有苏州园林玲珑妩媚的韵致。展览厅里大量的图片、遗著、实物以及声、光、电多种现代展示手段使人目不暇接。展览以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主线,通过不同时期的经历,生动展现出这位人民教育家的崇高人格和光辉一生。</p> <p class="ql-block"> 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早年留学美国,师从杜威。回国后大力推行平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等学校。作为80年代的我们来说,我们都得益于他创办的师范学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要想过上富足的生活,就得拼命苦读才能改变命运,特别是对于家庭贫困的我们来说,这是一条最便捷的通道,陶行知先生不仅解决了部分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也给贫困地区的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今,七八十年代的中师生依旧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为教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样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中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他们的正确实施教育指明了方向。他身体力行,自己着布衣,穿草鞋,同大家一起劳动、教学,这在当时,对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学者来说,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的这种谦虚务实的教育态度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习的地方,学高为师,只有身正为范才能激发和引领新时代的少年儿童逐渐成长起来。</p> <p class="ql-block">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教育方法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因而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样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中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为他们的正确实施教育指明了方向。他身体力行,自己着布衣,穿草鞋,同大家一起劳动、教学,这在当时,对一个获得行知一生的思想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他原名陶文浚,后来由于赞成“行知合一”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在实践中,他又觉得行应在知之先,又改名陶行知。“一二·九”运动后,在党的帮助和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认识到教育应该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先后创办了育才学校和和社会大学,培养出不少革命人才,李鹏、张劲夫等都是他的学生。周恩来同志曾给予他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陶行知一生艰苦朴素,为民众鞠躬尽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自勉的两句话,更他一生的光辉写照。他在55岁时,终因操劳过度,不幸去世,宋庆龄题词称他为“万世师表”,他的一生遍及得了党内外、国内外进步人士的普遍敬仰。</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不断学陶,研陶,师陶,认真领会其精神内涵,掌握其教育精髓,不断深入教育,求真务实地做好教育,特别是做好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发一份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