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群志趣相投的摄影人,闻听贵州还保留很多传统的东西。金秋十月,一行十二个人自驾到贵州省从江县寻觅秋色,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 经过长途跋涉(七百多公里),近九个小时,我们到达丙妺镇的岜沙苗寨。有村民正在聚餐,我们不好打扰他们,悄悄的绕过去。</p> <p class="ql-block"> 岜沙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是苗族的一个村寨,整个寨子只有500多户人家,一共不过两千多人,他们分别住在月亮山的五个小寨子里面。因为这里到处都是茂密的树林,所以隐蔽性极强,千百年来很少有外人进入,人们过着简朴的生活,基本是靠打猎为生。如果没了枪,他们就无法生活。而且这里是山林,经常有凶猛的野兽出没,枪可以保护他们的安全。政府除了尊重当地特色风俗,也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所以没有禁止他们携带枪械。可以说是“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也是唯一用镰刀剃头的地方,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装弹,上镗,发射,干脆利索,守猎人特有的气质。</p> <p class="ql-block"> 一大早来到新生村,本想拍云海,可是从江已经四个多月没有下过雨,天不作美,不禁对"贵州天无三日晴”表示怀疑。</p> <p class="ql-block"> 从江县自古就有“地无三尺平”之说。聪明智慧的人民就采用搭架晾晒的方法晒谷。看吧,那大大小小的架子上挂着串串金黄色的稻穗,沉甸甸。高增乡的占里侗寨的秋色特别浓厚,数公里的沿河两岸挂满了禾挂,变成了一条黄金链,蔚为壮观。先后获得“中国景观村落”、“中国美丽田园”之称。</p> <p class="ql-block">一年岁岁期盈满,翘首三秋只为收。</p><p class="ql-block">最爱秧苗怀玉籽,稻黍飘香挂河沟。</p> <p class="ql-block">打谷场一响,颗粒全归仓。</p> <p class="ql-block">稻杆变扫把,巧手出精品。</p> <p class="ql-block">男女井。左男女右,是占里神秘生育文化重要的构成之一。传说喝男井水生男孩,喝女井水生女孩。建国以来占里村人口一直控制在八百人左右,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木质榫卯结构,六角形,金字塔状,尖顶,雕梁画栋,颇有艺术造诣。</p> <p class="ql-block">听说小黄村以对歌而闻名,可惜我们不在这里逗留,不能一闻。</p> <p class="ql-block"> 嘭!嘭!嘭!我们闻声而去,只见有妇人在锤布,一上一下,此起彼伏,欢声笑语。浣纱,织布,染色,晾晒,成色紫亮紫亮的。原来他们穿的衣服,都是自己织就的。</p> <p class="ql-block">与小黄村相距五六里地,是黄岗村,隶属黎平县双江镇,黄岗侗寨一个隐藏在深山中的侗族村庄,这里保存着独特完整的侗族文化,这里的人朴素好客。</p> <p class="ql-block"> 丙妹镇大歹村,连绵的大山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原始古朴,遗世独立。人们生活简朴,每天都与大自然为伴,沉浸在幽远宁静的山野田园美景里。至今还完整保存着苗族织锦、苗族刺绣、苗族枫香染、苗族亮布制作等传统技艺,被誉为“山脊上的非遗走廊”</p> <p class="ql-block">幸福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在古朴幽静中,看到这些,心中打翻了五味瓶。</p> <p class="ql-block"> 路上偶遇一家子在卸禾挂,丰收喜悦之情写在脸上。</p> <p class="ql-block"> 风雨桥,又名花桥。是苗族、侗族的著名建筑,既是为了交通便利,遮风挡雨,又是公共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黔东南的秋色写在脸上,写在禾挂中。正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p> <p class="ql-block">感谢阅读!</p> <p class="ql-block">摄影:君子</p><p class="ql-block">编辑文字:君姐</p><p class="ql-block">时间2022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