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巧家县第四中学 王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工作之余,怀着敬仰、好奇和期待的态度捧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因杂务纷扰、闲暇有限,仓促之间暂时读完了上篇的一部分,但即便是这有限的部分,已足足让从教十余年的我数次陷入反省和沉思!</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周密部署、严格执行、平等对待一直是我从教以来最执着的信条,但在阅读此书之后,我猛然察觉,善于发现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最起码的基本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强调:“教师是在和人打交道,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在发现学生不一样的外在表象、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首先,要发现学生不一样的综合外在表象。在教育工作中,最容易引起教师关注和教师们普遍关注的外在表象往往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根据分数的高低将学生划分梯度、定性优良中差,在此后的教学工作中戴着有色眼镜“因材施教”,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会失望而又毫不意外地发现,鲜有“差生”变成“优生”,但总有“优生”在习以为常地享受教师的“优待”中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差生!造成类似教育悲剧的原因不是老师不努力,而是老师因片面关注数字成绩而忽视了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人的多面性”,让成绩处于优势但在德行方面有明显缺失的学生以瑜掩瑕;让更多的在成绩方面并不具备优势的学生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长期边缘化的结果就是自暴自弃、无限滑坡乃至彻底放弃学业。学科成绩固然是学生的外在表象,也理所应当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但和成绩同时存在的学生的喜怒哀乐、语言表达、行为习惯等一样是老师应该发现的重点,因为成绩、情感、语言、行为等各项外在表象构成了一个学生完整的世界,只有发现了综合的外在表现才能为因材施教提供基础。有的学生或许在数学方面比较糟糕,但在写作方面比较见长,有的学生或许在文化科目方面乏善可陈,但在艺术或劳动技能方面业有所专,有的学生调皮好动,但在团队活动中却能表现出独有的号召能力和组织技巧......事实证明,缺点和优点是一个完整的人无法避免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发现缺点的同时肯定优点,才能让每个学生认识和拥有一个健全的自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应当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有每个人的欢乐与苦恼”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教师不仅要发现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更要发现每一个人,要看得见每一位同学渴望被关注的眼神,要尊重每一位同学希望被尊重的心。几乎在每个班的教室里都有这样的学生:他们沉默寡言,不交朋友、不参加集体活动,对自己以外的人和事看似漠不关心,但他们又循规蹈矩,从来不会做迟到、乱丢垃圾这样有损集体利益的事,他们处于个人与班集体的边缘,虽然人在集体,又无法融入集体;也有一些同学为了引起外界的关注往往会做出一些荒诞不经的行为,在极力想要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反而引起集体的反感。类似于这样的同学就是最渴望被发现的人,及时发现并用心关注他们会让我们的集体更加融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其次,要发现学生不一样的行为成因。只要眼中有学生,做到多观察、勤走动就能在短时间内发现每一个人不同的外在表象,但掌握了不同的外在表象不是教育的句号,而是逗号。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人,首先要了解人的心灵!”老师应该继续发现不一样的行为的成因,在知其表象而循其根本的基础上精准施策、因材施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回顾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我曾和全校所有班主任一样面临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一位同学在一学期之内通过抽烟、逃课、打架等种种行为将自身的“毛病”展示得淋漓尽致,面对如此将校纪班规按在地上摩擦的恶劣行为,身为青年班主任的我自然无法容忍,和风细雨的说教之后暴风骤雨式的怒吼依然显得苍白无力!最后家长选择了放弃,辍学这样的结局在我和全体任课教师看来是多么的不出所料!一学期之后,该生又回来了,浑身散发的浓浓烟味依然是当初离开时熟悉的味道,我深信,这个孩子没救了!一段时间之后,该生父亲病逝,我带着学生代表前往祭奠,当我看到他对着客人周到招呼、频频致意的时候,我的内心在怜悯的同时竟迸发出一丝诧异:这个屡教不改、冥顽不灵、轻浮狂躁的孩子竟然也有处事的沉稳、待人的礼貌、事亲的孝心,这些常人拥有的美好品质他一样拥有!到那一天,我才开始真正发现他并走近他的精神世界。屡教不改、冥顽不灵、轻浮狂躁并不是他与生俱来的恶习,亲情的缺失、周围的否认、集体的排斥才是他各种消极表象的根源!我深深地感受到曾经对他实施的一味的立规矩、强执行这样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是多么的简单而又无知!此后,在试图改变他的同时我先让自己、任课教师、同学改变对他的看法和相处的方式,在迟到的包容、关怀和认可中,该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好转,之后顺利毕业并升入高中继续就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有时需要采取暂缓的解决办法,使情感稳定。”当我们发现受教育者浑身都是“问题”的时候,面对这样的表象我们不要急躁,不妨在静下心来详细发现表象背后的原因之后再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发现不同的学生、发现表象的成因,不仅可以让教育者及时挽救迷途中的孩子,更能让我们深刻感悟到“没有一条真理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同样适用。”这一深刻道理,发现完整的个体、走进学生的内心,因材施教的根基莫过于此!</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