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朱子读书法"解读"三龢习字法"

朱国平

<p class="ql-block"><b>以"朱子读书法"解读"三龢习字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孙玫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硕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以"朱子读书法"解读"三龢习字法"</b></p><p class="ql-block"> 习书之乐,更在写字之外。朱国平老师曾说自己在博论课题研究过程中,偶然发现古人的教学方法与自己从实践中来之心得不谋而合,十分惊喜,这就是一种“证道”的乐趣。我从朱师习书以来不过短短一年半而已,却也时不时会意到类似因“相合”而得之乐。比如说,朱熹作为孔子以下第二位“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钱穆语),曾对读书方法做了极为详尽和系统化的论述,影响深远至今。下面就择几处我于学书过程中体味到的“相合之处”,试以“朱子读书法”来给朱老师的“三和习字法”作一粗浅解读。</p> <p class="ql-block"><b>一丶“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从“信任”开始。</b></p><p class="ql-block"> 曾有门生问:“《易》如何读?”朱子答曰:“只要虚心以求其义,不要执己见。读他书亦然。”类似的说法多次出现,如“看书不可将己见硬参入去。须是除了自己所见,看他册子上古人意思如何”、“不可只管守从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p><p class="ql-block"> 去年在图书馆江南文化通识课的书法第一课上,朱老师用了很多时间来讲“信任”的重要性,表面上,这好像与学书法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这恰恰是“三和习字法”最关键的开端。为什么信任很重要?因为我们对书法有太多似是而非的“旧见”,如果不用信任的态度去掉这些“浊水”,</p> <p class="ql-block">就没有地方去容纳新的东西,那么再好的方法,再好的课程和讲解,也就是入耳不入心,并不会真正对自己有帮助。从我自身的体会来看,三和习字法给我带来最重要的两点破“旧见”与立“新意”。</p><p class="ql-block"> 从描摹字形到聚焦动作。“形神兼备”当然是书法艺术的不二准则,形神之间本也是一种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然而在书法教育中,片面重形流弊已久,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都与此有关,对于初学者最有害的陷阱就是描摹字形,以字形临得像作为唯一标准。而三和习字法力破此弊,从关注“挥运”的平衡动作开始,强调临帖重在模仿字迹所提示的书写动作,以训练动作</p> <p class="ql-block">的精准实现字形的精准,以动态生发神采和气韵。学书要有整体性和统一性。书分五体,法有四法,更不消说林林总总的各家流派,当下的书法教材和流行教法,往往在极尽详细分析各种书写技术的同时,不知不觉割裂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三和习字法则强调“道理一也”,方法是统一的,无论临哪一种书体,哪一家字帖,都遵循“看思写记用”的准则,都要注重“停-发”的动作节奏,都应在完整的写字过程中训练笔划,在整体临帖中逐渐一体解决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的问题,在尽早开始的临创结合、完整作品创作中解决有效转化和审美提升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b>二、“只管看,便是法”:以“坚持”求法</b></p><p class="ql-block"> 关于读书方法,虽然朱熹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讲了很多方面,但他又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要先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p><p class="ql-block"> 读书要“晓得”难吗?朱子说“只管看”!学书要“得法”难吗?也不难,“只管写”便罢了。不必理会什么有无天赋、是否专业,先做到“只管写”的“坚持”!</p><p class="ql-block"> 此处之看当然不是过眼不过脑的“看”,而是包含了思考的实践。学习书法也是如此,“写”中包含着观察、揣摩、思考,坚持这样“写”的实践,可得真知,也就是“得法”。朱老师自己就是绝好的标杆,</p> <p class="ql-block">“三和习字法”本就是他多年坚持的艺术和教育实践的产物,他曾戏称自己还是“土鳖一只”,一天也没有学过高深的教育理论,而只是用心、用情专注而行,不断自我总结。其实,这与朱子论“读书须是普遍周满。某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不正是灵犀相通吗?所谓大巧若拙,最笨的方法,指引的可能是最便捷的通道。</p><p class="ql-block"><b>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循“节奏”进步</b></p><p class="ql-block"> 学业的进步当然是长期的过程,因此朱熹说,读书要“宽着期限”,不可责效,但紧接着又说要“紧着课程”,也就是要阶段性设置学习目标,努力</p> <p class="ql-block">实现进步。他特别批评那种读书“从容玩味”的做法,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自怠”之说。他推崇的读书法“譬之煎药,须是以大火煮滚,然后以慢火养之,却不妨”。类似的说法还有:“须是紧着工夫,不可悠悠。又不须忙,只常抖擞得此心醒,则看愈有力”、“读书之法,须是用工去看。先一书费许多工夫,后则无许多矣。始初一书,费十分工夫,后一书费八九分,后则费六七分,又后则四五分矣。”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捕捉到朱子读书法那种张弛有度、循序渐进的“节奏”工夫,这是读书进步的有效方法。</p><p class="ql-block"> 与此相仿,朱老师一面强调要以宽松、闲静的状态学书,不要强求今天的字一定写得比昨天好,</p>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也给书法学习设计了“三和节奏”:入门伊始,从颜鲁公的勤礼碑入手,到智永的真书千字文,再到王羲之的兰亭序,以每天有效临帖1到2小时计,基本三个月左右即可换帖,从楷书到行楷再到行书,这是一个“大火猛攻”的阶段,既完成了“普法”的任务,又可在看得见的成果中极大地增强信心与坚持之动力,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之后开始“慢火养之”:选定“自由恋爱”的对象(选取自己喜欢且适合的某一家)后,专心致志,集中突破<b>。</b></p><p class="ql-block"><b>四、“只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易晓”:由“体悟”深入</b></p><p class="ql-block"> 朱子读书法十分强调“切己体察”:“读书不可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读六经时,只如未有六经,只就自家身上讨道理,其理便</p> <p class="ql-block">易晓”、“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 “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须是晓然无疑,积日既久,当自有见”。</p><p class="ql-block"> 这种“切己体察”的功夫,在三和习字法中就是要将笔法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真切体悟紧密相连,取得自己的理解。这本就是书法的“古法”,朱老师把自己对于笔法的体悟用来自农村生活的“鸡啄米”命名,表达一种“稳准狠”的用笔心得,正是这样一种由“体悟”而深入的示范。只有借助联想和思考的力量,将书法之理内化为自己的体悟,才算是真正深入了。否则便如朱子所说的一类人“但于纸上</p> <p class="ql-block">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他们“读了后全然无事”!学书法若只是机械地模仿接受,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链接生活实践实现理解,那么也就难以进步。 </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读书和习字,在古代文人那里本就是一体之事。由“三和习字法”证“朱子读书法”,可见习字虽是“小技”,然下学可以上达,学书可以求道,不亦乐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