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重要声明:除非特别注明,版权属四海书院,转载请注明出处!<br> 本周内容:索居閒處,沉默寂寥。求古尋論,散慮逍遙。欣奏累遣,戚謝歡招。 索居閒處,沉默寂寥。<br><br>【譯文】離群獨居,悠閒度日,整天不用多費唇舌,清靜無為豈不是好事。<br><br>〖注解〗<br><br>索,蕭索,獨處也。<br><br>居,即處也。《禮記·檀弓》:“離群而索居。”<br><br>閑,有余暇也。<br><br>沉,晦也。<br><br>默,靜也。<br><br>寂寥,空虛之貌。皆所以形容其閑索也。<br><br>〖釋義〗<br><br>索居,出自《禮記 檀弓上》中子夏的“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br><br>閑處,在家閑居,出自《晏子春秋 內篇》:“閑處從容不談議,則疏;出不相揚美,入不相削行,則不與;通國事無論,驕士慢知者,則不朝也。”<br><br>“閑處”屬于在自由天地,不用爲了某些目的而刻意僞裝,其表現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本質,所以儒家倡導“慎獨”。如今很多辛苦勞碌的上班族都期待“索居閑處”的生活,即帶薪休假、宅在某處。<br><br>晚唐著名詩人羅隱的也喜歡這種生活。羅隱本名羅橫,浙江新登人,自小有才,詩文出衆,名氣很大,可惜的是他從二十六歲參加了科舉考試,一直考到三十七歲,結果每次都是榜上無名。考試屢考不中,又逢黃巢起義,羅橫很沮喪,于是改名爲“隱”,意思是老子不玩了,找個地方去隱居。狂傲的羅隱行走江湖七八年,長期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越混越潦倒。有道是物極必反,直到55歲,羅隱終于得到了吳越王錢镠的賞識,謀得了錢塘令的官職。<br><br>羅隱有一首《寄聶尊師》的詩:“欲芟荊棘種交梨,指畫城中日恐遲。安得紫青磨鏡石,與君閑處看榮衰。” 尊師,是舊時對道士的敬稱。交梨,是道教所稱的仙果。磨鏡石,傳說軒轅氏在湖邊鑄鏡事用的石頭。大意似乎是說羅隱想和聶尊師一起隱居修道,在“閑處”冷看世間沈浮。這位充滿神秘感的隱者聶尊師,除了姓氏職業什麽都沒留下,給了後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縱情于山水之中,沈湎于興趣之中,隱逸于詩詞之中,這就是這類索居閑處的隱逸之士所達到的一種境界。<br><br>羅隱像,《唐五代史》記述“隱雖負文稱,然貌古而陋” 沉默,深沉閑靜,一般以《三國志》中陳壽對杜瓊的評價爲其出處:“杜瓊沉默慎密,諸生之純也。”杜瓊是蜀漢官員,善觀天象,從不多說話,喜歡宅在家裏。谯周曾向杜瓊請教谶緯之事,杜瓊預言曹魏終將吞並蜀漢。在一個政權內部爲官,卻預感這個政權要垮台,所以只能在沉默寡言中等待。杜瓊死後,魏軍破蜀,兵臨城下,谯周成功勸說後主劉禅順應天意投降。<br><br>寂寥,空虛無形,出自《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地母。”老子說有這麽一個渾然而成的東西,它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它無色無味無影無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循環運行而永不停息,它是萬物的根本。如果非用語言來表述它,就是道。在“沉默寂寥”這句裏,“寂寥”一詞有恬靜、淡泊之意思。<br><br>從語言表達來看,總體而言,西方人重視直率坦誠,東方人更重視含蓄委婉。中國人一直秉承著“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觀念,不該說的不說,該說的不敢說,總是憋著、繃著、滲著,話到嘴邊還要留一半,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就拐彎抹角,旁敲側擊,指桑罵槐,聲東擊西,真是活受罪。按理說,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近,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流最利于溝通,爲什麽我們偏要搞得這麽擰巴呢?沒辦法,這就是文化傳統,其形成就有悠久的歷史背景,即中國一直以來對言論的極端壓制,不是不想說,而是不能說、不敢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傳統造就了中國人沉默的性格。<br><br>孔子曾教育想要從政的學生子張說:“多聞阙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阙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孔子告訴子張:要想當公務員,必須多聽多看少說話,以免說錯話辦錯事。孔子的這種態度或許取決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孔子自身從政的慘痛經歷。漢代劉向《說苑》中記載:“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由此可見,從周代就開始讓你閉嘴的教育了,就算是金人也能封殺你,你想要交代,就給你膠帶,纏一道不行就纏三道,還在金人的背後刻上字,警示你不要多說話,也不要多管閑事,否則會遭殃。中國明清時期的兒童啓蒙讀物《增廣賢文》中更多是“是非只爲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之類的順口溜。即便在孔子那個年代,也有人明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但是幾千年之後,社會對這個問題的認知程度仍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倒退。<br><br>人們選擇沉默,是由于對開口之後效果的失望或後果的恐懼,而反過來,人們的沉默使政權更加有恃無恐地進行言論壓制,導致權力失去監督,阻礙社會的文明開放進程。捷克前總統哈維爾曾說過:“沉默的大多數,才是權力蠻橫得以暢通無阻的深層原因。”<br><br><br><br>求古尋論,散慮逍遙。<br><br>【譯文】想想古人的話,翻翻古人的書,消除往日的憂慮,樂得逍遙舒服。<br><br>〖注解〗<br><br>求,覓也。<br><br>古,往世也。<br><br>尋,即求也。<br><br>論,辨議也。<br><br>散,解也。<br><br>慮,思也。<br><br>逍遙,遊息也。《詩·小雅》:“于焉逍遙。”<br><br>〖釋義〗<br><br>論,指主張、學說;分析和說明事理的話或文章。“求古尋論”的意思是:隱居也不能放松學習,要多讀歷史,探求古代人和事,學習古人的學說或文章。<br><br>中國有太長的歷史,在歷史上留下名號、事迹、言論的人物多得數不清,歷史典籍資料浩如煙海。正因爲有這麽豐富的資料,中國人才有了從古人那裏學習經驗的基礎。求古尋論這種學習方式很早就有了,《論語》中說:“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孔子說自己只傳承前人,不妄加解釋,對于古人的經驗教訓要得到證實才接受,個人的人生志向就是能夠成爲老彭那樣的人。<br><br>學道理、寫文章應該講究創新,社會發展也大體如此。“以史爲鑒,可以知興替”這一結論的得出,源于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的前進模式,基本上是在簡單重複,很少進行根本性的制度創新,前進和上升的幅度太小。過于悠久的歷史深深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歷代統治者都無法跳出傳統的窠臼,從而設計實施一套全新的國家治理機制,而美國只有二百多年歷史,卻能夠在沒有歷史經驗可循的情況下,跳出利益集團的羁絆,從保障全體公民利益的角度設計了一套比較科學的國家治理模式,在極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國強民富。科技是一種生産力,制度才是第一生産力。<br><br>對歷史的記載和解讀往往是以當前的現實生活作爲其參照系,過去只有和當前的視域相重合的時候,才爲人所理解,正如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所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是爲現實服務而存在的,求古尋論的目的是爲了找到歷史上與自己經曆契合的人和事。對于無數在歷史中寂寂無名的匆匆過客來說,終難走出這樣的怪圈:“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阙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而歷史的相似也總是驚人的。<br><br>散慮,驅散心中的憂慮之類的念頭;逍遙,優遊自得;安閑自在。這個詞似出自《逍遙遊》:“彷徨乎無爲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 莊子主張順其自然,超脫于現實,不滯于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的最高境界。一棵樹的價值和一個人的價值是一樣的,放到一個大的空間範圍去考慮,沒用的大樹、平凡的人生反而更能體現作爲樹、作爲人的價值,自然而然的生存方式才能夠獲得充分的自由,只有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br><br>沒有了憂慮,自然會逍遙,但世上能夠如莊子那樣超脫的能有幾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希望得到的利益,有無法擺脫的束縛和難以抵禦的誘惑,難免就有各種患得患失的憂慮,即便是皇帝,也有無法解決的問題,無法真正逍遙自在。所以,只能想想辦法,排解一點憂慮,獲得一點逍遙。有什麽辦法呢?辦法很多,雖然都治標不治本,但能求得一時的輕松也就夠了。<br><br><br><br>欣奏累遣,慼謝歡招。<br><br>【譯文】輕松的事湊到一起,費力的事丟在一邊,消除不盡的煩惱,得來無限的快樂。<br><br>〖注解〗<br><br>欣,喜也。<br><br>奏,進也。<br><br>累,挂系也。<br><br>遣,驅之使去也。<br><br>慼,憂也。<br><br>謝,絕之也。<br><br>歡,亦喜也。<br><br>招,召之使來也。<br><br>承上節而言。甘恬退而即林臯者,處于蕭索閑散之地,沉靜晦默,虛空無人,蓋遠于朝市之喧雜也。乃以其暇日,考求往世典籍,搜尋辨論,以解散其思慮,而逍遙自適其心。則日進于欣喜,而凡可歡者,皆召之而使來;至于可憂之事,一無挂系于中,皆驅之使去而謝絕之。蓋辭位則無憂國憂民之衷,而但有林臯可悅之趣也。<br><br>〖釋義〗<br><br>這兩句的意思差不多,說的還是隱居的幸福生活:喜悅增加,煩惱減少;憂愁消退,快樂來了。如果用歌來唱的話,應該是這樣的:“人生自古,就有許多愁和苦,請你多一些開心少一些煩惱。祝你平安噢祝你平安,讓那歡樂圍繞在你身邊……”<br><br>這兩句用詞比較平,意思比較白,語境比較淡,也沒有什麽來源、典故可談,除了對仗還勉強算工整之外,沒有什麽出彩的地方:八個字,四個詞,有三個詞在衆多歷代典籍中難覓蹤迹,只有“累遣”一詞可以找到幾處應用,多爲“屢次派遣”之意,讀音也不一樣,而作爲“消除煩惱”這個意思,只出現在南唐徐铉的《與中書官員祭江學士文》中:“形忘累遣,情深分密。杯酒痛飲,光陰一擲。豈料歡遊,遽分今昔。”估計周興嗣寫到這的時候也有點疲沓,開始應付差事了。其實,從寫隱居這一部分開始,水准就開始下降了。<br><br>從古至今,人們都希望煩惱少少快樂多多,爲了這一目標,我們對各種可以使我們快樂的事物進行著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即便成功了,也只能帶來片刻的歡愉。我們常常感覺到快樂總是別人的,自己什麽都沒有,而別人的快樂又無從獲取,就算快樂可以用貨幣計價、在商場出售,大多數人也會因價格太高而不快樂。事情不輪到自己頭上,你永遠也無法體會,作爲一種主觀感受,世上沒有絕對的快樂。事若求全何所樂?惟有欲望的降低和心靈的平靜才能體驗到淡然而悠長的愉悅。君子藏器于身,只有身上還有嘴巴、眼睛等可以表達快樂的器具,就在該樂的時候咧開嘴巴、眯起眼睛,痛快地樂一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