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宛如风云

瞬间风过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往事宛如风云</b></h1><p class="ql-block">——《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p> <h3>只是因为在电视上多看了你一眼——我是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上网去把全部48集都看完了。我一般不爱看“主旋律”的东西,但这部电视剧太能勾起我往昔的记忆了!<br>电视剧开始的1976年,我正在安徽农村插队,真正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那年二月我回家过年,一到长途汽车站便惊异怎么有这么多的人佩戴黑纱。待进入省会合肥,沿途见了许多标语和诗词,才知道是悼念逝世不久的周恩来总理。</h3> 我从芜湖转乘长江客轮,在船上与人闲聊,谈及谁继任总理之事, 我大大咧咧地说:“当然是邓小平!他留过法,与周有类似的经历,也有资历和能力。”此刻周围陡然静寂,我还颇为得意。回到上海家中,弟弟立即告之“邓出事了”。我不禁为我的船上之言出冷汗。幸好当时人心所向都在邓小平一边,否则若有人告发,我危矣!<br>那年秋天,事多,事大。我感到中国将有变化了。<br>邓再次出山,带来的竟是转折。我是77年恢复高考的直接受益者(以我的情商和关系学的糟糕水平休想“推荐”上大学!)。我从电视剧中才知道,那年恢复高考的意见,是在邓召开的教育座谈会上提出的。那么火急火燎、一波三折,终由他涉险拍板。他放低招生门槛,等于大赦草根知青。据说印试卷的纸张不够,他竟下令调用印毛泽东著作的纸张。没邓公,何来我等77届学子的今天! 高考第一场于1977年12月10日八时开始,我的粉红色准考证上的号码是00969。那年安徽的作文题两选一。一题为: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谈起;一题为:紧跟华主席,永唱东方红。我选做前者。现任总理李克强插队的地方是我的邻县,他也参加了77年的高考,和我用的是同一张试卷。不知他作文选做了哪一题。我是1978年2月下旬进入大学,进行了两周的军训后,于3月10日正式开始学习。<br>上了大学便结束了我的知青生涯。我的知青经历虽不长,但刻骨铭心。当知青那些日子,吃了一些苦,受到不少欺负,但也不时得到他人的帮助。特别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相互照顾。我出外只要见到有知青点,饿了总有饭吃,晚了总有地方睡,尤其是见了来自同城的知青。所以我至今视天下的知青为兄弟姐妹。我极少流泪,但每当读到或看到知青的苦难故事就会哭泣。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上大学后不久,在邓公的干预下,绝大多数的知青终于如愿地回城了。尽管他们中的很多以后的生活还很坎坷,但他也算尽力了,也算有恩于咱们知青的吧!<br> 还有农民。几年知青生活,让我略微了解了农村并开始同情农民。最使我惊愕的是,种粮食的人竟会没粮食吃!我插队的安徽村庄,60年代初饿死了四分之三的人口。在鼓吹学大寨那几年,我经常见到小学生书包里放个碗,中午放学时来讨饭。我便在一首小诗中愤愤不平地写道:“大喇叭里洪亮的声音,走过讨饭的儿童。”我曾担任大队林场会计,在我接受前任的账目时,账上计有收入124.81元,支出113.02元,只余11.79元。在我上大学期间,农村进行了改革。情况怎样我虽然不甚了解,但肯定在好转。例如,买粮食和食品终于不要粮票了。1982年毕业后我一度在毗邻凤阳的学校任教,已经见不到讨饭的农民了。他们开始背着化肥袋装的行李走向城市寻找打工之路,与我们知青数年前涌入农村的镜像交替,恍如隔世。 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实际上是从农村开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我只为当年可怜的农民能过上衣食不愁的日子而高兴。 <h5></h5><h3>电视剧中邓小平的黄山之行我看得特别带劲。因为当年在黄山我与邓仅咫尺之遥。1979年暑假我和同学去黄山旅游。原定7月14日乘车前往,但因邓在黄山的缘故,车被禁行,黄山因此还封了山。复旦大学几个学生从后山偷偷上山见到了邓并签名、交谈。邓得知封山的事后,下令开禁。所以我在第二天得以到达黄山。到后不久,见邓的车队从云谷寺驶下温泉。第二天(7月16日)上午在黄山山麓我见到了邓。下面抄自我当天的日记: </h3><h5><font color="#167efb">16日, 星期一, 晴。<br></font><font color="#167efb">今天邓副主席要离黄山。我们随着人流前去观瀑楼附近。邓车队驶进人群,邓由万里陪同下来与群众见面,并打算在夹道欢迎中步行一段路,后因秩序太乱,只得上车驶去。与邓同来黄山游玩的有卓琳女士、邓的三个女儿及其外孙、外孙女。</font></h5>解释一下:“秩序太乱”是指邓快走到我这儿时,人们开始围涌上去,还有不少人举起相机要拍邓。便衣保镖见状,以不可思议的敏捷将邓送入面包车,车急驶下山。<br> 电视剧以1984年国庆阅兵和游行为尾声。即使从那时算起,至今已有三十年了。斯人已去,风云犹在。无数个人的亲身经历,汇集起来就是一段真实的历史。<div><h5> 写于2014年9月</h5><h5> </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