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二十大,科普向未来——航模科技飞入吴集小学校园

淮安市袁集中心小学 袁永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遂古之初,谁传道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下未形,何由考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日月安属?列星安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明及晦,所行几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屈原《天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航空时事</b></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成功。</p><p class="ql-block"> 这份成功,承载着中国人对日月星辰、广袤空间的幻想,对振兴中华、民族复兴的追求。这份成功,来自党对航天事业的坚强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为建设航天强国谋篇布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到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卫星导航等重大科技成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问天梦起</b></p> <p class="ql-block">  科技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感受科技的智慧和魅力,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造的兴趣。2022年11月1日,学校特邀淮安市航模爱好者学会会员梁卫波先生到吴集中心小学开展了一场飞机航模展览。</p><p class="ql-block">  航模是一项深受青少年喜爱的活动,航模进校园是一次趣味横生的科普教育,梁先生向同学们科普了飞机航模的基础知识,他用生动的语言把飞机航模的基本构造和飞机之所以能在天空中自由飞行的秘密一一介绍,大家听的津津有味,无不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听了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同时在心中也种下了航天梦,问天梦想就从这里启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筑梦苍穹</b></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航展,同学们跃跃欲试,忍不住想亲手实操,大家围坐一起,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橡筋动力直升机、模型飞机、扑翼机、伞翼机、电动自由飞机的制作。在实践中,同学们动手又动脑,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是在活动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形成了自立、自强、自信的品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寻梦星空</b></p>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定能开创航天新纪元。本次活动,弘扬了科学精神、普及了科学知识,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活动中,学生们建立了航空情结,放飞了航空梦想。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获了航空知识与快乐,同时种下航空梦,为未来实现强国梦、航空梦贡献属于自己的智慧与力量。<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日问天少年,明日少年问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日寻梦星空,明日问鼎苍穹!</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古今梦话</b></p> 人类自古以来就幻想着飞行。昆虫、鸟禽、风吹起树叶和上升的炊烟,都曾引起过人类飞行的遐想。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记载着后羿的妻子嫦娥偷食了长生药而飞上月宫的美妙故事。这反映了古人对飞行的追求和向往。<br> 在载人的航空器出现之前,人类就创造了许多能飞行的航空模型,不断地探索着飞行的奥秘。<br> 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制作出能飞的木鸟模型。<br> 《韩非子》中记载着:“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宋朝李鸢等人编的《太平御览》中也有“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的记载。<br>  另外,还制作出种类繁多的孔明灯、风筝和竹蜻蜒等。<br>  唐代以后,我国的风筝传到国外,在世界上流传开来。西方有人用风筝做飞行试验,探索制造飞机的可能。<br>  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他们的飞机在1903年12月17日试飞成功。他们就是先用大风筝进行种种试验,然后制造出滑翔机,解决了升降、平衡、转弯等问题,最后才把飞机制造成功的。<br>  飞机发明之前,航空模型具有强烈的探索性质,在飞机发明之后,航空模型仍然是研究航空科学的必要工具。<br>  每一种新飞机的试制,都要先在风洞里用模型进行试验,甚至连航天飞机这样先进的航空器,也要经过模型试验阶段,取得必要的数据,才能获得成功。<br>  我国汉代就有用风筝测量距离和传递信息的。随着航空模型的发展,特别是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的日臻完善,航空模型的用途越来越广泛。<br>  军事中,可以利用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作为部队和民兵对空射击训练的靶机。在训练的时候,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控制航模靶机完成直线飞行、转弯、上升、俯冲等飞行动作,甚至在靶机上完成空投降落伞、发射模型火箭、投放炸弹、施放拖靶等特技动作。在实弹射击时候,可以在航模靶机尾部几十米远处拖拽一个彩色靶袋,以靶袋作为目标,避免击毁靶机。<br>  还可完成拍摄任务,在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上装上摄影机,就可以对地面进行航空摄影,拍摄一些人们不容易接近的野生动植物,甚至可以拍摄一些危险性很大的惊险镜头或战斗场面等。<br>  农业上,可以利用航模飞机携带农药灭虫,例如植保机、利用航模飞机拖一根尼龙线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然后换成钢索,进行高山架线。还可以利用航模飞机飞入云层,施放催化剂,进行人工降雨等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航天科普</b></p> <p class="ql-block">摘星揽月上九天,中国航空新纪元。</p><p class="ql-block">神舟一号飞船: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p><p class="ql-block">神舟二号飞船: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舟三号飞船:成功搭载“模拟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舟四号飞船:创造低温发射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舟五号飞船:圆中国人的飞天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舟六号飞船:真正尝试太空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舟七号飞船:第一次成功空间出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对接实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舟九号飞船:首次实现地空运输补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舟十号飞船:首次应用性飞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舟十一号飞船:首次进行太空长期驻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神舟十二号飞船: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神州十三号飞船:首次与三舱组合体自主快速径向交会对接</p><p class="ql-block">神州十四号飞船:配合问天、梦天实验舱与核心舱的交会对接和转位</p><p class="ql-block">神州十五号飞船:载人飞行任务进入全面准备阶段</p> 编辑:袁永珍<div>校审:卜贤栋</div><div>核发:张则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