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苏辛,宋朝豪放派的两座高峰,一个开创即是巅峰,一个将巅峰推向极致。</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大宋最有趣的灵魂。四十三岁前,过得顺风顺水,后因“乌台诗案”屡遭贬谪。面对人生浮沉,境遇起落,苏东坡却都是始终如一的豁达乐观。</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南宋最悲壮的高山。生逢乱世,空有一身铁胆,满腔热血,却只能眼看山河破碎,报国无门。即便如此,他却从不认命,醉里梦中永远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壮志雄心。</p><p class="ql-block"> 他们有着不同的命运,但在困境中孑然一身,傲然独立,横渡风雨,不改初心。如今,他们人已远去,但留下的一篇篇绝世诗文,却仍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p><p class="ql-block"> 请以“我心中的________”为题,写一写你心中的苏轼或辛弃疾,可用上所学的诗词文,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500字左右。</p> 苏轼篇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9.1李伟伟</p><p class="ql-block"> 响彻铜琶,千古大江东去,吹残铁笛,一生孤雁南飞。这是一个强悍却如此贫瘠的时代,一个可以玩弄太多文人雅士与股掌之间的时代。他却敢以瘦弱的身躯去撞击黑暗社会,他以他的才华、渊博、超逸,留下了一段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初品苏轼,读到的是“千骑卷平冈”的壮观景象。望见他策马飞奔像狂风般越过山冈原野,挽弓劲射,虽鬓角微霜,却道那又何妨?暂且看我少年狂。于是老夫狂傲的形象便在心里生了根,我想象着他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英勇豪迈。而现实却不尽人意,乌台诗案的阴云笼罩了他,伴君如伴虎应了那句“一朝得意,一朝失意。”一夕获罪,他被贬到了千里之外的黄州。真是高处不胜寒,可怜他一身才华,满腔热血却无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 再品苏轼,他褪去了一身狂气,于西湖种柳,于赤壁泛舟,话清风明月,做野鹤闲云。我不禁讶异于他的坦荡从容,仕途受挫,抱负难展,他却没有自此消沉,而是随遇而安,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觉得“此心安处是吾乡”,即使后来被放逐海南也能“我本儋耳氏,寄生西惠州。”我曾惊艳于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也曾被他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折服,从荣华轩冕走向竹杖芒鞋是何等洒脱的胸襟?且淘淘,乐尽天真,一笑作春温。彼时的苏轼是我心中飘然出世的苏仙。</p><p class="ql-block"> 然而当我深深地品读苏轼时,我才明白他也有“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情思;有“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情愿;有“若待得君来向此 ,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簇簇”的情冷。纵使有种种,他仍旧怀着有情的抱负面对生活百态。叹道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悟得人间有味是清欢,终得精神自由,最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仔细想来,这才是苏轼真正的人格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我望见他一身素衣,于东坡雪堂,对一张案,一壶酒,一窗风景。他是人,却胜似神仙。</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苏轼 </p><p class="ql-block"> 9.2李梦祥</p><p class="ql-block"> 一身素衣穿梭于北宋市井与阡陌之间, 他泼墨挥毫,倾吐无尽豪言;他书写诗赋,连月光的倩影也显得逊色;他离开朝廷所过之处,却也留下他乐观寻乐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在失意落寞时,他独自仰望空中一轮残月,写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抒发“有恨无人省”的孤寂和孤高自诩的情怀;在中秋佳节时,他饮下一杯清酒,对月写下“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绝妙佳句,书写,报国的渴望和无尽的惆怅;在夜深人静却辗转难眠时,他同志有一同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夜色,抒发赏月散步的悠闲快乐和“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之被贬的悲伤。</p><p class="ql-block"> 一介书生文官,爱国使其热血澎湃,所以年已老但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大笔挥洒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字里行间流露着渴望为国效命,杀敌报国的情感。虽有远大抱负却难以实现,在一贬在贬的人生仕途中,道路坎坷,“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的感慨道尽壮志难酬的辛酸。</p><p class="ql-block"> 一生仕途坎坷,虽有悲伤却也乐观,正如其“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平淡从容,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一蓑烟雨任平生”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少些烦恼,多些宁静与快乐,纵使平生坎坎坷坷,却也磨灭不了他如炬的目光与目光中的豪情。</p><p class="ql-block">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千古以来,拓生平磨难于足下,以墨色挥洒出心胸与壮志,而留千古之绝唱者,苏东坡是也!</p> <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9.2王璇</p><p class="ql-block"> 我,苏轼,人们也叫我苏东坡,话说人人都称我是“大文豪”。但我这一生不是在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是我苏轼性子乐观,怎么会被这区区贬谪之苦打倒呢,即使被贬,我也可以从不同地方寻乐,现代文学家余光中,都描述我称:“苏东坡,是一个很好的朋友。”谬赞了谬赞了,这样看来,我这为人还不挺不错的嘛。</p><p class="ql-block"> 我这个平淡的名字,却在历史上成就了一番不朽的功绩。我有个和我同有着不朽的功绩弟弟和爹爹。我们共同并称为“三苏”,也稳居“唐宋八大家”之中,但最有出息的定数我弟弟苏辙。我有个不太靠谱的爹,他为了考试拉着我和弟弟一起,结果我俩考中了,我爹落榜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曹臣所编的《舌华录》中记录:一日,我在饭后散步,拍拍肚子,问道:“此中所装何物?”两位侍女一前一后答曰“满是文章。”“全是智慧。”我摇了摇头,这是,爱妾朝云回答“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便逗的我捧腹大笑。</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在不靠谱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一直从都城边到边角海南,但在这瞻州我培养出了第一位进士—姜君弼。这一路我称之为被贬进程,首先被贬到黄州,却不料当地猪肉没人要,但经过我一手料理,成功成就了如今现代的一道名菜—东坡肉。但自己却吃出了红眼病,但我是苏轼啊,即便医生签订万嘱咐,但我在《东坡志林》中表示“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意思是我听进去了,但嘴不听我的。</p><p class="ql-block">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由于得知前同事张怀民也同时被贬到此处,便拉着他一起月下散步,落得空闲,但我被贬之程绝不止步于此,于是我又被贬到了杭州,那时著名景点西湖却是一个人人闲的“臭水沟”。介时由我带领重筑苏堤,才有了后来的美景。我还进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免费为人看病,我这人真是有审美,有爱心,结果又被贬了。</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称我为“月光族”,但我觉得称我为“啃弟族”更为恰当。我与子由的通信中,通常以色列开头以及结尾有时还得靠弟弟捞我要不怎么说,我们爷仨说苏辙最争气,硬是做到了宰相。在乌台诗案被贬入狱的时候子由上书皇帝,愿用自己的官职来替我赎罪,后来我出狱,结果拉他一同下水被贬。我最后见到子由是在被贬海南之时,那时竟不知那是最后一面。临终前还是未能再见子由一面,后来子由写下。“手足之爱,平生一人。”真觉得子由是这世上最好的弟弟。</p><p class="ql-block"> 我苏轼这一生,虽然一直被贬,但我收获了亲情,友情,爱情。我的一派作风是豪放,我这一生过的潇洒,面对坎坷也仍不断突破,这就是我苏轼。</p> <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9.2曹俊琪</p><p class="ql-block"> 苏轼,一代豪杰,既是文学大家,在书法上也不输分毫,厨艺方面也颇有成就。被人们誉为“诗豪”。</p><p class="ql-block"> 他虽有豪情壮志、为国效力知心,却屡遭不顺生活坎坷。起初他是人口中的“骄人”,文才出众,与弟弟苏辙也是兄弟情深,可好景不长没多久,就因“乌台诗案”被暗算入狱,这一代天骄就被如此埋没,苏辙为了救哥哥,宁可不要官职。苏轼出狱后被贬他的诗无不体现他想回廷中做官的豪壮气概,可怜却次次不如意,后来他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方巾,穿上了芒鞋短褂,筑水坝,建鱼池,请教老农喂养牲口,让苏轼变成了苏东坡。</p><p class="ql-block"> 可生活却每每不尽人意,但苏轼要隐居想过“淡而有味”的生活之时,神宗死后太后就让保守派的司马光复位,短短几个月苏轼的人生得到了大反转,从要隐居一跃升为三品大官,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后来却屡屡遭排挤,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但却能造福百姓。</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史上苏轼是无可争议的巅峰,是一个令人景仰的大文豪,是名颂千古的大才子。在生活上他能看清一切生命坎坷,淡然如世,将那些悲伤都化成了诗,苏轼的一生是充满矛盾,饱经忧患、丰富多彩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他心怀大志有文采,有梦想,有抱负,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是有许多不如意,却总能坦然面对,乐观豁达,这可能就是他的独特之处吧!</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9.1李娜</p><p class="ql-block"> “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是黄庭坚心中的苏轼; “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是赵祯心中的苏轼;“东坡内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复见!”是黄锦祥心中的苏轼; “人赏东坡粗豪,吾赏东坡韶秀。”是周济的苏轼……而我心中的苏轼大气洒脱,豪迈率真。顺境中,积极用世,心系天下,逆境中,旷达乐观,坦然面对。无论何时,都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适。</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三起三落”。苏轼二十二为参加科举 考试后便名震京师,步入仕连后逐步受到重用;苏轼反对变法,因“乌台诗案"被败去黄州;新法废后,司马光成为宰相,苏东坡东山再起,升为正三品官员,苏轼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辞外放; 苏东坡再回朝庭、职位频繁调动;等到宋哲宗新亲政时,苏东坡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儋州。</p><p class="ql-block"> 纵然使一生坎坷,但他心里的光永远不会熄灭。《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试问岭南应不好,却迫:此心安处是吾乡。” 告诉我们:真正的安顿,是内心的安顿。心若没有归宿,到哪里都是流浪。《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回首向来萧瑟外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告诉我们:人生的风雨和自然界中的风雨没有不同,都是一会晴天,一会雨天,习惯就好,看开就行。《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当局有迷,旁观者清。要着清事物的全貌,必须从情境中跳脱出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看。《水调歌头·明月儿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告诉我们:反者道之动,万事万物都在发展变化中管往复循环。自然亦是,人亦是,不苛求圆满,便灵智慧。《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鼻沙洲冷。”告诉我们: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商尚者的墓志铭。一身傲骨,势必要承受孤独,遭受报复打击,历尽劫难。《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中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的苏轼,有男儿至死是少年的超然。</p><p class="ql-block"> 生命需要一份超然,岁月也需要一份从荣。年少时拿得起,年老时放得下。岁月的无情,终会被一个人的超然所融化。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在苏轼的身上,有道家的顺应自然,有儒家的积极进取,也有佛家的放下和解脱。少年时酒脱,中年时通透,老年时超然。</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我心中的苏轼。</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9.2董仁慧 </p><p class="ql-block"> 梦回北宋,道中遇雨,唯见一人,目光深邃,丰神俊朗,竹杖芒鞋,不觉风雨,谈笑自若。 </p><p class="ql-block"> 故事的一开始 ,只不过是一位来自四川眉山的青年才俊。 他生于名门世家,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在文学上有颇深的造诣。而他也不负所望,于是乎,后来的北宋里,历史的长河里,便都有了他的身影。那身影历经千年而不倒。 </p><p class="ql-block"> 他于年幼时便表现出了超高的文学天赋,他诗,词,书,画皆工,而后来又考取进士第二名,可这第二名当的也确实委屈。当时的考官是欧阳修与梅尧臣因为他写的太好,所以欧阳修认为或许是曾巩的,而曾巩又是他的学生所以只给他判了个第二名。等知道人名时,欧阳修急忙禀告皇上,对苏轼大大夸赞,赞他的思想清晰,赞他的思维逻辑,说他将来绝对了不起。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p><p class="ql-block"> 他总是在贬官的路上,但他的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仕途坎坷的他,始终保持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的心态。他是陶渊明的粉丝,一直向往淡泊名利,波澜不惊的生活。他被贬黄州人尽皆知,虽然他是乐观主义者,但他经历人生的起落也难免感伤,乌台诗案曾让他一度认为人生就此结束。 </p><p class="ql-block"> 可他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的恍惚,有“寂寞沙洲冷”的凄凉,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哀思,也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 </p><p class="ql-block"> 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他知道后人对他的赞赏吗?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在我心中,是一位盖世英雄。</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苏轼 </p><p class="ql-block"> 9.1朱巧云</p><p class="ql-block"> 我问苏轼是谁?有人说苏轼不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诗人?还有人说是发明出东坡肉的苏东坡吧。但在我心里他并不只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对酒当歌,人生几许。曾经的曾经有多少无法思念的人不能再相见。在中秋佳节,只能向那皎洁的月光诉说那无尽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那离愁和相思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中秋之夜本是美好的佳节,可在这花好月圆之时,他自己却一个人独自坐在清冷的月光下,看着皎洁的明月感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后他在忧伤寄情于明月,倾诉着自己内心的美好祝愿。几许清风拂过,皎洁的月光与满天的星星点点,就这样点缀在苏轼头顶的天空上。在我的心中苏轼在这时是凄凉的孤独的。</p><p class="ql-block"> 他短暂的一生是曲折多难的,但苏轼却从未消极过。即使朝廷乌烟瘴气,却也没掩去他的才华横溢。即使世俗再浑浊不堪,也没遮住他的万丈光芒。我心中的苏轼豁达乐观,淡泊豪迈,会在困难和逆境中英勇向前。</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9.1石祝龙</p><p class="ql-block">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眉州人,曾经担任过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位,反来因为党争多次遇贬职。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都是宋诗的代表;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皆是宋词的先锋。</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诗词在风格上与李白、李清照不同。李白是唐代浪漫诗人的代表,一生崇尚自由,所以太白的诗是美妙,充满丰满富美好想象和浪漫自然的:李清照晚年凄凉,故而她的词大多是弥漫若颠市流离的悲惨氛围。而苏轼则与他们不同,苏轼生活在战争不断,杀戮甚多的时代,创作的诗词多是风格豪迈,具有无限英雄气概和雄心壮志的著作。</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生活在战乱年代,却有豁达乐观的心态,是一个为百姓积极着想的人,就算是身处困境,在政务闲余之时,也会通过写诗作词取乐。在看到四湖壮美秀丽的景色时,他会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流芳于世,品后余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对亲情的渴望与珍惜,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在大雨匆匆而下时,他会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表达了自己豁达的心胸与平静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表现了他孤高自许,蔑视流俗,孤寂和高洁自许;《记承天青寺夜南游》表明了他壮心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达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定风波》写出了他风趣幽默,胸怀胆荡,乐观旷达,顺境不骄,逆境不惧的伟大胸襟。</p><p class="ql-block"> 我看,苏轼这种伟大文学家,并没有完全离去,还有成千上万的后人以他为学习的榜样,将他铭刻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9.1梁心洁</p><p class="ql-block"> 苏轼大概是我最喜欢的词人了。</p><p class="ql-block"> 但在之前并非如此。</p><p class="ql-block"> 在以前,我心中的苏轼大抵就是一个一大把年纪还纳个比自己小近三十岁的妾的花心老头,毕竟除了两任妻子外,他纳妾无数,可谓无比风流。</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读了一个故事,苏轼去王安石府上找王安石,问道:“秃驴在否?”王安石生气道:“不在,东坡啃草去了。”这个故事让我觉得他也许不止是一个好色的老头,可能也是个好玩的老头。</p><p class="ql-block"> “风吹落叶舞晴空,我凑狂歌唤英雄。”让我得知他并不一直是个老头,他也有着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也有一心闯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的勇气。这时我才惊觉,他并不一直都是"竹杖芒鞋”的,他也有"聊发少年狂”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便开始好奇,是什么让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老头。后来才知原来是乌台诗案。</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就被贬了。</p><p class="ql-block"> 被贬到了黄州,他也曾郁郁不满,但终是看开,老老实实地继续过日子。</p><p class="ql-block">简直乐观得不像话。</p><p class="ql-block"> 但他不就是这样,放荡不羁,无拘无束,朝廷之下的人间才是他的真正的归属,这才是苏轼,我喜欢的苏轼,我心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老夫聊发少年狂”,谁能想到这个自称老夫的家伙写这首词时只有三十八岁呢。</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9.1周嘉妮</p><p class="ql-block">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p><p class="ql-block">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高树红消梨,小池白芙蕖。常呼赤脚婢,雨中撷同蔬”,这首诗便是苏轼对家的描绘。父亲苏洵常常游学在外,家庭教育的责任便落在母亲程氏的身上。她知书明理,善学善教,常常利用古文古人教导孩子。有一次,她教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名士,学问气节皆受散重。读后苏轼问:“如果我做范滂这样的人,母亲答应吗?”程氏夫人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年少的苏轼就立下远大志向,为理想而奋斗。</p><p class="ql-block"> 1061年制科考试,入第三等,“百年第一”,欧阳修称其“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神宗称其“天下奇才”。1057年,22岁考中进士,才华出众,年少成名。1074年因不满王安石的革新手段,自请离京,次年冬天打猎时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写壮观场面“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千骑卷平冈。”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后来中秋佳节,兼怀子由,感慨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人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使其思念之情更加浓厚。到后来,苏轼一贬再贬,才华通天却三次被贬,但是,谁人不爱苏东坡?</p><p class="ql-block"> 《定风波》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仕途不济,官场诗意,苏轼醉归遇雨,借此抒怀虽属屡遭挫折但却笑傲风雨的豁达胸怀,经历过这么大事件的人却还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不屈不挠,是多么伟大。我心中的苏轼啊。</p> <p class="ql-block"> 我心目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9.1李雨晴</p><p class="ql-block">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仰望天空,便能想出如此豪言壮语,没错,这就是苏轼。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束璀璨的星辉。</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在那个‘‘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年代,二十一岁便考中了进士。其笔下气势恢弘的诗句如拔地而起的高山;豁达乐观的诗句如奔腾不息的江流;豪放洒脱的诗句如展翅云间的雄鹰。令我赞叹不已。每次读他的诗句,都能感觉到他用跃动的笔尖,在诉说着自己不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在‘‘乌台诗案”后,屡次遭到贬官,辗转各地,期间自己就如同飘零的落叶,随风飘荡。但即便如此,他仍以酒为伴,以美食为乐,如至今家喻户晓的东坡肉,就是他的名菜。面对生活上的挫折、朝廷的腐败、流离的愁苦,依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淡泊名利,又渴望报效祖国。内心忧愁,而又知足常乐。在我的心目中,他四海为家不无家,随遇而安不苟安。</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目中,苏轼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即使遭到贬官,仍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着‘‘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豪迈,又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在我心目中,他心系国家人民,他有着勇敢无畏,乐于奉献精神。是我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没错,这就是苏轼,是我心目中那个豪放乐观,忧国忧民的人,是我心中一束璀璨的星辉 。</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苏轼</p><p class="ql-block"> 9.2陈雨霏</p><p class="ql-block"> 是谁,在寒风中一次次跌倒,在黑夜中一次次迷茫?</p><p class="ql-block"> 是谁,用那坚定的态度昂然起立? 是那个横看成林侧成峰的游人吗?</p><p class="ql-block">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鸦吗?是那个咏叹 大江东流的行人吗?</p><p class="ql-block"> 是苏轼,他伴着涓涓细泉,赏着竹林枫叶,在那萧生之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相辉映… … </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人生一波三折,这何尝不让人感叹!他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一生都在颠簸流离中度过。想当年乌台诗案,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遂写文章暗讽,却差点被砍去头颅!在狱中,他写下“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可见得他与苏辙的兄弟情谊!后来,他被贬于黄州期间,写下了“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千古名句,苏轼的孤独可想而知?但他却满心的高洁,蔑视流俗,可见他的精神之坚?</p><p class="ql-block"> 被贬惠州时期,他能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样的诗句,苏轼沉醉佳景,饮甘止渴,似乎被贬已是朝夕往事,不妨悟到他的心态之静,作风之悠。</p><p class="ql-block">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苏轼被贬儋州期限已至,写下这诗来留念海南人民。苏轼一生三贬,却将它们作为人之常情来对待。尽管路途有多艰难,但仍保持沉着平静,积极,乐观的心态,这绝非常人之有。</p><p class="ql-block"> “有山就能翻,有河就能渡”苏轼用一生去诠释,比起躲避暴雨,不如做雨中舞蹈的那朵花,至终散发着无比清香!他在逆境中乐观,在黑暗中寻光,在精神上屹立不倒,这是我心中的苏轼! </p> 辛弃疾篇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9.2陈莹莹 </p><p class="ql-block"> 南宋时,一个词人以盖世英雄的身份闯入词坛,用刀用剑刻成了炙热爱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愤慨,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p><p class="ql-block"> 孩提时,祖父和他一起“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告诉辛弃疾,这里曾经是大宋的江山,让辛弃疾长大后要恢复中原,收复失地,于是小小的火种便在辛弃疾心中种下了,暗暗了立下恢复中原的志向,在22岁时它能以50人深入万人之众的敌人中捉拿叛徒,这如了他的名一样,辛弃疾爷爷希望他像霍去病一样驰骋沙疆场,但世上的事都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没有再战场上现身,而是在宣纸上洒泪,为历史上留下了一首首诗词。 </p><p class="ql-block"> 爱国二字足以表述辛弃疾,在金国时,它可以以自己的才华获得不错的官位,但他忘不了自己是宋人,一旦有机会毫不犹豫的回到了南宋,本来他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话,可是那颗炙热的爱国心烧的他沸腾,40年间,不论在何地何职一有机会,总会摆出一副冲上前线的样子,这让南宋小朝廷能不心烦?他任职时又是勤勤恳恳,又是抓实干,造就了一番“小康社会”,欧阳修《醉翁亭记》就在滁州,因滁州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几经战火后已成废墟,经几任地方官的种种领导没能恢复元气,直到辛弃疾上任。爱国之情就深种在我心里,岂能割舍?今日,祖国崛起,民族复兴,不用忍受在战乱中的惶恐不安,而在这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勤勤恳恳,敬业创优,以青少年的面貌,接过前人之火棒,迈向美好的未来。 </p><p class="ql-block">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的辛弃疾从小坚持着自己的理想,20岁的辛弃疾在沦陷区组织2000人的起义军反抗金国,当他回归南宋,也曾“白手起家”,可见他对理想的至死不渝。虽然不能亲临前线,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始终不忘心中的理想。 </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疾:山河,碎心不安。 </p><p class="ql-block"> 今读辛弃疾词,总能看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的哭诉、表白,总忘不了他扶栏远眺的形象,于是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便能一代又一代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9.2薛妍</p><p class="ql-block"> 金戈铁马一程,落笔可书一生。 </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那晚,皎皎月光,他松间饮酒,醉意间,朦胧中,好似又回到了那漫天</p><p class="ql-block">黄沙的战场,看到了那个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少年。忽地,他笑了,他笑自</p><p class="ql-block">己一心只为国家,又笑不能才华尽展,为国效力。可怜白发生!</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他,豪情满怀,热血难凉,飞驰的</p><p class="ql-block">箭矢带着他的一腔热血,刺破了青天;但他却难得展才之翼,终还是“醉里挑</p><p class="ql-block">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但他仍心存一份淡泊,在世间游走,看遍淡然雅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p><p class="ql-block"> “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出自《水龙吟》。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看似无聊的几个字,却生动地描绘了辛弃疾的老年生活。他跨马阵前杀敌,纵横沙场,心中尽是家国天下,但南渡后,他再没了奔走沙场的机会,只能挥洒笔墨,写尽心中的不甘。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的,而是以刀和剑所刻而成。没人懂他的悲痛,也没人懂他倚危栏所看。叹时与命,尤须天意。</p><p class="ql-block"> 虽时运让他无法才华尽展,但仍有宏图之志。位卑来敢忘忧国。在朝廷,他大议朝证;在江湖,他不忘救济百姓。他把生民国家放在了第一位,一生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梦中的他,永远是那个沙场秋点兵的不羁少年,以孜然一身,成家国大义,岁月星河,流照千秋。终其一生,未负人民,未负家国,终是南宋,深负了他。</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9.2丁相珍</p><p class="ql-block"> 南宋词人辛弃疾,能文能武,武能骑马拿矛上阵杀敌,英姿飒爽,文能将自已一生的惆怅悲凉提笔写进宋词,将酣畅淋漓地书写爱国的胸怀和英雄无路的愤慨,为宋词带来了新风气。</p><p class="ql-block"> 你是威震四方的少年英雄,心系国家安危,一心恢复中原完颜亮军南侵,你率领2000子弟加入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奋起反抗,围攻金军但你在得知张安图报敌叛因并杀害耿京率50人从5万之众的金军大营中活捉张安园交于南宋朝廷处置,从那你名扬四方进入仕途,满心热血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不曾想却遭到了南宋朝日廷的猜忌,从此不准你征战沙场,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只能在偏远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英雄一生也只能唱着孤寂的悲歌。41岁自号稼轩从此便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归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尝尽辛酸,无可言说的一腔愁绪留在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无奈之中,宏图壮志,就此没落“百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营”千百年来,读此诗句,只感慨人有雄心壮志,却仍“可怜白发生”。</p><p class="ql-block"> 回看这一生,年少无畏,征战沙场,中年归隐从此望断天涯,晚年落寞壮志难酬,年少的风光好似一场惊梦,耗尽毕生最终还是没能盼到他梦里的千秋,英雄至此何必英雄。</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9.2贺可萌</p><p class="ql-block"> 靖康之难,山河破碎;君王南渡,苟安庸懦,稼轩立雪耻复国之志,进柬美芥十论,献策九议中兴,国乃吾囤,勿敢忘国,谁知岁月苟且,君恩难测,雕弓挂壁无用,长剑欲生苔;平生塞北江南,已华发苍颜。落日楼头,身陨铅山,魂归北州。</p><p class="ql-block"> "遥岁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登高远望,河山如画;遥望群山,它们有的像二人插玉簪,有的像梳着螺髻的美人一样,可全都伏在作者脚下,供诉它们的亡国之恨,报国又比登天难,江水流,何处会是尽头?国家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手中刀不曾染上过敌人的鲜血,天下之大,知我者又有谁?英雄未路,叹时与命,尤须天付。</p><p class="ql-block"> 初心仍在,想横刀跃马笑驱锋镝,想狂歌击盏,诗气峥荣,只,可怜白发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满怀报国之志却无处施展,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梦未圆,鬓已白,弥留之际,他仍想金戈铁马,他无悔此生,只是生不逢时。</p><p class="ql-block"> 山河破碎,家国梦断,他只能用酒来麻痹自己,"举杯消愁愁更愁",醒来却是更深的悲愤!他亦知妻子担心,也只饮多伤身,可多次戒酒,却总也戒不掉。因为他要戒的不是酒,而是雪耻复国的梦想,辛弃疾的一生,激情始终涌动,世事苍茫,他不停失望,但从未绝望,当雨水撞破窗,回顾一生,愁、愁、愁。</p> <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9.2康忠璇</p><p class="ql-block"> 才学强子惟稼轩,怎料孱宋遇事安。</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黑烟滚滚,战火跳跃,坚壁清野,马蹄北奔,深入敌营,生擒叛徒,押赴临安,致使宋金朝野无比震惊,此子乃是文武双全,上马杀敌,下马写诗,有志报国的辛弃疾。</p><p class="ql-block"> 而辛弃疾回归后,本以为等待他的会是封将领兵,驰骋沙场,像霍去病那样抵御外敌,立万世功勋,封狼居胥,奈何皮弱的南宋却辜负了他满腔忠义,只封了他一个江阴签判的闲职,无缘金戈铁马。“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道尽了他的洒脱,祖国河山,岂能容忍贼人霸占!直到君主更替,宋孝宗即位,一改软弱,大量启用主战派,于是辛弃疾便写下《美芹十论》和《九议》等军事奏论上奏朝廷。可他的性直刚烈,为官场所不容,遭人弹劾,被派离了朝廷。</p><p class="ql-block"> 此后,辛弃疾在乡野闲居,可他心中抗金之志从未消亡,奈心中块垒郁结,只得将满腔收复山河之意,金戈铁马难酬之志,融入诗词笔墨之中。他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充满豪情与悲壮的空前绝后之词,在战场冲锋陷阵,收复河山终究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他历尽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写下“欲说还体,却道‘天凉好个秋’”来表达他无法诉说出的辛酸。赋闲的辛弃疾又怕失去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正是在寻找骑在战写上冲锋陷阵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直至他垂垂老矣,武可堪比霍去病,文可齐名苏东坡的辛弃疾,只得带着遗憾离世。在弥留之际,口中仍嘶喊“杀贼!杀贼!”。文能挥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是世人为弥补他最好的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