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喜欢我的家乡新会梅阁

蒋蔚海

广州疫情,最近回乡下一段时间,便有兴致到旧区逛逛拍拍照。为了不惹人注目,决定不带相机,用手机去细品一下家乡梅阁的景色。 梅阁牌楼,“梅迎瑞雪香千里,阁蕴清晖耀万家”,文华底蕴可略见一斑。 梅阁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沙堆镇的南面,毗邻珠海斗门区,境内河网密集、物产丰饶,向来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辖区面积约32平方公里,由25个村民小组组成,户籍人口8580人,外来人口4000多人。全村耕地面积6196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5566亩。 <br>樂野蔣公祠,記錄著蔣氏遷入梅閣鄉至今649年歷史。據蔣氏族譜記載,入粵始祖書公(元朝,約西元1280-1290)生五子:德溫,德良,德恭,德儉,德讓。二舍德良公,字進興(約生於西元1320),生一子名清居,字宗輔。清居公生於大元至正九年 (西元1349),為入梅閣鄉始祖,于大明洪武六年(西元1373)由小塘(近今開平,臺山)遷梅閣鄉。<br> 栩栩如生的浮雕壁画 这些年陆陆续续建立不少新楼房,大部分中西合璧的老屋也保留下来。 石板路,默默地记录着历史的足印。 虽然年代已久远,墙上的雕花依然清晰可见。 青砖与红砖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这里的排水设施完善,虽然每年都有台风和暴雨来袭,但从来没有被水淹过。 大多数家庭都会养狗,以前是用来看家护院,随着治安的不断好转,这一职能也就逐渐消失了。 这不是火龙果,是霸王花。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霸王花会结果,也许是刚开完花就被摘下来晒干,然后用来煲老火汤了。 十九世纪末期的拉美风建筑旋安阁,曾几何时,这里是华侨回乡的落脚点。梅阁是著名侨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3万多人,几乎家家有华侨、人人是侨眷。在英格兰利物浦出生的足球运动员泰亚斯·布朗宁,其外公就是梅阁人蒋英荣。 <br>旋安阁,又名梅阁侨刊社、梅阁阅书报社,是见证梅阁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建筑。华侨出洋早,最早接触西方高新科技和文明,他们认为家乡要发展首先要重视文化教育,所以他们最乐意捐助家乡的教育文化事业。那时的阅书报社已经展示了“睁眼看世界”的胸襟和气魄,报社墙上挂着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和广东地图,还摆放着大量传播中国新思想的杂志书籍。 这是新的梅阁侨刊社,父亲也曾在梅阁侨刊发表过诗文,向海外华侨诉说家乡的变迁。 小时候回乡下最不适应的就是上厕所,现在这里也建起了不少清洁干净的公共卫生间。 梅阁码头旧址,位于梅阁村东升里,码头所在的水域名为“虎跳门”,对岸就是珠海斗门。梅阁码头建于1929年,由梅阁乡贤蒋宗汉发起,广大海内外乡亲积极筹资兴建。码头建成后不仅畅通了当地村民的出行,更成为侨民往返海外的交汇点。 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里的老人家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他们可以在自家门口摆档,喝茶聊天。 也可以到老人之家打打牌。 也可以到文化广场溜溜娃。 晚上这里更是唱K和跳广场舞的好地方。 这里还保留着抽大碌竹(抽水烟筒)的习惯,不过点烟的大香已被打火机代替。 这里还有个梅阁音乐社,挺令我意外的。 村里有大大小小的生活超市十多个,买生活用品十分便利。 大王庙 家家户户都喜欢在房前屋后种各类花卉、果树和蔬菜。 甘蔗也很多,年尾是吃甘蔗的好季节。 真是佩服他们,随便锄块地就能把菜种得这么好。 这里雨量充足,阳光充沛,连墙上的蕨类和雀屎榕都生机勃勃。 提起木薯,也许现在很多人都不认识,但说起珍珠奶茶大家肯定知道,对,那些珍珠就是用木薯粉做的。 小时候经常会摘片木薯叶,在手上边走边转,童年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走到村庄的西南边就到了梅阁水库。 梅阁水库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1965年4月建成,坝址以上集雨面积11.38km2,总库容1363万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和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 以前可以租私人的船到远处的水库源头游玩,现在为了保护水源,已经禁止在水库开船和养鱼了。 在水库坝上可以俯瞰梅阁村和眺望远处的珠海黄杨山。讲起黄杨山还有一段日本侵华司令撞山坠机身亡的故事。 梅阁水库也是自来水的水源,这里的自来水没有氯味,完全代替瓶装水饮用,用来洗脸感觉非常清爽。 小河边绿油油的蔬菜,菜叶上有不少虫眼,应该是种来自己吃的。 小河哗啦啦流过村庄,到了虎跳门汇入大海。 新会是我国著名的葵乡,葵艺源远流长。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古新会就开始种植葵树和加工葵料。《明史》记载,新会葵扇在当时已成为贡品。清代至民国初期,新会葵艺更为兴盛,作坊众多,技艺飞速提升,名扬海内外。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会成为世界最大的葵业基地,其中的葵扇远销海外。 一栋栋新楼在新区拔地而起。 这里不像某些富裕样板乡村那样整齐划一,村民们在规划好的范围内发挥着各自的能力和想象。 住在乡下要学会早睡早起,晚上非常安静,没有城市里的背景噪声,感觉耳朵都通透了,但一大早就会听到鸡鸣狗叫,特别是到了各种节令,四处都是鞭炮声。 在东北边有座革命烈士纪念碑。1949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营追击国民党保安第二师第六团于梅阁,两军在此爆发了激烈战斗,在战士们浴血奋战下,全歼敌军。就是四野这支从东北南下的部队,1950年3月5日-5月1日,在琼崖纵队的配合下,以木帆船为主要航运工具实施渡海作战,5月1日解放海南岛。<br><br> 白水带就在梅阁南边的山脚,是个野瀑布,溪水清澈,空气清新。 梅阁东升里,至今还保留着部分疍家(水上人家),不过他们都已经有了陆上的家园,喜欢临水而居,从船上就直接登岸入屋。 这里还有一家很不错的农家菜,不单海鲜非常新鲜,而且厨师的手艺也很不错。这里的金鲳、黄花鱼、泥猛、海鲈都是生猛游水的,而且没有经过长途贩运,味道特别鲜美。喜欢这里的椒盐泥猛,非常香脆可口,连鱼骨都可以一起吃,补钙。 傍晚的稻田,金黄一片,满是稻谷的清香。 一群群低飞的燕子随着稻浪翩翩起舞。 这里的阳光、空气和水都很好。也许是氧气充足,没有空气污染,人都会感觉特别精神。 这是崖门出海口,东西走向的是崖门大桥,西部沿海高速从这里跨海而过。南北走向是封闭式免费通行的江门大道(广佛江快速路南段),全程40多公里,北起江顺大桥与顺德连接,南端在梅阁经南门大桥连接珠海。<div>700多年前曾在崖门发生惨烈的宋元崖山海战,数十万兵力、数千艘战船进行大决战,最终南宋战败,陆秀夫背着少帝跳海。崖门失玺,玉玺至今下落不明。</div> 日出东方,沧海桑田。航拍下的梅阁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可见很多虾塘,是有名的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养殖基地,平时在市场里会买到非常新鲜的虾,而且便宜又足秤,南美白对虾二三十元一斤,罗氏沼虾四五十元一斤。 日落时分,霞光万丈,分外妖娆。<div>愿青山绿水常在</div><div>愿疫情早日消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