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青岛周边行走随探

天地舆图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初,个人偶然通过某公众号看到了文娱类综艺节目—《黄河文化大会》的选手招募信息,虽然自己生活在长江流域,但一直以来都对黄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兴趣,从2011年开始,我便“以点带面”对黄河流域众多地方做了实地探访行走,并拍摄了相关图文记录。此次《黄河文化大会》恰巧是一个了解黄河流域风土人情,结交各类朋友的好机会,而且以前也从未接触过这类节目录制,就当去熟悉一下现场情况吧,所以我便报名参加。9月22日下午接到该栏目组编导发来的通知,邀请我于9月29日-10月11日前往青岛录制参赛。我在单位办理年假申请后,于9月28傍晚抵达青岛,还简单参加了选手见面会。在节目正式录制的前两天与节目录制尾声的后两天,我利用空隙对青岛市区周边的胶南组团、老黄岛组团、即墨古城、胶州市区等地进行了探寻行摄。本期美篇主要就对我探寻的这几处地方开展记录。</p><p class="ql-block">《黄河文化大会》录制的地点在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行政属‘黄岛区’)灵山卫街道的“东方影都”,这里是一座影视文化基地,拥有节目拍摄、制作、布景等许多功能,并配套相关娱乐、休闲、商务等衍生产业。该基地一共有40个摄影棚,《黄河文化大会》在第六号摄影棚录制。</p> <p class="ql-block">《黄河文化大会》的舞台视觉效果,即采用了黄河东涌入海的流线型动态画面设计,符合主题观。该节目由国家广电总局、水利部黄河委员会指导,山东广播电视台牵头,沿黄九省(区)卫视频道联合制作及出品,首次以综艺形式对黄河文化进行整体巡礼,内容涉及黄河流域内的“历史、文学、地理、时政、民俗、诗词、工艺、美食”等多元竞技与知识科普。节目口号为:“行走大河上下,共享盛世中华”!</p><p class="ql-block">节目于2022年10月1日-11日在青岛东方影都开展录制,一共11期(包括9期选拔赛、1期复活赛、1期总决赛)。10月29日起,每周六晚间20:30分在山东卫视播出,其余沿黄八省(区)卫视也将先后播出。</p> <p class="ql-block">《黄河文化大会》的选手席。按照赛程设置,一共有99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同台参赛,他们无论何种职业、身份,但都是热衷了解黄河、传播黄河、品读黄河的爱好者们,节目组也将选手们礼称为“贤士”,烘托出该节目制作上的文化氛围。赛事设定了“百舸争流、泾渭分明、鱼跃龙门、黄河入海”4个环节,通过99位“贤士”们进行答题比拼,最终选拔擂主,决出强手。在紧张的比赛过程中,还设定有许多文化类互动环节、文艺节目欣赏等内容,让嘉宾、选手、观众大饱眼福。该节目邀请了国内著名文化学者—郦波、杨雨、程遂营三位教授做点评解说,以此更增添了节目的知识科普效果。</p> <p class="ql-block">节目第一轮“百舸争流”环节,将由99位参赛者共同答题(也是唯一的全员参与环节)。大家通过拼手速抢答三道题,选取舞台大屏幕榜单中排名前两位的选手上台(手速快且正确率最高),先讲述自己的“黄河故事”,再针对后边环节开展下几轮角逐。“百舸争流”环节中的题目综合性很强,涉及有黄河流域的“历史、地理、文学、时政、考古、建筑”等各个方面。</p><p class="ql-block">9月30日下午即开始彩排,选手区面对舞台的直观视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选手席上的平板电脑题面内容。当主持人念到题干时,选手记忆中就得知道答案(主要靠平时积累与临场复习),然后将手指分别放在答案对应字母与提交框的页面位置(之前页面上不出现题干内容,念完前两秒题干会自动出现),待主持人说“请作答”的话音刚落,就得秒点答案字母与提交,之后根据榜单排行,抢得晋级机会。我因为手速太慢,而且正确率也不太高(三道题中总会答错一道,而有些时候三道题虽然都正确,但手速又欠佳),所以没有上台,今后多一些知识积淀后准备再战吧。</p> <p class="ql-block">如果某两位选手从第一轮“百舸争流”中脱颖而出,便会来到舞台上做“自我介绍”与“故事讲述”,再进行后几轮答题角逐。舞台上是综艺竞赛类节目特有的答题器,手速度会更快,稍不留神就会被对方抢到,此环节大家可以看电视感受。这个舞台答题器视角由一位参与过后边几轮竞技环节的选手所拍摄。</p> <p class="ql-block">大致介绍了此行参加《黄河文化大会》的录制情况后,开始了本篇的主题内容—青岛周边寻探。</p><p class="ql-block">我们录制、居住的地方均在西海岸新区(即黄岛区)。2012年12月,原青岛市黄岛区与所代管的县级胶南市撤销,合并设立新黄岛区。新黄岛区驻地目前在长江路街道办事处(亦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而这座办公大楼则是2014年西海岸新区成立后的管委会、政务服务大厅,以及新黄岛区人大、政协等重要机关的办公场所。因地处黄岛区西部,且多行政单位集中在此,故称为“机关西部办公中心”(黄岛区政府那边被<span style="font-size: 18px;">称为‘机关东部办公中心’)</span>。这里也是从九十年代后期到2012年间,胶南市与老黄岛区撤并之前的胶南市政府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也就是广播电视台。现在许多地级、县级广电机构,都统称为了融媒体中心,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媒介信息传播。</p> <p class="ql-block">先来到原胶南市老城区,这是穿越城区里的小辛河,属黄海二级支流(注入一级支流风河)。左侧高楼是西海岸新区人民医院(原胶南市人民医院)。</p> <p class="ql-block">胶南老城区旧称王戈庄,1948年初作为县城(市区)驻地,现为黄岛区隐珠街道王戈庄社区。小辛河畔的灵山湾路与琅琊台路交汇点是原胶南城市中心,主要商业场所(利群商厦、胶南商城等)都分布在此。</p> <p class="ql-block">“胶南商厦”这4个字体带有一种回到了九十年代的感觉。2022年是胶南撤市与黄岛合并的十周年,虽然行政建制没有了,但作为以前的县级城市所在地,如今仍车水马龙,繁华热闹,毕竟积淀了老市区多年来的深厚底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因为黄岛是行政区,西海岸是国家级功能新区(赋予了较大行政权),所以</span>现在黄岛区与西海岸新区的各处机关事业单位挂牌上都有两个专名前缀:即于行政区的基础框架上设立功能开发区,实行共同(双重)管理体制(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以推动城市化协调发展。<span style="font-size: 18px;">类似的情况还有河北省渤海新区与黄骅市。</span>西海岸新区拥有“石化、电力、港口、仓储、制造、农业”六大基础产业,也是综合保税口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九十年代的胶南市政府旧址,现在作为西海岸新区/黄岛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办公点。</p> <p class="ql-block">在九十年代的《胶南市志》上看过老市政府的旧照,如今还对外立面进行过翻修。</p> <p class="ql-block">位于老胶南城区东风路的“市府家属院”,曾经为胶南市政府做安居配套,几乎都是平房。目前里边所居住的人群应该是老胶南市(县)的离退休干部或家属。</p> <p class="ql-block">胶南老城区的城市主干道—灵山湾路。左侧是原胶南市工人文化宫,这里有一座街区公园,图书馆(方志馆)也位于此处。</p> <p class="ql-block">原胶南市方志馆,是查阅地方文献的好去处。当时这里还在举行“胶东五市古籍地图中的老地图”联展。</p> <p class="ql-block">一本《胶南市志》中的原胶南市域地图(2002年版),那会市政府就搬迁到了隐珠街道靠近海边的地方(今西海岸新区管委会处)。</p><p class="ql-block">胶南于1946年9月由胶县析置,驻地最初在城北王台镇(今改街道),1948年初播迁到王戈庄(今老城区)。</p> <p class="ql-block">又利用一天间隙,与山西选手邓文涛先生抽空去往老黄岛进行探寻。黄岛古称“齐伯山(岛)”,地貌实为平冈,文献曾有记载:“潮落徒步可入”,因岛上地表土石呈赭黄色(坳陷沉积岩),故称黄岛。黄岛旧属胶县(州),1945-1946年间先后划入珠山县、胶南县。1976年成立黄岛革委(县级),1979年改设黄岛区,1992年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2012年与胶南市合并为新黄岛区。</p><p class="ql-block">位于老黄岛的“柳湖公园”。</p> <p class="ql-block">柳湖公园里的亭台与拱桥,传统布局构造,勾起了儿时前往公园游乐的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老黄岛组团位于胶州湾西岸湾嘴部,是七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后期的黄岛区驻地,走在老黄岛的街道上,如同置身于时光凝固的年代。老黄岛作为承载港口发展的老工业区,拥有电厂、油库、码头等功能,轮渡可通往青岛市区。</p> <p class="ql-block">老黄岛繁华的商业中心“中泽国货广场”,位于主干道—崇明岛西路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商业设施服务居住在这里的企业居民们。</span>老黄岛的街道由崇明、澎湖、刘公、田横、舟山、长兴等国内众座岛屿为名,凸显地域空间特色。</p> <p class="ql-block">黄岛街道办事处办公点,旁边是生肖公园,为一处三角形路口。老黄岛区政府早在九十年代后期就搬迁到了长江路街道(当地俗称‘开发区’)至今,而这里就是以前的老区府所在地么?</p> <p class="ql-block">老黄岛海滨公园,这里是公园西侧的文化广场。远处建筑为复盛大酒店与黄岛水产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沿着海滨公园的人行步道前往黄岛轮渡码头。左侧球体构筑物叫做“港湾明珠”,海滨公园也正好地处海湾畔,球体喻意“明珠”,下端支撑点为船锚,代表海洋舶舟,以此更加突出了地域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老黄岛海滩上废弃的旧渔船,远处龙门吊车作业区就是黄岛轮渡码头了。左侧较高突出的旋转顶层建筑是气象雷达观测站,位于黄山头(老黄岛东侧,油库小区背后的一座小山丘)。</p> <p class="ql-block">老黄岛海滩人不多,相对青岛其他海滨场所且更安静,非常适合休闲观海、垂钓。</p> <p class="ql-block">从海滨公园到黄岛轮渡码头1.5公里,徒步约15分钟。轮渡码头处有一座公交首末站场,线路主要开往青岛西海岸新区范围内。黄岛轮渡以前很热闹,泊行往来频繁(可直通位于青岛市南区的轮渡总站)。但自2011年胶州湾大桥与隧道同步开通后,黄岛轮渡就渐渐沉了下来,现在每天仅有两班轮渡往返黄岛与市南之间:分别为上午九点与下午四点。如今<span style="font-size: 18px;">码头不再喧嚣,一些零散店铺亦在此做生活坚守。</span></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一本《黄岛区志》中所拍摄的老黄岛全貌图片。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主体位于黄岛辖境。1992年青岛经开区与黄岛区合署办公,以便加强行政体制管理。所以黄岛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建规模亦有较深拓展。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可以说是如今西海岸新区的最早雏形。</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黄岛区志》中的配套地图。那时黄岛区范围非常小,东边隔胶州湾与青岛市区相望,北、西、南三面均与胶南市接壤。区政府还位于老黄岛,经开区设立后,规模化城市建设也已全面启动。</p> <p class="ql-block">节目录制接近尾声的时候,摄制组安排了一天休息,我便与河北选手李舒先生前往位于青岛北郊的即墨古城探访,以此也来寻找青岛城市的“根”。因个人对政区边界很有兴趣,在到达即墨古城之前,我们先来到青岛市城阳区与即墨区的政区交界处看看。可乘坐青岛地铁一号线在东郭庄站下车,然后再转乘公交过去(虽然东郭庄站外停放有共享单车,不过‘即城界’在服务范围之外,只能放弃骑行)。如今即墨已撤市设区多年,但属于青岛的郊区卫星城,城市各功能体系则相对独立。比如公交车,就是由当地某私立企业单独运营。虽然也有前往青岛市区(主要到城阳)的公交线路,但班次少,主要还是靠即墨公交在东郭庄附近接驳换乘。</p><p class="ql-block">东郭庄公交站距地铁口约50米,有三趟公交车开往即墨城区方向。如果是去“即城界”,可选择7路与29路,途经两站就可到达,相距约两公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东郭庄乘坐即墨29路公交车约5分钟就来到了即城界。“即城界”现有两个公交站点,分别位于桃源河二路与靖城-墨城路上,这是位于桃源河二路的站点。</p> <p class="ql-block">即墨、城阳两区现以东西向的“桃源河二路”与南北向的“靖城路-墨城路”交汇口为大致分界,周边布局了住宅、工厂、仓库等城市功能,企业以人工智能、机械制造等生产型为主。边界点还有几座零散城中村。这是位于靖城-墨城路上的车站,可算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位于南北向的“靖城路-墨城路”边界点,矗设了一块高挂地名牌以示指向性。但在这里没有看到官方编号界桩。</p><p class="ql-block">秦代实行郡县制,在今城阳区境内置“不其县”,而后历朝几经沿革更迭,至隋代废县并入即墨,辖境分属该县里仁、仁化两乡。民国又先后设立城阳乡、镇。1961年由即墨县划归崂山区,1994年析置城阳区。</p> <p class="ql-block">“靖城路-墨城路”北侧(即墨城区方向),即墨境内的基层政区管理属环秀街道。“环秀”之名,源于即墨古城之南门为明代所重修的“环秀门”。</p> <p class="ql-block">“靖城路-墨城路”南侧(城阳区及青岛主城方向)。城阳境内的基层政区管理属城阳街道大周村社区,大周村是位于“即城界”附近一座较大的城中村,如今部分地段正在改造,而由东郭庄通往即墨城区的地铁七号线北段也尚在建设中,大周村还规划设有站点。</p> <p class="ql-block">城阳区靖城路,南起流亭立交桥,北至即城界,全长约8公里。此路原为青岛-烟台公路(老204国道)的一段,2014年定称今名(喻意“宁靖”,即秩序安定)。2022年8月按照迎宾大道标准进行改扩建工程,并实现了双向八车道的快速通达。也成为由即墨前往青岛主城区的一条市政化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即城边界,即墨境内的重要旅游景点在右侧那块指示牌中有所展现。</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条南北向的主干道路,已经分别有了市政化新称谓(城阳区:靖城路,即墨区:墨城路),但作为青烟老公路的性质仍未改变,并通过路牌矗设,标注了“北通即墨,南连城阳”的指向性示意。</p> <p class="ql-block">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从即城界打车前往即墨古城。车行约8公里,如遇不堵车的情况下仅需10分钟。</p><p class="ql-block">即墨之名,始载于《战国策》、《国语》、《史记》等典籍文献中,因故城旧址坐落在墨水河畔(今小沽河)而得称谓(今山东省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春秋便成为齐国通商名衢。秦置即墨县,属齐郡;西汉初为胶东封国都城。南北朝北齐年间建置被废,隋代又重建即墨县,驻于今治。而从隋代到晚清,地处即墨南边、崂山脚下的那座“青岛”小渔村,依然鲜为人知。但自1897年这里被德国租借开始,仅在100年时间里,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便崛兴于胶州湾畔。而作为母城之根的即墨,如今却是这座大都市的近郊辖区,可谓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倒置变迁”现象吧。</p> <p class="ql-block">如今即墨古城是在隋代县址基础上而承载变迁,淮涉河(1985改称‘墨水河’)自城南蜿绕,龙泉河由城北流贯,双泾护卫城廓。即墨元代筑土城,明代砌砖墙,设三门:东“潮海”、西“通济”、南“环秀”,无北门。现在即墨城区内的三个街道—潮海、通济、环秀,就是以古城这三座城门而得专名。</p> <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西门(通济门),我们从这里进入古城游览。即墨三座城门均建有瓮城,以此突出防御功能。我们在来到即墨之前,先前往青岛西海岸新区图书馆查阅了清代《即墨县志》中的县城舆图,并将按图索骥,开展实地探寻。</p> <p class="ql-block">即墨古城之通济门(西门),元代初筑土城时,西门名曰“临川”,又称“钱晖”;明代改砌砖墙后,西门遂定称“通济”,意喻“往来通达之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门(通济门)上的城楼又称为“怀远楼”,与附近的现代化城市楼盘遥相对应。下方门额处提写“通济”二字,源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帖。瓮城可登步围绕,揽观古城视觉挺不错。</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即墨旧城垣全部被拆,直到2017年才又重新仿造修建,现已打造成了一座精致的人文游览景点。而重修的老图片参考资料,则是由德国汉堡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吴淑曼女士所提供捐赠。1898年(清代光绪二十四年),德国传教土卢威廉受德国信义会派遣,由青岛来即墨设会,初在县城西关(共济门里)租房传教,1905年在城南花园村设教堂,办书院,在胡家村南设医院,又陆续在王村、孙家白庙、灵山等地设10多处教堂传教。在即墨期间,卢威廉拍摄了大量关于即墨的古建筑、风景、居民生活等反映即墨风土人情和历史的照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吴淑曼捐赠的即墨古城照片,就是卢威廉在即墨期间拍摄的反映即墨风土人情和历史的照片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从通济门(西门)进入古城之后,是城内的一条主轴道路:东、西门里大街。</p><p class="ql-block">据清代同治版(1873年)《即墨县志》载称,明清即墨境内各种牌坊多达113座,其中即墨县城内外48座,大部分集中在县衙前的丁字街上,多为功德坊。即墨古城进行仿建时,根据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记述,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传承人刘红立团队,在东、西门里大街上建造了“山海名邦坊、恩宠宪臣坊、总督三边坊、四世一品坊、亚魁坊、父子御史坊、世步青云坊、湖广总督坊、齐王田横坊、琅琊王氏祖脉坊”等18座牌坊。众多牌坊之下,游客穿行于街道中,体验着那份由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厚重典故。</p> <p class="ql-block">即墨县衙旧址地处古城核心,东/西/南·门里三条大街的交汇口。自隋代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即墨城迁驻于此,历经岁月沧桑与各朝数次修葺,距今已走过1400多年的历史。并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县衙建筑群落。即墨县衙为“三堂式”通连格局,三堂均保存完好(包括修复后)主体由“影壁、旌善亭、申明亭、大门、仪门、六房、箴石亭”等构筑物所共同组成,值此在山东省内也具有唯一性。</p> <p class="ql-block">即墨县衙于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因涉及对文物的维护运营,如要参观县衙,需对游客收取20元管理费用。我们到达县衙时,天色渐晚,就没有进入,仅在外侧拍摄记录。即墨古城如今带给我们的直观感觉就是“修旧如新”罢了。</p> <p class="ql-block">文庙,中国古代城址中的标配场所。即墨古城文庙始建于元代,历经了元、明、清三代的二十多次修缮,后毁于战火,直到2016年再次完成重建。</p> <p class="ql-block">文庙旁边就是古城东门—潮海门(含瓮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城门上方筑修“奎明楼”。</span>元代初筑土城时,东门名曰“望海”,明代改砌砖墙后,遂又定称“潮海”。另根据清代即墨县城舆图,古城在坊新修复中,几乎遵循了老城垣的空间框架与场所布局,位置还原度也非常高。</p> <p class="ql-block">待节目结束录制后,我没有马上返程,而推迟了一天,打算前往胶州市点个卯。目前从西海岸新区前往胶州,可先乘坐黄岛509路公交车到达王台,再转乘胶州公交3506路通连市区。509路到王台全程22公里,车行约1个半小时。利用换乘的时间,正好可以在王台转一下。</p><p class="ql-block">王台位于黄岛区北部,紧邻胶州市洋河镇董城村,往东可通达红石崖、老黄岛等沿海港口,也是黄岛及西海岸城郊的农贸物资集散地。此外,王台作为胶州(南)传统大镇,工商业起步早,规模多,主要生产纺织机械,并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了“中国纺织机械产业名镇”的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早在西汉时期,此地境内便置“柜县”。相传唐太宗东征在此筑瞭望台,取名“望台”,后演变为“王台”。清代兴盛集市,民国设镇,商业繁荣,店铺林立。辖境原属胶县(州),1946年析划属胶南县(县治初驻),2012年改属新黄岛区,2020年撤镇设立街道。</p> <p class="ql-block">王台公交车站的广告牌上,还对这里的沿革变迁进行了科普。当地能有这样的细节宣传意识,值得点赞。</p><p class="ql-block">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增修胶志》载称:“柜(因ju,三声)城,在治东南四十五里,洋水之南”,即今王台街道。谭其骧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柜城标注于此。《水经注》:“柜艾水出柜艾山,东北流经柜县故城西。王莽之祓同也,世谓之王城。又谓是水为洋水矣,又东入海。今其地仍名王城,而社讹为王昌矣。”清代顾炎武著《山东考古录》及叶圭绶著《续山东考古录》有关记述均与《水经注》相符。该县于东汉裁撤。目前在王台街道辖域内有三处“古柜县”遗址,虽然都挖掘出土过“钱币、器皿、武器、骨骸”等考古文物,但确切位置尚有待于做进一步考证。</p> <p class="ql-block">由于王台是地处胶县(州)南部的一座贸易集散型大镇,人口商贾众多,再加上晚清时局动荡,特别是同治年间遭捻军袭扰后,胶州官署便决定在王台也修筑城墙,以做防御功能。王台城墙采用黄土、石灰和糯米浆共同夯筑而成,全长10余里,宽1.5米、高6米,设靖海(东)、同治(北)、平安(西)、安全(南)四座城门。城门东西两端各建垛口12处,并有河流护城围绕。民国到五十年代初,王台城墙相继被拆除,仅存部分地名。</p><p class="ql-block">这座靖海门,就是王台古城的东门。</p> <p class="ql-block">“王台路”呈东西走向穿越靖海门旧址,构筑起了王台街市的主干道,街旁店铺如今都按照“古建”风格进行了一番改造,以此突出王台的“古镇”效果。靖海门也是王台商业市场最集中的地方,当年曾设戏台在春节庙会期间开展表演,让集市上的地方文化元素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中国北方平原地区空间开缓,人口稠密,拥有较大规模的集居式村落或中小城镇,聚落专名且多以“集”字为后缀相称,主导生活、生产与商贸功能。王台(街道)的聚落便是北方众多“大集”之一。</p> <p class="ql-block">王台大集北侧(从靖海门算起)约1公里处,就是黄岛区与胶州市的政区交界点。但这里仅是黄(岛)胶(州)擦边为邻的地方,204国道北行不远后,又将再次进入黄岛区境内,途经王台街道西槽汶西村后,待跨越了洋河(胶州湾一级支流),才算脱离两区(市)交错地段,全部进入胶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之前提到过王台街道紧邻胶州市洋河镇董城村,就连G15沈海高速公路的王台收费站,也位于胶州市境内(属洋河镇南挪庄村)。</span></p> <p class="ql-block">王台街道在行政上属黄岛区,功能归属方面则是西海岸新区范围。边界点矗立着“西海岸新区·王台”的地名指向牌,但这附近没有看到官方编号界桩。两位小商贩还在边界点摆摊售卖家具、食品等东西。</p> <p class="ql-block">王台大集北侧,黄(岛)胶(州)政区边界点,逆光照耀下的西海岸新区方向。如果从王台去往老黄岛,可从前方300米处的路口左转东行,途经红石崖镇,全程约20公里,半小时左右即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1992年版《胶州市志》中的配套地图,那个时候董城村尚属河西郭乡。河西郭于明代初年由郭姓移民来此屯居,因位置在王台河(又称‘董城河’)以西而得名,后设立乡治。1993年河西郭乡更名为董城乡,驻地遂迁董城村。2001年董城乡并入洋河镇,建置虽撤并,集市仍尚存。而地图上对于黄岛区与胶州市在王台、董城、洋河一带的“擦边”交错分界线亦有详细标注。</p> <p class="ql-block">来到王台,位于这里的一处文物古迹—“王台当铺”肯定得去看看了。</p><p class="ql-block">胶东半岛邻海湾连内陆,为商贸转口承接之地。原胶县(州)旧域王台镇,这里繁荣的商业氛围,在古时便拥有金融发展之功能根基。清代咸丰年间,胶县当地孙姓商贾先在此开设“广顺当铺”,主导典当业务,买卖日渐兴隆。同治年间被战乱所毁,当铺再由一位黄县籍(今龙口市)丁姓商贾接手经营,改为“天有当铺”,直到民国初年最终关闭。后转作政府粮食部门、丝绸部门以及普通民房使用。据说最近某家艺术投资机构也看上了这里,打算搞点文创项目,但愿不要过于改变文物本身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王台当铺坐东朝西,共有122间房屋,南北长100余米,东西宽40余米,总面积412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完善。2022年1月,王台当铺入选山东省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中共胶南县委县政府从胶县析分之初,办公机关就设在王台当铺内。该当铺由此也赋予了红色元素印记。2021年9月25日,“王台当铺遗址历史陈列馆”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王台当铺内侧空间,墙壁上那个“当”字突出其功能特点。</p> <p class="ql-block">王台当铺的“围房”(亦俗称‘圈屋’)采用小式硬山建筑风格,砖木结构+抬梁式架筑,通高约7米,檐高为4.2米。</p> <p class="ql-block">房屋青砖灰圆弧瓦,更拥有极强的顺水性。这栋房子便是当年胶南县委新政府成立时的初驻旧址,但经过了改造修复,原貌应该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作为展馆使用,可通过图文展板内容,了解胶南市(县)及黄岛区、西海岸新区的沿革变迁。</p> <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25日,初驻于王台当铺的“胶南县”,在国共内战的炮火中正式成立。1990年胶南撤县改市,直到2012年与黄岛区合并,作为独立的县级政区建置,胶南一共存在66年了。</p> <p class="ql-block">在胶南县正式成立之前,附近还曾先后设立过“诸胶、藏马、珠山、胶河”等多个县份。其中珠山县与胶县(州)多有分合,并作为之后胶南县所析置的主体。而藏马县直到1956年才合并到胶南县,今为黄岛区(西海岸新区)藏马镇。如此复杂多变的沿革与中共这一地区开展军政活动有关。</p> <p class="ql-block">无论老胶南,还是新黄岛,现在都以“西海岸新区”为发展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图文介绍,可对西海岸新区的历史再做一次了解,并结合地方志上的纯文字信息。</p> <p class="ql-block">1976-1979年间,黄岛从一个工委派出机构到县级政区成立的时间记录。</p> <p class="ql-block">2014年西海岸新区成立了,由此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最后用一张《黄河文化大会》录制结束后,选手与工作人员的集体大合影来结束本贴记录。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通过赛事答题,更感觉到自己的某些不足,比如空白知识点、拼手速的方法等等。虽然没有上台,但也算在栏目组的安排下于选手区对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的空间对应关系做了一次简述性介绍。总之抱着学习的心态来参赛,还能与众多高手贤士们交流兴趣观点,便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将留存在我人生美好的记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