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传统出发 创造新的传统</p><p class="ql-block">——龙泉青瓷学社第七次研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22日,龙泉青瓷学社第七次研学活动在龙泉李生和青瓷博物馆举行。本次雅集招集主持人是龙泉青瓷世家李氏家族李生和瓷庄第五代传承人李震先生。</p><p class="ql-block">李震:</p><p class="ql-block">先谈一下,我为什么开设李生和青瓷博物馆。其目的是“敬畏、感恩、反哺”六个字。首先"对千年青瓷文化要有敬畏之心。其次,古人的千年历史文化本身创造了龙泉青瓷的艺术概念与其中蕴含的经济附加值,所以没有千年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这种福音,我相信我们是没有这种福份。为了表达我对龙泉千年的青瓷文化的敬畏与感恩之心,我用自己能力所能及的一种方式,把散落颠沛流离的全国各地的一些龙泉古瓷标本,请回来龙泉,让它们重新回到生养它们的母亲——龙泉。我为了让这些标本重新恢复它们的生命的活力,弘扬它们生命价值,展示古典青瓷艺术之美,用虔诚感恩之心为它们建造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龙泉青瓷标本博物馆。 我珍惜感恩我的这些青瓷标本,因为它们是我在制作仿古瓷的过程当中最好的老师。以古为师,致敬经典,如果你仔细钻研进去的话,不仅能通过它们看到古人工艺上极其精湛的技术水平,而且能感受到经典美学上的崇高精神。所以我觉得受益匪浅,通过这些瓷片,可以学到蕴含着它们背后诸多的历史文化。成为一个有一定技术的工匠很容易,但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工匠,不学习技术之外的文化不行。</p><p class="ql-block">学无止境,所以我也非常感谢身边有这么多的老师,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这样就可以非常健康的成长。前段时间蔡老师写给我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好:你在青瓷的面前,在千年文化的面前,时刻都映衬着你的卑微。我觉得的确是这样子,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也是一样的,在千年青瓷历史与传统面前,我们每个人的确都是卑微,甚至是渺小,而且是无知。但是,对历史的漠视或虚无,在当代人的意识中尚很普遍。我觉得这是对历史与传统的无知,这种无知对我们传承弘扬千年青瓷文化极为不利。举一个例子,前几年有些艺人说我们已经超越宋人,我们已经超越古代了,甚至我有一些客人也是一样。一些朋友来到我前面的个人青瓷作品展厅,对我称赞有加。我就会告诉他们,真正代表与展示千年青瓷之美的经典作品在后面古代青瓷标本展厅之中。它们才是最美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纵观千年青瓷历史,我们必须重视以下这几座高峰。北宋的晚期的龙泉窑“半刀泥”刻花工艺是一个高峰;南宋的类冰似玉的釉水是一个高峰;元代龙泉青瓷对海外的销售产量与影响是一个高峰;明代龙泉窑对大型器物的成功烧制也是高峰。请问当代的龙泉窑有这样的高峰吗?我之所以开这样一个青瓷标本博物馆,一为方便自己学习,二想用这种方式告诉年轻人要致敬经典,以古为师。我把我收藏的青瓷古器标本展现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之上,就是给大家共同学习之用,唤醒人们对龙泉千年青瓷文化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反哺之心。学习在学习青瓷30年的过程当中,我坚持以古人为师,以心为师,以大自然为师,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虞凡丁:</p><p class="ql-block">李震老师刚才说以古为师,我就此作一点展开。每个艺人,从他开始入手的时候,就有一个侧重点。就日用的常见器型而言,有茶器、花器、香器、礼器。就这些器具的制作来说,我们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理解就是在把握这些青瓷本身的制作手艺技能的同时,要注意学习这些器物相关的一些文化的学习。只有如此,不管做礼器也好,花器也好,才能制作出比较好的器物。以花器为例,我们制作某一款花器之前,我们应该首先知道这款花器怎么用,插什么样的花,用在什么场景合适。这其实是制作与生活美学相结合的一致性的统一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茶道、花道、香道,以及礼器相关的礼仪制度等背景文化。这种学习,也可以使我们从道教、佛教以及古人的生活趣味之中去获得滋养自己的心灵的养份。只有当自己的心性修养到一定的高度,我们制作出的东西就有灵气,产生一种实用与艺术之美完美的结合境界。</p><p class="ql-block">所以,我认为年轻人在这方面的学习修养很重要。我认为在制作某一件器物之时,设计仅仅是一个浅层次的造型概念,具体制作还是个浅层次的技术问题,而统领整个制作这件器物全过程的思想是最重要的。什么事思想?最后还是要回到一个人修养的之上来分析。你的修养的厚丰厚度决定了你的作品的思想丰满度,你的未来成就的高度。</p><p class="ql-block">我是从美学的角度上我去补充讲这一小点。此外,文化修养这个东西,它是一种心态,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我的体会要提高自己的修养,没一个漫长的自我觉悟的学习过程,是没有办法得到,没有其他投机取巧的道路可接近的。当然有一些聪慧的人,领悟性好的人可能走得稍微快一点,但是一定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p> <p class="ql-block">雷国强:</p><p class="ql-block">传承当随时代,正统宜合潮流。当下从政府层面,从上到下都在喊打造“宋韵”文化口号。我认为宋韵文化既不是抽象的美学概念,更不是随意粘贴的文化符号标签,而是要体现在我们所制作的在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之上,融合在器物的使用过程之中,表达在人们对器物的选择趣味与审美心境之中。考察近十年来社会大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层面的真实面貌,我们就可以发现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已明显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比如我们今天可以到处看到很多女士喜欢穿汉服,有点文化品味的男士则喜欢穿唐装;在居室装修方面,中式古典风格大兴其风;在家具选购方面简捷明朗的明式家具大受欢迎;在日常生活方面代表着中华文化传统生活经典样态的茶道、香道、花道等等方兴未艾。这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已催生出了东方传统美学生活方式的复兴与回归,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传统古典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时尚。这不仅体现出我们对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也同时为当下的龙泉青瓷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那么我们的青瓷产业与青瓷从业者应该怎样来应对这种发展局面?新的时代生活风尚,新的市场消费趣味的变化,要求我们当代的青瓷制作者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复刻古人经典器具之上发力,而且还要在深入了解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与使用的方法以及与具体使用这些器物的文人雅士的故事佳话等文化方面用功。总而言之,一名适应“传承当随时代,正统宜合潮流。”时代要求的新一代青瓷制作工艺师,不仅应该是器物制作层面的工艺大师,而且还应该是了解与精通古典东方生活方面的传统生活美学大师。</p><p class="ql-block">今天来了许多年青人,我借机再谈怎样成为一个优秀杰出的匠人。我曾在全省民间工艺人才先锋计划培养对象作品展览交流评鉴讨论会上提出过一个“四脉打通”的观点。我在这个辅导的讲座中提出“要立足本土,打通四脉。”这一专业发展的努力口号。我认为任何一门民间工艺,都是孕育它的这一方天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互为合一的结果,所以我们要立足于当地,才能真正地发扬光大它的艺术之美。具体而言,就是要:打通地脉、打通史脉、打通文脉、打通人脉。打通地脉,就是要充分研究孕育这门工艺的自然环境与基本才质之特性;打通史脉,就是要熟悉与了解这门工艺的发展历史脉络;打通文脉,就是要了解这门工艺在当地产生的人文影响与相关文化背景;打通人脉,就是要重视与这门民间工艺传承人的学习与交流。</p> <p class="ql-block">梧桐:我讲三个词。一是颜色。历史上的五大名窑都是单色釉,青色更是我们汉人骨子里的颜色,是宋徽宗苦苦追寻雨后天空的颜色,是宋文化的精髓。相比于红、黄的俗气,灰、黑的平庸,青色更加纯粹、飘逸、空灵,它是龙泉青瓷灵魂,从古至今一千年都改变不了,现在也一样,青色永远是龙泉青瓷的主流。二是创新。创新并不是几个元素拼凑在一起,它是有法度的,有底线的。比如器型比例的协调、线条的流畅,色彩的搭配等都要合乎理法。从美学角度,红、黄、橙是暖色系,青、绿、灰是冷色系,冷色+暖色是色彩搭配最大的禁忌,现在市场上流行的内绿外红杯子,就是俗语中“红配绿,赛狗屁”,又丑又俗,这就是超越了法度,不叫创新,是臆造。三是修为。青瓷人要通过正确的修炼之道才能使自己的武艺逐步提高,如果一味的随潮流模仿,就会迷失在鱼龙混杂的青瓷江湖中。如同书法家从临摹古贴开始,文学家从背唐诗宋词开始,青瓷也是从古瓷片取法,踹古、拟古、读书,这才是正确的修炼之道。再深层次的角度说,青瓷人的修炼、修为,品质、气质决定了其作品的高度,所谓瓷如其人。</p> <p class="ql-block">叶碧泉:</p><p class="ql-block">纵观古代龙泉窑青瓷的器型与纹饰,其实一千多年以来龙泉窑一直都在复古与创新中发展。比如宋代的凤耳瓶琮式瓶鬲式炉,元代的贴花点彩,明代的戏剧人物故事碗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不管如何创新都脱离不了龙泉青瓷本色之青釉,如果我们一味地追求颜色上的千变万化,倒不如静下心来捉摸器型与纹饰上的创新</p><p class="ql-block">我想我们这个青瓷学社最宝贵的是学术上因各自观点不同而常常刀光剑影,底下又觥筹交错举杯共欢而不伤合气,我希望我们不但要研究龙泉本地青瓷文化,还要走出去,与北方汝窑钓窑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及南方各大窑口互相交流学习,不能固步自封坐井观天,邀请外省陶瓷学者及爱好者群体来龙泉与我青瓷学社互动交流,才能使我们龙泉青瓷文化更好的输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认识龙泉窑,这才是对龙泉青瓷最好的吆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项宏金:</p><p class="ql-block">这次是青瓷学社第七次活动,聚集在李生和青瓷博物馆,大家对青瓷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交流。大家说龙泉青瓷的粉青被红釉点红血染,梅子青身不由己坚难前行!虽然我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多的改变。很多的手艺人为了求生存,在青瓷身上的烧制出现了很多的新面孔。我个人认为先立足也是可行的,你能把自己烧制的瓷器卖出去,总比卖不掉好。但是青瓷的面孔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是不可改变的基因。我认为与时俱进的同时,更要穿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件至高无上的青色外衣。我个人希望更多制瓷的年轻人,还是去用你们当初认识的那个青色而努力前行吧!因为青色在一千多年的烧制过程中没有变过其它的色系。意味着这方水土养这方人,虽然这条路走起来会很坚辛,苦难和坎坷是孕育艺术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王志伟:</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做了20年青瓷的匠人,以下算是与同道的交流:就龙泉青瓷而言,当下市场低迷,看是最差的时代。但就技艺而言,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一是龙泉青瓷低落六百年之后,当下重新迎来了龙泉青瓷历史上最佳天时。二是前十几年经历了市场的混乱,当下大师青瓷的溃败以事实告诉了世人:实力必定重于头衔,技艺的提升才是龙泉青瓷的惟一出路。</p><p class="ql-block">对于制作者而言,应该有这样的态度:一是平看古人,二是低看今人,三是高看自己。平看古人才能客观冷静,才会了解真相。低看今人是不要被头衔名利所迷惑,等到时代过去,当下所谓的大师,基本上进入不了青瓷史。高看自己是志向、格局和担当,也是自信,没有这些,能走多远?作为一个匠人要高看自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唯一的存在。你把自己的天赋、勤奋、智商、学识全部调动起来,用到一个点上,"持志如心痛",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p><p class="ql-block">另外,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技艺一定要分高低贵贱,技术上向古人学习,我觉得要树立向第一名学习的观念,技术只有第一名是有价值的,第二名则没有任何价值,这是做手艺人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还有一点,学习古人,是学习古人的风骨,而不仅仅是技艺,这点尤其重要 </p> <p class="ql-block">蔡剑青:</p><p class="ql-block">两宋或可承继的价值取向:相对宽松的表达空间;蕴含人性的自由迁徙;民间信仰的自然觉醒;真实公平的市场氛围。传统龙泉窑青瓷的属性:自然属性,人文属性,社会属性,金融属性。寄语年轻窑工:融入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断进步的型釉工烧;渐趋丰满的理论架构;一以贯之的独立人格。</p> <p class="ql-block">吴子敬:</p><p class="ql-block">很高兴又与各位老师见面讨论青瓷,今天来了这么多的青年人更让我感动,我谈两点想法与建议。</p><p class="ql-block">刚才我们去参观过的龙泉城市会客厅,是市委市政府跟江西景德镇联合搞的一个最大文化工程项目。我建议在这个空间里可以搞一个关于龙泉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博物馆。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方法,把反映龙泉城市建设发展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物件、图片等收集整理,在这个空间里展示出来。我想在社会上肯定会保留许多东西,这些东西需要有人来关注整理。比如,就龙泉城市会客厅这个位置之上的东风厂与陶瓷厂,我手上就有许多照片。这些都是珍贵的历史照片,都记录了龙泉城市发展的痕迹。所以我呼吁,利用龙泉城市会客厅的一部分空间做成展示与保留龙泉城市发展脉络与记忆的陈列馆。此外,龙泉当代青瓷产业发展迅速,出了许多国家、省、市级的青瓷工艺大师,特别是一批有相当实力的青年人已经崭露头角,也可以考虑在这个空间里建设一个反映和展示当代龙泉青瓷艺术整体发展水平的龙泉当代青瓷艺术馆。</p><p class="ql-block">第二点,龙泉青瓷产业要做大离不开历史文化的奠基工程建设。这是我参观了李震老师的青瓷标本博物馆给我的启示。李震的青瓷博物馆开放尚不到一年,但我参观过他博物馆已不下十次,有时是自己来,有时带朋友来。每次来这里看到这些珍贵的青瓷标本,我都感到自己作为一个龙泉人而骄傲。龙泉的青瓷产业发展需要把这样的历史文化铺垫基础做起来,只有这样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我也办过博物馆,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李震老师凭个人之力把青瓷博物馆办起来,给了我们所有年轻人了解青瓷历史文化与传统技艺的一个学习平台,功德无量,令人敬佩。</p><p class="ql-block">随着国家文物部门对龙泉青瓷古窑址考古工作的推进,我们政府的文化部门是否可以考虑在大窑正在挖掘的龙窑原址建设古窑址青瓷标本博物馆。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丰富龙泉的旅游项目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更多的青年人能从这些陈列的标本之中了解龙泉青瓷的历史文化与制作技艺。让瓷片成为龙泉青瓷年轻艺人成长的真正的师傅。</p> <p class="ql-block">季云福:</p><p class="ql-block">传𠄘与创新的问题,这是龙泉青瓷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但传承什么?如何创新?真的很难说清楚。正应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对龙泉青瓷的技艺了解不深,只能从我对龙泉青瓷的发展的表象上谈点看法。一是坚持真正的工匠精神。龙泉青瓷能走上巅峰,离不开历代工匠精益求精的努力,任何投机取巧的做法都会损害龙泉青瓷的精髓。但是,龙泉青瓷的发展中出现的"分印章款和签字款"、"請人做,只签字"的做法,是背离工匠精神的,会影响青瓷的发展,也会影响年青匠人的成长。二是对古龙泉青瓷的认知问题。龙泉青瓷应该说是青瓷发展的巅峰,铁骨铮铮的哥窑,如冰似玉的弟窑,梅子青、粉青釉的创烧,影响着历代瓷人,我们社员中李震、王志伟在吸收古瓷的营养方面,做得很好。但是有相多的艺人对古瓷没有敬畏之心,不懂古瓷,读不懂古瓷,还有对古瓷的美的认知还有差距。如对器型的把控,器物各元素的组合,对美认知有距离。比如在青瓷上画画,在青瓷上写字,不知是布局问题,还是青瓷与字画不匹配,总感觉到不美。有些器物组合很生硬。我真希望每个从事青瓷事业的艺人,能静下心来,多多欣赏古瓷,致敬经典,以古为师,这恐怕是传承与发展的中的重要一环。</p> <p class="ql-block">石宗华:</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青瓷匠人,像李震老师一样做仿古青瓷也有好多年了。我为什么选择做青瓷?当初为谋生计,也做过好多事情,做过木匠,开过山庄,也开过拖拉机,到最后还是因为自己喜欢,才放下一切,开始认真学习青瓷仿工艺制作。刚才许多老师讲现在市场很低迷,没有生意,要年轻人坚持。我认为大家不必过分悲观的。我们只要做出自己喜欢,满意的东西,肯定有人喜欢的。我为了做好仿古青瓷,投资在自家后山修了个小龙窑。我就一天一天安心地做,把东西做好,做出自己喜欢的韵味来,放在小龙窑里用柴火烧,终于让我摸出来一点点龙窑柴烧青瓷的门道。现在不是讲什么沉浸式体验营销吗,反正我也不懂,但对自己的手艺还是有信心的。我就请喜欢我的青瓷的江西客人一起过来,大家一起烧。结果运气还不错,前段时间刚烧了一窑,出来东西蛮好的。几件精品一出窑,就一抢而空,一下子四五十万就撸回来了。如此,我又可以继续做我喜欢的青瓷。不像李震老师说的一样可以喝一点小茅台,但我可以喝自己家里酿的酒,一样快意人生。所以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体会到生活的快乐。我觉得现在,在这种市场气氛之下,虽然赚不到很多钱,作为青瓷匠人,只要用心认真地做好自己喜欢,自己满意的青瓷,吃饭、喝茶、喝酒还是可以的,赚点小钱养家糊口也是可以的。做自己喜欢的清楚,我感觉很幸福。我也不会讲话,我就讲这么一点。</p> <p class="ql-block">季海琴:</p><p class="ql-block">龙泉青瓷,除了传统技艺之外,更多的是历代名人雅士赋予文化,尤其是美学的内涵。从它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堆积。青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它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用品,更是文人雅士喜欢使用的雅器。宋瓷之美,美在自然、柔和、安静、端庄、温厚、含蓄,极其强调内心的感受。迈克尔·苏立文在《中国艺术史》说到,这些知识精英比中国历史上任何其他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更有修养。从他们所制造的陶瓷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品味。 从宋代美学可见,宋人对于瓷器的喜爱程度远在金玉之上。宋人对器物的持续审视与投入,本质上是对自我的探寻与肯定。</p><p class="ql-block">当下人们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对青瓷产品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中高端产品将成为今后靑瓷产品发展的主流。因此,提高青瓷匠人的青瓷审美修养是至关重要,在掌握龙泉青瓷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要了解青瓷的历史及青瓷背后的故事,了解中国的历史及文化,尤其是学习中国美学。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龙泉青瓷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传统滋养青年青瓷匠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因此,龙泉青瓷的制作者与使用者都需要提高对青瓷的美学修养,从而提高龙泉青瓷的审美高度与艺术境界。 </p><p class="ql-block">戴方芳:</p><p class="ql-block">我作为龙泉青瓷的一线销售人员,为推广青瓷文化和销售,也曾经走遍中国的各大窑口,拜訪五大名窑的工艺师。让我很庆幸的是,龙泉窑的工匠非常爱历史文化,爱学习,也勤于钻研,龙泉工匠精神传承是优秀的,这也是我特別开心和引以为傲的。还有,虽然我们龙泉像李震老师这样的中流砥柱,他们已经做得非常好了,德艺双馨,作品也闻名于世,但也是几十年的努力,不是一蹴而成的。所以我們的年轻工匠,不能急 ,要有目標,心要稳,还需要准备两条腿走路,稳度寒冬。因为你要解决温饱和生存的问题,所以说可以做一些市场上流行的,利于销售的器物。不忘初心,然后传承、创新,制作一些属于你的有个人风格和理解的艺术品。 </p><p class="ql-block">章王美:</p><p class="ql-block">参加过几次青瓷学社的学习交流,每次都能提升自己的一些认知。作为一名老营销人员,我也有所悟,有所得。现在瓷器店铺布满大街小巷,它是对外交流的一个个窗口,每个窗口都有不同的客户和不同的人群。俗话说,三流营销卖产品,二流营销做品牌,一流营销做文化。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不止是器形和釉色,而是渊源流长的青瓷文化。因此挖掘其文化内涵才是每个营销者真正的能量所在。而这方面恰恰是我们的短板。 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青瓷学社需要在挖掘推广龙泉特有的青瓷文化上做文章,在培训营销人员的文化内涵上做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