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的地理分界线“桃花峪”

一兵

<p class="ql-block">  位于郑州市西北20多公里外荥阳市境内的北邙山,有一处叫“桃花峪”的山谷。尽管它看上去并不起眼,然而它却是万里黄河中、下游的地理分界线。从这里向东,便进入黄河的下游河段。</p><p class="ql-block"> 北邙山是沿黄河南岸西起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灵宝经渑池、洛阳新安、孟津、郑州巩义、荥阳,东至到郑州花园口,绵延300多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只有两百多米的黄土山垣。由于常年雨水的冲刷,山间沟壑纵横,满目沧桑。尽管如此,它却是整个黄河流域中,历史积淀最深、文化遗迹最多的地方。灵宝的函谷关、太初宫、渑池的仰韶文化遗址、古秦赵会盟台、洛阳的隋唐古墓群、孟津的龙马浮图寺、巩义的北宋七帝八陵、荥阳的虎牢关等,都在邙岭之上。仅洛阳北邙山上,就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万座古墓葬,其中已探明的帝王陵就多达35座,其中就有八位东周帝王、五位东汉皇帝、两位曹魏帝、五位西晋帝王、六位北魏皇帝及蜀汉刘禅、东吴孙皓、南唐李煜等七位后主皇帝。除此之外,还有东周时期的苏秦、张仪,秦朝宰相吕不韦,西汉大文学家贾谊,东汉定远候班超,唐朝宰相狄仁杰,唐代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史名人的墓葬。也正因为如此,洛阳北邙山自古以来,就是盗墓贼最猖獗的地方,这里的古墓基本上是十墓九空。而桃花峪的东侧,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鸿沟”,也就是中国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所在地。当年的汉武帝刘邦与楚霸王项羽,曾在这里以“鸿沟”为界,两军对垒,留下许多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桃花峪景区的黄河中下游地理分界碑,这里是观赏黄河、拍黄河日出日落的最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把桃花峪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地理分界线,是因为黄河从这里开始,便进入了千里沃野的大平原地带。大家知道,黄河是世界上含泥沙量最大的河流,它流经甘肃、宁夏、内蒙、陕西、陕西,将黄土高原的大约16亿吨泥沙从中游挟裹到下游。由于进入平原地带之后,河面逐渐开阔,水流便缓,大量的泥沙在河床上沉淀下来,因此,从郑州花园口向东的黄河河床,每年以大约10厘米的高度在逐年抬升。久而久之,下游的黄河就变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这就是为什么近几百年来河南黄河经常泛滥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桃花峪西侧的黄河鲤鱼养殖基地</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水上长城”的黄河下游防波堤,亦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的对黄河河道的治理。过去主要的方法是靠增高加固堤坝,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落成及每年6月进入汛期之前,小浪底水库开闸放水,通过加大黄河流量、流速的调水调沙,不仅大大减轻了黄河泥沙的沉积,并且每年给黄河入海口的山东东营市垦利区增加30平方公里的湿地,从而真正实现了黄河的化害为利。</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关部门在桃花峪东侧的邙山顶上修建了一座标志性建筑—黄河中下游分界碑,从这里眺望黄河、观日出日落,真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美体验。而如今的桃花峪,一条高速公路从中穿过,与横跨黄河的桃花峪黄河大桥相连,沟通了南北两岸,成为郑州到焦作云台山最便捷的通道。这座大桥也因而成为清分黄河中、下游的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穿过桃花峪的高速公路黄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位于洛阳孟津县与济源市之间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p> <p class="ql-block">小浪底大坝上部出水口放出的是清水,而底部出水口放出的是泥沙。</p> <p class="ql-block">黄河小浪底大坝调水调沙时的壮观场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