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耐心的鼓掌人

边走边悟

<p class="ql-block">  听到微信视频电话声,本以为是小朋友想和我拉拉家常唠唠嗑儿,也由于自己正在一处丧事上而不便接听,于是挂断了电话,随机回复信息做了说明。</p><p class="ql-block"> “老师,我有一道数学题要请教您。”孩子回复了我的消息,我让她拍照发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  原来是一道并不复杂的题目,看完题目我便思考她的困惑在哪里?要么因为此题“非常规打扮”,让孩子感觉到“不曾见过”而失去自信;要么因为“阅读”能力受限而没有“嚼”出题目“味道”;也有可能想得过分复杂而“钻了牛角”……对呀,如果把这道题换个说法,比如说直接列成残缺的竖式,她会不会更容易理解呢?</p><p class="ql-block"> 孩子发来信息时已经不早了,为了让孩子早睡,我直接回复了用列竖式尝试解决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我想,有了“竖式”这把“梯子”,孩子会一下子有所发现,谁曾想等了好久仍不见回信。再看时间,我着实着急了,因为再晚她就休息不好了,但我也不能直接告诉她答案,因为直接告诉答案和方法收效甚微。于是我发过去了竖式的样例。</p> <p class="ql-block">  可是依旧不见回音,难道孩子是睡了?也好,毕竟不早了,该休息了,明天思考也不迟,或许想得久才能思得深。</p> <p class="ql-block">  “老师,我会了,您看看我做得对不对?”终于等来了小朋友的回信,她拍了自己的思考过程。真好,原来这半个小时她在认真地“咀嚼”题目,尝试属于自己的思路,因为她并没有用我的样例模板去解答,而是用了字母“ABC”代替了这个未知的数。</p><p class="ql-block"> 但是,结果却是错误的。都这个点了,该怎么办?直接提出问题,相信孩子会在“哦!原来这么简单。”的自言自语中完全理解,分分钟完成便可以去睡了,可是总感觉这样做有些“辅导过度”,但不告诉吧,实在太晚了。</p> <p class="ql-block">  时间都快十点了,我决定鼓励的同时提示问题,然后让孩子入睡,次日再去思考解决。</p> <p class="ql-block">  可是,小朋友竟然仍没有睡,经过思考,她终于发来了正确答案。我给了她一串鼓励的表情,很想借此机会让她谈谈自己的思考过程,尤其是遇到了那些“坎儿”,最后是怎么“跨”过去的,可是实在不能再打扰了。于是我回复信息鼓励她。</p> <p class="ql-block">  向小蒲同学的父母致敬,他们完全有能力给孩子讲懂这道题,可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他们也完全可以让孩子收掉册子早点睡觉第二天再去思考,可是他们也没这么做;他们更可以借助作业帮一扫轻松解决此题,可是也没这样做;最为可贵的是,小朋友也没急于向父母或网络寻求帮助,而是与我分享,一起来思考,关键自始至终都能坚持一步步“想下去”,真好!</p> <p class="ql-block">  让孩子想一步,再想一步,难题就成了“纸老虎”;让自己等一步,再等一步,辅导就成了“脚手架”。</p><p class="ql-block"> 教师也好,父母也罢,如果我们用心搭好“脚手架”,然后鼓励孩子一步步自己爬上去。我想,孩子自己摘得属于自己劳动成果的“果子”后,吃到嘴里的味道一定比我们大人伸手摘下来喂到他们嘴里的要“甜”很多!</p> 2022.10.31  董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