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往事(一)

杰哥

<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你象一颗遥远的星星</p><p class="ql-block">在那朦胧的夜色里</p><p class="ql-block">我找不到你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感受不到你的呼唤</p><p class="ql-block">你象村前的那一颗树</p><p class="ql-block">在那秋风刮起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依旧飘起一片片树叶</p><p class="ql-block">守护在你的身旁</p><p class="ql-block">此刻的我</p><p class="ql-block">在寂寞漂泊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你依然走进我的心里</p><p class="ql-block">你走进我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就象那温暖的阳光</p><p class="ql-block">让我看到了希望</p><p class="ql-block">换回了梦想</p><p class="ql-block"> 摘自 《梦归》</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我,祖籍四川,六十年代生人。68年的夏天,随当兵的父亲,从河南信阳转业,支援山区建设,来到了湖北的来凤。来凤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中期,已经是小学生了,好多事情,现在还记忆犹新。当时来凤县城很小,县城局限在东门,北门,西门和南门之内。城里最热闹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东门,北门和西门的交汇地精神堡,这里是县城的赶场地,每逢赶场天,乡下的农民就挑着自己种的蔬菜,烟叶,打的干柴,几个鸡蛋,油粑粑,米豆腐,来这里交易,换回自己需要的盐巴和布匹。另外一个地方在现在帝苑酒楼(原来是县工会),工会马路对面就是县政府,这里是来凤的政治中心,政府大门进出的,都是穿中山装和旧军装的机关工作同志。</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实验小学,原来叫城一小,也叫机关小学,当时只接纳在县机关工作的子弟,其他居民的子弟,只能去城二小(现民族小学)和城三小(现在的交通局)就读。县城就一个幼儿园,叫机关幼儿园,也只接纳机关工作同志的子女,当时就是没有这个限制,老百姓也没有这个闲钱送其子女上幼儿园。</p><p class="ql-block">城一小不大,一个年级三个班,一个班30多个人,城一小的老师办公和住宿,都在一个两层的庙里(也叫川主宫)。学校就一个篮球场,还是泥地,下雨天就望瞭。高年级力气大点的同学,不小心就把篮球要扔过操场,滚进旁边的水田。学校这个操场,还经常被县政府征用,用于开批斗大会,枪毙政治犯和刑事犯的公判大会。</p><p class="ql-block">半边城上,住着几个来凤的功臣,退休老红军,他们的工资高得吓人,一个月有两百多。那时一般工人工资不到30块钱,机关干部也就40来块钱,一个人的工资可以轻松养活一家人。记得1973年的夏天,父亲带着一帮年轻学徒工,坐卡车去汉阳化肥厂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当时正逢暑假,我也一同挤在车厢,去看看大城市。一天在汉阳化肥厂厂门的一家小餐馆过早,父亲点了一份热干面,给我点了一份带荤的包面(混饨),我从来没有吃过用大骨汤熬的面汤,感觉味道格外鲜美,狼吞虎咽之际,还不忘高喊:再来一碗。吃完父亲结账,共计花了两毛一分钱,热干面伍分钱一碗,包面八分钱一碗,父亲心疼的要死,骂我:“饭桶,这么吃,家都要被你吃穷”。我一脸懵逼,在车厢我都听说父亲每个月工资有51块,是当时厂里工资最高的。我本想申辩,话都到了嗓子眼,硬咽了下去,我晓得如果话一出口,军阀作风的父亲,那一大耳刮子肯定会呼啸而来。</p><p class="ql-block">当时机关里的工作同志,特别是县直机关领导,大都是南下干部。这些转业军人,呆在军队久了,就养成说一不二的性格,在工作中遇到有不同意见,就要拍桌子,骂人,甚至掏枪。说到这里,现在的人可能不相信,那时的领导干部的确都配有短枪,虽然五十年代,台湾曾经在来凤空降过美蒋特务,但当时的配枪,应该不是对付特务和土匪,而是猛兽。来凤那时山大人稀,时常有豹老二(豹子),豺狗子(狼)出没。机关干部要经常下乡,当时既不通公路,也少有自行车,书记县长下乡,才有马骑。每年冬天,就有饥肠辘辘的麂子和野猪为了寻食,误入县城,当然这些野兽最后都成了百姓餐桌上的美味。</p><p class="ql-block">上小学三年级,同班有个同学,老爷子是县宣传部长,一天偷偷的把老爷子的盒子炮带到了学校,还让关系铁的同学,可以摸一下。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这个盒子炮就是老掉牙的驳壳枪,是部队淘汰没用的武器。</p><p class="ql-block">县城出了四大门,就是一片水田的乡下。由于县城太小,有些机关单位,就只能建在了城外,粮食局门市部在盐街,办公区和粮仓建在城外(现在的商城对面),县广播站建在一片水田当中,进出都要走田坎,县气象站就非常远了,与当时的县糖厂为邻。县食品公司在城外的余家沟,平时给县城居民供应水腌肉,只有春节期间,才有新鲜肉供应。那时候,所有粮食,副食及日常用品都凭票供应。一般家庭一个月能吃上一餐水腌肉,就算改善生活,叫打牙祭,幸福的不得了,恨不得让左右邻舍都知道。</p><p class="ql-block">当时虽然生活艰苦,但孩子们无忧无虑,几个洋芋红苕就打发了。上学没有家庭作业,连正常的上课都经常中断,不是勤工俭学,下河捡石头,支援工厂搞建设,就是带着铺盖去农村支农,帮助农民伯伯插秧和收谷。但最高兴,最兴奋还是打群架。那时,没有什么娱乐,孩子们受战争电影片的影响,以东,西,南,北门为战队,打群架是家常便饭,动不动就开战。当时最骁勇善战的数盐街和西门的孩子,这些地方大都是贫民子弟,力气大,不怕死,经常把我们这些城里儿打得落荒而逃。这个被动局面一直延迟到83年严打,才烟消云散。现在想起,还心有余悸。</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那时来凤的工业,已初具规模,除了传统的皮鞋社,丝烟社,雨伞厂,糕点厂,木器社,</p> <p class="ql-block">来凤钢铁厂遗址</p> <p class="ql-block">钢铁厂烟囱</p> <p class="ql-block">钢铁厂烟囱</p> <p class="ql-block">还有新兴的三大工业巨头,钢铁厂,化肥厂和卷烟厂,三大工厂尤以钢铁厂为首。钢铁厂最开始应该是五八年大办钢铁的产物,虽然名字响亮,但当初也最多是把收集过来的破铜烂铁再次回炉,制成粗坯。因为废铁有限和后来文革的武斗,钢铁厂被迫停产。</p> <p class="ql-block">来凤钢铁厂生产车间遗址</p> <p class="ql-block">来凤钢铁厂生产车间修理工具间</p> <p class="ql-block">来凤钢铁厂生产车间遗址</p> <p class="ql-block">来凤钢铁厂生产车间遗址</p> <p class="ql-block">来凤钢铁厂生产车间遗址</p> <p class="ql-block">来凤钢铁厂水塔遗址</p> <p class="ql-block">来凤钢铁厂生产车间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