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杨波

<p class="ql-block">  人这一生,到底该怎么过?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道:“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月亮是理想,是艺术,而六便士则代表了现实与凡俗。通往理想的路从来都不好走,可这并不代表现实无法改变。总有一些人,一路披荆斩棘,穿越种种阻碍,直至亲手摘下了心中的月亮。</p><p class="ql-block"> 《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讲述了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绝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选择投身艺术,去过一种落魄潦倒、贫困动荡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初读《月亮与六便士》,我并不是很能理解他的选择,简直是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执迷不悟的傻子、冷酷无情的负心汉,但是越往后读,越能逐渐理解他超然于现实的伟大之处,钦佩于他敢于追寻梦想的勇气。他选择画画,并不是为了出名,更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只是完全遵循自己内心的追求,在创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感受表达出来。</p> 追求精神,活的出世 <p class="ql-block">  莎翁说:“人为载体,生而有梦。”有希望在,任何时候都不缺从头再来的勇气。斯特里克兰德转告来寻找他的朋友,说自己不会再回去,因为在他看来:“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纵然知道自己将来,不过泯然众生,却依旧拼命挣扎,努力过就不后悔。现在的斯特里克兰不在意钱财、穿着、住的舒不舒服,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到处流浪,四处借钱生活,经常食不果腹,到码头当劳工,生病没钱看医生,甚至去救助站讨饭,这些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作画,对斯特里克兰来说就是他内心的最大充实与快乐。虽然后来斯特里克兰不慎染上绝症,双目失明。但在生命的尾声,他在居住的木屋墙壁上创作出了旷世奇作,灵魂也得到了安息。他死后,让土著妻子爱塔将毕生所有的画都烧毁,对完成后的作品毫无眷恋。因为最丰腴的愉悦感已经在创作中产生了,而不是为了名利。精神的超越,不为物累。身处六便士中,仍然心向明月。因为,理想是力量的泉源,冲锋斩棘的利剑。</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资充足的时代,很多人还是觉得自己不快乐、不幸福。其实,人生幸福,蕴藏在个人所做的事情里。做喜欢的事、开心做事、不得不做的事,结果大不相同。也许,梦想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你成为了更好的自己。</p> 追求物质,活的入世 <p class="ql-block">  人有余粮,心才不慌。在这个世界上,金钱和物质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总是属于少数人的,生活才是大多人的归宿。《月亮与六便士》里,斯特里克兰德的妻子艾美就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丈夫的一封短信将艾美的幸福人生定格在那个初秋的午后。信中,斯特里克兰德明确告诉妻子:“决定与她分开,前往巴黎学习绘画。”习惯养尊处优的她,清醒地认识到,以后的人生只有靠自己拼搏。她迅速振作起来,投入到全新的生活中。她学会了速记和打字,并将自己的业务遍及城里的每个角落。短短五年间,艾美成为文稿处理行业的领军人物,她不再是那个遇事只会以泪洗面的柔弱女子,而是遭遇生活重击后还能屹立不倒的坚强女人。遭遇了生活的突变,在咬牙熬过最初的手足无措后,最终却收获了相对完满的结局,艾美这种坦然接受现实的勇气也是让我佩服不已。</p><p class="ql-block"> 纪伯伦的《沙与沫》里有句话:“即使最崇高的精神,也无法躲避物质的需要”。合理地追求物质财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p> 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适合的人生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哪种选择,都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接受现实或是成全理想?生活总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有的人追求物质富裕,有的人追求精神充盈,有的人追求兼济天下。站位不同,目标不同,境界就不同。生活终究是自己的,需要每个人认真去过。现实和理想,本是人生的一体两面,锅里有饭,心中有梦,忙时策马奔腾风风火火,闲时修篱栽竹清清静静,也算花好月圆的人生。愿我们在拾起象征着现实的“六便士”的同时,更要追逐心中的“月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