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它不但是一个景区,更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近年来,虎丘景区在后山新建了北大门,重建了历史悠久的三组花园式建筑群:一榭园、花神苑和孙武子祠(孙武苑),它们堪称虎丘后山的“三剑客”。</p> <p class="ql-block">孙武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孙武投奔吴国后,与伍子胥共同辅佐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建功立业显名诸侯。其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智慧之书”“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孙武也被后人推崇为“兵圣”“兵学鼻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州是孙武的第二故乡、孙武的功成名就之地和归隐终老之地。后人为纪念孙武,在苏州留下了不少纪念地和纪念物。有的是保存至今的遗迹遗踪,有的是辟建的纪念园,其形式争奇斗艳,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就有虎丘景区恢复的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孙武子祠。</p> <p class="ql-block">孙武虽然贵为旷古兵圣,但因历代重文轻武之故,死后未能享受专祠祭祀,对此,孙氏后人颇感遗憾。清代嘉庆年间,孙星衍决意为祖先“正名”。孙星衍是孙武第75世孙,系著名经学家,时任山东督粮道。在他的主持下,纂修族谱《阳湖孙氏谱记》。嘉庆五年(1800)冬,孙星衍从武进前来苏州寻访孙武墓地,顺便拜访时任苏州知府的任兆炯。任兆炯在一榭园设宴招待孙星衍。宴席上,孙星衍提议任兆炯,在虎丘设立孙武专祠供后人祭祀。得到对方同意后,孙星衍联络江浙孙氏后人,集资购下任兆炯的一榭园,园内叠石掇山、植树栽花、疏池理水、建台筑亭,古朴雅致颇具规模。园的左部辟为孙武子祠,后来增建孙武子亭。民国《吴县志》有记:“孙子祠在虎丘山浜内,祀吴将孙武子。清嘉庆十一年(1806),孙星衍将一榭园改建为祠。”事成,孙星衍撰《虎丘新建吴将孙子祠堂碑记》,连同《孙子画像碑》,一起置于祠内。孙星衍在碑文中记载:“孙子有功于吴,自当庙食此土。”祠内主殿为享堂。享堂正中立孙武塑像,两侧配置孙膑、孙思邈等孙氏后裔塑像,以及名家石刻。清介堂内,设置孙氏后裔孙慎行等人图像。孙慎行系孙星衍一支的先祖,曾任明代礼部尚书,系东林党骨干、著名书法家。</p><p class="ql-block"> 因孙武被封为沪渎侯,故孙武子祠又俗称“沪渎侯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清代咸丰十年(1860),孙武子祠遭遇清军与太平军交战的战火,祠毁碑失。此后,孙武子祠迟迟没有复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孙武子亭</p> <p class="ql-block">1955年,苏州解放后,有识之士屡屡向人民政府建议,在虎丘山建造子孙纪念亭,不久,政府接受建议而出资建亭。1966年文革动乱中,纪念亭遭到破坏,1984年又重建。纪念亭坐落在虎丘山风景区内,亭高三丈,外形八角四面,底座、石栏、圆柱,均采用花岗石;脊背为黑色苏瓦,陡直,呈飞檐翘角势。亭子整体重型精美,古色西香,与景点融为一体。由张爱萍将军书额:孙武子亭。亭中央立一青石碑,正面镌刻张将军亲笔题诗,草书遒劲刚健:</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p> <p class="ql-block">孙子练兵场</p> <p class="ql-block">进入二十一世纪,为了更好地传承吴文化,有关部门经过精心论证,决定恢复孙武子祠,适当易地重建。新的孙武子祠位于虎丘山北大门,西接花神庙景区,北临312国道,南至后山浜。2014年10月正式对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颇具规模的孙武子祠,因地制宜巧妙布局,分为东祠西园两部分。东部为祠堂区,西部为广场庭园区。东部祠堂坐北朝南共三进。最南端的牌坊紧靠后山浜,岸边围以石栏,浜内画舫争艳。古朴雅致的花岗石牌坊,形制为单门双柱,柱顶雕饰云纹。牌坊正面嵌绿题额“知之者胜”,两侧石柱镌刻一副楹联:“用兵无常势无定形能国而化,视卒如婴儿如爱子可兴之俱。”楹联内容表达了孙武独特宝贵的用兵思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祠堂第一进为门厅硬山式,屋脊塑哺鸡脊,檐下悬挂“沪渎侯祠”匾额。门厅三间,制式系高规格的仪门,俗称将军门。门前小广场上,设置一对左右对称的夹石旗杆,高高的旗杆顶端,“孙”字彩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未进祠门,先见祠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跨过高高的门槛,来到连接第一和第二进的庭院。庭院两侧围以连廊,连接仪门和过厅,连廊两侧有围墙。围墙上开设长方形门宕,东面门宕题额“先谋”,西面门宕题额“后攻”,均出自《孙子兵法》。庭院花木扶疏郁郁葱葱,正中设置一座围以石栏的放生池,池上架设石构小桥,可驻足观鱼赏景。</p><p class="ql-block"> 从石桥往南,来到第二进过厅,过厅陈列钟鼓,又称为钟鼓厅。钟鼓厅题额“戢动深微”。两侧柱上悬挂一副楹联:“干城睿智留天地,樽俎春秋寄古今。”过厅东西两侧,按照晨钟暮鼓之制,分别摆放仿古编钟和扁鼓。钟鼓为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常用于隆重的宫廷歌舞宴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祠堂的第三进享堂,与南面的钟鼓厅和两侧的边厅,围合出一座葱郁的小庭院。东侧边厅为兵器厅,木架上,戈、戟、剑、矛等各类仿古兵器排列有序。西侧为车马厅,陈列仿古铜车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享堂是祭祀孙武的场所,属于整座祠堂的正殿。享堂三间,屋脊为高规格的龙吻脊。正中的大门,以传统的落地长窗代替,共八扇。两侧各配置六扇骑墙半窗。正中檐下,悬挂一块堂匾,额“慷慨乾川”。两侧圆柱悬挂一副楹联:“归隐著雄文,但教姓氏威华夏;用兵留圣典,更有英灵照汗青。”入内,享堂正中塑孙武雕像,威风凛凛。雕像前摆放供桌。东西两侧墙壁上,镶嵌书条石多方。</p> <p class="ql-block">紧贴祠堂的西部,为开敞式的庭院广场。地面上的铺地,镶嵌多幅浅浮雕,图案内容为孙武用兵典故,如同一页页“地书”。铺地间,或大或小,设置多处别具一格的花台小品。花台由不规则的黄石堆叠而成,上面栽植葱郁的花木。黄石的外立面上,错落有致镌刻多方题字题词题文,其题写内容,有的为兵法术语,如“制权”“先知”“任势”;有的为四字点赞,如“诡变莫测”“神剑初出”;有的为一段言简意赅的评语。如此,形成一处颇具观赏价值的书法刻石景观。</p><p class="ql-block"> 广场的北面,竖起一堵颇为壮观的背景墙,为“虎丘孙武子祠装饰浮雕”。花岗岩块石背景墙上,镶嵌四幅仿古青铜浮雕图。这四幅图分别是孙武谋吴、扬威诸侯、武伍之谋、辟隐深居,浓缩表现了孙武用兵的四个篇章,概括了孙武令人称颂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北面,竖起一堵颇为壮观的背景墙,为“虎丘孙武子祠装饰浮雕”。花岗岩块石背景墙上,镶嵌四幅仿古青铜浮雕图。这四幅图分别是孙武谋吴、扬威诸侯、武伍之谋、辟隐深居,浓缩表现了孙武用兵的四个篇章,概括了孙武令人称颂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庭院广场的西面,矗立一座美轮美奂的主建筑,名致胜阁。阁名取自《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始计》。《始计》主要从战略角度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探讨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将听吾计,用之必胜”,阁名因此而得。阁楼制式为卷棚歇山顶,上下两层。西面布置背景墙,装饰图案为一幅巨大的竹简,上面镌刻《孙子兵法》内容。背景墙前,孙武端坐于书案前,执笔凝眸正在构思。楼上西面的背景墙,镶嵌玻璃,布置一幅《孙子兵法》图。</p> <p class="ql-block">孙武子祠的重建,为虎丘山后山又增添了一处历史人文景观,也让后人缅怀这位古代伟大的军事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