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p><font color="#ed2308"><b>军营旧事之老政委的传说</b></font></p><br>文/陈晓军<br><br><br><br><font color="#167efb">黄石公在《素书·正道》中有言:“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题记</font><br><br><br><br>曾经,我说的是曾经,套用刘震云小说里的一句行话叫,本故事绝非虚构,如有巧合,也纯属就是巧合。<br><br>在红军团,只要提起老政委,这个团的干部没有一个不知道他的。知道一个曾经的团首长不难,难的是,在一个时期内,在这个团干过的干部都会以给老政委当过部下为荣,都会以与他同举过一杆旗,同吃过一锅饭为荣,甚至会以被他骂过为荣。直到多年以后,还都喜欢说起他,并且说起他的人不论是被他收拾过,痛骂过,甚至处分过,却都无一例外的很是敬佩他,服气他,称赞他。那些曾经的团级、营级、连级主官们一旦聚会在一起,讨论起带兵之道,统兵之法,不论是从哪个话头说起的,最后,肯定是以称赞老政委的英明而做了总结。<br><br>我当排长时连队指导员姓张,想转业,因团里没有批准而闹情绪。他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指导员,抓连队的理论学习做法被兰州军区表彰过,曾经严厉地批评过我,让我在全连骨干面前失了面子,可我却是发自内心的敬重他。<br><br>在西部九三演习的路上,我和他同坐一辆车。车队行进到一个山上时,营里传来一个命令,说是团里曾经的一位老政委,也路过此地,要看望一下部队,要求各连队把车容和军纪整理一下,以展示良好的形象。由于我从没有见过这位传奇式的老政委,也就在思想上不大重视。而指导员却一下子兴奋起来,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即刻命令全连下车,要求每个排的车辆必须要车容整洁,每个战士把风纪着装收拾好,他自己还亲自一个排一个排地检查落实,要知道,他平时都是不太愿意管理连队的,只一心等着转业的报告批下来走人。我当时很纳闷,更是疑惑,可也不敢多问。<br><br>时间不长,车队行进到一个山坡处,山坡上有一个高台,高台正中稳稳地站着一位穿着军大衣的首长,只见他举起一只手,对从面前经过的每一辆挥手示意。我们的车辆经过时,指导员冲着那个首长,声音不大,却很清楚地喊了一声,政委好!我们的车走了很远,指导员又回过头来,看了看那个仍站在山坡上挥手示意的首长。<br><br>这一下,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说站在山坡上的就是他参战时我们团的老政委,一位极为严厉却极是关心干部的团政委,也是他今生最为佩服一位团领导。说老政委在团里时,对干部要求很严格,尤其是对政工干部要求更严,老政委特别注重抓连队的指导员队伍,并且抓工作点子多,措施多,作风实,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政工干部。这一路上,张指导员说了很多敬佩老政委的人和事。<br><br>比如说:一个刚提职的副营职干部,老政委会提前与当地的劳动人事部门沟通后,把其随军家属的工作解决了,才会通知这个副职干部。往往是这名副职干部带着一头雾水和一点水果,直到和老政委去劳动人事局领导办公室时,才知道是为自己家属解决工作来的,可见老政委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一时间在红军团里传为佳话。<br><br>再比如说:老政委批评人的时候,可是不讲情面的。无论是营职干部,还是副团职干部,如果犯了错误,那老政委可是不原谅的。据说,老政委曾经把个副团职干部骂了个狗血喷头,在操场上站了整整一个多小时,好像天上还下着雨。这事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对老政委又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br><br>拂晓哨位,赞681<br><br>又比如说:团里的一位股长,是老政委的同乡,任职时间也长了,指导员就鼓动他去找一下老政委,看能不能让老政委给团里打个招呼,提一职,当时老政委已经调到师里任职了。这位股长当着我和指导员的面,把大腿一拍,手一伸,叹了一口气,说:我找了,怎能没找呢,可老政委把我给批评了一顿,他说就我这个样子,哪个营能带住,是能当营长?还是能当教导员?可也是,这位股长倒是说了实话,他自身影响和能力确实一般,他自己也知道。这事我当时也没在意,也不能完全理解,后来在不同单位任职,并经历了很多事,对老政委的人格更为敬佩。因为一些领导干部在用人时,是不会考虑这个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的,在一些单位,金钱关系,人际关系更是替代了工作关系和能力素质。<br><br>而我最为熟悉的一位干部,是从红军团里成长起来的,当过标兵班长,标兵排长,标兵连长,标兵营长,后来任副团长,在带兵上很有一套。他可以在连队点名时,不用看花名册,就能把全连战士的名字叫出来,这一招,我们连里的干部们没有不服气的,我叫他王标兵。以我不太成熟的带兵经验认为,连队干部在带兵能力上,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战士们即不怕这个干部,也不爱这个干部;第二个层次就是战士们虽然怕这个干部,但却不爱这个干部;第三个层次,才是王标兵达到的层次,即战士们即爱他,又怕他。<br><br>而这位王标兵,对老政委却是极为佩服和崇拜的。他说自己在连队的工作方法,都是受老政委影响的。他曾经给我推荐过一本老政委写的如何做好战士思想工作的书,看过这本书后,我虽然在做战士的思想工作方面,没有掌握多少技能,但却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带兵,首先要真诚地对待兵,要把兵放在心上,才是带好兵的前提和基础,若是心中无兵,目中无兵,自然手中也不会有兵。而要真正领会这本书的要义,却是要有一定的带兵经验的,否则,是看不懂的。在王标兵转业走的时候,我们在北道喝酒话别,他的火车票改签过两次,营长来了,喝一场,教导员来了,又喝,整整喝了一天的酒。喝酒时,我说王标兵转业,是团里的损失。他却动情地说,如果团里的干部们都够把老政委的作风传承下来,就不会发生“手榴弹事件”,我也完全同意。<br><br>现在,老政委退休了,经常被各部门邀请去做报告,讲述他的带兵经验和工作体会。很遗憾,我当兵晚,没有听过老政委的讲话,只是他的一些讲话给我们传达过,在红军团“手榴弹事件”后,据说,他说过三句话:措施定了,管用了没有;制度有了,落实了没有;教训有了,吸取了没有。一句话,老政委爱部队,爱团队,爱兵,爱干部,才会有那么多的经验体会,才会有那么多的工作方法,才会有那么多让人敬佩的事情。老政委是把我军中那些官兵关系,上下级关系中的光荣传统得以继承,并创造性的发扬光大。<br><br>曾经,我党我军在一段时间内是一体的,毛泽东同志把党的一些工作原则首先是在军队中展开适用的,比如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军队中实行军事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等等一系列好经验好作法,都在老政委的工作中得以体现和发扬。我所知道的这些事,只是个皮毛。有一点,我敢说,那些大量的感人的事情,管用的工作方法,精彩的论述论点,都是建立在他对部队的热爱,对部属的关心,对岗位的敬业,对事业的追求,对军旅的奉献这个基础上的,这应该是红军团老政委留给那些后来带兵的人们,真正的学问和启示罢。<br><br>离开部队十几年了,一天,在整理书柜时,偶然发现了曾经看过的书,自然想到了曾经的人,想到了曾经的事,想起曾经的红军团,而说起红军团,必然会说起老政委,而说起老政委,没别的,只为对曾经军旅生涯的一种怀念和安慰,因为说起老政委,就像说起红军团那面迎风飘扬的军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