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红旗渠之行

小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开影集,一组在林州照的老照片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二十二年前。照片虽然已经退颜色,但那山、那水、那情、那景仍在眼前缭绕,它掀开了珍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p><p class="ql-block"> 记得2000年,我们四姐弟商量,大家都觉得已经70多岁的老母亲为家为儿女操劳一生,还没有出过远门,大家凑点钱由大姐带着的母亲出省旅游一趟,我当然乐意啦。9月中旬,我和母亲从昆明乘火车出发,第一站来到贵州安顺,找到我初中的老同学赵正仙,游揽了黄果树大瀑布;接着又在重庆和高中同学刘孝云玩了两天.然后继续往前行,每到一个地方呆一两天时间,因为母亲长期类风湿,腿不好使,行动困难,只能慢慢的游玩。我们一路探亲访友,一路走亲串戚,母女组团,多了许多轻松与自由。 </p><p class="ql-block"> 10月14日周六这天,河北邢台的亲戚给我们买了火车票坐到河南安阳,我带着母亲又转乘汽车来到林州,电话打到我高中同学张常红家,他爱人小刘马上到车站来接我们。虽然,我和小刘只是三十年前在西双版纳大勐龙的时候见过面,可我们一见如故,亲如姐妹。她咯噔都没打,就直接带到自家去了。下午五点,张常红下班回来一看,喜出望外,他真的预想不到,云南老同学竟然不远千里来到了林州,还带着她的老母亲。呵呵,我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他们一家为我们母女俩忙这忙那,一边高兴地问长问短,真是有说不完的话题,特别是我母亲有一种到家的亲切感。我们就住在林州市人民街印刷厂,他们家在一楼,母亲出进很方便的.</p> <p class="ql-block">15日正值星期天,老同学一家放弃了休息时间,由女婿开车,陪同我们母女游览红旗渠。这是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我慕名而来。小车到青年洞景点停下,老同学激动的介绍着: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开凿这个山洞的时候,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300名优秀青年,故取名叫“青年洞”。青年洞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岩石很坚硬,一锤子下去只是一个白点。但是,没有一个人在这坚硬的岩石面前动摇。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抡起锤子和钢钎,一个白点一个白点地抡下去。几百个人日夜抡着锤子和钢钎,用了一年时间,硬是把这总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洞凿通了。它是红旗渠水利、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我顺着流水方向看去,渠水蜿蜒,很是壮观。红旗渠青年洞洞名是由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醒目的“山碑”二字是李先念题词,刻在青年洞口的山崖上,教育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修建红旗渠,改变干旱缺水面貌的艰苦奋斗历程,激励世人继承和发挥红旗渠精神。在这里,我们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小刘陪我母亲坐在渠边,其他人则陪同我一股劲爬到山顶,环顾四周,看到盘在高高太行上的红旗渠的远景,让我惊呆了。红旗渠像一道长城,它和长城并肩站着,就像是盘在中国的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符号。分不出红旗渠和长城这两个神奇的建筑,哪个更伟大?哪个更能让人感受这个民族的坚韧与力量。红旗渠,人民力量与智慧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从山顶接着又来到步云桥。它横跨两山之间,举步惊险。我们小心翼翼地扶栏穿行,天地悠悠,山风浩荡。人行其上,一如平步青云之间,胸中顿生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堪称“太行一奇”的一线天,深邃幽静。在过了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鬼斧神工的红旗渠一线天景点。全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独行,遇到体壮身肥的人还需侧身吸肚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竟有一尺来宽的白线当顶;回首看,外部成为线条世界。手扶崖壁,步步登高,气喘嘘嘘,汗流夹背。缝中凉风吹过,又觉浑身打颤;山缝中阴沉沉的,石梯磨得十分光滑。红旗渠一线天造形奇特,较峨嵋"一线天"更具妙趣,可惜未能留个影。</p><p class="ql-block">  听一位当年参加修筑红旗渠的老人介绍:那时太行山上没有路,在修红旗渠的时候,每登一步都有从悬崖上摔下来的危险。而且每登一步都没有了回头的路,但是,人人都没有考虑这些,只有一个念头,登上去。当登到太行山的顶上,林县已经离他远去,锁在缭绕的云里了。他们就像一群天兵天将,在云端里奋战。在悬崖峭壁上腰系胳膊粗的绳子,从高高的悬崖上荡下来,手握锤钎进行悬空作业。去打山洞、去勾掉悬着的巨石。一天不到一斤的粗粮,来填肚子,那是远远不够的。可是,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愿意多吃一口。每一次的锅里总是剩着饭,馍筐里还剩着窝窝头。老年人在舀一勺饭的时候,总要往锅里再倒去一点。女社员们尽管和男劳力干着一样的活,拿走一个窝头的时候,总要掰掉一块放在馍筐里,她们说自己饭量小。男人们每次被指派到悬崖上排险的时候,也不肯多吃一口,说崖上有野菜。大家觉得每省出一口饭就感觉能使渠长一截子,....听到这时,令我肃然起敬,林州人民啊红旗渠,你是一座丰碑,所体现的精神和巍巍太行山那般高大、永恒!</p><p class="ql-block">老同学还介绍了全国劳模——修建“红旗渠”的除险队队长任羊成,当年为了保证民工安全,加快工程进度,他带领12名除险队员,腰系绳索,凌空飞荡,用勾撬除去一块块悬崖峭壁上的险石。一次,与死神做伴的他被一块掉下的石头砸到嘴上,三颗门牙掉在口里,他吐掉碎牙,除险不止。如今当问及他当时怕不怕时,老人已堆满皱文的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说“当时大伙一条心,只要能把水引到咱家门口,让咱做啥都不怕。”听 ,一切为了喝上水,当年林州10万百姓忍饥挨饿,前赴后继花了整整十年,甚至付出了数十位生命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林州人民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伟大的“红旗渠精神”震撼我心。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做出如此伟大的创举呢?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当时全力奋战在筑渠前线的民工们,每天仅靠少量的口粮与野菜、河草来充饥,不少人因此而身患浮肿病。还有一些人,一年四季渴饮山泉、饥餐树叶、日筑水渠、夜宿崖洞,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创造出令国际友人惊叹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一条在崇山峻岭间蜿蜒一千五百多公里的“人工天河”!</p><p class="ql-block"> 游揽红旗渠,就像阅读着林州人战天斗地,定叫山河重安排的豪情壮志的诗篇。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教育课,红旗渠就是非常具体、生动的、撞击心灵的大课堂。红旗渠这座丰碑,是一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丰碑,也是一座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丰碑,更是一座为民执政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修成了红旗渠。整整十年时间终于把漳河水引到林州来。</p><p class="ql-block">这十年是寂静无声的十年。那里只有大山的回音,只有锤子的敲打声,只有炸药的爆炸声。人们心里只是默默地装着把渠修成的信念。那里没有笑声也没有哭声。工地分配工作大多也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万众一心战太行,胜似愚公搬大山。</p><p class="ql-block"> 中午,经过太行平湖(南谷洞水库)到大峡谷的王相岩宾馆午餐,老同学一家盛情款待我们母女,喝着红旗渠水,品着红旗渠酒,吃的是红旗渠畔的红烧野鸡肉和香喷喷的大米饭。噢!红旗渠,我看到了或听到了你历经的艰辛,也品尝到了你的甘甜。红旗渠啊,你是林州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 !</p><p class="ql-block">下午,来到桃花洞景区。我们顺着惊险的悬崖铁梯往上爬,经过黄龙潭划了小船,走过拍摄《难忘岁月》电影外景地,在九连瀑布留影。下午四时离开号称北雄风光的太行大峡谷返回。经过林州市成人职业中专时,还特意到学校参观,校内秩序井然、学风积极向上。身为学校领导的老同学与时俱进,那时候就开始学习电脑。眼前看到的这一切,我为之惊讶、为之钦佩,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红旗渠人的精神风范,无愧我们老三届人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16日(星期一),张常红特意请了假。一大早带我们母女到市东边的龙凤山公园和林州烈士陵园游揽观光。踏上龙凤山,市区尽在眼底,老同学自豪地介绍着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在陵园展示着为中华民族解放而牺牲的林州四千多位烈士的事迹,其中有著名的上甘岭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和栗振林。烈士陵园和红旗渠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给后人无尽的启迪和希望,鉄一般是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林州人民都是好样的!</p><p class="ql-block">红旗渠的兴建是中国亿万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伟大实践的缩影和写照,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红旗渠,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它不仅改变了林州,更重要的是培育、造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红旗渠精神。周恩来总理曾经十分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今天,红旗渠已经从一个水利工程,延展成一个旅游景观、一个地标、更成为了一种精神!</p><p class="ql-block"> 短短两天时间,我被红旗渠人、红旗渠故事所折服,处处见精神;林州蕴藏着一本厚重的教科书,它所展示的红旗渠精神,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时时被感动。我满载而归,内心久久地震撼着,挥之不去,难忘红旗渠之行!</p> <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它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境内的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今林州)。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县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草 2012年3月QQ初稿</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30日 云南-普洱再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