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玩具,大祸患——警惕磁力珠!

小儿外科柳琪医生

<p class="ql-block">  10月28日,2岁的乐乐(化名)因误食6颗磁力珠导致肠穿孔、肠梗阻,情况紧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为乐乐实施了腹腔镜探查,发现患儿小肠和结肠共4处穿孔,随后为患儿行肠内异物取出术,并修补了穿孔的肠道。</p> <p class="ql-block">  据家属回忆,5天前乐乐因好奇误食了几颗彩色玩具磁力珠,刚开始并无不适,后来出现呕吐和腹痛症状,经当地医院转诊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宁夏妇女儿童医院,到医院就诊经过拍片,医生发现乐乐腹腔内有多发球形金属异物,可能合并肠穿孔,情况不容乐观。</p> <p class="ql-block">  小儿外科单振潮主任组织科室讨论,为乐乐安排了手术。手术医生在腹腔镜下,通过对小肠肠管一节一节的探查,发现了6颗磁力珠,由于磁力珠相互吸引,三段小肠和结肠之间肠壁受压导致了多发穿孔。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医生成功取出了乐乐肠管内的磁力珠,并修补了穿孔的肠管。</p> <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已经做过十余例类似手术,从这些孩子肠道里取出的磁力珠都可以凑够100个了”,乐乐的主刀医生柳琪主任说道,“关于误食磁力珠的危害,我们科普过很多次,可悲剧还是一直不断上演。作为一个小儿外科医生,我真心呼吁:家长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误食磁力珠的危害,别再给孩子买磁力珠玩了”。</p> <p class="ql-block">  磁力珠,又叫巴克球,以相互吸引排列的功能和多彩的颜色成为当下最时髦的玩具。很多家长认为它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而对它青睐有加,但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讲,3-5毫米的小珠子,更像糖果,美丽的颜色带给孩子极大的误食诱惑,而吞服磁力珠的危害却是家长很难想象的,即使 6 岁以上的孩子,误食磁力球的案例也不少见。</p> <p class="ql-block">  再再再给大家再强调一下吞食磁力珠的危害:</p><p class="ql-block"> 1、过敏反应:因市面上的磁力珠质量不一,部分磁力珠质量比较劣质,表面的颜色多为涂染制成,如果部分儿童对磁力珠涂染材料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就可能导致儿童在玩耍磁力珠时出现瘙痒、红斑、风团、皮疹等过敏反应。</p><p class="ql-block"> 2、机械损伤:由于儿童年龄较小,认知力较低,故可能导致部分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将磁力珠误服,从而引起消化道的机械损伤,吞服的磁力珠隔着肠管仍然有着较强的磁性,多颗磁力珠互相吸引,挤压肠管,隔着肠壁簇拥成团,会引起肠梗阻,并且几个小时之内就会迅速使肠管缺血、缺氧,最后导致肠穿孔,而且穿孔位置常常为多处,危害性极大!</p> <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再次呼吁广大家长,选择玩具时,一定要注重玩具的安全性,尽量避免6岁以下儿童组装磁力玩具,对14岁以下儿童玩磁力玩具时要尽到监管义务,对年长孩子做好该玩具的警示宣教。也请大家转发给更多的家人和朋友,让更多人知道误食磁力珠的危害,将误食磁力珠导致的悲剧扼杀在摇篮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