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初中母校

黑白弈者

<h5> <b> 图为十七中老校门</b></h5> <h1><b> 校名改变</b></h1><div><br></div><div> 我的初中母校-----太原十七中,系1958年新建的不完全中学(只有初中部),1960年改名为太原师专附中,1962 年恢复原校名。<br><br><h1><b> 校址变迁</b></h1><div><br></div> 太原十七中原在今小店区坞城路。1959年迁到上马街东头宽敞的原省工农速成中学旧址(与当时驻扎在此地的63军军部对调)。<br> 1962年放暑假前夕,经上级批准,太原六中、师专附中两校实施合并:原六中高中部师生及校办工厂搬迁到上马街,与原师专附中的初中部组成新六中;原六中初中部师生原地不动改建为新十七中。<br> 太原六中前身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命名的山西省私立进山中学,解放后改为山西省立进山中学,1953年改为太原第六中学。学校位于太原城之东南隅新城西街19号。校舍整体坐北朝南,四至,北至上马街,南至新城西街,东至新城北街,西至崇善寺街。另还有坐落在小五台(现盲童学校)的六中二院(即初中部)。<br></div> <h5><b> 手绘校园平面草图</b></h5> <h5><b> 根据手绘草图绘制的电脑彩图 </b></h5><h1><b> </b></h1><h1><b> </b></h1><h1><b> 校园概貌</b></h1><br> 新十七中校内以南北一条主路,把校园分成东西两部分,校园大门偏校园西部,在大门由南往北主轴线上,是一串传统的中式人字顶瓦房四进院子。<div> 进入校门过了传达室,进入第一进院,该院西南有一小门进去是存车处;东南是理发室;东面一大房间是电视室,西面是若干小房间,院正中央有一个砖砌水池,池子虽不大,但进人校园时需从池上小拱桥通过。过了小桥迎面是幢大圆门建筑,门内木质照壁前,放置一面带底座的落地式古色古香大镜子,上书:“你的脸干净吗”!两侧是东西房间。后来我才从资料中知道,这是明、清时期典型的书院布局。水池叫泮池,小桥叫状元桥,寓士子入泮登桥晋状元之意。 <br> 第二进院,东房是体育教研室,墙上掛有锦旗,地上放置篮球、器械等。记忆深的三位体育老师是张立中、畅王杰、刘守平,还有一位操四川口音的朱姓女老师,初一时也给我们带过体育课,其中张立中老师给我们带课时间最长,有三年时间。西房是校医室,屋内靠墙立着几个放药的大柜,大柜的玻璃衬纸上写着古诗,我只记得其中一句“千山鸟飞绝”,后来才知道这是柳宗元“江雪”中的的句子。校医姓申,学生们都叫他申校医。东西房之间的道路两旁,种植两株苹果树。院子北面是一排教室,靠东面的教室是我们新入学的初一年级21班,靠西面的是22班。教室东西两边,分别有两间小房,东边的是广播室,西边的可能是库房吧。课余时间在广播室外墙上掛着的大喇叭,经常放的一首歌曲是著名歌唱家张振富、耿莲凤的男女声二重唱《逛新城》。两边小房与体育教研室、校医室之间,各有通道去往东、西操场。西操场上有四副简陋的木质篮球架,便是篮球场了。东操场似田径场,西南面有几付单双杠,东北面有一副高高耸立的龙门铁架器材,上面吊有可攀缘的铁杠、粗麻绳以及吊环。大约在我们上初三时,东操场安装一个在当时还算是稀少的铁架篮球架,这样的设施在当时大原市的中学里好像还不算太寒酸。 </div><div> 从二进院北面两个教室中间走廊穿过即进入第三进院,该院正面是个高台阶的大厅,不知以前做何用场,大厅东山墙对面即是一间男生的“小便池”,这样的卫生设施在我以后的经历中真还再未见过,可谓绝无仅有。该院东、西房分别是数学、语文教研室,给我们带过数学课的老师分别是武国衡、杨震一、李有昌,语文课的老师是王余庆。</div><div> 进人第四进院子就主要是教室区了。一排两间,共三排分列东、西共六间教室。其中除第二排是连体中间有门洞穿过外,其余四间都独立成栋。我记得当时南面第一排两个教室是初一年级24、27班,第二、三排教室是初三年级9——12班。这个院子最北边还有一排教室,分别是初一年级的23、25班。在教室的东西两边各有二间小耳房。东耳房前面东侧上五、六个台阶有一个小门,是通向学生寝室和食堂的。该院东边房间是政治教研室,我们班主任李育铨老师就在这里办公。西边房间北侧是外语教研室,给我们带外语的老师分别是王宗壁、张连伯。南侧是史地教研室,郭梨亭老师带地理课,李维唐老师带历史课。这四进院子是建筑在学校的主轴线上,之外的建筑就不对称了。<br> 在第四进院子正后面有一块较大的空地,西侧有房屋,分别是厕所、总务库房,正房是总务室,总务主任先后是杨志仁、石怀玺。总务室后面是一个座西朝东的小院,小院正房是图书室,东西房是幼儿园。该院后面就是我们26班与28班教室。我们班西侧与背后是教工宿舍,教室对面西南角小巷内有一厕所。教室东边是大礼堂,礼堂坐东朝西,礼堂北面第一排是食堂,第二排是工友宿舍和粮食库房,后面(东面)是澡堂。 <br> 学校主路东面的院子其实比主轴线上这四个院子还要大,除了东操场占了一大片外,操场东南面还有一座每层四间教室的小二层楼,我们入学时初二年级13——20八个班在此座小楼内上课。我们上初三年级时,21——28八个班都搬到该楼,小楼南侧也有东、南、西几间房屋,当年这里曾有过电视学校的一个班在西面的房间上课。东操场南墙有一大门、平时不开,专供汽车、马车出入(主要是清运垃圾的车),大门东侧是茶楼房与木工房,西侧是厕所。<br> 东操场北面是一座四合办公小院,同学们习惯叫校长院。院内两棵参天古槐,夏天成了小院的天然遮凉棚。院内东房是理、化、生教研室,孙光明、常学兰、杨乃宽、张美盛四老师分别给我们带过植物、生物、化学、物理。西房是教导处,教导主任是赵琪汉。小院的正房是校长办公室,校长是孔方、副校长武骏图、曲修文。校长办公室里后还有个小会议室,东耳房是党支部,书记是杨梦岩。西耳房是政治处,好像卫冠老师与后调来的高庆德老师是先后负责人。小院之后一排排宿舍大约有十几排,前几排是教工宿舍,后面是学生寝室。教工宿舍第一排自西向东分别是宿舍、活动室(或展览室)、最东边小院几间是校长孔方家居住。<br> 校长院最东面有两排教室是我们的理化实验室与梯形教室,上音乐课就在梯形教室,老师是刘子杰。文革中后期,理化实验室曾辟为校办工厂,专事商用洗碗机的制造。<br> 在此还值得一书的是:每间教室旁边都有一个砖砌水泥抹面的乒乓球台,供学生们课间活动,这在当时的中学校是绝无仅有的,也算是母校的一大特色吧。<br></div> <h1><b> 班级简况</b></h1><br> 1962年建校时,原六中初中部留下两个年级,即1960年入校的八个班级(1----8班),此时为初三年级;1961年入校的四个班级(9----12班),此时为初二年级;1962年入校的八个班级(13----20班)此时为初一年级;我们1963年入校八个班级(21----28班),此时1960年入校的八个班级(1----8班),已毕业离校;我们之后的1964年入校六个班级(29----34班),此时1961年入校的四个班级(9----12班)已毕业离校;1965年入校的八个班级(35----42班),此时1962年入校的八个班级(13----20班)已毕业离校;我们这一届(21----28班)成了老三届初三毕业生。<br><h1><b style="color: inherit;"><br></b></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b><b style="color: inherit;"> 部分师长回忆</b></h1><br><b>书 记</b>:杨梦岩<div><b>校 长</b>:孔 方</div><div><b> 副校长</b>:武骏图 曲修文<br><b> 办公室</b>:马坤贤<br><b> 团 委</b>:白月英 梁广荣<br><b> 教导处</b>;赵琪汉 苟为善<br><b> 语文组</b>:闫青蓝 宋克宇 裴 彦 王梦麟 </div><div> 王余庆 孙广银 张实卿 黄永盛 </div><div> 陈玉珠 许声鹍 崔振文 陈玉赦 </div><div> 李在径 郭振中 石镜明 鲁士琳</div><div><div><b> 数学组</b>:李有昌 武国衡 杨震一 杜清溪 </div><div> 许毛亲 郭明龙 毛宝瑜 楼德镇 </div><div> 唐玉萼 马俊华 赵 迪 郝桂芳</div><div> 吴正毕</div><div><b> 外语组</b>:续约斋 王宗壁 张连伯 关云昌 </div><div> 赖辉莲 许雪琴 刘大贤 唐德昭</div><div><b> 政治组</b>:卫 冠 李育铨 籍通顺 高庆德 </div><div> 王金海 薄小梅</div><div><b> 史地组</b>:李维唐 郭黎亭 贾炳光 胡麟书</div><div><b> 理化组</b>:张美盛 杨乃宽 孙秀云 孙光明 </div><div> 常学兰 曹桂珍 李斌珍 郭吉昌 </div><div> 马建慈</div><div><b> 音体美</b>:刘子杰 张 新 张立中 畅王杰 </div><div> 刘守平</div><div><b> 总 务</b>:杨志仁 石怀玺 刘忠华 荣 福 </div><div> 王建中 崔建耀 郜雅凡 郝光五</div><div><b> 工 友</b>:炊事人员:索 唐 耿连英 </div><div> 张富才 陈培春</div><div> 郝常只 郭廷玉</div><div> 电 工: 程起祥 张春良 </div><div> 木 工: 张安邦 </div><div> 茶楼工: 王天朗 </div><div> 赵怀英 张述曾(二位老师当年在外搞四清,文革开始才回到学校,具体代什么课不知晓)。</div><div> 还有一位女老师索卓英,记忆中好像是外语老师,但不确定。</div><div><br><h1><b> 尾 声</b></h1><br>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校的老三届学生,先后被招工、参军、上山下乡、退学自谋出路等方式离开了校园。70年代文革中后期,学校几经拆建、变名,尤其是90年代初,新的教学大楼建成以及附属设施陆续改建新建,校园完全没有往日的面貌了,先后成为成成中学(原太原三中)初中部,后又成为成才中学。给我们代过课的老师,或调离,或故去,庆幸的是班主任李老师还健在!如今他的学生也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了,真是人生易老天难老,斗转星移,人去物非,值此重阳之际,聊记几笔,权当是对往日校园的回忆吧。<br> </div><div> 原十七中初三26班----李俊崙</div><div> 初稿于壬寅重阳、定稿于立冬<br></div></div> <h5><b> 十七中新校门</b></h5> <h5><b>左起:狄旭强 潘立德 石建国 李俊崙摄于十七中新校门前2022.11.02</b></h5> <h1><b> 编后感言</b></h1> 十七中老三届同学们:<br> 大家好!<br> 我是26班李俊崙,拙作“记我的初中母校”一文,在我们自己的节日——“九九”重阳节发在我26班微信群,本意是为明年我们这一届老三届入校60周年纪念活动,做一抛砖引玉,最后汇集大家的佳作,或作纪念册,或做回忆文集。不承想经学友们转发校群后,引发了认识的、不认识的校友们的关注,大家在基本认可的前提下,热情提出了需要补存、修改、完善的意见和建议。<div> 在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后,我又对拙作进行重新编辑,添加了小标题、增加了班级简介、部分(能回忆起来的)师长、工友名单以及在三易其稿的手绘草图基础上,请专业人士绘制了电恼版校园彩色示意图,以美篇的形式再次发出,供学友们茶余饭后消遣品读。</div><div> 美篇发出后,不断有校友们发微信、打电话、或通过校友转达、在评论区留言、转发等方式表达情感和提出修改意见,其中我班张变梅、石建国、潘立德同学不仅与我电话交流,还书面写出修改意见;32班狄旭强同学,专门对我和我班石建国、潘立德同学进行了数次访谈,并前往曾经的母校所在地新城西街进行现场拍摄;41班赵丁等同学率先在校友群传播转发;我所在的26班及老伴所在的33班学友,多人发微信关注;以康玮为代表的学友们在评论区发表感言;已耄耋之年的班主任李育铨老师发来殷殷寄语。老师学友们视鄙篇为己篇,雕刻打磨、如切如磋、爬梳剔抉,在师友们的共同帮助下,我实时更新,使美篇日臻完善。截至今日(11月4日)发此感言为止,阅览数已超二千一百人次以上,此浓浓的师生情谊让我深深感动,难以忘怀!<br> 囿于年代久远及资料所限,无可稽考者所在多有,而主客观因素之局限和制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文尚有未尽人意之处,虽克尽全力以求完美,仍有遗珠之憾,请校友们见谅!</div><div> 愿以此拙作之笨砖,引校友们之美玉,不断有美文佳作在校友群中呈现!</div><div> 再次感谢校友们的支持与关注!</div><div> 祝校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br> 李俊崙拜谢<br> 壬寅立冬日<br> <br><br></div>